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权语境下《琵琶记》的经典建构
1
作者 史毓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8-82,共5页
《赵贞女》的“经典发现人”高明是男性话语体系下儒家伦理道德的忠实践行者。他在改写重构《赵贞女》时,一边包装改造男主人公,一边有意忽视女性角色的话语权,最终实现了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局。此外,《琵琶记》经典化的过程中也有强大... 《赵贞女》的“经典发现人”高明是男性话语体系下儒家伦理道德的忠实践行者。他在改写重构《赵贞女》时,一边包装改造男主人公,一边有意忽视女性角色的话语权,最终实现了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局。此外,《琵琶记》经典化的过程中也有强大的男权意识形态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男性话语体系 经典
下载PDF
琵琶的弹奏方式及其音色的特殊魅力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怡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2年第3期50-52,共3页
琵琶是独具中国文化意蕴的民族乐器,有着特殊的弹奏方式,其古今优秀的琵琶作品以其独特的音色感表达出了中国民族特殊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 琵琶 演奏方式 音乐形象 优秀作品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下《十面埋伏》的英译研究
3
作者 黄雁鑫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依据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比较并研究现存译本,确定将《十面埋伏》曲名译为"Ambush on All Sides",并附乐曲英文简介...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依据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比较并研究现存译本,确定将《十面埋伏》曲名译为"Ambush on All Sides",并附乐曲英文简介,以此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及刘邦项羽垓下决战这一宏伟历史事件介绍给西方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曲 琵琶 英译 翻译理论
下载PDF
“高尚且真诚的目标”——20世纪中叶美国改编版《琵琶记》(《琵琶歌》)之成形与剧评 被引量:4
4
作者 石峻山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6-54,共9页
《琵琶记》的美国改编版《琵琶歌》(Lute Song)于1946年在百老汇首演。《琵琶歌》的成形与媒体接受过程所历经的成功与问题,为中国传统戏剧在美国(或全西方)传播所遭遇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早期实例。《琵琶歌》形成过程中受到美国华人粤剧... 《琵琶记》的美国改编版《琵琶歌》(Lute Song)于1946年在百老汇首演。《琵琶歌》的成形与媒体接受过程所历经的成功与问题,为中国传统戏剧在美国(或全西方)传播所遭遇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早期实例。《琵琶歌》形成过程中受到美国华人粤剧和欧洲汉学的影响。出于反映当年西方对中国的幻想,《琵琶歌》试图把中国文本搬上百老汇舞台,在当时算是一个里程碑。虽然如此,美国媒体的反应比较迷惑,抱怨戏太慢,剧种不明确,他们所赞美的主要是布景设计,但认为在没有专业戏曲演员的状况下,演出效果一般,演出沦为徒具异国情调的形式。《琵琶歌》的策略及媒体不一致的反应,反映着当今跨文化戏剧仍然关心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跨文化戏剧 南戏 戏剧接受史 中国戏剧域外传播
下载PDF
移植与承袭:《琵琶记》的 叙事范式与早期中国电影
5
作者 欧阳家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电影自西方传入中国后被认为是戏剧的新兴变种,早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时常借鉴、移植戏剧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戏剧艺术痕迹。以《不堪回首》《人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电影作品对《琵琶记》的叙事范... 电影自西方传入中国后被认为是戏剧的新兴变种,早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时常借鉴、移植戏剧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戏剧艺术痕迹。以《不堪回首》《人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电影作品对《琵琶记》的叙事范式的移植,确证了早期中国电影与戏剧艺术的关系。当《琵琶记》的叙事范式进入电影创作以后,范式中蕴含的“比兴”手法、情感表达形式、悲剧意识等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独特艺术品格,《琵琶记》开创的叙事范式也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叙事范式 中国早期电影 悲剧意识 情感表达 《琵琶记》
下载PDF
归纳与演绎:关于《琵琶记》悲剧品格的探讨
6
作者 李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是元末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也是最为典型的文人悲剧。因高明在《赵贞女》的基础上改变了戏剧冲突的性质,故自传世以来,关于其悲剧品格有诸多争议与分歧。本文采用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动...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是元末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也是最为典型的文人悲剧。因高明在《赵贞女》的基础上改变了戏剧冲突的性质,故自传世以来,关于其悲剧品格有诸多争议与分歧。本文采用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动态的《琵琶记》剧本流传、接受的历史上,借助中西悲剧比较研究,独立探讨《琵琶记》的悲剧特质,分析"这般另做眼儿看"的深层悲剧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悲剧品格 中西悲剧 接受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