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Contemporary Vision and World Insight——New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1
作者 Xiao Zhenghong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146-153,共8页
The topic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interconnected aspects;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contemporary vision, and world insight.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requires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to abide by ... The topic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interconnected aspects;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contemporary vision, and world insight.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requires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to abide by rigid academic principles and must be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Contemporary vision refers to the obligation to contribute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research. World insight expresses our need of an integral and systematic concept to correctly assess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rol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in the larger context to unveil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capitals across China. Chengdu is an ideal case for us to explore new research approache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Chengdu
下载PDF
Regiona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Rise Strategy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Developmental Concept 被引量:1
2
作者 Li Dongjie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2-266,共5页
The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epitomizes the basic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shows the cultural explanatory power and innovatory power keeping p... The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epitomizes the basic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shows the cultural explanatory power and innovatory power keeping pace with time. Concerning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One Belt and One Road",there lacks a univers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One Belt and One Road"is not only a new developmental strategy,but also a new proposi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our cultural st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道路 区域研究 条带 上升 与时俱进 创新能力 中国哲学
下载PDF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3
作者 尹戴忠 尹伊达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1-74,共4页
将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是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古代汉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 将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是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古代汉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课程思政 案例分析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国内古建筑火灾防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潘荣涛 贾尚宏 戴慧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04-206,共3页
为了更系统清晰地知晓国内古建筑火灾防控领域的研究情况,本文依托CNKI数据库中相关主题的562条有效期刊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已步入发展分化的阶段;发文机构、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以独立... 为了更系统清晰地知晓国内古建筑火灾防控领域的研究情况,本文依托CNKI数据库中相关主题的562条有效期刊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已步入发展分化的阶段;发文机构、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以独立研究为主。“防火对策”“灭火技术”作为当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研究在视角与切入点上有创新技术、形成庞大完整的合作信息网与体系、跨领域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火灾 研究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敦煌学与陈寅恪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陈寅恪有关《敦煌零拾》读书札记为中心
5
作者 刘克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4,共9页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极好展示。由其所作札记及所撰写论文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陈寅恪独特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宽广视野和悲天悯人的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敦煌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学术
下载PDF
元明清蒙古族汉诗研究的力作——评《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6
作者 多洛肯 姚丽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蒙古族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中国“自媒”环境内国学传播主体的动机及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卓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8-96,共9页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其传播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媒介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人类的意图目标、行为逻辑的改变。在古代中国“纸媒”环境中,国学传播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在现代中国的“自媒”环境中,国学传播活动的主体是全体网络用户。对...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其传播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媒介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人类的意图目标、行为逻辑的改变。在古代中国“纸媒”环境中,国学传播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在现代中国的“自媒”环境中,国学传播活动的主体是全体网络用户。对比二者的身份、动机、态度和行为模式,可以发现后者在国学传播活动中的心理动机变得更为复杂,失去了崇敬的态度,偏重于物质获益,其信息处理模式中真正有益于学术进步的行为所占比例偏小。如此的动机和行为均不利于国学的继承与创新。“自媒”环境给予普通大众话语权利,但学术是专业小众化的,二者之间的矛盾目前还无法利用媒介来解决。人类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传播,都存在无功利的精神探索与追求物质利益的自媒传播间的悖论,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而不是只为传播表象的繁荣欢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传播主体 知识精英 网络用户 动机 行为模式
下载PDF
古代少数民族文人汉诗研究之意义何在?——读米彦青《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8
作者 李珊珊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93-302,311,共11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要思路并结合具体内容,论及少数民族汉诗写作缘由、诗作特质、研究根本,将少数民族汉诗置于恰当的历史地位,以进一步明晰它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诗创作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高步瀛的古文笺释与文学主张
9
作者 刘跃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45,共15页
从高步瀛学术背景的介绍开始,逐一考察了高步瀛的古文笺释实践,并以《词赋选》《<文选>李注义疏》为例,论述了其在《文选》学研究的贡献。最后部分,结合上述学术实践和学术讲演,探讨了高步瀛的文章学主张。这些实践与主张,看似出... 从高步瀛学术背景的介绍开始,逐一考察了高步瀛的古文笺释实践,并以《词赋选》《<文选>李注义疏》为例,论述了其在《文选》学研究的贡献。最后部分,结合上述学术实践和学术讲演,探讨了高步瀛的文章学主张。这些实践与主张,看似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其背后还有着某种兴废继绝的悲壮情怀。他们不遗余力地编选古文,总结方法,阐发义理,在文章学上作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就是要尽其所能,修补古代文脉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步瀛 文章学 古文《文选》
下载PDF
互文性范式下的话本选集:基于蓝碁《今古奇观》译介的解读
10
作者 吕如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97-107,共11页
在《今古奇观》法语全译本导论中,法国汉学家译者蓝碁高度关注该作品作为话本选集的文本性质,提出“中国式互文性”概念,用以系统化论述这一中国古代文集的内在特征。通过互文性理论提供的视野,蓝碁一方面展示《今古奇观》在纵向上的互... 在《今古奇观》法语全译本导论中,法国汉学家译者蓝碁高度关注该作品作为话本选集的文本性质,提出“中国式互文性”概念,用以系统化论述这一中国古代文集的内在特征。通过互文性理论提供的视野,蓝碁一方面展示《今古奇观》在纵向上的互文性特点,在多种层次上梳理呈现选集收录话本与上级文本之间的源流关系,并深入探讨该关系对于话本而言生成的意义。另一方面揭示《今古奇观》选集文本在横向上的互文关系,细致分析且通过特定翻译着意突出选集内部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蓝碁以其《今古奇观》译介完成了一次西方语言和西方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而在深刻阐发该部话本选集的互文性特点的过程中,蓝碁亦展示了以中国文本丰富和延展互文性理论的空间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古奇观》法译 话本选集 互文性 中国古代文学域外译介和研究
下载PDF
《唐前孟学史》“史笔”探析
11
作者 刘国钦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85-92,共8页
孟子学说及相关历史传承历来为中国古典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使其存在细节深入而系统性不足的弊端,而《唐前孟学史》运用恢弘“史笔”,全面梳理孟学九百余年发展脉络,以宽广时间跨度及相关认知来促成宏大学术史观,同时继... 孟子学说及相关历史传承历来为中国古典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使其存在细节深入而系统性不足的弊端,而《唐前孟学史》运用恢弘“史笔”,全面梳理孟学九百余年发展脉络,以宽广时间跨度及相关认知来促成宏大学术史观,同时继承史家实录与批判精神,改进以往学术研究思路以实现创新。作者以“史笔”为基础深入考据文献典籍及其内涵,逐步确立孟学之根本并将其与后世著述及学者勾连,两相配合理清孟学历史发展轨迹。同时,此书在主干之外又横向延展,广泛关涉历代不同门类和流派之学说,并始终联系孟子之学的地位变化与社会影响。作为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立体化“新子学”研究成果,此书将为未来孟学研究的深化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全新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孟学史 孟子 子学研究 学术思想史
下载PDF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译本的翻译策略体系比较研究
12
作者 高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词语、形式和附翻译应用层面上各具特色,每个译本的内部策略也都各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多维度全方位推动中医思维培养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克祥 陈沁 +6 位作者 林雪娟 闵莉 伍娟 谢丽华 夏淑洁 徐顺贵 李灿东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第4期396-399,415,共5页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生命。强化中医思维、夯实临床技能是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思维培养的“弱化”、“西化”和“僵化”问题较为突出。文章梳理中医思维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生命。强化中医思维、夯实临床技能是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思维培养的“弱化”、“西化”和“僵化”问题较为突出。文章梳理中医思维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国学基础;强化经典学习、注重临证体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重视基地建设,拓展课外实践”等方面入手,思考并探索中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国学基础 中医思维 临床技能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文鹤 孙三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翻译策略 替换法 描写研究
下载PDF
古籍自动校勘的研究和实现 被引量:16
15
作者 常娥 侯汉清 曹玲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8,共6页
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校勘辅助工具帮助专家勘误。本文讨论了古籍自动校勘的意义,接着详细阐述了古籍自动校勘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其实现,包括选题和资料收集、自动校勘的对... 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校勘辅助工具帮助专家勘误。本文讨论了古籍自动校勘的意义,接着详细阐述了古籍自动校勘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其实现,包括选题和资料收集、自动校勘的对象和方法,最深入讨论了古代官名表、人名表、地名表等自动校勘辅助工具的建设问题。最后,设计了实验检查校勘系统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达到了92.3%、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 古籍整理 自动校勘 校勘辅助工具
下载PDF
中西民法精神文化本源刍论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云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51,共10页
本文从天道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四方面透视中国传统民法精神形成及其演化 ,并结合西方民法演进史比较二者之根本差异 ,从而说明中西方民法文化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趋向 ,认为在评价一种文化之优劣时应结合该种文化所产生并藉以生存... 本文从天道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四方面透视中国传统民法精神形成及其演化 ,并结合西方民法演进史比较二者之根本差异 ,从而说明中西方民法文化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趋向 ,认为在评价一种文化之优劣时应结合该种文化所产生并藉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文化 政治学 根本 价值趋向 体现 本源 中西 精神文化 西方 社会学
下载PDF
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爱玲 周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1,共7页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城门管理系统,不仅维护着都城的安全与稳定,还是维系都城社会空间、等级秩序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都学 唐长安城 城门管理
下载PDF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被引量:38
18
作者 毕天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致使国学教育一度退出历史舞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及其在解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使之又重新崛起。为了使国学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教育 对策
下载PDF
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隋唐之际”由我国传入 被引量:9
19
作者 舒大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经”字形情况,证明日传“古文”与唐宋“古文”在文字上缺少同一性,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看不出系“由我国隋唐之际传入”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孝经》 古文字 文献研究 经学 日本 《汗简》 《古文四声韵》 字形
下载PDF
中国古籍与古文献学的涉外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毛瑞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从古文献学的角度明确提出其涉外问题,旨在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古籍及古文献学研究。具有涉外特征的中国古籍的"中国"问题主要涉及地域、作者和语言三个方面,其内涵和外延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中国国内产生、作者为中国人、语言... 从古文献学的角度明确提出其涉外问题,旨在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古籍及古文献学研究。具有涉外特征的中国古籍的"中国"问题主要涉及地域、作者和语言三个方面,其内涵和外延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中国国内产生、作者为中国人、语言为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语言的,这是核心古籍;二是以核心古籍为底本产生的衍生品,以及对核心中国古籍及其衍生作品进行再整理的相关成果;三是与中国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并收藏于中国的外国古籍。随之,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新热点将转移至古文献学基本理论的新构建、域外汉籍整理与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西文献学比较研究和中外文献交流史研究。开展中国古文献学涉外问题研究有助于扫清当今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障碍,推动中国古文献学国际化建设和拓展中国古籍和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籍 域外汉籍 古文献学 中西文献学 中外文献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