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建设路径
1
作者 麻彩霞 陆有富 牛海龙 《语文学刊》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民族地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展语言文字咨政研究,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推广基地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各推广基地要紧紧围绕服务铸牢中华民... 民族地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展语言文字咨政研究,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推广基地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各推广基地要紧紧围绕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完善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着眼重点领域和人群,提升语言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标志性成果展示平台,加强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并积极打造少数民族大众广泛参与的语言文化平台与品牌,以开创民族地区推广基地建设的新局面,助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下载PDF
彝族创世神话中的华夏认同
2
作者 肖坤冰 吉祥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1,141,共8页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建寨传说和叙事长诗等。这些口头传统是在少数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认同。在西南横断山区,汉、藏、羌、彝等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活跃。因此,在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既包含着彝族先民的本民族记忆,也包含着彝族与周边藏、羌、汉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记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通过对神话的“复述”和重新“叙事”,不断调整和重塑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使古老的神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彝族创世神话中所体现出的朴素的华夏认同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创世神话 同源共祖 华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3
作者 巫达 徐天雨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121,共8页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他留人 记忆建构 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五四宪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4
作者 崔跃峰 李曙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法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宪法创设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建设的两大制度基石;宪法... 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法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宪法创设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建设的两大制度基石;宪法确立了统一、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不同民族交往的原则和规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五四宪法”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审视
5
作者 王宏谋 曹根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原则遵循等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从而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原则遵循等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从而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能在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明晰融入的前提基础、抓住融入的关键环节、构建融入的保障机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The Feel Good Factor Th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charity conscious
6
作者 TANG YUANKAI 《Beijing Review》 2006年第4期26-27,共2页
Han Yuan, an 11 -year-old boy in Beijing, has just spent the most meaningful New Year's Day of his life. At the party held by Han's primary school on that day, students,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donated or a... Han Yuan, an 11 -year-old boy in Beijing, has just spent the most meaningful New Year's Day of his life. At the party held by Han's primary school on that day, students,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donated or auctioned off articles to help fund a free training school for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Feel Good Factor th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charity conscious
原文传递
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玉琴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36,共8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了“共商国是”的人民代表...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了“共商国是”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建共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奋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事务治理各领域“互助合作”的重要制度组成的“四位一体”民主制度体系,有力地将国家、民族、人民熔铸为整体的国民共同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新时代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应立足国家整体的国民共同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贯穿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民主实践,最大限度激发各族人民参与到民族事务治理之中,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教育自觉的文化语境与价值实现
8
作者 刘亚敏 毛毅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4-151,共8页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自觉回归现实文化语境,聚焦中国人的生命结构和价值关系,以在场方式实现立人本质。教育自觉的主体基础是中国人。中国人在亲身与共生的生命场域中,形塑出“知行合一”与“知行合中”的生命哲学,“自觉”与“...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自觉回归现实文化语境,聚焦中国人的生命结构和价值关系,以在场方式实现立人本质。教育自觉的主体基础是中国人。中国人在亲身与共生的生命场域中,形塑出“知行合一”与“知行合中”的生命哲学,“自觉”与“诚”相融为一。因此,基于“诚”的本质规定性,教育自觉的价值实现方能围绕体知感诚、家校育诚、立志践诚三个方面予以全面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自觉 文化语境 中国人 “诚”
下载PDF
广西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9
作者 吴桂兰 吕景章 《科教导刊》 2023年第21期90-93,共4页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主力军,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主动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力,注...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主力军,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主动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力,注重线上和线下校园宣传和多开展实践活动等对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高校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纳西族三多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和洁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7期102-106,共5页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三多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提出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节日宣传平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深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加强节日文化教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多节 民族文化 关键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纳西族
下载PDF
发展基层民主破解民主制度难题
11
作者 田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4-42,共9页
不少理论家将群众看作是理性缺失的乌合之众,认为民主制度会带来“多数暴政”等问题,甚至声称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并无本质区别,其原因在于民主主体是利益并不统一的无理性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指出,所谓乌合之众只是人民群众的自在... 不少理论家将群众看作是理性缺失的乌合之众,认为民主制度会带来“多数暴政”等问题,甚至声称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并无本质区别,其原因在于民主主体是利益并不统一的无理性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指出,所谓乌合之众只是人民群众的自在阶段,通过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灌输,人民群众可以从自在阶段发展为自为阶段,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摆脱利益不统一和无理性的局限,从而克服民主制度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由于其统治阶级的局限,无法真正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能力,反而会主动采取措施破坏人民群众的联合和觉醒以维护自身统治。因此民众难以达到自为阶段,民主难题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中得到破解。与西方国家的形式民主不同,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真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可以通过基层民主的建设来培养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克服“多数暴政”问题。只有做好基层民主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扎实推动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企业决策、社会管理、文化监督等事务,才能切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破解民主制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多数暴政 阶级意识 民主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下载PDF
北宋时期宋夏陕西沿边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探析
12
作者 余猛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0-84,90,共6页
北宋一朝,宋夏陕西沿边地区作为宋夏疆界的摆动区域,形成了农牧交错的经济格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物产差异使得当地各族人民在生产上互助,经贸上互补,国家治理作为外部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内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 北宋一朝,宋夏陕西沿边地区作为宋夏疆界的摆动区域,形成了农牧交错的经济格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物产差异使得当地各族人民在生产上互助,经贸上互补,国家治理作为外部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内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在战时社会这一面向之外,宋夏陕西沿边各族人民之间还存在交往交流交融并相互借鉴的另一历史面向,这为当下陕北多民族聚集区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和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宋夏陕西沿边各族人民
下载PDF
塔城以“榜样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3
作者 阿地力·阿不都拉 张志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3期194-198,共5页
该文通过对塔城地区以“榜样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探索了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揭示了该地区实践探索的路径选择,并分析了其成效和不足之处。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该文通过对塔城地区以“榜样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探索了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揭示了该地区实践探索的路径选择,并分析了其成效和不足之处。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收集了塔城地区以“榜样的力量”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民众对该措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影响。该文最终总结了塔城地区以“榜样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并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执行策略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 榜样的力量 各族人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机制 对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入宪:概念由来、规范释义与重大意义 被引量:19
14
作者 熊文钊 王楚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宪法与民族法学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方法,阐发"中华民族"入宪的三个重要议题。就"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而言,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创造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新秩序,这是"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顺应这一时代变化,"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促进民族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目标等方面奠定了宪法基础;就"中华民族"概念的规范释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后的整体民族观可具体阐释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遮蔽各民族的本体性,其中,"中华民族"的宪法地位可定性为中国的"国家民族";就"中华民族"入宪的重大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在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国家的目标任务的高度契合、形成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民族”入宪 整体民族观 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宪法基础
下载PDF
周恩来党性修养理论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商孝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4-42,48,共10页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自己践行党性修养原则,还创造了一整套党性修养理论,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修养、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修养、强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修养等方面。《我的修养要则...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自己践行党性修养原则,还创造了一整套党性修养理论,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修养、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修养、强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修养等方面。《我的修养要则》是周恩来党性修养理论的集中体现。深入研究和学习周恩来党性修养理论,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党的战斗力,"高举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党性修养 人民群众 四个意识 中国梦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丰富和发展
16
作者 蔡娟 史丽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11期1-4,共4页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为人民服务 道德观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四个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17
作者 王国良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1-88,131,共9页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自然意识 民本意识 忧患意识 天下主义
下载PDF
“人民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
18
作者 张燕芬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4-116,F0003,共4页
“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遵循,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应自觉强化“人民至上”的制度立场并坚持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追求,从制度实践取得的成就、制度优势的理性认知以及制度优势的创造性转化... “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遵循,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应自觉强化“人民至上”的制度立场并坚持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追求,从制度实践取得的成就、制度优势的理性认知以及制度优势的创造性转化3个层面入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成熟化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有效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价值根基 价值自觉 价值自信
下载PDF
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小莉 顾华详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75-82,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挑战和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坚持担负起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切实提高善用“大思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挑战和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坚持担负起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切实提高善用“大思政课”的思想认识。坚持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上下功夫;坚持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握各族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努力在大思政课的“善用”上出实招、求实效;善用“大思政课”应当重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不断完善思政课体制机制,把好全过程相互衔接关,创新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坚持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把思政课融入火热社会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青少年 大思政课 善用
下载PDF
教育走向人本: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铁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共12页
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发生始于回归教学。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实践深化了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逐步开启教育中人的自觉,由此而提示着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深刻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 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发生始于回归教学。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实践深化了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逐步开启教育中人的自觉,由此而提示着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深刻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到学校文化建设,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性变革,也带来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进一步发展。新教育实验和新基础教育实践,着力强化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性探索,促成当代中国教育从外在整体性改进到内在整合性提质的转变。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进一步升华,乃是要把当代中国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培养具体的人到培养具体的中国人,以深化个体成长成人之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生命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自觉 人的自觉 个体成人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