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erminologies in Treatise on Warm Heat Disease
1
作者 江楠 沈强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0期117-119,共3页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originated in the 20 th century,states tha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is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It aims to explain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not merely be constrained at traditiona...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originated in the 20 th century,states tha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is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It aims to explain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not merely be constrained at traditional linguistic level,but should go to a muchbroader area,that is to say,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rame to direct our translation.Wen Re Lun(Treatise on Warm Heat Disease)is a representative classic of Warm Disease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ith considerable cultural tradi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terminologies in Wen Re Lun.The principle,"mainly based 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s minor",could be preferable to transmit the TCM essence byits own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reatise on warm heat Disease TRANSLATIon strate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下载PDF
从《伤寒论》太阴病探讨抑郁症辨治
2
作者 李新成 谷万里 曲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11-415,共5页
抑郁症患者常见疲乏、腹泻、纳差等太阴里寒征象,太阴里寒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衡,常通过脑肠轴作用于脑神经,引发脑神紊乱,出现抑郁症。以四逆辈方药或温法温运太阴,对具有倦怠嗜卧、面色萎黄或淡白、乏力纳差、腹胀腹泻、舌质淡胖或有齿... 抑郁症患者常见疲乏、腹泻、纳差等太阴里寒征象,太阴里寒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衡,常通过脑肠轴作用于脑神经,引发脑神紊乱,出现抑郁症。以四逆辈方药或温法温运太阴,对具有倦怠嗜卧、面色萎黄或淡白、乏力纳差、腹胀腹泻、舌质淡胖或有齿痕等特点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良效。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临床常合以温壮少阴、和解少阳,以达标本兼治、治病求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阴病 抑郁症 脑肠轴 六经传变规律 温运太阴 温壮少阴 和解少阳
下载PDF
《伤寒论》“热入血室”辨治理法探析
3
作者 刘群 曲夷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557-561,573,共6页
通过分析《伤寒论》“热入血室”的证候表现,提出血室是以冲脉、肝脏及其所属经脉为中心,与子宫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综合的功能集合体。“热入血室”是由于血室空虚,邪气由表入里化热,内陷血室,导致血室气血运行逆乱、功能失调而出现的... 通过分析《伤寒论》“热入血室”的证候表现,提出血室是以冲脉、肝脏及其所属经脉为中心,与子宫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综合的功能集合体。“热入血室”是由于血室空虚,邪气由表入里化热,内陷血室,导致血室气血运行逆乱、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诱因与外感、经期有关,其病变部位不局限于子宫,亦涉及上中二焦,以暮则谵语、胸胁下满为典型临床表现。“热入血室”的治疗以调和气血、和解枢机、泄热外出为主,其辨治理法可指导神志病、经前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热入血室 血虚 外感 暮则谵语 胸胁下满
下载PDF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浅析
4
作者 张欣怡 张艳艳 +1 位作者 宋媛媛 考希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983-988,共6页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运—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风寒郁遏,相火内扰——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证;失治邪陷,膈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证;正虚邪郁,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枢机不利,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张仲景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核心思想大致分为三点:其一,上热者清之,下寒者温之,寒热调和,用药大胆精细,对药物的作用把握得极其准确。其二,注重气机的调畅,要注意的是调畅气机应在顺应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顾护脏腑本身的特性,不可一味地使用行气或梳理气机之品,应以增强脏腑本身的生理功能为主。其三,根据患者的脉象、证候去分析其内在病因病机,“治病必求于本”,要寻找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进而从阴阳的大方向上去调整,追求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 寒热兼施 经方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热入血室”探讨针刺期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5
作者 徐新宇 殷一红 崔云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位在精室,发病和衍变不离热邪,且兼夹湿、瘀、肝郁气滞等。《伤寒论》中共4处论及“热入血室”,条文中描述的血室范畴非女子特有之子宫,亦包括肝脏、冲脉及男子精室,因此“热入血室”可转化为“热...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位在精室,发病和衍变不离热邪,且兼夹湿、瘀、肝郁气滞等。《伤寒论》中共4处论及“热入血室”,条文中描述的血室范畴非女子特有之子宫,亦包括肝脏、冲脉及男子精室,因此“热入血室”可转化为“热入精室”,进而解释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并指导治疗。期门属肝经,与精室相连,通过针刺期门疏肝泄热能够对慢性前列腺炎起到针对性治疗效果。针刺期门当重视辨病辨证、合理选经配穴、重视针刺手法,综合运用刺络、扣刺、拔罐等治疗手段,并联合中药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热入血室 精室 针刺 热邪 伤寒论
下载PDF
《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真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核心内涵。苦泄法与开泄法的运用当以“邪聚中焦,胃气壅滞”为辨证关键,以“苦辛并用,给邪以出路”为治疗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析二法的区别要点,审慎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在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性胸膜炎、干燥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胃痞病 苦泄法 开泄法 湿热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下载PDF
从“灰中有火”理论防治老年慢性肺系疾病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山 秦欣欣 +2 位作者 于会勇 翟志光 王成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灰中有火”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强调温病后期,患者体内往往尚有余火,治疗用药时应慎用温热之品,防止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老年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素有痰热,适逢辛甘厚味、环境燥邪、六淫火气、痰热内生等诱因,容易使邪热内伏,一旦误投... “灰中有火”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强调温病后期,患者体内往往尚有余火,治疗用药时应慎用温热之品,防止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老年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素有痰热,适逢辛甘厚味、环境燥邪、六淫火气、痰热内生等诱因,容易使邪热内伏,一旦误投,“正气转郁,反致热极”,轻则病重,重则病死,该情况与“灰中有火”理论相一致。故在临床诊治时,提示该类患者应饮食有节、防妄补,治疗既不可一味猛攻,也不能一味进补,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常用清补、慎用温补,主次兼施,结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原则,避免闭门留寇,炉灰复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中有火 老年 肺系疾病 虚不受补 闭门留寇 《温热论》 清补 温补
下载PDF
汪宗沂《伤寒杂病论合编》温病思想探赜
8
作者 陶剑生 黄辉 梁沛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1312-1317,共6页
汪宗沂在《伤寒杂病论合编》一书中,博征群籍,广纳众家,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及温病的条文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剖析,除整理并辑录出大量温病相关方剂方论,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外,还通过“温疫”“风温”“湿温”“伏... 汪宗沂在《伤寒杂病论合编》一书中,博征群籍,广纳众家,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及温病的条文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剖析,除整理并辑录出大量温病相关方剂方论,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外,还通过“温疫”“风温”“湿温”“伏暑”“寒疫”等证,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温病思想及温病各家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诸如“非时之气,正温疫之征”“果系疫证,必当饮凉水”等观点,言简意赅,为现代研究伤寒及温病学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古代佚失文献的辑复也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宗沂 伤寒杂病论合编 温病
下载PDF
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
9
作者 陈伟业 姚军 谢雪姣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9期1635-1637,1656,共4页
张仲景《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赅备的辨证论治专书,对后世名家影响深远。虽伤寒外感之治,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齐备,承气类方剂作为下法的代表方更是受到历代前贤青睐。清代温病集大成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更是将此法、此方灵... 张仲景《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赅备的辨证论治专书,对后世名家影响深远。虽伤寒外感之治,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齐备,承气类方剂作为下法的代表方更是受到历代前贤青睐。清代温病集大成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更是将此法、此方灵活加减应用于温病,疗效显著。本文主要从《伤寒论》承气四方的方证特点、吴氏临证加减承气汤的特色和吴氏对温病下法的应用3个方面来分析吴鞠通对承气汤的运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气汤 吴鞠通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温病条辨》对经方的继承与拓展
10
作者 白彦铭 梁爽 +2 位作者 周波 朱妍妍 郝振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3期513-515,523,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张仲景与叶天士、吴鞠通的理论体系,发现后者在勤求古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独到见解,不拘泥于经方,遵古而变今,使得经方中的剂量、药性、药组等得到了演变与拓展,并且在方证体系中紧扣主证,通过对经方时方合方的合... 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张仲景与叶天士、吴鞠通的理论体系,发现后者在勤求古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独到见解,不拘泥于经方,遵古而变今,使得经方中的剂量、药性、药组等得到了演变与拓展,并且在方证体系中紧扣主证,通过对经方时方合方的合法化裁应用,使得治疗之法与方证的趋化统一。由此可见,温病理论体系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疾病,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伤寒论》 经方 主证 方证 继承 拓展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烨 俞嵩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屏障功能障碍预警指标[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二胺氧化酶]、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乳酸、I-FABP及二胺氧化酶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组治疗前,CD8+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2、IL-6及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等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屏障功能恢复正常,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胃炎 胃痞 脾胃湿热证 针刺疗法 半夏泻心汤 黄连温胆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当归篇 被引量:10
12
作者 尤旭颖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当归又名文无、山蕲,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本经》)中记载为中品,其味甘,温,功效为“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以《本经》功效为纲,将当归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当归主咳逆上气... 当归又名文无、山蕲,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本经》)中记载为中品,其味甘,温,功效为“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以《本经》功效为纲,将当归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当归主咳逆上气,多配伍李根白皮、川芎、芍药,以奔豚汤为代表方;主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常配伍桂枝、芍药、细辛,如当归四逆汤;止妇人漏下,多配伍吴茱萸、川芎、芍药,代表方如温经汤;主绝子则配伍川芎、芍药、白术、黄芩,如当归散;治疗诸恶疮疡、金疮,配伍升麻、鳖甲、麻黄,如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当归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当归配伍桂枝、芍药以止腹痛、除斑,当归配伍赤小豆以治湿疹、便血,当归配伍蜀椒、乌梅以治蛔厥、久利等。通过追溯《本经》的药证,印证《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以期更好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经方 《伤寒杂病论》 当归 咳逆上气 温疟 寒热洗洗在皮肤中 妇人漏下 绝子 诸恶疮疡 金疮
下载PDF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用药规律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凡滕 宋素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3-48,93,共7页
目的:分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治疗温病的方药,探讨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以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的《通俗伤寒论》为来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运用SPSS ... 目的:分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治疗温病的方药,探讨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以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的《通俗伤寒论》为来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211首,药物300味,使用频次≥16次的药物有39味;核心药物归经以肺经、胃经、心经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药物组合,由竹叶石膏汤、平胃散、犀地清络饮、陷胸承气汤、六一散等经典方剂化裁而来;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核心药对。结论:《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以开郁为先,在用药上注重宣畅气机、清热除湿,以三焦为中心,灵活辨证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温病 开郁 宣畅气机 清热除湿 三焦 用药规律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栝楼根篇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奕鸣 张可颐 +1 位作者 谭书沛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06-710,共5页
《伤寒杂病论》用药组方之法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从《本经》所言药物性味、功用出发,以经解经,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药物及其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本经》言栝楼根“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用药组方之法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从《本经》所言药物性味、功用出发,以经解经,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药物及其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本经》言栝楼根“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从《伤寒杂病论》组方看,栝楼牡蛎散滋阴生津,柴胡桂枝干姜汤清热泻火,栝楼瞿麦丸、牡蛎泽泻散行水运脾,栝楼桂枝汤祛邪补虚功效,契合《本经》原意。张仲景新增栝楼实化痰利气开胸的作用,为后世医家认识栝楼根及其他用药部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栝楼根 栝楼 清热除烦 补虚安中 续绝伤 化痰利气开胸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癫狂病证治思路探析
15
作者 彭爱能 赵永厚 +1 位作者 赵玉萍 于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11,共5页
《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癫狂病实证较多,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及阳明病篇。太阳病所致癫狂病为太阳经感邪,失治误治,传变入里,致邪气壅滞,郁而化热,或素体阳亢,感邪之后,火热更甚,发为癫狂;阳明病所致癫狂病,为阳明燥热太过,热与糟粕相结,... 《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癫狂病实证较多,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及阳明病篇。太阳病所致癫狂病为太阳经感邪,失治误治,传变入里,致邪气壅滞,郁而化热,或素体阳亢,感邪之后,火热更甚,发为癫狂;阳明病所致癫狂病,为阳明燥热太过,热与糟粕相结,热与血结,或热甚津液大伤,形成阳明腑实、阳明蓄血、阳明热甚伤津证。癫狂病治疗以清热、泻下、活血散瘀为主,但临床上容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情,故张仲景在治疗时强调“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癫狂病 太阳病 阳明病 精神分裂症 谵语 清热 泻下 活血散瘀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16
作者 余为昇 顾凤群 李迎真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期7-10,共4页
心下是人体的运化中枢,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之源,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均围绕中土脾胃运转,机体任何一部位产生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影响到心下。心下诸症变化多端,主要包括悸、满、濡、坚、硬、痞、闷、急、痛、呕、结等,病证本质... 心下是人体的运化中枢,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之源,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均围绕中土脾胃运转,机体任何一部位产生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影响到心下。心下诸症变化多端,主要包括悸、满、濡、坚、硬、痞、闷、急、痛、呕、结等,病证本质是水停心下、胃家实、水结于胸腹、胃有邪热、邪留半表半里、胃中虚、气机失调冲逆、邪气结在胸中、妇人产后外感等,治疗上以利尿祛水解表、攻下祛实、攻实散水结、祛热下火除烦、补中和胃祛邪为原则,采用小青龙等解表散饮、承气汤等攻实泄下、陷胸汤等泄热逐水、泻心汤等清泄邪热、柴胡汤等和解少阳、五苓散等健脾利水。但处方用药不可单一而概括之,需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需抓主症明病机,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下”诸症 水停心下 胃家实 水结于胸腹 胃有邪热 邪留半表半里 胃中虚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汗法探微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学 孔祥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法 伤寒论 温病
下载PDF
《温热论》第一条探幽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选贤 邵文雪 蔡永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0-2624,共5页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温病总病因的称谓,以与伤寒的病因即寒邪相区别。"上受"是温邪侵袭人体的途径,而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则可称为"下受"。"逆传"特指温病中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病变,是与伤寒中足太阳膀胱传至足阳明胃的病变相比较而言的,故"逆传"与顺传是基于温病与伤寒这两大类外感热病的特有传变特点的比较而言的,不能仅仅限于在温病范围内进行解释。"营卫气血"绝对不能等同于"卫气营血",前者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而后者则代表温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大证候群和治则方药,侧重于病理,故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是相同的,但患温病和伤寒后的病机转归及治疗是不同的。本文尊重原著,探幽析微,还原了《温热论》这一经典原著第一条的原旨本意,厘正了某些业内人士的模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温邪 上受 逆传心包 营卫气血
下载PDF
《温病条辨》温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宏艳 韩娟 萧照岑 《河南中医》 2008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浅析《温热论》之湿热证治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炳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疒咅)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湿热 辨证证治 中医药疗法 温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