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in the South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被引量:2
1
作者 RAO Tong-hua CHEN Hai-bo ZHANG Cheng-ju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33-35,39,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in recent 50 years. [Method] Based on the hail observation data of 5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in recent 50 years. [Method] Based on the hail observation data of 5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Guyuan, Xiji, Jingyuan, Longde, Liupanshan) in the south of Ningxia during 1960-2009,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 the interannual and monthly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trends of hail in the south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 Moreover, the hai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easures in Guyuan were put forward. [Result] The hail in the south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in recent 50 years had the obvious annual, seasonal, monthly and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hail might occur from March to October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during May-August which occupied 72% in the whole year.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hail in June was the biggest and occupied 21.7% in the whole year. It was the typical multi-hail zone in summe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hail occurrence in Guyuan was big and had 3-year periodicity. The secondary-order time trend of hail in Guyuan was the anti-parabolic type, and the hail occurrence times during the 1960s-1980s presented the increase trend. It was the hail multi-occurrence period in the 1970s and 1980s. After the 1990s, the hail presented the decrease trend. In recent 20 years, the hai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hail in Guyuan mainly concentrated during 12:00-21:00, and the hail occurrence times occupied 85% of total times. The hail distribution in Guyuan area had the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hail in the mountain area, hilly area was more and in the stream valley, north Pingchuan area was less. The hail cloud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ountain areas, such as Liupanshan, Nanhua Mountain, Yueliang Mountain, Xifeng Mountain and Yunwu Mountain, etc. The move direction of hail cloud was mainl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or from north to south. Part of hail cloud disappeared in the original place.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ail, the hail risk in Guyuan City was divided into the high, moderate and low occurrence zones by combining with the hail disaster data.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ecast, early-warning of hail weather and the artificial hail 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trend south mountain area of Ningxia China
下载PDF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交叉重叠关系研究
2
作者 栾春凤 时兆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交叉重叠 整合优化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鲁中南山区侵蚀性降雨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哲 方政 +4 位作者 董智 吴其聪 潘嘉琛 刘超 安淳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研究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降雨因素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周小流域2014-2020年77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类型下不同作物产流产沙特征及对各降雨指标的响应... 为研究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降雨因素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周小流域2014-2020年77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类型下不同作物产流产沙特征及对各降雨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以分为Ⅰ型(小雨量、短历时、大雨强)、Ⅱ型(大雨量、长历时、小雨强)、Ⅲ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3类.各降雨频率为67.53%,3.9%,28.57%,占研究期内总降雨量的44.2%,14.02%,41.78%.②各径流小区产流和土壤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豆、裸地、地瓜、花生,花生和地瓜对径流和泥沙的削减效果相对较好.在Ⅱ型条件下,各小区产流产沙量最大,Ⅲ型次之,Ⅰ型最小;但当Ⅰ型和Ⅲ型雨频率较高时,产流产沙量也较大.③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降雨量,当作物种类不同时,影响次之的因素有所差别.径流对降雨因素的响应程度高于土壤流失量,控制产流发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典型作物 产流 产沙 鲁中南山区
下载PDF
华南多雨山地果树避雨技术效果与成本分析
4
作者 姜新 管恩魁 +6 位作者 黄焕勐 周润澈 刘芸 望飞勇 邓立宝 阮经宙 罗瑞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36-40,共5页
[目的]针对华南高海拔山地地区春、夏两季雨水过多造成沤花、裂果致落果而严重影响产量、品质问题,设计不同的避雨技术试验,对比避雨效果、投入与产出。[方法]以常规露地栽培作为对照组,设置周年避雨(钢架棚、竹木棚)及开花期遮阳网棚(... [目的]针对华南高海拔山地地区春、夏两季雨水过多造成沤花、裂果致落果而严重影响产量、品质问题,设计不同的避雨技术试验,对比避雨效果、投入与产出。[方法]以常规露地栽培作为对照组,设置周年避雨(钢架棚、竹木棚)及开花期遮阳网棚(树盘沥水、树盘沥水+覆膜、平垄覆膜、高垄覆膜)共6个避雨栽培处理,观察各处理新植树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结果树产量、裂果率、落果率和商品果率,以及分析各避雨栽培的投入与产出比。[结果]避雨处理新植果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钢架棚、竹木棚全株避雨处理产量高、无裂果,落果少,沥水+地膜、高垄地膜土壤避雨处理产量较高、裂果较少;钢架棚初始投入最大、年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利润最高,竹木棚初始投入较小、年投入最大、产出大、利润高,沥水+地膜初始投入、年投入均小、产出较大、利润较高。[结论]投资能力强的,推荐搭建钢架避雨棚;竹木资源充足的,推荐搭建竹木棚。投资能力较欠缺的,可搭建遮阳网临时避雨棚,结合沥水+地膜。新植果树苗,可采取沥水、树盘覆膜或沥水+覆膜措施,以提高定植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山区 避雨技术 避雨效果 避雨成本
下载PDF
从额伦特兵败看雍正朝中央政府对昆仑山南路管控策略的调整
5
作者 彭蔹淇 马天祥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3,共5页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进程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额伦特兵败事件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该事件并未改变康熙朝大兵进剿的既定策略,但在事实上已经为雍正朝对昆仑山南路地区及时调整管控策略埋下伏笔,进而逐步实现了从大军进剿到重点驻防的...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进程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额伦特兵败事件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该事件并未改变康熙朝大兵进剿的既定策略,但在事实上已经为雍正朝对昆仑山南路地区及时调整管控策略埋下伏笔,进而逐步实现了从大军进剿到重点驻防的根本转变,从而为中央政府的全面布控直至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伦特兵败 雍正朝 中央政府 昆仑山南路 管控策略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河南新乡地区为例
6
作者 葛敬天 张玥 +1 位作者 赵森 董璁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4,共9页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指标聚类分析聚落基本类型,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该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内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聚落邻近水系及道路分布,平缓地带的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且形态较复杂,深山区聚落则规模小、密度低且形态较规则。2)区域内聚落可根据地形条件分为6类,其中小规模中密度条带型聚落数量在全域最多,是山区聚落中最常见的类型;数量中等的2类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形状较复杂,多分布在山前平原、丘陵区及盆地;规模最大、密度较高且边缘规则的聚落数量最少,位于平原地带。3)降水、气温是影响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高程、人口规模、坡度、可达性、与水系和耕地的距离、耕地面积等也对聚落规模产生影响。其他体现聚落形状特征、邻近特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因子,大部分回归结果不理想,模型解释力较弱。【结论】研究基于地理网格精确描绘了南太行山区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基本类型,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应结合上述成果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景观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南太行山区
下载PDF
Macro-and Micro-Structures of Heavy Fogs and Visibility in the Dayaoshan Expressway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3 位作者 毛节泰 毛伟康 叶燕翔 毕雪岩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7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Belonging to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moist type of monsoon climate, the Nanling mountainous area experiences heavy fogs whenever quasi-stationary fronts appear there from September to May. There can be as many as 15-... Belonging to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moist type of monsoon climate, the Nanling mountainous area experiences heavy fogs whenever quasi-stationary fronts appear there from September to May. There can be as many as 15-18 days of heavy fogs per month. Fogs have mor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the Lechang-Ruyuan section of the Beijing-Zhuhai Expressway (the longest expressway in China)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main part of the Nanling Mts., where the road rises from 200 m to more than 800 m above sea level (ASL). For a major motorwa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Nanling Mts., two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field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hich measured visibility by the naked eyes, visibility by instrument, spectrum of fogdrops,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of fog, tethered sounding, dual-parameter low-level sounding, turbulence diffusion within fog layers, aerosol spectra of size and composition, sampled fog water compositions, and sampled rainwater compositions. Typical cases were probed for their analyses of synoptics, micro- and macro-structures and microphysics. It is understood that heavy fogs take place with high frequency in the area and bring about serious consequences. Being typical advection and upslope fogs, they are in essence low-lying clouds appearing at high altitud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South China frontal processes, especially the South China quasi-stationary fronts, and reflect on the role of local terrain as well. The heavy fogs are characteristic of long duration, extremely low visibility, well-organized lumpshaped structure, large-size fog-drops, moderate concentration, high LWC, and stronger turbulent diffusion within the fog layers than in fine sky. They differ much from radiation fogs, which are better documented in previous study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fog LWC is in significant anti-correlation with visibility so that large LWC is associated with small visual range. It is also noted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luct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quantities of micro-structure such as the LWC of fog in the area is, in addition to the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the fog itself, the effect of advection and inhomogeneous underlying surfac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of fog with the ambient wind, irregular upslope and cross-over movement is another reason for the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and fluctuation of fog. The spectrum of the aerosol size displays itself as the power function of monotonous desc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submicrometer particles is even higher. The high-concentration sulfate particles found in the aerosols of Nanling Mts. are actually good nuclei for condensation,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fog. The presence of fog can help cleanse the trace compositions in the atmosphere so that fog droplets contain high levels of polluting elements. In the meantime, compared to cloud droplets, fog droplets are easier to be captured by the vertical surfaces of objects on the land surface, such as vegetation and buildings to constitute another kind of cleansing process. In vast stretches of forest like the Nanling Mts., this kind of cleansing may be quite important.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 of fogs in the area realistically assists in setting up a forecast and warning system for local fogs and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for fog dispersal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ling mountainous areas heavy fogs VISIBILITY macro- and micro-physical features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原文传递
宁南山区设施芹菜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8
作者 张建国 张晓娟 +1 位作者 关耀兵 张倩男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148,共8页
针对宁南山区水资源短缺、设施芹菜生产中水肥管理粗放、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采用二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设施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对灌水量和施氮量的水肥耦合效应,为宁南山区设施芹菜高产、... 针对宁南山区水资源短缺、设施芹菜生产中水肥管理粗放、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采用二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设施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对灌水量和施氮量的水肥耦合效应,为宁南山区设施芹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氮耦合能显著促进芹菜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的株高和茎粗,随着芹菜生育期的延长,株高和茎粗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不同试验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SPAD值生育期内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且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水氮耦合对提高芹菜产量和改善品质有显著正效应,水氮组合1产量最高,为94.82 t·hm^(-2),比产量最低的组合5增产9.26%,且水氮组合1的品质最好。过量的施用氮肥和灌水,反而会抑制芹菜品质的提升。在本试验条件下,经主效应分析得出水是影响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由水肥耦合效应方程可得出最佳水和氮肥组合为灌水量1395 m^(3)·hm^(-2)+氮肥施肥量337.5 kg·hm^(-2),此组合可推广成为该地区设施芹菜的水肥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设施芹菜 水氮耦合 综合效应
下载PDF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景观规划分析
9
作者 张烨 丁楠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的起步区,其整体景观规划对于起步区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概况、景观规划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该区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的起步区,其整体景观规划对于起步区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概况、景观规划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该区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景观规划
下载PDF
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矿区修复质量动态监测评价
10
作者 肖志峰 李美兰 《北京测绘》 2024年第11期1580-1585,共6页
2018年以来,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连片矿山生态修复持续推进,针对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质量的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5—2021年亚米级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方法对韩江中上游流域8个县市区共计32个金属... 2018年以来,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连片矿山生态修复持续推进,针对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质量的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5—2021年亚米级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方法对韩江中上游流域8个县市区共计32个金属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质量开展动态量化研究,并重点分析典型矿区的修复成效。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各年份遥感生态指数与各指标分量间的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74、0.68、0.64和0.76,均高于各指标分量,遥感生态指数对各指标分量的表征效果更好,能够综合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②2015—2017年韩江中上游研究区内矿区开采面积扩张了43.5%;遥感生态指数均值从0.61锐减至0.44,下降了27.9%。③2018年启动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以来,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出现了回升,从2018年的0.44增加至2021年的0.53,提升了20.5%。本研究成果可为生态修复治理部门开展矿区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陵山区 韩江流域 矿山修复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RSEI)
下载PDF
山东省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森林矢量标准地/标准木数据模型库构建及应用
11
作者 姜建成 罗军伟 +3 位作者 孔雨光 姜宏良 解希涛 王爱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74-181,共8页
“森林矢量标准地/标准木调查技术”是完成森林生态补偿的一项重要指标依据。为了对森林生态补偿指标标准化,通过数据调查精度控制、数据结构格式统一、数据库完整性核查等控制手段,构建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分区数据库,并分析了18个优势... “森林矢量标准地/标准木调查技术”是完成森林生态补偿的一项重要指标依据。为了对森林生态补偿指标标准化,通过数据调查精度控制、数据结构格式统一、数据库完整性核查等控制手段,构建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分区数据库,并分析了18个优势树种DBH(胸径)和树高相关性。研究区域18个优势树种总株数为23910株,其中欧美杨(Populus nig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银杏(Ginkgo biloba L.)、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 L.)10个优势树种株数较多,每个树种的株数均大于300株,总株数共计23089株,约占优势树种总株数的96.57%。18个优势树种的平均每公顷蓄积在51.0~140.6 m 3之间,差别较大。通过分析发现: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欧美杨、银杏、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4个优势树种胸径和树高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R 2)均大于0.5,麻栎的相关性最强,为0.5391,欧美杨、油松和银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55、0.5230和0.5215,其他14个优势树种胸径和树高相关性均较低。该工作能够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该区域科学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标准地 矢量标准木 数据库模型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下载PDF
南长白山集体林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途径
12
作者 王吉顺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1期97-99,共3页
南长白山集体林区泛指通化市和白山市所辖各县、市、区的除森工及国有林场以外的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资源,通过对南长白山集体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剖析,解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切合实际就今后如何修复提出见解。
关键词 南长白山集体林 森林生态系统 修复
下载PDF
南岭山地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被引量:32
13
作者 唐浩华 范绍佳 +1 位作者 吴兑 邓雪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6,共5页
南岭山地冬春季每当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浓雾发生的频率非常高。根据 2 0 0 1年 2 - 3月南岭山地浓雾试验获取的宏观和微观资料 ,分析该地浓雾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浓雾属于平流雾和爬坡雾 ,与冷空气活动 (锋面 ... 南岭山地冬春季每当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浓雾发生的频率非常高。根据 2 0 0 1年 2 - 3月南岭山地浓雾试验获取的宏观和微观资料 ,分析该地浓雾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浓雾属于平流雾和爬坡雾 ,与冷空气活动 (锋面 )密切相关 ,具有持续时间长 ,能见度极其恶劣等特征 ;平均数密度 (N)、平均直径 (D)和含水量 (W)等微物理结构参量随时间变化很大 ,彼此存在关联 ;雾滴谱在浓雾过程中不断变化 ,反映了核化、凝结和碰并 (或碰撞 )、沉降等微物理过程的不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浓雾 微物理结构 演变过程 平流雾 爬坡雾 微物理过程 能见度
下载PDF
岭南山地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1 位作者 叶燕翔 黄浩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7-885,共9页
对岭南山地收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谱与水溶性离子成分谱的分析表明: 总气溶胶质量与诸离子浓度大体在华南大陆的清洁点均值与大中城市均值之间,其分布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三峰分布,分别位于巨粒子段, 大粒子段与亚微米粒子段, 主峰值位... 对岭南山地收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谱与水溶性离子成分谱的分析表明: 总气溶胶质量与诸离子浓度大体在华南大陆的清洁点均值与大中城市均值之间,其分布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三峰分布,分别位于巨粒子段, 大粒子段与亚微米粒子段, 主峰值位于巨粒子段.K^+的分布最为特殊,仅仅在细粒子段位于0.065~1.1 μm处表现为一个明显的峰.气溶胶中均以SO4^2-为主要阴离子成分, Ca^2+为主要阳离子成分, 较之华南乡村清洁对照点, 除离子浓度成倍增加外,SO4^2-浓度占了阴离子含量的绝大部分.另外, NO3^-、NH4^+的含量比华南城市显著减少是其主要特点.在雨季无论是总浓度还是SO4^2-、Ca^2+、Mg^2+的浓度均比旱季时明显减少,与降水的清除过程有关.气溶胶中水溶性NH4^+、K^+、SO4^2-较多地存在于细粒态粒子中, 它们的质量中值直径在旱季比广州大,在雨季略小于广州的情况;而F^-、Ca^2+、Cl^-、Na^+较多地存在于粗粒态粒子中.相对于华南土壤而言,旱季的大瑶山和白云山气溶胶中Mg^2+、Ca^2+有明显富集,SO4^2-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雨季仅仅白云山上Mg^2+有富集现象.通过离子中和情况的讨论,岭南山地气溶胶应呈酸性, 对雨水酸化的缓冲能力较差,会加重该区的酸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山地 气溶胶 水溶性成分谱 富集度
下载PDF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能见度预报系统 被引量:56
15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7 位作者 游积平 黄健 赵博 毕雪岩 万齐林 梁建茵 闫敬华 彭涛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7-422,共6页
在研究南岭山地浓雾的气候规律,开展了2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在利用数值试验分析了雾生成的物理机制等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4种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云岩雾... 在研究南岭山地浓雾的气候规律,开展了2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在利用数值试验分析了雾生成的物理机制等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4种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云岩雾区的能见度预报方法,包括: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释用方法、结构预测方法、天气学指标预报方法和动态统计预报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自动化程度高的预测预报系统,与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通车同步投入准业务运行,使用雾区路段的5套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仪资料,制作的集成预报结果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提供服务,经过各种方法的独立预报检验和准业务运行服务的预报结果检验,预报准确率比较高,提供服务的集成预报准确率可达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高速公路 雾区 能见度预报系统
下载PDF
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51
16
作者 邓雪娇 吴兑 +4 位作者 唐浩华 范绍佳 黄浩辉 毛伟康 叶燕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1-889,共9页
利用2001年3月上旬在南岭山地进行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有雾和无雾时的天气型和边界层风、温、湿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空气影响期间出现的地面雾是低空湿度饱和区向地面扩展,云底接地形成的雾,锋面雾消散过程实质上为雾层底逐渐... 利用2001年3月上旬在南岭山地进行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有雾和无雾时的天气型和边界层风、温、湿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空气影响期间出现的地面雾是低空湿度饱和区向地面扩展,云底接地形成的雾,锋面雾消散过程实质上为雾层底逐渐抬升离开地面的过程。边界层结构受天气系统的影响,锋面逆温结构对雾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单层强逆温结构有利于雾的发展和维持,多层(双层)弱逆温结构容易导致雾消散;出现雾与前期低空南风强劲,高空盛行西南或西南西气流,充分回暖增湿,导致整层空气湿度大有密切关系;浓雾维持期间,出现小到中雨时,雨强峰值时间段都出现能见度短时好转的现象,否则则反之,表明云雾中的微物理过程与能见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雾与能见度 天气系统 湿特征
下载PDF
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 被引量:77
17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5 位作者 毛节泰 毛伟康 叶燕翔 毕雪岩 唐浩华 万齐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抬升使雾害更加严重。在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开展的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粒子谱、气溶胶成分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实质上是出现在相对较高海拔高度上的低云,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峰的活动密切相关,局地地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特点是浓雾持续时间长、能见度极其恶劣、团块结构明显、雾滴尺度大、浓度不高、含水量较大、雾层内的湍流扩散能力比晴空区强,与中国过去研究较多的辐射雾差别较大。发现雾含水量与能见度呈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含水量较大时能见度较小;南岭山地雾含水量等微结构特征量的起伏变化,除与雾体本身的结构不均匀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流因素的影响,南岭山地下垫面的不均匀性,雾体随环境风的平移过程中,不规则的爬坡、翻越山坡的运动是造成雾体结构不均匀、振荡起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地气溶胶粒子谱是呈单调下降的幂函数谱,次微米粒子浓度甚高,南岭山地气溶胶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粒子,是优质凝结核,有利于雾的形成。雾的存在可以清除大气中的微量成分,雾滴可以包含浓度很高的污染物成分。同时,较之云滴而言,雾滴也很容易被地表物体(如植被、建筑物等)的垂直表面所截获,构成另一类清除过程。在南岭这样的大面积森林地区,这类清除过程可能是很重要的。研究本地区雾的特征变化,对建立本地区雾的预警预报系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为开展消雾试验提供了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浓雾 能见度 宏微观物理特征 气溶胶分布
下载PDF
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邓雪娇 吴兑 叶燕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利用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岭山地进行的雾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对三次典型浓雾过程的谱特征、含水量与能见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南岭山地的浓雾过程与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南岭山地 天气系统 浓雾 雾滴谱 含水量 能见度
下载PDF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连喜 闵庆文 +4 位作者 李凤霞 张晓煜 闫蓉 张学艺 袁海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1,共4页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南部山区 下垫面 气候特征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 封山禁牧 小气候观测 小气候特征 变化规律 变化趋势 宁南山区 生态景观 热岛效应 脆弱生态 生态建设 植被恢复 生态环境 温湿度
下载PDF
岭南东江流域MIS2阶段红色沙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恕环 李保生 +4 位作者 温小浩 李后信 牛东风 欧先交 邱世藩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1-774,共4页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相同的含量;②)Md、Mz、σ、Sk和Kg从LJ3-100到LJ3-85摆动在一个狭窄的区间;③诸样品在概率累积曲线上的各个段落以基本相同的斜率平行延展。经研究,这三个方面都共同的反映了LJ3的风成特征。据此认为,该层是发生在岭南MIS2阶段内的红色沙质沉积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以南 东江流域 红色沙质沉积物 粒度分析 干旱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