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史书写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
李遇春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2
|
唐诗远游:中国特色文学在俄苏 |
张倩
顾俊玲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24 |
0 |
|
3
|
清诗词中“西郊”的文学空间建构 |
陈嘉怡
杨秋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古诗文“1+X”教学模式研究 |
季芳
莫承城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论 |
方长安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像似性”体认思维方式与古代诗文创作、接受 |
朱宏胜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7
|
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的“崛起”——诗歌传播方式变化之于新世纪诗歌的意义 |
王士强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6
|
|
8
|
自然——贯穿《二十四诗品》的美学精神 |
张国庆
窦薇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4 |
2
|
|
9
|
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从《相和歌·今有人》与《九歌·山鬼》的比较说起 |
赵敏俐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0
|
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 |
张丽
张志敏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4
|
|
11
|
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 |
严安政
韦爱萍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2
|
古意传久远,动静两相宜——唐宋诗词传播模式研究 |
杜浩
王呈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3
|
汉英诗歌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比较 |
罗良功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5
|
|
14
|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
马承五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4
|
|
15
|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理论模式建构的思考 |
徐润润
徐楠
|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
2011 |
1
|
|
16
|
抗战诗歌的几种特殊传播方式 |
熊辉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7
|
清代滇人学者朱庭珍的《筱园诗话》及诗法主张 |
徐萍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8
|
唐诗在唐朝的传播方式 |
陈岳芬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19
|
三种诗论的诠释学观照——《孔子诗论》、《左传》、《毛诗》解诗差异之分析 |
桑大鹏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20
|
屈原抒情模式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诗词创作的诗学传统 |
周建忠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