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for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and Awash River Basins of Ethiopia
1
作者 Mebruk Mohammed Bisrat Ayalew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6年第13期1222-1237,共16页
Groundwater movement beneath watershed divide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that is typically ignored due to difficulty in analysis.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like TAGSAC,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 Groundwater movement beneath watershed divide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that is typically ignored due to difficulty in analysis.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like TAGSAC,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predicting aquifer responses to external stresses. In this paper TAGSAC code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IBGWT) between upper Awash River basin (UARB) and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basin (URVLB) of Ethiopia.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ree steady state groundwater models (for UARB, URVLB and for the two combined basins) were first created and calibrated for the 926 inventoried wells. The first two models are conceptualized by considering the watershed divide between the two basins as no-flow. The third model avoids the surface water divide which justifies IBGWT. The calibration of these three models was made by changing the recharge and hydrogeologic parameters of the basins. The goodness of fit indicators (GoFIs) obtained was better for the combined model than the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URVLB. Furthermore, the hydraulic head distribution obtained from the combined model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groundwater flow that doesn’t respect the surface water divide.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f IBGWT observed in these two basins is that it diminishes surface water discharge from URVLB, and enhances discharge in the UARB. Moreover,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potential for internal and cross contamination of the two adjacent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ing TAGSAC upper Awash River Basin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Basin
下载PDF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ediments from Lake Hovsgol, Northern Mongolia
2
作者 Alena D. Firsova Svetlana S. Vorobyova Yelena V. Likhoshw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年第4期664-674,共11页
Siliceous stomatocysts of chrysophyte algae, along with diatom frustules, are well preserved in bottom sediments of various water bodies. Analysis of microfossils from a core sample of the Upper Pleistocene and Holoce... Siliceous stomatocysts of chrysophyte algae, along with diatom frustules, are well preserved in bottom sediments of various water bodies. Analysis of microfossils from a core sample of the Upper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Lake Hovsgol revealed 36 different morphotypes of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Some of them were attributed to species of the genera Mallomonas Perty, Chrysosphaerella Lauterborn., Paraphysomonas (Stokes) De Saedeleer, and Dinobryon Ehr.;20 morphotypes were described as novel.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tomatocyst morphotypes in the core sample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sedim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study broaden views on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microalgae and confirm that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can serve as goo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paleolimnological and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DIATOMS lake Hovsgol Mongolia upper PLEISTOCENE HOLOCENE
下载PDF
Alleviating Water Scarcity in the Central Rift Valley Lakes through an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Ethiopia
3
作者 Belete Berhanu Ethiopia Bisrat 《Natural Resources》 2020年第12期554-568,共15页
Demand for fresh water, as one of the major natural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continued abstraction of water from Lake Ziway and its main feeder ri... Demand for fresh water, as one of the major natural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continued abstraction of water from Lake Ziway and its main feeder rivers Meki and Katar for irrig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water demand may soon exceed the supply. To illustrate dispariti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Upper Awash sub-basin, which shares a water-divide with the CRVL sub-basin, has large flow volumes particularly in the rainy season and suffers with seasonal flooding. The rationale behind regaining the water in CRVL relies on this non-uni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esh water, calling for a balance between water surplus and deficit regions. For this reason, Inter Basin Water Transfer (IBWT) is suggested as a viable option to augment utilizabl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Upper Awash sub-basin to reduce the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rapidly developing urban and irrigation areas in the CRVL sub-basin. A water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WEAP) model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surplus water in the donor basin, when examining the hydrological dynamics of the basins. Furthermore, optimal flow diversion scenarios were generated by maintaining two baseline scenario constraints. The estimated surplus water in the rainy season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18 million cubic meters (mcm), 88 mcm and 192 mcm in months June, July and August respectively under average conditions. The optimal amount of diverted water could potentially stabilize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Lake Ziway and Lake Abijata by compensating for development-driven abstraction and surface water evaporat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 Basin Water Transfer WEAP lake Ziway upper Awash Sub-Basin CRVL
下载PDF
非洲Lake Chad盆地上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4
作者 郭建军 张守松 +1 位作者 易安祥 郎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61,共5页
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对非洲乍得的LakeChad盆地上白垩统进行了三级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层序’内部体系域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LakeChad盆地的上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地层组,对应3个三级层序、6个体系域,但只有下... 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对非洲乍得的LakeChad盆地上白垩统进行了三级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层序’内部体系域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LakeChad盆地的上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地层组,对应3个三级层序、6个体系域,但只有下部的层序1发育较为完整,主要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一浅海相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Chad盆地 上白垩统 层序 沉积相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的湖泊岸线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升金湖为例
5
作者 李娇 梁明 +3 位作者 李玉洁 王杰 陆胤昊 黄晴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了揭示2000—2020年升金湖岸线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以5个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湖泊岸线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期间,升金湖岸线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杨峨头、佘干、大州、七星... 为了揭示2000—2020年升金湖岸线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以5个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湖泊岸线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期间,升金湖岸线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杨峨头、佘干、大州、七星墩、唐田以及马料湖附近,影响湖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降水和水产养殖、乱砍滥伐、过度灌溉等人类活动。2000—2015年湖岸线变化趋势复杂,扩张和收缩并存,这个阶段影响湖泊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产养殖、乱砍滥伐、过度灌溉等人类活动。在升金湖环境得到改善之后,2015—2020年降水成为影响湖泊岸线变化的主导因素,由于降水量的增多,大部分岸线缓慢增长,佘干附近的湖岸线增长明显。升金湖上湖草滩退化严重,淤泥堆积,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导致佘干附近湖泊岸线波动频繁,变化剧烈。下湖神头山和唐田附近受乱砍滥伐的影响较大,岸线变迁较为频繁。马料湖附近水田较多,过度灌溉导致马料湖附近湖岸线小范围收缩。研究结果可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数字岸线分析 湖泊岸线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白洋淀上游流经城区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研究
6
作者 王力源 周贺 +2 位作者 秦梦 史密伟 郑翔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8,共16页
细菌群落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研究可为水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流经城区白洋淀上游河流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和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城市环境因素对白洋淀上游水质的影响,并深入探究细菌群... 细菌群落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研究可为水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流经城区白洋淀上游河流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和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城市环境因素对白洋淀上游水质的影响,并深入探究细菌群落功能与污染物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对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上、中、下游的水质等级差异显著。城区中汇入的各类污染物不仅影响细菌群落结构,使得污染严重流域高丰度的细菌种群减少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还与细菌群落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代谢功能密切相关。同时,河流虽汇集了城区的各类污染物,但下游的细菌群落结构和部分氮、磷代谢功能均有恢复为上游水平的趋势。此外,高丰度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受各类菌群和污染物的抑制作用较大,但验证其与NO-3-N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白洋淀上游流经城区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与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的关联研究,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上游 流经城区 细菌群落 结构与功能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咸化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泽清 龙国徽 +8 位作者 周飞 唐丽 姜营海 白斌 张静 刘畅 王艳清 张博策 贾生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25-2444,共2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1)页岩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岩性以纹层状云灰岩和层状灰云岩为主;(2)烃源岩具有低TOC、高转化率的特点,游离烃含量高,具有明显的石油“超越效应”,而且页岩的含油性和生烃潜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性;(3)储层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黏土矿物类型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有利于页岩油的稳产和高产;(4)地层压力系数高,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柴西坳陷E32页岩层系厚度大、面积广,为了评价其资源潜力,将柴西坳陷划分为小梁山、英雄岭、扎哈泉和茫崖4个凹陷,首先应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然后用体积法、容积法和类比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用德尔菲法确定页岩油总的资源量为69×10^(8)t。本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明确了咸化湖盆页岩油独特的地质特征,指出富油层系的岩性组合;(2)提出了计算吸附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页岩油资源量的评估方法;(3)资源量的落实证实了柴西坳陷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4)多因素综合划定的I类有利区带面积为2460km^(2),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坳陷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上段 页岩油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燕 叶水清 +2 位作者 赵晓雪 孙瀛 罗巧灵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4期15-22,共8页
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分区是平衡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也是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运用优化的Marxan模型、ArcGIS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 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分区是平衡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也是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运用优化的Marxan模型、ArcGIS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识别保护价值高、保护成本低的规划单元,构建以低成本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优先保护格局,并明确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方法与管理策略。结果表明: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优先保护单元共403个,面积共100.75 km^(2)。区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Ⅱ、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分别为47.11%、25.48%;Ⅰ级、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综合划定了以3大功能区和7类功能亚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有助于服务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决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分区 生态旅游发展 物种保护 系统保护规划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极端洪水作用下升金湖消落带生境变化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凌晨 周立志 +2 位作者 程磊 姚简 宋昀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31-7745,共15页
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性动物类群,可敏感地反映湿地环境变化。浅水通江湖泊消落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水鸟特别是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其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受水文节律影响。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消落... 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性动物类群,可敏感地反映湿地环境变化。浅水通江湖泊消落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水鸟特别是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其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受水文节律影响。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消落带生境变化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水鸟及湿地生态学问题。选择了具有典型消落带生境的升金湖作为研究区域,对2019年(正常水位)和2020年(异常水位)两个越冬季水鸟的数量、种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消落带的生境变化情况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2019年越冬期,记录到水鸟(50984.20±9595.71)只(n=5),隶属7目13科51种;2020年越冬期,记录到水鸟(27923.00±13808.47)只(n=5),隶属7目12科53种。整个越冬季消落带的水鸟种类略增但数量减少,2019年游禽中的优势种为豆雁,2020年游禽中的优势种增加为豆雁和斑嘴鸭,但涉禽中的优势种由白琵鹭、反嘴鹬、凤头麦鸡转变为苍鹭、大白鹭和反嘴鹬。洪水导致的草滩-水域混合区生境面积减小使湿生植物退化,可能是导致以豆雁为主的食苔草水鸟数量大幅度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湖水延迟消退,裸露的泥滩面积大幅度下降,可能致使食底栖动物水鸟数量减少;湖泊水位上升和消落带水域面积的增加,加大了食鱼水鸟的捕食难度,导致数量锐减;提供植物种子的生境缺少,使觅食种子的斑嘴鸭和绿翅鸭数量明显下降;沉水植物的适宜生境面积下降直接影响到食地下茎的水鸟分布,并致其数量减少。研究结果有利于理解升金湖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越冬水鸟的保护和湿地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栖息地 取食集团 消落带 空间分布 升金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完颜泽 龙国徽 +5 位作者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2,共9页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和典型油气藏精细解剖,阐述了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于半咸化—咸化湖泊—盐湖环境,发育以...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和典型油气藏精细解剖,阐述了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于半咸化—咸化湖泊—盐湖环境,发育以纹层状灰云岩为储集层、富含有机质、广覆式分布的源储一体型油气藏;(2)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共经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早期低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Ⅱ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中等成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Ⅲ期烃类包裹体为气液两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高成熟原油的充注。(3)研究区油气具有3期成藏的特征:上干柴沟组沉积中晚期,在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了低饱和度-低熟油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低熟—成熟油气向盐间储集层和高渗带聚集形成了油气高产区;狮子沟组—七个泉组沉积期,成熟—高熟油通过双层断裂接力输导运移至干柴沟组上段及以上地层运聚形成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泊 纹层状灰云岩 晶间孔 高渗带 页岩油 低熟烃源岩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英雄岭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不同洪水阶段对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陈晶雯 郑旭东 +1 位作者 郭文莉 周忠泽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9,共9页
为了解不同洪水阶段对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2020年7月初(洪水前)、7月下旬(洪水形成期)、8月中旬(洪水中期)和9月下旬(洪水后)在升金湖湖区水域24个采样点进行后生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20... 为了解不同洪水阶段对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2020年7月初(洪水前)、7月下旬(洪水形成期)、8月中旬(洪水中期)和9月下旬(洪水后)在升金湖湖区水域24个采样点进行后生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20科50属86种,其中轮虫11科29属55种,枝角类5科13属23种,桡足类4科8属8种。方差分析显示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在不同洪水阶段差异极显著(F=8.301,P<0.01)。4个阶段轮虫共同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a cylindri-c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枝角类共同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桡足类4个阶段没有共同优势种。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2170.20±506.74)个/L和(7.79±2.04)mg/L。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峰值均出现在洪水前,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洪水中期和洪水形成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7~4.50、2.19~6.50和0.83~1.2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与电导率、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溶解氧、电导率、水深、浊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含量、硝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揭示了不同洪水阶段对通江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的影响:洪水改变了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且显著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洪水 升金湖
下载PDF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被引量:9
12
作者 谭秀成 夏青松 +5 位作者 陈景山 李凌 刘宏 罗冰 夏吉文 杨家静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9-103,共15页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须家河)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distinctive for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is relatively rar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well interpre...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须家河)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distinctive for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is relatively rar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well interpreted. Here we addressed this issue by discussing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setting implied that the basin received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 It had multiple provenance supplies and river networks, as being surrounded by old- lands in multiple directions including the north, east and south. Thus, the basin wa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coastal and widely open and shallow lacustrine depositio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period. This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 well-known Poyang (鄱阳) Lake.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the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Sichuan Basin during the Xujiahe period with an analogue to the Poyang Lak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de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ransgress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The first, third and fifth mem- bers of the formation are in transgressive stage and the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shore and shallow lacustrine mud. In contrast, the deposition is mainly of braided river channel sand deposits during the regressive stage, mainly including the second, fourth and sixth members of the formation. The sand deposited in almost the entire basin because of the lateral migration and forward moving of the cross networks of the braided rivers. The multiple alternations of short and rapid transgression and relatively long regression are beneficial to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u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braided river and its extensional areas a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is provid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justify the relatively distinctiv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may also have im- 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rge-scale sand deposition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coastal and widely open lake sedimentary framework sedimentary conceptual model channel of braided river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升金湖沉积物1000年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水文意义
13
作者 金院 汪勇 +2 位作者 胡洁 韩瑞超 项超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9-232,共14页
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的水文变化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水文环境变化的起止时间、空间特征、温湿配置研究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水文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明确。以安徽升金湖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元素地球... 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的水文变化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水文环境变化的起止时间、空间特征、温湿配置研究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水文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明确。以安徽升金湖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水文指示意义,结合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无机碳(IC)等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升金湖过去1000年的水文变化。结果表明:1)在1000~1350 A.D.,Ti、Rb/Sr、Cr、SiO_(2)含量呈波动下降,Sr、CaO含量呈低值波动,指示中世纪暖期水文环境向干旱化变化。2)在1350~1850 A.D.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350~1600 A.D.),Ti、Rb/Sr、Cr、SiO_(2)含量波动变化,但总体在高值水平,Sr、CaO含量为低值,指示流域降水较多;第二阶段(1600~1850 A.D.),Ti、Rb/Sr、Cr、SiO_(2)含量下降,总体呈低值水平,Sr、CaO含量为高值呈上升趋势,指示降水减少,说明小冰期水文环境由湿润转向干旱。3)1850~2000 A.D.,Ti、Rb/Sr、Cr、SiO_(2)含量呈上升趋势,Sr、CaO含量下降,指示降水增加,水文条件偏湿润。其中1137~1993 A.D.水文环境变化与历史文献记录的水文变化有良好的响应。区域重建结果表明:升金湖沉积物元素变化与大九湖泥炭重建降水量、江淮地区干湿指数、女山湖色度a^(*)/L^(*)干湿变化基本同步。进一步将升金湖沉积物元素变化与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北半球太阳辐照度变化对比发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升金湖过去千年水文变化可能由APO与太阳辐照度变化驱动,同时在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南—北“偶极型”特征可能与亚洲—太平洋涛动密切相关,其水文环境演变既响应了半球性变化又有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湖泊沉积物 升金湖 水文变化 亚洲—太平洋涛动
下载PDF
升金湖不同栖息地豆雁肠道菌群组成与特征分析
14
作者 石水琴 何光宇 +3 位作者 余淏 韩钰 张静静 赵凯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68,共6页
采用16Sr RNA测序方法对升金湖杨峨头(SLY)和赤岸(SLC)栖息地越冬豆雁肠道微生物组成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升金湖SLY和SLC两个栖息地豆雁肠道微生物组菌群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SLY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SLC以厚... 采用16Sr RNA测序方法对升金湖杨峨头(SLY)和赤岸(SLC)栖息地越冬豆雁肠道微生物组成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升金湖SLY和SLC两个栖息地豆雁肠道微生物组菌群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SLY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SLC以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为优势菌门。升金湖SLY栖息地豆雁肠道菌群优势菌属为乳酸杆菌属(39.5%),SLC栖息地豆雁肠道菌群中以Chloroplast属(35.3%)和乳酸杆菌属(19.2%)更为优势。基于Bray_curtis距离矩阵的NMDS分析表明两栖息地菌群呈现出明显分类群。SLC栖息地豆雁肠道菌群网络相关性相比较SLY表现较为紧密和复杂。此外,PICRUSt的功能预测表明,SLY和SLC栖息地豆雁肠道微生物组COG功能注释结果主要为功能预测功能、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复制功能、重组和修复功能、信号转导机制功能以及能量生产和转换功能等。结果表明,越冬初期升金湖两栖息地豆雁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特有菌群特征,为后续整个越冬期候鸟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不同栖息地 16S rRNA扩增子测序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坝上河-滩坝微相组合特征——以柴北缘南八仙油气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为例
15
作者 张振铎 姚宗全 +2 位作者 穆波宇 涂加沙 潘品百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42-955,共14页
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油气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综合分析,再结合单... 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油气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综合分析,再结合单井相及连井相对比,精细刻画出南八仙油气田下油砂山组坝上河-滩坝微相组合沉积特征,并剖析了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并主要发育坝上河-滩坝微相组合;坝上河可分为以河为主式、对称式和以坝为主式3种类型,并随着河流作用由强到弱,湖水阻力由弱到强,组合逐渐由以河为主式演变为对称式进而演变为以坝为主式;滩坝区别出有滩无坝及滩坝共生2种类型,其中有滩无坝的远岸滩砂发育规模较小,分布范围局限且较为零散,滩坝共生的近岸砂体面积较大呈席状分布,远岸砂体多孤立呈土豆状分布。最后,根据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的沉积相模式,研究区的水下分流河道、周边的坝上河复合砂体及近岸滩坝是主要的优势储层。研究可为油气田下一步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河 滩坝 微相组合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 下油砂山组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6
作者 王立 陆林 +2 位作者 杨永峰 程亚文 王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功能区划作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发挥。运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纳入到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并展开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生... 功能区划作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发挥。运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纳入到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并展开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下的功能区划方案。结论如下:(1)保护区的上湖区域及其周边河流入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防洪蓄水价值较高;东南部林地区域的水源涵养与碳储存价值较高,食物生产价值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逐渐降低;社会文化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沿湖地带。(2)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衡/协同关系,其中,生物多样性作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它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协同关系,根据相关性系数大小可分为高协同关系(防洪蓄水)、低协同关系(水源涵养和社会文化)与权衡关系(碳储存和食物生产)。(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视角下的不同保护目标分配得到的功能区划情景均表现出核心区面积大幅增加的特征。此外,高协同情景下的功能区划更能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且对不同典型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强度更大,能够总体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与防洪蓄水和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并降低与碳储存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Marxan with Zones 功能分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两个浅水型湖泊越冬水鸟的季节动态(英文)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锦云 周立志 +3 位作者 周波 许仁鑫 朱文中 徐文彬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0-548,共9页
安徽沿江浅水型通江湖泊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近年来,高强度的渔业养殖使湿地严重退化,对越冬水鸟构成威胁。为了解湿地变化对越冬迁徙水鸟的影响,2007年11-2008年4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4月,对安徽菜子... 安徽沿江浅水型通江湖泊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近年来,高强度的渔业养殖使湿地严重退化,对越冬水鸟构成威胁。为了解湿地变化对越冬迁徙水鸟的影响,2007年11-2008年4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4月,对安徽菜子湖和升金湖11个样带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湖泊渔业模式对水鸟分布的影响。两个湖泊共统计到越冬水鸟7目12科43种。其中,菜子湖群38种,密度为8.2ind./hm2;升金湖42种,密度为3.5ind./hm2,优势种为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在12月底-次年1月上旬达到最大值,但不同类型越冬群最大数量出现的具体时期有所不同。根据水鸟组成的聚类分析,可将水鸟栖息地分为三组。水鸟的分布与渔业模式有关,在自然捕捞区,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密度较大,在围网养殖区密度较小,而鹭类的密度在各湖区变化都较小。本研究结果提示,发展可持续渔业对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越冬水鸟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群落多样性 季节动态 养殖扰动 菜子湖 升金湖
下载PDF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40
18
作者 施振生 杨威 +3 位作者 金惠 朱秋影 刘满仓 郭长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综合分析岩心、露头剖面和测井资料,认为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湖泊相则可细分为滨湖和浅湖两个亚相。不同时期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发育程度... 综合分析岩心、露头剖面和测井资料,认为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湖泊相则可细分为滨湖和浅湖两个亚相。不同时期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发育程度不同。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和须六段以湖泊沉积为主,由东向西,水体逐渐加深。须二段和须四段以三角洲沉积为主,湖泊沉积分布范围较小。须二段发育时期,研究区北部构造活动强烈,沉积物供给充分,三角洲相主要由北向南延伸;须四段沉积时期,由于北部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东南部沉积物供给增加,三角洲相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随着周缘构造活动的变化,研究区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早期沉积范围仅局限于宜宾—泸州以北地区,中晚期沉积范围扩大,宜宾—泸州以南地区开始接收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南地区 上三叠统 三角洲相 湖泊相
下载PDF
升金湖植物区系及其群落演变 被引量:23
19
作者 许李林 徐文彬 +3 位作者 孙庆业 周忠泽 沈军 赵秀侠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在分析升金湖植物群落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产养殖对升金湖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发现升金湖共有水生和湿生维管植物43科94属125种,其中发现圆基愉悦蓼(Polygonum j... 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在分析升金湖植物群落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产养殖对升金湖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发现升金湖共有水生和湿生维管植物43科94属125种,其中发现圆基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var.routundumZ.Z.Zhou et Q.Y.Sun)这一新亚种;滩涂植物群落主要为白朗苔+阿齐苔群丛(Ass.Carex brownii+Carex argyi)、圆基愉悦蓼群丛(Ass.Polygonum jucundumvar.routundum)和蓼子草群丛(Ass.Polygonum cripolitanum);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菰群丛(Ass.Zizania caduciflora)、菱群丛(Ass.Trpasp.)、芡群丛(Ass.Euryale ferox)、菹草群丛(Ass.Potamogeton crispus)、金鱼藻群丛(Ass.Ceratophyl-lum demersum)、聚草+金鱼藻群丛(Ass.Myriophyllum spicatum+Ceratophyllum demersum)、聚草+苦草+水车前群丛(Ass.Myriophyllum spicatum+Vallisneria natans+Ottelia alismoides)等。目前全湖水生植被的盖度仅约30%。通过多年的调查记录对比,升金湖沉水植被严重退化,过度的水产养殖可能是主要因素,保护水生植被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群落演变 生物量 升金湖
下载PDF
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草本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潘云芬 徐庆 +2 位作者 程元启 尹莉 王翠莲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304-309,共6页
对安徽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而以菱科(Trapac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 对安徽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而以菱科(Trapac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茨藻科(Najadaceae)等为该植物区系的表征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但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69%,表明该区植物成分较为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30.52%);属泛热带分布属最多(21.39%),北温带分布成分次之(13.87%),总体上温带成分(38.73%)略多于热带性成分(34.10%)。表明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草本种子植物 区系 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