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高未必和寡 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邹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9,共7页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高校巡演可谓近年来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可由制作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得到解释;而其高校巡演之意义,则在...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高校巡演可谓近年来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可由制作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得到解释;而其高校巡演之意义,则在于吸引、培养年轻观众以重振昆曲,同时还可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们萌发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青春版 高校 巡演 《牡丹亭》
下载PDF
明清时期家班及职业戏班演出《牡丹亭》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淑丽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33,2,共7页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演出概况 ,主要在体现在家班演出、江湖职业戏班的演出这样两个方面。家班演出的场所是厅堂 ,观众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场所则在城乡间流动 ,主要观众是平民百姓。观众身份、修养不同导致他们...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演出概况 ,主要在体现在家班演出、江湖职业戏班的演出这样两个方面。家班演出的场所是厅堂 ,观众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场所则在城乡间流动 ,主要观众是平民百姓。观众身份、修养不同导致他们对《牡丹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厅堂演出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
下载PDF
昆曲《牡丹亭》“堆花”表演衍变及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阳 《艺术探索》 2011年第6期107-109,143,共3页
"堆花"是昆曲《牡丹亭.惊梦》中群体表演造型。"堆花"形成伊始,其名号与扮相有严格规定,表演形式亦有严格规范。近现代以来,因剧本改编及艺术定位有别,世俗审美及受众心理变化,"堆花"表演处于不断衍化中... "堆花"是昆曲《牡丹亭.惊梦》中群体表演造型。"堆花"形成伊始,其名号与扮相有严格规定,表演形式亦有严格规范。近现代以来,因剧本改编及艺术定位有别,世俗审美及受众心理变化,"堆花"表演处于不断衍化中。12花神男女参半多改为女扮,上场花神不再拘泥于12人,众花神不仅见于《惊梦》一折,且出现于其他场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堆花”表演 规范 衍变 成因
下载PDF
古韵频发青春活力 剧坛绽放惊世华彩——对近10年不同剧种演绎《牡丹亭》盛况的回顾与思考
4
作者 邓俊 高琦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近10多年来不同剧种纷纷编演汤显祖名剧《牡丹亭》,戏剧舞台上精彩纷呈。昆曲是演绎《牡丹亭》意境最好的艺术形式。剧目只有经过不断地传承创新、打磨完善形成特色,才能传之久远。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演绎盛况 回顾与反思
下载PDF
家传户诵满浙江——《牡丹亭》在浙江戏曲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5
作者 徐宏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9-17,共9页
汤显祖于浙江遂昌任上创作的《牡丹亭》因弃官而携回江西临川玉茗堂首演,从此轰动全国文坛曲界。其中对浙江曲坛的影响尤大,或改编,或评点,或演出,或模仿,影响之深远,自明至清,未曾稍减。本文即探讨其盛况与原因。
关键词 牡丹亭 改编 评点 演出 模仿
下载PDF
“大流亡”中一“亭”——昆剧《牡丹亭》在海外上演的文化框架 被引量:1
6
作者 寇致铭 苏永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2-58,共7页
《牡丹亭》在美国东西岸两地上演,显示了西方对中国高雅文化的全新接受,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 《牡丹亭》 美国 演出
下载PDF
《牡丹亭·标目》的三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0X期184-185,199,共3页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 比较研究 文学剧本 舞台剧本
下载PDF
《牡丹亭》演剧研究
8
作者 李奇 刘水云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84-96,共13页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清两代戏曲舞台必不可少的演出剧目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受到了上层文人名士的激赏,成为宫廷教坊、私人家班和职业戏班的常演剧目,并且经历了由全本戏到折子戏的演变过程。它的盛行与...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清两代戏曲舞台必不可少的演出剧目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受到了上层文人名士的激赏,成为宫廷教坊、私人家班和职业戏班的常演剧目,并且经历了由全本戏到折子戏的演变过程。它的盛行与其戏剧环境、观众阶层和内在艺术特质有着一定的关联,对其演剧的探讨有助于揭示戏曲艺术生命力旺盛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演剧类型 折子戏 明清时期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6
9
作者 白先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它美到极致,到了接近于完美的那种境界,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我们使昆曲"回春",恢复它的青春生命,并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也希望在进入21世纪的承平时代,我们再来一次中国文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传统与现代 演出历程 历史经验
下载PDF
观念·异质·交互:江南昆曲文化的创新传播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中红 杨风云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5-63,108,共10页
昆曲作为江南传统戏曲文化的杰出代表,600多年来,传承从未中断,这与其创新传播密切相关。依据创新扩散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透视昆曲的创新传播实践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观念领导者、舆论导向者凭借自身的专业... 昆曲作为江南传统戏曲文化的杰出代表,600多年来,传承从未中断,这与其创新传播密切相关。依据创新扩散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透视昆曲的创新传播实践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观念领导者、舆论导向者凭借自身的专业资源、人脉关系、社会地位和创新理念联袂成为昆曲创新传播的重要动因,为昆曲重新张目和前期传播提升受众接纳度起到保障作用。弱式链接是昆曲在同质文化中异质群体之间、异质文化中不同群体之间传播的重要渠道。交互与沉浸式的传播方式,程度不同地体现在社交媒体传播和厅堂版、园林实景版、浸入式实景版等演出空间,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交互传播中,使昆曲常演常新,永续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江南文化 创新扩散 社交媒体 《牡丹亭》 实景演出
下载PDF
旅游演艺项目游客游后推荐行为影响因素与机理——以抚州《寻梦牡丹亭》演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文明 裴路霞 +6 位作者 孙玉琴 敖琼 林文凯 周小花 李耀宗 李思逸 陆波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6-223,共8页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游客的在场体验是多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以《寻梦牡丹亭》旅游演艺观演体验有效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以游客“游前”专业素养为自变量,游客“游后”推荐行为为因变量,游客在场体验社会建构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游客的在场体验是多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以《寻梦牡丹亭》旅游演艺观演体验有效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以游客“游前”专业素养为自变量,游客“游后”推荐行为为因变量,游客在场体验社会建构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游客“游前”专业素养并未直接导致“游后”推荐行为的发生;游客在场体验社会建构中在场剧情感知与在场叙说显著正向影响“游后”推荐行为;游客在场体验社会建构在游客“游前”专业素养与游客“游后”推荐行为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据此,旅游演艺项目的管理者可在“游前”加强对游客普及旅游演艺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在“游中”加强剧情传播及氛围营造、关注游客对演艺标志的再造、强化演艺景观符号化、提升游客的在场体验,以更好地引导游客的“游后”推荐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演艺 社会建构理论 旅游体验 推荐行为 专业素养 《寻梦牡丹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