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榺花到华勝:首饰“胜”的工具起源考
1
作者 崔翔宇 刘蕴莹 薛文良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华胜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首饰,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榺花与华胜的名物对应关系为据,结合两汉礼俗文化,论证了华胜起源于织机构件榺花,并基于西王母神话东传的文化背景,将华胜的成型时间推至两汉之际。在华胜的象征意义上... 华胜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首饰,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榺花与华胜的名物对应关系为据,结合两汉礼俗文化,论证了华胜起源于织机构件榺花,并基于西王母神话东传的文化背景,将华胜的成型时间推至两汉之际。在华胜的象征意义上,本文认为起源于榺花的华胜影响了西王母早期形象的塑造,两汉纺织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西王母戴胜、持纴形象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胜 汉晋首饰 西王母 汉代织机
下载PDF
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 被引量:3
2
作者 柳玉东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汉画像石 西王母东王公 天帝出行
下载PDF
元代东迁西域文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魂入行理据考探
3
作者 王吉祥 《新余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东迁西域文士文学创作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一翼,成就斐然。考探元代东迁西域文士文学创作,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魂入行,理据为:极力维护祖国山河一统,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族群、个人利益之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入魂入行;无差别爱惜... 东迁西域文士文学创作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一翼,成就斐然。考探元代东迁西域文士文学创作,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魂入行,理据为:极力维护祖国山河一统,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族群、个人利益之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入魂入行;无差别爱惜域内各族群,自觉将自身置于中华民族一体的语境中思虑国是民瘼,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入魂入行;尊崇儒释道诸家之学,自觉承继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入魂入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迁西域文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入魂入行 元代
下载PDF
祁漫塔格地区晋宁期变质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谈生祥 拜永山 +2 位作者 常革红 童海奎 保光普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9-73,共5页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的晋宁期变质侵入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铀-铅同位素年龄值为831±51Ma,时代为新元古代,岩浆成因属地壳物质重熔的MPG型,是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该套变质侵入岩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的晋宁期变质侵入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铀-铅同位素年龄值为831±51Ma,时代为新元古代,岩浆成因属地壳物质重熔的MPG型,是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该套变质侵入岩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前震旦纪基底的深入研究及更进一步恢复和确定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带发展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西段 晋宁期 变质侵入体 MPG型 变质侵入岩 地质学
下载PDF
两汉上郡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 被引量:8
5
作者 艾冲 陈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帝原水"、"黑水"、"交兰水"、"诸次水"及《后汉书》"龟兹盐池"的相关记载,参照文物考古、野外考察的资料,判定乌审旗嘎鲁图镇北部敖柏淖尔古城即汉代龟兹县故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龟兹县域 治城 敖柏淖尔古城
下载PDF
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西北边疆经略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黎丽 古力努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4,共7页
虽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丝绸之路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影响的作品并不丰富。如今在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将近千年、"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及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之时,研究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 虽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丝绸之路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影响的作品并不丰富。如今在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将近千年、"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及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之时,研究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不仅对我们今天实施即发展中国西部又向西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且也对解决中国西北边疆存在的某些问题有所借鉴。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比较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前后的亚欧交通运行及对接实况、中国版图从中原向西推进的变化及中国由对中原的治理转向以绿洲穿越戈壁沙漠为特征的西北边疆治理后采取的治理策略等方面,对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丝绸之路能够在西汉贯通,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向西开放发展的战略得以实现;中国西北边疆得以拓展和中国版图得以扩大;中国传统治理边疆策略逐渐形成。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西北版图基本随丝绸之路的贯通而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两汉 西北边疆
下载PDF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程尼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6-172,共7页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晋王朝的幽州、护东夷校尉府管辖,在夫余国强盛时期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亚朝贡体系。两晋时期,在东北朝贡成员之间发生战争时,世守忠孝的夫余国得到晋朝的扶持和保护,但当晋朝内乱,夫余国失去中央王朝的保护后,迅速衰落乃至亡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余国 两汉 魏晋 朝贡
下载PDF
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1,共6页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长安 洛阳 水旱灾害 都城建设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 被引量:17
9
作者 韩茂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7-685,共9页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 ,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 ,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 ,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 ,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哈河流域为核心的辽中京地区人口数额相近 ,但辽上京地区人口接近或达到这一地区人口容量的临界值 ,环境已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求 ,最终以人口迁出形式求得人口与资源的暂时平衡 ;而辽中京地区 ,由于资源环境较优 ,整体上人口与资源禀赋保持平衡 ,仅局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能持续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人们以二次移民形式完成新一阶段生存环境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时期 西辽河流域 农业开发 人口容量
下载PDF
两汉游乐体育文化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承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4-116,共3页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西汉游乐体育文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认为,西汉游乐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游乐活动项目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方面应予肯定。
关键词 两汉 文化 游乐体育文化
下载PDF
清代广西进士分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10
11
作者 滕兰花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5,共7页
清代广西涌现出数量较多的进士,他们的籍贯多集中分布在桂东地区,桂西地区中式进士者寥寥无几,进士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寡的格局,这与桂东与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交通便利程度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清代 广西 进士 东西差异
下载PDF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0
12
作者 熊月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5-122,共8页
晚清输入西学的主体为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清政府官办机构、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及民办机构,这三类机构与人物,由于其立场、出发点有别,重点活动时期不一样,因而输入西学的价值取向有明显不同。官办机构输入西学有强烈的为... 晚清输入西学的主体为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清政府官办机构、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及民办机构,这三类机构与人物,由于其立场、出发点有别,重点活动时期不一样,因而输入西学的价值取向有明显不同。官办机构输入西学有强烈的为用而译、急用先译的功利主义倾向,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知识,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其缺陷由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作了弥补,这是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上层社会能发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官办机构中的译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西学传播的内容,但比较有限。庚子事变以后,中国民间资本在输入西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官办机构、传教士机构均相形见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学东渐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黎小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用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用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该方略切合酉南实际,卓有成效,对后世影响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王朝 西南边疆开发 "各以地比" 治理方略
下载PDF
“八王之乱”成因新见 被引量:6
14
作者 鲁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2-468,共7页
“八王之乱”的爆发是有其原因的,在晋武帝死前,西晋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皇帝、外戚、宗王和门阀。晋武帝死后,即位的惠帝是一位弱智皇帝,来自顶端的操纵力量不复存在,各种势力于是依次上台和灭亡,门阀则... “八王之乱”的爆发是有其原因的,在晋武帝死前,西晋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皇帝、外戚、宗王和门阀。晋武帝死后,即位的惠帝是一位弱智皇帝,来自顶端的操纵力量不复存在,各种势力于是依次上台和灭亡,门阀则在最后居于主导地位。整个事件的发生,最终应归因于皇权与门阀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八王之乱 权力结构 门阀
下载PDF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明娟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2,共5页
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 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制约、天人感应鬼神怪物的制约等三个因素。同时,两汉时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疫应对机制,包括医药治疗和禳疫两种形式。研究两汉时期的疾疫应对机制对我们现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疾疫 医药治疗 禳疫制度
下载PDF
江东还是江南——六朝隋唐的“江南”研究及反思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志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由于明清江南研究的重要,使其形成了某种"霸权",以致于江南这一概念被上溯到了六朝隋唐时期,学者们习用而不察。实际上,六朝隋唐时代更适合用江东等具时代特色的称呼为宜。如江东、吴、三吴、浙西等地域概念,也需要学界深入... 由于明清江南研究的重要,使其形成了某种"霸权",以致于江南这一概念被上溯到了六朝隋唐时期,学者们习用而不察。实际上,六朝隋唐时代更适合用江东等具时代特色的称呼为宜。如江东、吴、三吴、浙西等地域概念,也需要学界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对江南和江东等地域概念的使用分析,指出学界在"江南"地域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不足。期待学界正视这一问题,建立起一个纵向时间轴上的"江南"地域概念谱系,而不该简单地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隋唐 江南 江东 三吴 浙西
下载PDF
东晋的“五马”与谯王 被引量:6
17
作者 鲁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3-530,共8页
东晋的宗室主要为"五马"与谯王,他们南渡除战乱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他们都处于东海王越权力体系的外围。尤其是琅邪王睿迁镇建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东海王越将他边缘化的结果。东晋皇帝多依靠宗王来对抗门阀,宗王... 东晋的宗室主要为"五马"与谯王,他们南渡除战乱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他们都处于东海王越权力体系的外围。尤其是琅邪王睿迁镇建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东海王越将他边缘化的结果。东晋皇帝多依靠宗王来对抗门阀,宗王势力的消长与当权门阀的兴衰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五马 宗王 门阀
下载PDF
试论两晋太子师傅制度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雅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2,154,共8页
两晋东宫师傅类职官多所改易,经历了晋武帝时期、西晋晋惠帝与东晋三个时期。期间,一度从太子二傅扩大到六傅并立,最终在东晋孝武帝时回归汉魏太子二傅的设职。两晋太子师傅类官员在任命上出现新的"一时之制":"命诸公居... 两晋东宫师傅类职官多所改易,经历了晋武帝时期、西晋晋惠帝与东晋三个时期。期间,一度从太子二傅扩大到六傅并立,最终在东晋孝武帝时回归汉魏太子二傅的设职。两晋太子师傅类官员在任命上出现新的"一时之制":"命诸公居之","以本位重","或行或领"。通过改革皇太子与太子师傅间的礼仪关系(二傅不臣拜),提高太子师傅的地位。太子詹事复置后,太子师傅虽不再掌管庶务,但通过"詹事文书关由六傅"的行政程序,仍确立了在东宫职官体系中的最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东宫 太子师傅
下载PDF
兰亭雅集与会稽士族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0,共8页
兰亭雅集是一次会稽士族文人的雅集。它与以往文人聚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士族特色。兰亭雅集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特别是从北方南下的会稽门阀士族群体在永和年间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政治忧患。可以说兰亭... 兰亭雅集是一次会稽士族文人的雅集。它与以往文人聚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士族特色。兰亭雅集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特别是从北方南下的会稽门阀士族群体在永和年间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政治忧患。可以说兰亭雅集是一次东晋会稽门阀士族精英的联袂演出。这次雅集所表现出来的士族心态、士族情调、士族政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谢安 兰亭雅集 会稽士族 东晋士族文人
下载PDF
也谈今草的产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洪智 高淑燕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历史上,关于今草产生时间的问题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其中,"张芝创今草"的看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但全面考查字体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今草同其他字体一样,不能为某个人所独创,都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 历史上,关于今草产生时间的问题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其中,"张芝创今草"的看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但全面考查字体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今草同其他字体一样,不能为某个人所独创,都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同正体字的演进如影相随。我们可以在这个渐进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找到相应的标志,从而将今草发生发展的脉络如实地展现出来。因而,简单地将今草产生的时间定在东晋或汉末都是不妥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草 东晋 汉末 渐变 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