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and Analysi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s and Consequences of Using Agricultural Herbicides as Military Chemical Weapons in Second Indochina War
1
作者 David R. Speidel Kenneth R. Olson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4年第8期471-498,共28页
The legacy of the human misery cau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rbicides including Agent Purple and Agent Orange contaminated with unknown amounts of dioxin TCDD and Agent Blue, the arsenic-based herbicide, sprayed ... The legacy of the human misery cau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rbicides including Agent Purple and Agent Orange contaminated with unknown amounts of dioxin TCDD and Agent Blue, the arsenic-based herbicide, sprayed over the jungles, rice fields, and hamlets of Vietnam is still haunting us today. Why did this happen? Could it have been prevented? Was it necessary United States military strategy? Was it an intentional decision to inflict this blight on the enemy soldiers and the Vietnamese, Cambodian, and Laotian civilians, to poison their land and cause generations of harm? Alternatively, was it an unpreventable accident in the march of military history? What patterns in the U.S. government’s thought process c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cause, which led to the decision to use these herbicides as tactical chemical weapons? If the introduction of herbicide (chemical) weapons had not been made, would the outcome of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Secret Wars in Laos and Cambodia have been any differ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treatise is to outline the role of world events and backgrounds and the role of the leaders, U.S. military, CIA, USDA, U.S. State Department, the U.S. President appointed Ambassadors to Vietnam and Laos, chemical companies, and President Diệm’s Republic of Vietnam (RVN)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Their collective advice led to the decision to use herbicides as military and environmental chemical weapons in the Second Indochina War. Wer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chieved by U.S.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RVN using herbicide weapons worth the long-term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consequences in Vietnam, Cambodia, and Laos? Did it impact the outcome of the Second Indochina W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Indochina war Cambodia Laos South Vietnam Vietnam war Tactical Herbicides Agent Blue Agent Orange Agent Purple Dioxin TCDD Arsenic
下载PDF
Musculoskeletal wound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cond Lebanon War
2
作者 Haim Cohen Viviane Slon +3 位作者 Hila May Israel Hershkovitz Eli Peled Doron Norman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3年第2期14-17,共4页
The Second Lebanon War between Hezbollah and Israel broke out on July 12, 2006, and lasted until August 14, 2006. Out of the wounded Israeli soldiers, 128 were treated at the orthopedic departments of the Rambam Medic... The Second Lebanon War between Hezbollah and Israel broke out on July 12, 2006, and lasted until August 14, 2006. Out of the wounded Israeli soldiers, 128 were treated at the orthopedic departments of the Rambam Medical Center, Haifa, Israel. A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se 128 combatant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musculoskeletal combat wounds with regard to age, type, location, mechanism, side and intensity. The average age of an injured soldier was 25.7 years. Most injuries (63.9%) were caused by shrapnel. The prevalence of injury to the lower limb was much higher compared with upper limb (43.4% vs. 28.3%). There was no side preferenc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oldiers had more than one injury (60%). The majority of wounds that occurred in the Second Lebanon War were orthopedic-related, particularly involv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Fragmenting weapons were responsible for most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Lebanon war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IDF CASUALTIES Combat
下载PDF
Memory Recently Retold: The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World War II
3
作者 Choi Sze Hang, Henry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9期697-706,共10页
Memories regarding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1-1945) and World War il (1939-1945) have always been refreshed in the minds of contemporaries through the retelling of "historical war stories"... Memories regarding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1-1945) and World War il (1939-1945) have always been refreshed in the minds of contemporaries through the retelling of "historical war stories" in various forms including books, posters, films and other media presentations. However, these retellings are often criticised by some academics as distor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This is because many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of readers and audiences were not even born at the time the events happened. Thus, "historical facts" of this era are, in reality, very vague in people's minds and their "facts" are often simply a construction of frequently retold "historical war stories" mixed with imagination.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ev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end of both wars in 1945, fresh history memory was already distorted, with China being the main victim. Following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re was an extensive publication of books and periodicals about the war. However, through varied interpretations of primary sources and use of visual materials in different ways, various positions were created to suit specific needs for justification of China's desire to be part of the camp of world powers after 1945. Similar diverse positions were also used to make political arguments criticising both the Axis and Allied Powers for working toward different political 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orld war II history memory historical writing TRANSLATION
下载PDF
第二战场的博弈:战时中国留学救济制度演变探析(1933-1939)
4
作者 胡振宇 叶青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基于相关档案资料,论文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留学救济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留学救济制度原本为应急措施,因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制度,涵盖情况调查、政策制定、海外救济与归国安置等多个方面。该制度不仅... 基于相关档案资料,论文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留学救济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留学救济制度原本为应急措施,因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制度,涵盖情况调查、政策制定、海外救济与归国安置等多个方面。该制度不仅有效缓解了战时海外留学生的经济困境,遏制了人才流失,还为日后政府救济留欧学生提供了参考蓝本,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失序状态。战时留学救济制度的演变,既是中国政府针对日本文化教育侵略所采取的部分因应措施,又是战时中国政府在留学教育层面与日伪争夺沦陷区高等人才,配合持久抗战国策的第二战场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留学生 救济制度 第二战场
下载PDF
烽火淬炼——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年)
5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建筑师》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945年间本土建筑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协作概貌,重点分析了5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实践过程及其技术贡献,结合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战时工业建设对建筑师职业诉求的短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本土建筑师 技术协作 职业诉求
下载PDF
德日历史课程标准所见“二战”反省态度之差异——基于国家认同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汉林 唐艳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6,共8页
德日两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二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战争责任四个方面的叙述均迥然有别,表明两国对“二战”反省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其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有关。德国推行以宪政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宪政爱国主义要求与... 德日两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二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战争责任四个方面的叙述均迥然有别,表明两国对“二战”反省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其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有关。德国推行以宪政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宪政爱国主义要求与专制独裁制度决裂、维护民主宪政价值观,这在德国教育文件和历史课程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日本推行混合式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形成张力,国家认同建构进退失据,导致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对“二战”的相关叙述闪烁其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国家认同 德日比较 “二战”
下载PDF
蒋介石争取新疆归顺中央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闫自兵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1-99,共9页
蒋介石在执政之前即担心苏联觊觎新疆,执政之后便努力争取新疆归顺中央。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希望趁机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没能如愿。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际,蒋介石计划通过签订盟约的方式来解决新疆问题,无果而... 蒋介石在执政之前即担心苏联觊觎新疆,执政之后便努力争取新疆归顺中央。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希望趁机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没能如愿。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际,蒋介石计划通过签订盟约的方式来解决新疆问题,无果而终。不久,蒋介石利用苏联局势及其与新疆关系的变化来争取新疆归顺中央,终获成功。为了巩固新疆归顺中央的成果,蒋介石不仅在新疆迅速增强了中央势力,削弱了苏联势力,而且引入了美国势力,增强了英国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新疆 二战 苏联
下载PDF
二战后香港地区爱情电影的情感文化透视(1946-2022)
8
作者 邢成武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2-80,共9页
二战后香港地区爱情电影的情感表达,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在伦理道德的束约下,有着鲜明的“情感调控”特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出从“情感调控”到“情感至上”的鲜明转向,并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义下,与“后情感主义”表... 二战后香港地区爱情电影的情感表达,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在伦理道德的束约下,有着鲜明的“情感调控”特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出从“情感调控”到“情感至上”的鲜明转向,并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义下,与“后情感主义”表达相夹杂;21世纪以来则呈现出“后情感主义”的消退与“情感至上”的主导性特质。透视二战后香港地区爱情电影的情感文化,需要从“情感调控”“情感至上”“后情感主义”的历时性变迁中进行对比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香港地区爱情电影 情感调控 情感至上 后情感主义
下载PDF
从评价理论的视角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词汇翻译
9
作者 栾伟霞 李国庆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55-158,共4页
以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为语料,以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林版)出版的译文为参考,分析了源语篇中评价型词汇所承载的评价意义,探讨了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进行最大限度的... 以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为语料,以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林版)出版的译文为参考,分析了源语篇中评价型词汇所承载的评价意义,探讨了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进行最大限度的等值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系统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情景语境
下载PDF
1938年中共缘何将省委制改为区委制——以冀豫晋省委改制为中心的探讨
10
作者 张勇 翁有为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11,共8页
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沿太行山脉建立了冀豫晋抗日根据地,并继承了土地革命时期创设的省委制度,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但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的省委建制招致了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不满与猜忌,并有导致发生摩擦甚至... 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沿太行山脉建立了冀豫晋抗日根据地,并继承了土地革命时期创设的省委制度,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但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的省委建制招致了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不满与猜忌,并有导致发生摩擦甚至引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破裂的可能。中共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减少摩擦,于1938年8月决定将冀豫晋省委改为晋冀豫区委,之后这一改制便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省委改区委缓和了与阎锡山以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矛盾,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利用合法地位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省委到区委的改制,堪称中国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主动适应形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实践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改省为区 冀豫晋 省委制 区委制
下载PDF
学习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
11
作者 曹占伟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英属非洲殖民地为盟国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帮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欧洲中心主义史观等复杂因素影响,它们的贡献被西方学术界和政界忽视。中国的世界史学界理应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真实史... 英属非洲殖民地为盟国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帮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欧洲中心主义史观等复杂因素影响,它们的贡献被西方学术界和政界忽视。中国的世界史学界理应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真实史料为依据,以为第三世界国家书写信史为目标,加强中非学者间的国际交流,批判欧洲中心论,为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三大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殖民地贡献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赛珍珠抗战小说《中国天空》的影视改编研究
12
作者 王文强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第2期15-18,32,共5页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关键词 赛珍珠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天空》
下载PDF
美国联印制华政策与第二次印巴战争(1961-1965)
13
作者 于涌泉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4期83-99,155,共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在中国周边构筑围堵中国的包围圈,而印度则是美国拉拢的重要对象。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更是全面实施联印制华政策。为此,肯尼迪政府首先大力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援助。然而这一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在中国周边构筑围堵中国的包围圈,而印度则是美国拉拢的重要对象。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更是全面实施联印制华政策。为此,肯尼迪政府首先大力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援助。然而这一做法引起了巴基斯坦的极大不安,巴基斯坦开始谋求改善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为避免巴基斯坦脱离自身的战略轨道,美国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安抚巴基斯坦,而这又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南亚地区形势由此日益复杂和恶化,印巴两国的矛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剧。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美国政府认为这是联合印度共同遏制中国的良机,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同时为回应巴基斯坦的安全关切,美国大力推动印巴两国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希望实现对印与对巴政策的平衡。然而印巴两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谈判最终无果,美国平衡印巴的努力也宣告失败。此后,美国不再顾及巴基斯坦的感受,片面推行联印制华政策,进一步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采取消极立场,任由克什米尔局势不断恶化。美国政策的偏颇不仅大大加剧了巴基斯坦的不安全感,还导致了印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印巴两国之间于1965年爆发了第二次大规模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印制华 美印关系 美巴关系 第二次印巴战争
下载PDF
雷多公路上的监守自盗案
14
作者 程映虹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3年第1期125-128,共4页
二战时期美国海外军事检察系统和法庭就如何进行刑事调查和判决公布一个案例,完整地介绍了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比较严谨的司法系统就对什么是证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去获取和证实,以及如何呈递给法庭这些运作过程。该案件的理想之处在于... 二战时期美国海外军事检察系统和法庭就如何进行刑事调查和判决公布一个案例,完整地介绍了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比较严谨的司法系统就对什么是证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去获取和证实,以及如何呈递给法庭这些运作过程。该案件的理想之处在于法庭认为仅凭当事人的供述、被害人信息和物证不能作为法庭判决依据,而必须证实三者之间具有联系,尤其是失主和失物具有从属关系才能保证不出现错判、漏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美国海外军事法庭 中印缅战区 监守自盗
下载PDF
试评二战中英美对德战略轰炸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先明 吴强 严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战略轰炸。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用于侵略战争的炼油厂、企业、交通、军事设施以及一些较大的城市给予了毁灭性打击,使德国的战时经济崩溃,从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战略轰炸。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用于侵略战争的炼油厂、企业、交通、军事设施以及一些较大的城市给予了毁灭性打击,使德国的战时经济崩溃,从而加速了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时,由于英美两国空军力量的某些局限和指挥上的分歧,加之德国的顽强对抗,战略轰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自身空军力量也有大量损失。可以说,单纯的战略轰炸虽然能构成对敌方的沉重打击,但并不能完全左右战略的胜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 美国 德国 战时经济
下载PDF
论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诗明 王艳芬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0,共6页
20世纪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演进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 ,寻求美国对澳的安全保护。二战以前 ,由于受制于澳英隶属关系以及美国对外战略的价值取向 ,澳美关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国际关系... 20世纪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演进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 ,寻求美国对澳的安全保护。二战以前 ,由于受制于澳英隶属关系以及美国对外战略的价值取向 ,澳美关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战争的特殊背景不仅使得澳美正式外交关系得以建立 ,而且因出于反击日本侵略的共同需要 ,两国结成战时军事同盟。澳美军队联合作战不仅扼制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而且建立了相互合作与信任的机制。这就为战后澳美同盟关系的缔结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澳大利亚 澳关关系
下载PDF
日本妇女与侵华战争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立祥 韩立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战时,部分日本妇女既饱尝了饥饿、贫困和亡夫丧子之痛,又通过"支前"等实实在在的工作盲从了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些日本妇女是带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走进侵略战争的,此乃帝国主义侵略... 战时,部分日本妇女既饱尝了饥饿、贫困和亡夫丧子之痛,又通过"支前"等实实在在的工作盲从了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些日本妇女是带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走进侵略战争的,此乃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众的一般实态,只是在日本妇女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已。战时日本妇女对侵略战争的盲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鼓励儿子或丈夫参军参战,为侵略战争提供充足的兵员;(2)踊跃参加后方"支前"工作,为侵略战争提供物质保障;(3)积极创作助战文学作品和国策电影,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氛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的心理驱动,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毒化,媒体的错误诱导和政府的高压统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的当前形势下,如实指出这部分日本妇女盲从侵略战争之事实并剖析隐藏在这一行动背后的动力因素,对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重新认识日本民众与侵华战争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妇女 侵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日关系
下载PDF
战后法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建如 李晓 《大学教育科学》 2006年第3期30-33,共4页
二战后,法国针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断改革。无论是在复苏背景下,还是在民主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法国大学内部一直努力争取自主管理与民主管理。探索法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奥妙,将对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二战后,法国针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断改革。无论是在复苏背景下,还是在民主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法国大学内部一直努力争取自主管理与民主管理。探索法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奥妙,将对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大学 内部管理体制 二战后 民主管理
下载PDF
知识分子的信仰、大义与家国情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学家们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孝远 周施廷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15期84-94,共11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何抵制和克服法西斯纳粹造成的危机,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关键时刻历史学家们的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来捍卫历史进步,制止法西斯纳粹的倒行逆施。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参加了反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何抵制和克服法西斯纳粹造成的危机,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关键时刻历史学家们的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来捍卫历史进步,制止法西斯纳粹的倒行逆施。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参加了反法西斯主义抵抗运动,最后被纳粹残酷杀害;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二战中成为一名皇家军队的工兵,其经历对理解战后欧洲新史学的兴起影响莫大;另一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二战中成了一名英国皇家空军少校,通过揭示德国的历史要素,为英美反法西斯提供了切实有用的建议。历史学家们在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英雄行为,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揭示出一个真理:反法西斯的斗争是一场世界性的伟大的人民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反法西斯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粹主义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二战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云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145,共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掠夺或者被非法转移文物的返还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要介绍了国际社会的相关实践,分析了中国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并探讨了中国收回被掠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虽然在这个领域里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掠夺或者被非法转移文物的返还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要介绍了国际社会的相关实践,分析了中国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并探讨了中国收回被掠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虽然在这个领域里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但一些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和国际组织的宣言、建议仍可以作为我们与相关国家之间进行谈判的指导原则;收回被掠文物的主要途径除政府间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外,还包括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民间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受害者的诉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掠夺 文物 返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