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该何去何从——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组态路径分析
1
作者 赵立莹 陈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6-37,共12页
文学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能使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底蕴。文章采用扎根理论与模糊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影视城为案例地,分析文学旅游产... 文学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能使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底蕴。文章采用扎根理论与模糊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影视城为案例地,分析文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文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文学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是在旅游内容、旅游设施、旅游感知、人文因素、文学作品及延伸、文化展示与体验6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2.实现文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三条,特殊路径有五条,都具有一定的发展适用性。研究结论揭示了文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旅游产业融合 扎根理论 模糊定性分析比较法 组态路径
下载PDF
论《棋王》的身份操演性与寻根文学的“还原”倾向
2
作者 吕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在“先谋生,后下棋”的忠告与无字棋的警示下,王一生一度将下棋视为低于生存需要的无功利行为;与倪斌的接触动摇了王一生的人生信条,“被征用为床的舞台”内置了身份操演与身体在世欲望的诱惑,王一生在棋赛中意识到棋不仅是使精神悬浮... 在“先谋生,后下棋”的忠告与无字棋的警示下,王一生一度将下棋视为低于生存需要的无功利行为;与倪斌的接触动摇了王一生的人生信条,“被征用为床的舞台”内置了身份操演与身体在世欲望的诱惑,王一生在棋赛中意识到棋不仅是使精神悬浮于肉身之上的“轻”,更是支撑肉身的必要之“重”,实现了从“为棋养性”到“为棋养生”的跨越;通过对“表演性”的引入,王一生消解了棋与生的对立性,彰显出寻根文学回归原点又超越之的“还原”书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棋王》 身份操演 “寻根” “还原” 身体与灵魂
下载PDF
沈从文与韩少功的“寻根之思”比较研究
3
作者 王蕾 《特立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沈从文与韩少功作为两个不同时代文学“寻根”的典型代表,都在“寻根之思”的指引之下,将目标锁定在乡土之中。沈从文从乡村走向都市,在从乡村到现代都市的巨大生活反差中,表达对上层社会腐朽荒淫生活的深恶痛绝,由此引发在湘西“伊甸... 沈从文与韩少功作为两个不同时代文学“寻根”的典型代表,都在“寻根之思”的指引之下,将目标锁定在乡土之中。沈从文从乡村走向都市,在从乡村到现代都市的巨大生活反差中,表达对上层社会腐朽荒淫生活的深恶痛绝,由此引发在湘西“伊甸园”中找寻精神的安慰。韩少功受外来文化冲击,从都市返回乡村,在寻根之旅中,不同于沈从文构建正面理想人物,而是侧重于从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挖掘“劣根性”去揭示人性的丑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韩少功 寻根文学
下载PDF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4
作者 Guixin Sun Cunyi Fan Yud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4-57,共4页
OBJECTIVE: To sum up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and the progress in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DATA SOURCES: A search of Medline was per... OBJECTIVE: To sum up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and the progress in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DATA SOURCES: A search of Medline was performed to select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related English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July 2006, with key word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anwhile, a computer-based search of CBM was carried out to select the similar Chinese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July 2006, with key word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TUDY SELECTION: The materials were checked primarily, and the literatures of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were selected and the full texts were retrieved. Inclusive criteria: ①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②Rehabilitation method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Exclusive criteria: Reviews, repetitive study, and Meta analytical papers. DATA EXTRACTION: Forty-six literatures about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were collected, and 36 of them met the inclusive criteria. DATA SYNTHESIS: Brachial plexus injury causes the complete or incomplete palsy of muscle of upper extremity.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is to displace not very important nerves to the distal end of very important nerve, called nerve transf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treat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s consist of sensory training and motor functional train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the initiativeness of exercise. Besides recovering peripheral nerve continuity by operation, combined treatment and accelerating neural regeneration, active motors of cerebral cortex is also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reconstruct peripheral nerve function. CONCLUSION: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strengthening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operation is helpful to form cerebral plasticity and produce voluntary movements, can re-educate re-dominated muscle, obviously improves postoperativ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mote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review literature
下载PDF
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
5
作者 彭青龙 贾平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聚焦“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这一话题,围绕文学、文化、文明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贾平凹强调自己的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聚焦“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这一话题,围绕文学、文化、文明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贾平凹强调自己的作品比起故事性,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下农民、知识分子、女性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境遇,不仅书写社会矛盾催生下的城市欲望,也书写社会变革之下乡村和乡村人进城后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贾平凹认为,愈关注全球,愈重视本土,用全球化意识写好中国气派的作品,才可能被中国之外的人关注到。贾平凹指出,现代意识就是人类意识,作家应关注社会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过程中以最大的真情来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茅盾文学奖 《暂坐》 寻根文学 全球化
下载PDF
论严英秀小说创作中的外来影响
6
作者 马粉英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29,共7页
严英秀是当代甘肃作家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一位作家,作为一位藏族作家,人们似乎在她的作品中很少发现想象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严英秀创作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创作风格上与欧·亨利表现出的近似性和她创作中的女性主题... 严英秀是当代甘肃作家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一位作家,作为一位藏族作家,人们似乎在她的作品中很少发现想象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严英秀创作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创作风格上与欧·亨利表现出的近似性和她创作中的女性主题,但是不论是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还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都体现了严英秀对爱与美的一种坚守,对良善的道德向度的追寻。这种坚守和追寻恰恰证明了看起来并不那么“藏族”的严英秀其实文学创作的文化之根依然是她的母文化——藏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英秀 小说创作 外来影响 文学之根
下载PDF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以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
7
作者 马兵 钱敏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论文将“被追认”的汪曾祺和“被预设”的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两个松动的起点,梳理“寻根宣言”对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援引重构,“文化寻根”先驱形象的塑造如何遮蔽其重拾散文传统的文体意图;以及贾平凹笔记小说《商... 论文将“被追认”的汪曾祺和“被预设”的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两个松动的起点,梳理“寻根宣言”对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援引重构,“文化寻根”先驱形象的塑造如何遮蔽其重拾散文传统的文体意图;以及贾平凹笔记小说《商州初录》在“文体寻根”上的示范意义,《商州初录》到《棋王》《遍地风流》所开启的“文体寻根”之路,却在韩少功、王安忆笔下偏离预设,走向文化批判的道路。在两条开端线索中,借以观照寻根思潮内部的分歧与走向——“文化寻根”与“文体寻根”的反复纠偏,从而揭示笔记小说传统的复归如何与寻根思潮“文体寻根”的内面耦合,启发和诱导寻根文学的发生,深度参与了1980年代寻根思潮嬗变和小说文体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笔记小说 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 文体寻根
下载PDF
论文学地图视域下的黄河书写
8
作者 李志艳 王遼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8-76,共9页
黄河书写是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学现象,从黄河书写的文学地图中得到的黄河书写时空规律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的变动。对黄河书写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黄河从自然实体升华成精神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能从... 黄河书写是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学现象,从黄河书写的文学地图中得到的黄河书写时空规律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的变动。对黄河书写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黄河从自然实体升华成精神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能从原点、历时和空间三个向度还原黄河文化体系的构成。对黄河精神的溯源同时也是对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一种补充,体现了八十年代作家对精神文化根脉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能借此反观当下的精神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书写 文学地图 黄河精神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新时代内蒙古文学历史书写研究
9
作者 王妍 马春月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50-554,共5页
从民族史书写、英雄人物及家族传奇、文化寻根与民族寓言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内蒙古文学的历史书写进行了探究,认为内蒙古多民族作家偏重宏大叙事,力图构建恢宏的艺术格局,朴实与豪迈、写实与传奇并存,寻绎民族根性,书写民族寓言,在传承传... 从民族史书写、英雄人物及家族传奇、文化寻根与民族寓言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内蒙古文学的历史书写进行了探究,认为内蒙古多民族作家偏重宏大叙事,力图构建恢宏的艺术格局,朴实与豪迈、写实与传奇并存,寻绎民族根性,书写民族寓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切反思,并用炽热的家国情怀积极呼应时代主潮,再现鲜活丰富的多民族历史生活,为新时代的历史书写带来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内蒙古文学 民族史 英雄人物及家族传奇 文化寻根与民族寓言 家国情怀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使用剂量差异的分析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锐 刘学 张伟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的经典方剂,近年来也常用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领域。关于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使用剂量问题,中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研究了近五年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的经典方剂,近年来也常用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领域。关于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使用剂量问题,中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研究了近五年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动物/细胞研究型文献,发现黄芪使用剂量在18~125 g之间,其中,黄芪剂量在120 g的研究占大多数。分层来看,在非临床研究中,补阳还五汤的用量一般大于在临床研究中的用量,非临床研究最常用黄芪剂量为120 g,而临床研究最常用剂量为6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黄芪 剂量 文献回顾
下载PDF
基层公共图书馆灰色文献建设实践与探索--以莞城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第6期62-66,77,共6页
文章梳理学界对灰色文献概念的认知,结合文献计量学解析灰色文献研究的知识结构,以东莞市莞城图书馆灰色文献建设实践为案例,分析其灰色文献收藏特色、收集渠道、服务方式、整理出版以及口述文献建设等,探索出基层公共图书馆灰色文献建... 文章梳理学界对灰色文献概念的认知,结合文献计量学解析灰色文献研究的知识结构,以东莞市莞城图书馆灰色文献建设实践为案例,分析其灰色文献收藏特色、收集渠道、服务方式、整理出版以及口述文献建设等,探索出基层公共图书馆灰色文献建设应“错位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引入社会力量、聚焦重点突破、活化文献”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公共图书馆 灰色文献 莞城图书馆
下载PDF
被压抑的主体:寻根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12
作者 欧德英 侯桂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1-86,共6页
女性主体在中国文学书写中一直被不同因素所压抑,在寻根文学中,寻根作家表现出追寻自我确证与建构文化中国的需求,女性书写于是被整合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书写中。寻根作家复活了民族文化中的边缘声音:地方、乡土、民俗等因素,却忽视了... 女性主体在中国文学书写中一直被不同因素所压抑,在寻根文学中,寻根作家表现出追寻自我确证与建构文化中国的需求,女性书写于是被整合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书写中。寻根作家复活了民族文化中的边缘声音:地方、乡土、民俗等因素,却忽视了被压抑的性别他者——女性主体的声音。女性作为结构因素、驱逐因素、文化因素被写进寻根文学的父系叙事文本之中,完成寻根作家渴求追寻文化记忆、追求民族文化世界认可的内在需求。在重构文化中国主体时,寻根文学鲜明地体现着父系叙事特征,而其中的女性主体则处于西方、民族、性别的三重压迫之下,被迫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主体 民族 寻根文学
下载PDF
地域根植性红色文献开发模式应用研究--以丹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晓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6期63-67,共5页
以丹东地区为例探讨通过地域根植性的红色文献整理与开发实现红色文化有效传播,产生更高社会效益的可行性,阐释红色文献内涵、特点,从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红色文献开发意义,并提出红色文献的开发路径、服务方式与应用模式,为同... 以丹东地区为例探讨通过地域根植性的红色文献整理与开发实现红色文化有效传播,产生更高社会效益的可行性,阐释红色文献内涵、特点,从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红色文献开发意义,并提出红色文献的开发路径、服务方式与应用模式,为同类红色文献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根植性 红色文献 整理与开发 丹东市图书馆 应用模式
下载PDF
犹太作家“见证文学”的圣经根源
14
作者 王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犹太作家“见证文学”的圣经根源,首先与记忆密不可分,圣经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记住”“不可忘记”,为犹太作家的见证文学提供了记下事实、反抗遗忘的坚固基石。同时,作为被圣经所塑造的“记忆的民族”,犹太的记忆历史也使得犹太作家... 犹太作家“见证文学”的圣经根源,首先与记忆密不可分,圣经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记住”“不可忘记”,为犹太作家的见证文学提供了记下事实、反抗遗忘的坚固基石。同时,作为被圣经所塑造的“记忆的民族”,犹太的记忆历史也使得犹太作家对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怀有责任,并将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成为他们不让悲剧重演的写作动因和勇气的来源。最后,圣经中人类叙事的视角与以色列民族叙事相结合的文本方式,同样成为犹太作家把民族悲剧叙事提升为人类悲剧叙事的圣经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书写 见证文学 圣经根源 民族叙事 人类叙事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学勇 王元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2,共8页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文学)的本质区别,也显示着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质"的内涵。"五四"新文学启扬的这种精神文化指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它不断延伸、发展、深化,对于整体的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指向的当下回应或循环,它构成了两个不同世纪交合点上中国文学最为显眼也最富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但同时,也显在地呈示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的精神落差与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学启蒙 底层写作
下载PDF
寻根问祖,薪火相传——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纪坤 刘晶红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1-154,共4页
文章从文化寻根思潮入手,探讨了谱牒文献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并揭示了其诸多的社会价值,以希望社会各界对谱牒文献能够了解、保护和应用。
关键词 谱牒文献 社会价值 文化寻根思潮
下载PDF
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双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台湾原住民文学最初集中于政治抗争的层面 ,与本民族母文化有所隔阂。经过自我省思 ,许多原住民作家不再拘囿于此 ,而将主要的笔触用于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族群生活经验和智慧 ,肯定其特有的“自然世界观”和传统价值观念。他... 台湾原住民文学最初集中于政治抗争的层面 ,与本民族母文化有所隔阂。经过自我省思 ,许多原住民作家不再拘囿于此 ,而将主要的笔触用于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族群生活经验和智慧 ,肯定其特有的“自然世界观”和传统价值观念。他们以此重建族人的自尊和自信 ,并处理了现代文明和传统价值的两难困境、少数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小我”和“大我”的辩证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原住民文学 政治 自我 民族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对寻根文学中文学性批判之不足的反思——以《爸爸爸》、《小鲍庄》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淮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共5页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经验,所以也表露了它们文学性批判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批判 文学性批判
下载PDF
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文兵 赵学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4,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京派文学 寻根文学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精神谱系与现代视野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精神谱系 现代视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