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of Pre -Qin Confucian Ecological Thoughts A Perspective fro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Bingwen Wang Xiuh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4-293,共10页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ism is famous and rich in ecological thoughts,which include the holistic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ought of"benevolence for people and caring for animal...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ism is famous and rich in ecological thoughts,which include the holistic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ought of"benevolence for people and caring for animals and plants" and "ecological ethics of respecting nature"; the thought of "conforming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prote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s a forthcoming civilization form,highligh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re-Qin Confucian ecological thought can provide useful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历史 生态思想 自然环境保护
下载PDF
从《学记》研究(1979-2014)看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博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5-99,共5页
按照内容侧重不同,1979-2014近35年相关《学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可分八类:中文文本与西方名著的比较,古代思想史与当代价值的比较,教师与学生的比较,教育与教学的比较。据其可得结论:社会交往是教育行动的基础,教... 按照内容侧重不同,1979-2014近35年相关《学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可分八类:中文文本与西方名著的比较,古代思想史与当代价值的比较,教师与学生的比较,教育与教学的比较。据其可得结论:社会交往是教育行动的基础,教学秩序是教育行动的依据,教育理想是教育行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记》 先秦儒家 教育伦理思想
下载PDF
人文精神视阈下先秦儒家“敬德-敬神”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哲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2-50,共9页
先秦时代的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价值载体是变化的,从敬畏生杀予夺的神灵到敬畏惟德是辅的天命,最终再到道德修养之“敬德”与神灵信仰之“敬神”相结合的形式,在保留神灵信仰的基础上转向了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维度,形成了“敬德-敬神”理... 先秦时代的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价值载体是变化的,从敬畏生杀予夺的神灵到敬畏惟德是辅的天命,最终再到道德修养之“敬德”与神灵信仰之“敬神”相结合的形式,在保留神灵信仰的基础上转向了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维度,形成了“敬德-敬神”理念,体现出中国人文精神的觉醒。故“敬德-敬神”理念既是先秦儒家神道设教路径的渊薮,亦是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标志。其一,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理念中从天生烝民、惟德是辅到敬而远之的嬗变,表明了从朴素的神灵信仰到人文的德性尊崇的过渡,完成了从神权中的解放;其二,“敬德-敬神”理念中慎终追远、敬德保民、慎斋战疾的实践还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初步赋予了孝德、民本、礼乐等内涵,挺立了人的主体性;其三,以“敬德-敬神”理念为中心的先秦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在信仰、礼制等问题上却是反人文主义的,因此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此可见,相较于关注神灵世界存在的样式和合理性,先秦儒家侧重于站在人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人与神明的关系,故其以“敬德”即是“敬神”的态度适度消解了神灵信仰的宗教性,形塑了中国哲学人文化成的传统气质。所以,在中国人文精神视阈下,结合文献考辨和已有研究成果,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的理念内涵、历史土壤、形成过程、实践方式以及历史定位等问题得以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神道设教 敬德-敬神 神灵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
下载PDF
爱的原则如何扩展到动物?--儒家视域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4
作者 杜永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20,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生生”、“民胞物与”的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对杀生不仁的驳斥,不仅发展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在心性依据,而且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纳入由道德进路而至的宇宙观中。王阳明对宋儒的理论路径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通过大力倡导“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将宋儒所强调的人对动物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性宇宙观发挥到极致,提出了针对具体实践行为的“爱得是与不是”和针对道德价值相冲突时的“道理合该如此”两条实践原则;但动物的独特价值也随之被完全消泯在道德境界之中,动物本身并不能脱离人的价值世界而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被纳入人的伦理道德之中才具有意义。在儒家所建构的道德世界中,关爱、保护动物成为现实世界的每个个体应具有的道德义务,这一立场为应对生态挑战、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伦理 先秦儒家 宋明儒学 民胞物与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先秦儒家师道的文化内核与价值赓续
5
作者 宋京双 崔振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6,共6页
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师道文化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质和坚韧的文化内核,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注释和理论引导。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彰显了中国文人士子的教育情结,家国情怀、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中国文人气质... 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师道文化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质和坚韧的文化内核,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注释和理论引导。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彰显了中国文人士子的教育情结,家国情怀、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中国文人气质的当代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以文化为根基构筑为师者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师道智慧和精神滋养,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挖掘教师文化特色。让教师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伦理为基点涵养为师者的道德底色,强调教师的道德责任和职业操守;以专业为视点成就为师者的教育智慧,激励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学习为支点赋能教师的精神发展,使教师在持续学习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文化基因 先秦儒家 师道文化
下载PDF
论六经在先秦儒家教育生活中的发生
6
作者 孙杰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先秦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以六经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从《论语》《孝经》到《孟子》《荀子》再到《学记》的先秦儒家代表性论著,记录和见证了孔子及其后学与六经文本之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其中,《孝经》《论语》是学习六经的阶梯... 先秦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以六经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从《论语》《孝经》到《孟子》《荀子》再到《学记》的先秦儒家代表性论著,记录和见证了孔子及其后学与六经文本之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其中,《孝经》《论语》是学习六经的阶梯,《孟子》《荀子》是孟、荀二人“羽翼六经,增光孔氏”思想学说的集中体现,《学记》则是对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孔门后学及其思想学说,既承袭了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一以贯之的传统,又开创了以六经为主要内容的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新格局。这就是六经在先秦儒家教育生活中的具体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先秦 儒家教育 经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视域中“勇”的三重境界
7
作者 鹿林 刁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82-85,共4页
先秦儒家深刻地揭示了“勇”对塑造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原则(即礼和义)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勇”的不同性质、层次和境界,区分出“血气之勇”“德性之勇”“道义之勇”。重估“勇”的道德地位,深刻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先秦儒家深刻地揭示了“勇”对塑造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原则(即礼和义)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勇”的不同性质、层次和境界,区分出“血气之勇”“德性之勇”“道义之勇”。重估“勇”的道德地位,深刻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勇”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德 先秦儒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政的形上学认知基础
8
作者 赵志浩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6-62,共7页
西周时期的天命信仰增加了伦理和道德内涵,构成了当时政治合法性与正义性的基础。先秦儒家把天意政治改造为民意政治,同时为政治设定了超越性的形上学基础,不但使政治具有了较强的人文价值,还使得政治具有了道德信仰根基。政治是完成儒... 西周时期的天命信仰增加了伦理和道德内涵,构成了当时政治合法性与正义性的基础。先秦儒家把天意政治改造为民意政治,同时为政治设定了超越性的形上学基础,不但使政治具有了较强的人文价值,还使得政治具有了道德信仰根基。政治是完成儒家形上学认识论目标的重要环节,政治实践通过践行天道而通达天命。政治实践是个人德性修养的过程,也是把握超验性之天、天命和天道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超验(天)和经验(人)的统一。天的“好生”之德决定了儒家德性政治既要维护生命的多样性,又要维护人类群体中贫弱者的利益,从而确保生态正义和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政 超验认知 道德信仰 民心政治
下载PDF
先秦儒家理论中“文”字的思想内涵
9
作者 朱金发 朱汉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8-58,共11页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人道德操守、个人品行、文化素养与言辞文采为“文”,同时认为《诗》《书》等典籍的学习可以培养这种品性,“文”概念的礼仪与文化的思想观念有了分化趋势,《论语》中提出的“文学”概念是礼的范畴,是孔子授徒课业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多以“文”指代这种课业中《诗》《书》等典籍学习,以“礼”字指礼仪学习,“文”概念理论内涵分化趋势更明显。战国时代,“礼文”与艺文被区分开来,以“文章”指礼,以“文学”指学子课业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文学”概念就逐渐脱离了礼学的理论阈限,特别是《荀子》一书中,“文学”直接与《诗》《书》经典相关联,为后代文艺理论的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理论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文采 文德 文学
下载PDF
儒家思想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10
作者 林胜华 《理论观察》 202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学生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仍需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价值观易受不良思想浪潮影响,据此,文章从儒家思想出发探寻实践策略,具体包括以“仁爱”“舍生取义”思想涵养爱国情感,明确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君子”修为,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管理方式的应用,构建以和为贵、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百家 儒家学说 教育管理 因材施教 以和为贵
下载PDF
先秦商人的儒商精神
11
作者 黎红雷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95-101,271,272,共9页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的经营策略、“诚信立世”的经营原则、“富好行德”的仁义情怀,白圭“智与权变”的经营策略、“勇以决断”的经营战略、“仁以取予”的经营方略、“强有所守”的经营原则等,为中国传统儒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儒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商人 儒商精神 子贡 范蠡 白圭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特征——基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启示
12
作者 章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6-88,共13页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华夏农业文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样态,基本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特征,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有异于工业文明倡导的天人相分、天人相争的思维模式。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坚持...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华夏农业文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样态,基本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特征,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有异于工业文明倡导的天人相分、天人相争的思维模式。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坚持“以德配天”的价值理念,通过类比外推的建构方法将此理念延展出去,逐渐形成了“畏义而节”的教化规约与行为规范,在实践进路上体现为成己成物的生态职责观念。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特征对于我们反思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对解决生态环境伦理问题、培养公民生态情感和实现个体生态美德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生态伦理 生态理念 文化特征
下载PDF
智者学派与先秦儒家德育比较与启示
13
作者 王梦文 任凤琴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先秦儒家学派与智者学派为代表,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上的差异,吸收借鉴他们德育思想的长足之处,去芜存菁,对于进一...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先秦儒家学派与智者学派为代表,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上的差异,吸收借鉴他们德育思想的长足之处,去芜存菁,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比较 智者学派 先秦儒家
下载PDF
先秦儒家廉德思想概述
14
作者 苑秀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1-31,共11页
先秦儒家廉德思想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廉德仅指廉洁的品德,包括欲而不贪、无暴无盗、寡欲养廉、廉而不刿等内容。广义的廉德还包括廉政的理念和廉吏的实践,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修身养廉、尚俭助廉、知耻守廉、以义保廉、礼... 先秦儒家廉德思想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廉德仅指廉洁的品德,包括欲而不贪、无暴无盗、寡欲养廉、廉而不刿等内容。广义的廉德还包括廉政的理念和廉吏的实践,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修身养廉、尚俭助廉、知耻守廉、以义保廉、礼法促廉五个方面。廉德、廉政和廉吏在一定层面上都体现出了对为官者廉洁从政的要求,三者密不可分。廉德是廉吏和廉政的理论基础,廉政是廉德和廉吏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要素,廉吏是廉德和廉政的主要载体。廉吏在古代官员中所占比例极少,但所起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廉德思想,离不开廉政和廉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廉德 廉政 廉吏
下载PDF
春秋时代的诗学传统——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
15
作者 王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4,共6页
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从诗学结构来说,产生了“风”“雅”“颂”结构,“诗”与“礼”“乐”相对独立;从诗教观念来说,“诗”不仅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目,也成为周人秩序与价值的渊薮和载体;从阐释方法来说,形成了“歌诗必类”... 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从诗学结构来说,产生了“风”“雅”“颂”结构,“诗”与“礼”“乐”相对独立;从诗教观念来说,“诗”不仅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目,也成为周人秩序与价值的渊薮和载体;从阐释方法来说,形成了“歌诗必类”“赋诗断章”“微而昭矣”阐释方法,以及相对固定的引诗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春秋时代诗学传统。春秋时代诗学传统是孕育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为先秦儒家诗学传统“哲学的突破”做了形式上的铺垫和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 先秦儒家 诗学传统 思想基因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战观的嬗变
16
作者 田丰赫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5-79,120,共6页
战争作为极端政治冲突,其出现便是灾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际”规范的不断退化与战争性质的改变,先秦儒家希望通过规范邦国政治以达到天下大局的稳定。但是,残酷的现实也迫使儒家将战争视为备选,使其发挥以战止战的功效;主张战争要... 战争作为极端政治冲突,其出现便是灾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际”规范的不断退化与战争性质的改变,先秦儒家希望通过规范邦国政治以达到天下大局的稳定。但是,残酷的现实也迫使儒家将战争视为备选,使其发挥以战止战的功效;主张战争要背靠道义,无论是开战、战后亦或交战都应符合相应的道义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战争伦理 和平 义战
下载PDF
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杨建营 邱丕相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57,共5页
对武术由一项原始格斗技术发展成文化载体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的世俗化,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及竞技体育改变武术发展中的... 对武术由一项原始格斗技术发展成文化载体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的世俗化,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及竞技体育改变武术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但降低了武术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文化 进程 先秦文化 宋明理学 竞技体育
下载PDF
先秦儒学“以人为本”思想诠释 被引量:9
18
作者 陆卫明 吕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儒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三个方面,其精神蕴涵十分丰富,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对传统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与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儒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三个方面,其精神蕴涵十分丰富,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对传统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与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颇多相通。科学地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对于推进现实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以人为本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与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新霞 韩志芳 郜文华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0-42,60,共4页
当代体育院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状况,并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面临国内外普遍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体育院校搞好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先秦儒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又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要加以借鉴... 当代体育院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状况,并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面临国内外普遍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体育院校搞好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先秦儒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又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要加以借鉴,充分发挥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积极功能,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人文思想 高等体育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书正 范春英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义利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