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君毅对王阳明心学的诠释与评价
1
作者 陳復(Fu Chen)陳正凡(Cheng-Fan Chen) 《哲學與文化》
本文有两个讨论角度:其一,厘清唐君毅对王阳明心学的诠释与评价;其二,作者不同於唐君毅的观点并做出补充的相关看法,由这两个讨论角度来交会认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唐君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受朱子的深刻影响,虽然最後自然归宗於象... 本文有两个讨论角度:其一,厘清唐君毅对王阳明心学的诠释与评价;其二,作者不同於唐君毅的观点并做出补充的相关看法,由这两个讨论角度来交会认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唐君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受朱子的深刻影响,虽然最後自然归宗於象山,其学问实为朱陆学的综合,他顺着前人对王阳明思想有三变的说法,认为其不论是第一变提倡静坐的工夫来澄清心灵;或第二变提出「致良知」来自然按着宇宙的律则;或第三变主张时时见得本体万古常发常不发,这都是希望落实「存天理,去人欲」,意即来自对朱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他并看出朱王在知行问题的差异,端在王阳明重视「知行合一」,朱子则重视「知先行後」。 唐君毅认为王阳明把《大学》的致知解释为致良知,其说法与朱子相较更能解释《大学》的真意,而且,致良知更进於《大学》的教旨,成为涵盖全部涵养工夫的历程,比《大学》本来讲「明明德於天下」更显得简洁扼要。有关於「四句教」的问题,唐君毅认为王阳明只有教人知善知恶,且做着为善去恶的致知格物工夫,因此其根本要旨,与禅宗教人「不思善,不思恶」,其实是不同的路数。唐君毅认为阳明学的致良知的论点,最容易被人假借而引发的事端,就在致良知教人自己看见对错,使得我自己认知的对错,即使他人不承认都没有关系,这会酿就出佛家所谓的「大我慢」。 笔者对唐君毅这些论点有着歧异或补充的意见,最重要的问题如唐君毅并未详察钱绪山、王龙溪与黄宗羲三人对王阳明教法各有着不同的认识,王阳明是否教法只有三变同样值得再思索。并且,我们不宜模糊掉王阳明在不同时间里的体会与认知,更不宜过度解释朱子对其思想的影响,反而应该看见朱子思想的影响降低,就是王阳明自身独立思想的拔高,其自身思想获得树立的源头,并不是靠知识系统的完善化,而是对本体领悟的深化。再者,有关阳明学末流的弊病,笔者认为重点在心学家对「自性」与「自我」这两端的认识都共生在良知的名目里,使得「个体自觉」与「本体自觉」产生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王陽明 陽明學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