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卫东 张亚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09,共13页
亚当·斯密是一位特别注重修辞的学者,要想准确把握其道德理论核心,需要认真分析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TMS)标题中的moral sentiments是指人类在道德判断上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包含同情、良... 亚当·斯密是一位特别注重修辞的学者,要想准确把握其道德理论核心,需要认真分析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TMS)标题中的moral sentiments是指人类在道德判断上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包含同情、良知、审美以及道德推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其根源在于人类以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经验到各种道德实践,又通过归纳、反思和推理来将其一般化,最后上升为指导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的原理。斯密道德论的核心绝非"道德情操"本身,而是各种道德情感得以形成的同情共感机制。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中文翻译书名《道德情操论》容易误导读者,而翻译成《道德情感论》更符合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感论》
原文传递
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书名的翻译——与蒋自强等、罗卫东及谢祖钧先生商榷
2
作者 黄剑 《译苑新谭》 2021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亚当·斯密的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书为道德哲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1997年,该书首个中译本问世,定名《道德情操论》。此后,该书经历多次复译,书名大多采用《道德情操论》这一译法。对此译法,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均... 亚当·斯密的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书为道德哲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1997年,该书首个中译本问世,定名《道德情操论》。此后,该书经历多次复译,书名大多采用《道德情操论》这一译法。对此译法,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均颇有微词,建议改为《道德情感论》或《道德感情论》,体现了译者和学者们对相关词汇和著作内容的不同理解。考虑到该书的学术地位及著作标题翻译的重要性,本文从词汇含义、著作内容及标题翻译质量标准等方面对现有译法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译法,以期增进我们对该书内容及学术著作标题翻译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书名翻译 翻译批评
原文传递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渊源、释义演变与本意还原
3
作者 郝海波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6-60,87,共16页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量证据表明,主流经济学过度解读并严重曲解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早在斯密之前,“看不见的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当中,其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种“超自然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量证据表明,主流经济学过度解读并严重曲解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早在斯密之前,“看不见的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当中,其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种“超自然的、凡人难以察觉的力量”。早期学者正确地从宗教和神学的角度阐释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但后来受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部分西方学者将“看不见的手”解释为市场机制,并使其成为主流。斯密的修辞学理论表明,斯密不可能将“看不见的手”视为对市场机制的隐喻。其实,“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神学思想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天文学的历史》中的“朱庇特的看不见的手”体现了斯密对多神教的否定;《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体现了斯密“蒙骗论”的神学思想。围绕“看不见的手”对斯密著作进行文本研究,有助于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更加自信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天文学的历史
下载PDF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效用论辨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正萍 罗卫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7,共8页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审美还是道德赞同,效用都不是主要的原则。我们对物的赞美、对道德的赞同,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是合宜的、符合事实的。合宜性是审美...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审美还是道德赞同,效用都不是主要的原则。我们对物的赞美、对道德的赞同,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是合宜的、符合事实的。合宜性是审美赞同和道德赞同的最主要原则。审美与道德美的合宜性的标准来源于无偏的、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同情。在效用论这个问题上,合宜性不完全是经验的观察,还体现了一种"确定的意图"。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我们对美和道德的赞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用 赞同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自然观——对《道德情操论》中nature的解读 被引量:7
5
作者 吴红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6,共9页
自然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当时强大的自然法传统对斯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在斯密的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此书对nature一词的不同区分和多重思考,反映出斯密试图建立... 自然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当时强大的自然法传统对斯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在斯密的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此书对nature一词的不同区分和多重思考,反映出斯密试图建立所有国家法律一般准则的自然法理学的努力,以及他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哲学家的较为独特的自然观。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斯密的道德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自然 自然法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自然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吴红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40,52+156,共7页
在18世纪自然法传统的背景之下,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清醒地反对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理性至上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时又从本体论的角度有条件地接受了传统自然法尤其是斯多亚主义的自然法观,其目的在于... 在18世纪自然法传统的背景之下,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清醒地反对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理性至上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时又从本体论的角度有条件地接受了传统自然法尤其是斯多亚主义的自然法观,其目的在于,通过绝对信念的引入,增加合宜性判断的确定性,从而来弥补经验主义的相对性缺陷,最终能够达到一个稳定普适的社会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自然法
下载PDF
论两只“看不见的手”及其相互关系——重读斯密《国富论》和《情操论》的启发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卉 陈承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10,共4页
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用两只"看不见的手"把他的两本著作《国富论》和《情操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经济生活;又在《情操论》中阐... 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用两只"看不见的手"把他的两本著作《国富论》和《情操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经济生活;又在《情操论》中阐述了伦理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精神生活。因此,把这两本著作结合起来学习,汲取其中的双重精华,才能使我们深刻认识经济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在完善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克服斯密理论的局限性,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为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富论 情操论 “看不见的手” 价值规律 伦理道德
下载PDF
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中的仁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国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6,共12页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把道德理论建基于人类的同感(sympathy),这种诉诸自然人情而非抽象理性的取向与儒家仁论非常相似。有学者指出,亚当斯密可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但未详言。以亚当.斯密的学术交游为始点,探讨书中论点与儒家...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把道德理论建基于人类的同感(sympathy),这种诉诸自然人情而非抽象理性的取向与儒家仁论非常相似。有学者指出,亚当斯密可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但未详言。以亚当.斯密的学术交游为始点,探讨书中论点与儒家仁论的会通,涉及以下各点:同感(仁)、推己及人、以自然感情作道德标准、应然义的"人"、无待于外的内在价值、天道、普世价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感论》 仁论 儒家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谭磊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4-48,共5页
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建立在整体幸福观的基础之上。这种整体幸福观,在政治上主张平等与正义,在经济上主张"富国裕民",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整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对具体福利问题,他反对限制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救济法令,... 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建立在整体幸福观的基础之上。这种整体幸福观,在政治上主张平等与正义,在经济上主张"富国裕民",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整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对具体福利问题,他反对限制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救济法令,主张制定符合人道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职业保护,并提倡实施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等。这种社会福利思想是斯密伦理学与经济学思想的衍生物,也集中体现了工业化萌芽阶段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社会福利 《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
下载PDF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孟仁 《长春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51-53,共3页
19世纪德国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在论述人的行为动机时存在相互矛盾 ,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 ,两书虽然主题不同 ,但在论述支配人类行为动机时 ,都认为人类的原始本能是自私自利的 ... 19世纪德国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在论述人的行为动机时存在相互矛盾 ,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 ,两书虽然主题不同 ,但在论述支配人类行为动机时 ,都认为人类的原始本能是自私自利的 ,这种原始本能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根本力量。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在两书中都作了论述。纵观两书 ,不但没有观点相互矛盾的问题 ,而且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 斯密问题
下载PDF
亚当·斯密论情感、政治与乌托邦
11
作者 张江伟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4期75-89,198,共16页
斯密将人类日常情感互动中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视为政治的出发点。政治最多只能对之作出少量的限定和修正。然而,他也看到,人类和少数政治精英都可能表现出极端的政治情感,而试图对社会加以乌托邦式的改造。针对前者,斯密认为,我们的道... 斯密将人类日常情感互动中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视为政治的出发点。政治最多只能对之作出少量的限定和修正。然而,他也看到,人类和少数政治精英都可能表现出极端的政治情感,而试图对社会加以乌托邦式的改造。针对前者,斯密认为,我们的道德情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隔阂是不能完全以现实的政治手段加以消除的,而只能通过个人的宗教信念纾解。针对后者,斯密认为,只有始终将人民的日常情感纳入政治家的视野,才能避免乌托邦式的政治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乌托邦 体系精神 公共精神
下载PDF
物种保护三种道德理由的反思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成思 焦国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6,共6页
物种的价值以及人们对不同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负有何种道德责任,构成了物种保护伦理问题的研究基点与主旨。以动物权利论、终极价值论、道德情感论作为道德理论的基础,个人主义、整体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分别在三种不同层面论证了物种保... 物种的价值以及人们对不同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负有何种道德责任,构成了物种保护伦理问题的研究基点与主旨。以动物权利论、终极价值论、道德情感论作为道德理论的基础,个人主义、整体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分别在三种不同层面论证了物种保护的道德理由。对这三种理由合理性与适用性的勘察和反思,既有助于物种保护相关伦理问题研究的深化与展延,也能对物种保护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保护 动物权利 终极价值 道德情感
下载PDF
试析师德养成的目标维度——基于《道德情操论》第六卷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卫华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5,110,共9页
《道德情操论》第六部分中,斯密基于自利与同情的思想基础,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美德的品质构成。基于教师自利的本性,"立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基于教师同情的本性,"惠己之德"是对于教师... 《道德情操论》第六部分中,斯密基于自利与同情的思想基础,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美德的品质构成。基于教师自利的本性,"立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基于教师同情的本性,"惠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在"立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真诚之德、本分之德和勤勉之德;在"惠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爱生之德、感恩之德和爱国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自利 同情 师德 师德养成目标
下载PDF
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应具备的美德——解读《道德情操论》第六卷
14
作者 张习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24-25,共2页
《道德情操论》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考察并论述了仁慈、谨慎、正义三种美德。这三种美德都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应具备的,这些美德应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富论》解读亚当.斯密对这三大美德的论述,可以更加清晰地证... 《道德情操论》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考察并论述了仁慈、谨慎、正义三种美德。这三种美德都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应具备的,这些美德应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富论》解读亚当.斯密对这三大美德的论述,可以更加清晰地证明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道德情操论 德性 仁慈 谨慎 正义
下载PDF
义务论视域下的情操培育
15
作者 梅阿梅 王弈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0-76,共7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起点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并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一个理性主义的义务论:道德并不是建立在欲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之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起点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并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一个理性主义的义务论:道德并不是建立在欲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之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越发关注于对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提高.而美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则须厘清义务论与道德情操的主要关系、义务论对培育美好道德情操的作用,从而得出培育美好道德情操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 理性 善良意志 道德命令 规则义务论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
16
作者 袁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师者”文化,担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期盼。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安身立命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师者”文化,担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期盼。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安身立命的自我情怀,有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有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提升自我情怀,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涵养育人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是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德树人
下载PDF
Adam Smith and Confucius: A Tour d'Horizon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17
作者 Carsten Herrmann-Pillath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3期91-126,共36页
Recently, economists have rediscovered the fact of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are transcultural universals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paper pro... Recently, economists have rediscovered the fact of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are transcultural universals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such universals cannot possibly be empirical givens, but have to be continuously created through transcultural discourse. I take a first step by putting family resemblances in the mor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of Adam Smith and the Confucians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conomics. The tour d'horizon starts with the thesis that the biased perception of Smith( neglecting the moral philosopher) in economics mirrors its cultural embeddedness into what sociologist Norbert Elias has called the "homo clausus" construct in Western societies. I continue with a survey of most recent research in behavioural, institu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which clearly prove the fallacies of the "homo clausus" assumptions of individual autonomy. This explains the recent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n part of economists. Indeed, many Smithian insights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One fascinating implication is that opening up a transcultural discours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moral philosophy might show the way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A number of "family resemblances" between Smith and Confucius are presented. I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some contentious iss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global economy, where the transition to a moral economy with Smithian and Confucian foundations might help to find workable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ehavioural andexperiment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culturalembeddedness of economics CONFUCIANISM
原文传递
“斯密问题”的由来、争论及再解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向德鸿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第26期6-8,共3页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当代好几个学科。斯密的名著《国富论》有经济学"圣经"的美誉,而《道德情操论》则是伦理学中的经典。然而,正是这两部传世佳作带来的所谓"斯密问题",...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当代好几个学科。斯密的名著《国富论》有经济学"圣经"的美誉,而《道德情操论》则是伦理学中的经典。然而,正是这两部传世佳作带来的所谓"斯密问题",引发了后世学者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不休。基于此,通过梳理文献,考证"斯密问题"的由来,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斯密问题的观点,最后诠释自己对此问题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问题 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
下载PDF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建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一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8-164,187,188,共9页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间的中国学术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磨合为美育观念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先进知识分子渴望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景则为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建构带来了现实的功能指向。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国美育观念研...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间的中国学术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磨合为美育观念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先进知识分子渴望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景则为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建构带来了现实的功能指向。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国美育观念研究主要呈现出以情育为本质、以德育为目的、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结构模式。“三位一体”结构模式的确立推动了美育观念研究的结构化和体系化,并以鲜明的实践品格对整个20世纪乃至当下的美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建构,就是探寻这一时期中华传统美育观念的现代转化路径,从而在历史与当代的学理审视中为现实和未来的美育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观念 功能论 情育 德育 艺术教育
下载PDF
道德何以败坏?——亚当·斯密论“同情”的消极作用
20
作者 俞正来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2-42,共11页
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第一篇"论合宜感"和"论各种情感的合宜程度"中,亚当·斯密论述了"同情(sympathy)"原理及其在各种场合中的运用;在第三章"论处境顺逆对人类评... 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第一篇"论合宜感"和"论各种情感的合宜程度"中,亚当·斯密论述了"同情(sympathy)"原理及其在各种场合中的运用;在第三章"论处境顺逆对人类评价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中,亚当·斯密论述了人们"同情"快乐的天性、雄心抱负和地位差别的起源、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藐视穷人和小人物这种倾向对道德败坏的消极作用。本文拟从亚当·斯密的"同情"原理出发,围绕"道德何以败坏"问题,依次对第三章的内容作一个解读。具体分为:亚当·斯密的"同情"原理及在两种处境中的应用;雄心抱负的起源和等级差别的原因;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藐视穷人和小人物对道德败坏的消极作用;总结和评价。旨在通过文本解读,对第三章的内容做一个系统展示,说明亚当·斯密认为的"同情"与道德败坏的关系,揭示其新增部分的用意,并略陈几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同情 道德败坏 处境顺逆 消极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