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任达然论治温热病经验探析
2
作者 戴尔珣 戴金梁 +1 位作者 王雯珺 徐海荣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221-226,共6页
任达然先生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载,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师法古贤家学,博采历代医著之精华,且能融汇贯通,对于温病的辨治独具匠心。任老擅治温热时病,精研疑难杂证,主张温热时病从痰、热、虚入手,认为温热病起病必见... 任达然先生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载,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师法古贤家学,博采历代医著之精华,且能融汇贯通,对于温病的辨治独具匠心。任老擅治温热时病,精研疑难杂证,主张温热时病从痰、热、虚入手,认为温热病起病必见热象偏重,邪热鸱张,传变迅急,当须“治未病”遏阻病路,尤以温病初起时颇为效验,同时应顾护津液及胃气,正确理解并灵活应用“汗法”和“下法”,若失治误治,后果不堪,而若救治得当,则应手取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病 临床经验 任达然
下载PDF
三焦学说的传承与演变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俊廷 赖慈爱 +6 位作者 张琳琳 郑颖 李永春 宫凤英 林锦韬 刘钊汝 吕英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
下载PDF
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张冬梅 关怿 崔翰博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38-2142,共5页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缓解期3个阶段,初期、进展期施以调和营卫、扭转病势,缓解期除邪务尽、维持病情稳定。未来,探索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中的应用将为无汗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症 温热病 卫气营血理论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温阳法探讨眩晕的辨治思路
5
作者 罗刘军 陈兰 梁潇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8期24-27,共4页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虚所致眩晕的相关论述及具体方药,因此,文章主要就阳虚与眩晕的发病及《伤寒论》相关条文中运用温阳法治疗眩晕进行总结,进而对温阳法辨治眩晕进行探讨,以拓宽临床治疗眩晕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温阳法 眩晕 辨证论治 临床思路
下载PDF
基于阴阳理论阐述《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两种主要传变模式
6
作者 曹建恒 李国臣 +1 位作者 胡海波 孙义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0期1883-1888,共6页
伤寒论之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和少阴病简称为三阴三阳病较六经病恰当,因后者易引起歧义。三阴三阳病是伤寒病的6个不同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的差异所导致。进展路径为“三阳病之太阳→少阳→阳明,... 伤寒论之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和少阴病简称为三阴三阳病较六经病恰当,因后者易引起歧义。三阴三阳病是伤寒病的6个不同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的差异所导致。进展路径为“三阳病之太阳→少阳→阳明,再至三阴病之太阴→厥阴→少阴”,这其中,少阳、厥阴病分别为三阳病、三阴病的枢纽,阳明、厥阴病为伤寒六病的2个极期。这2个极期是六病传变中热伤津路线的基点,也是后来明清温病学继承与发展的节点。由太阳进入少阳,少阳病热化伤津进入阳明、厥阴,最后发展成阴竭(阳闭)呈现出神昏、痉厥、动风、动血诸症,与病人内在体质偏热有关,进一步恶化进入少阴而亡阳;而另一条寒伤阳路线自少阳病寒化始(体质偏寒之故),最后进展为太阴→少阴,甚者厥脱。向愈路径分两种情况,三阳病阶段,阳明病转归少阳而愈;而三阴病阶段,要么太阴厥阴回转阳明少阳,要么厥阴少阴回转至太阴而愈。疾病是否传变以及如何传变皆是邪正交争的结果,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邪盛入里既伤阴津又损阳气,故仲景既扶助阳气又保护津液,其中尤以护阳为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阴三阳病 传变 合病 并病 温化 寒化 温病 病机
下载PDF
探析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被引量:3
7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83-489,共7页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存津液 救阴 治法 方药
下载PDF
秦伯未经方医案用药理法探微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一凡 李雁 杨东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964-968,共5页
目前学界对近代名医秦伯未的关注仍多集中于其在《黄帝内经》研究与辨证论治体系建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其在仲景学说上所倾注之心力则了解不足。秦伯未对仲景医学的推崇主要因于其“以切实之经验,贡献于世人”,注重其实用性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近代名医秦伯未的关注仍多集中于其在《黄帝内经》研究与辨证论治体系建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其在仲景学说上所倾注之心力则了解不足。秦伯未对仲景医学的推崇主要因于其“以切实之经验,贡献于世人”,注重其实用性的特点。故在充分结合秦伯未对仲景病脉证治体系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求其经方医案中所蕴藏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挖掘其活用经方药对配伍、善以经方异病同治、擅用经方时方合方、融通伤寒温病而兼治外感内伤等经方运用理法,并附秦伯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查房实录一则,以期有助于名家学术经验传承与弘扬,也供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工作参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伯未 经方 医案 药对 异病同治 合方 膏方 寒温统一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特色探赜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素素 黄巧艺 李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心悸 证型分类 方药特色 温阳化饮 杂合以治 形神同调 特殊煎服法
下载PDF
湿温、湿热辨析及其临证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宁百乐 邓启粤 +1 位作者 纪雪梅 周登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湿热 外感热病 内伤杂病 病因 病机 病证
下载PDF
基于文献探讨不同时代阳明病的概念演变
11
作者 余小乔 赖慈爱 +5 位作者 方枫琪 张琳琳 郑颖 张霞 陈芯莹 杜淑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349-1354,共6页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文献探讨 学术思想 传承与演变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
下载PDF
《伤寒论》温阳法探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楠 李赛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1-502,共2页
温阳法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治法,至今仍具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分别从温阳解表、温补五脏之阳、温经通脉、温阳固脱、回阳救逆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冀对中医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气 温阳法 探析
下载PDF
湿热类温病“分消走泄”思想刍议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金钗 万海同 +1 位作者 胡艳兰 郑小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析"分消走泄"思想,为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系统分析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通过病机特点探寻其治疗方法;阐释"分消走泄"的思想内涵,并列举其代表方剂,总结用药特点;最后以分消走泄治疗... [目的]探析"分消走泄"思想,为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系统分析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通过病机特点探寻其治疗方法;阐释"分消走泄"的思想内涵,并列举其代表方剂,总结用药特点;最后以分消走泄治疗湿热病的临床运用做具体说明。[结果]湿热类温病因湿热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病位广涉上中下三焦,病机在于湿热阻滞,三焦气化失常。治疗上,采用"分消走泄"的方法,通过通调三焦气机,开郁行滞,能够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分而消除。后世根据"分消走泄"创制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现代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结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思想,可以广泛指导湿热性流行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值得学习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湿热类 天人合一 分消走泄 三焦 用药特点 代表方剂 临床运用
下载PDF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从《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亚男 李萍 苏颖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3期38-40,共3页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深谙五运六气之理,他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在《温病条辨》中对温病发病诊治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运气不同、疫病寒温各异,辨证治疫、注意温凉,岁气君火、易发伏暑,痘本温病、治在求本四个方面对吴鞠通的辨治温病...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深谙五运六气之理,他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在《温病条辨》中对温病发病诊治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运气不同、疫病寒温各异,辨证治疫、注意温凉,岁气君火、易发伏暑,痘本温病、治在求本四个方面对吴鞠通的辨治温病的五运六气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运气对温热性疾病的影响、诊治及全面了解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温病
下载PDF
论“久病入络”与“温邪入络” 被引量:11
15
作者 柴守范 赵晓丽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11期41-43,共3页
探讨"久病入络"与"温邪入络"的关系,指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亦蕴含着"久病入络"的理论,温邪亦可入络,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络脉病变,故温邪入经是认识和治疗外感温热病的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外感温热病 久病入络 温邪 络病
下载PDF
吴鞠通对张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 被引量:3
16
作者 岳冬辉 苏颖 毕岩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12期26-27,共2页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关键词 吴鞠通 张仲景 《温病条辨》 《伤寒论》 承气汤
下载PDF
论越婢汤属太阳温病代表方(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宇铭 李致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188-190,共3页
确定了越婢汤为太阳温病代表后,再对越婢汤方名进行探讨,"越"即是超越之意,"婢"即指脾,"越婢"之意即脾气散精、发越水气之意,因此越婢汤所治的风水,其病本在脾。可是越婢汤用在太阳温病时,则不取此意,而... 确定了越婢汤为太阳温病代表后,再对越婢汤方名进行探讨,"越"即是超越之意,"婢"即指脾,"越婢"之意即脾气散精、发越水气之意,因此越婢汤所治的风水,其病本在脾。可是越婢汤用在太阳温病时,则不取此意,而在辛凉解表,属异病同治。太阳温病与后世温病学中的太阴温病,在病性与治法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选方用药上存在差异。明确太阳温病属越婢汤主之,对于打破寒温之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病 温病 伤寒论 越婢汤 辛凉解表 银翘散 大青龙汤
下载PDF
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振兴 谢忠礼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263-1264,共2页
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总结"三阳篇"的临床应用。结果:《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其治法内容丰富,囊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温阳思想贯穿于... 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总结"三阳篇"的临床应用。结果:《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其治法内容丰富,囊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温阳思想贯穿于始终。"三阳篇"中的温阳法涉及内容广泛,通过通胸阳以散阴霾,温脾阳以调枢机,壮肾阳以助气化,从而达到平衡阴阳以治阳虚的目的。结论:温阳法实为临床温法之祖,该理论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阳篇 通胸阳 温脾阳 壮肾阳
下载PDF
《温病条辨》温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宏艳 韩娟 萧照岑 《河南中医》 2008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三焦治湿热法探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淑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对湿热证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倡导分利三焦:湿在上焦者以轻宣,重宣肺气化湿;湿在中焦者重辛开苦降,分解湿热;湿在下焦者甘淡渗下,通利水道。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湿热病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