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模型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逆流
下载PDF
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立亮 冯铁成 +3 位作者 何志 范爱民 刘方刚 柯荣军 《东南国防医药》 2017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8例拇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0 cm×1.5 cm^2.2 cm×3.0 cm。结果术后28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3例术后第l... 目的探讨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8例拇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0 cm×1.5 cm^2.2 cm×3.0 cm。结果术后28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3例术后第l天皮瓣出现暗红,有水泡形成,拆除皮瓣蒂部部分缝线后,血运改善,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中2例术后2月出现甲床处疼痛,经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时间9~12月,平均随访10.5月。拇指皮瓣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触、痛觉恢复。皮瓣感觉S1~S3,指间关节活动良好。皮瓣供区无疼痛,无瘢痕增生。结论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解剖恒定、皮瓣质量好等特点,是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 拇指 修复 缺损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预防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欣 张世民 +2 位作者 祝晓忠 张英琪 俞光荣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11-41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存活质量。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7人,共19指,皮瓣面积1.8cm×1.4cm~3.5cm×2.5cm,蒂长1.5cm~2.2cm。术后...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存活质量。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7人,共19指,皮瓣面积1.8cm×1.4cm~3.5cm×2.5cm,蒂长1.5cm~2.2cm。术后除常规处理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IU,每日一次,共5d。术后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结果皮瓣早期血液循环良好。皮瓣持续渗血时间及渗血量较多,在皮瓣外形成质软的凝血块,用药过程中皮瓣边缘不易形成黑色血痂,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危象,所有皮瓣均存活且存活质量高。术后随访3周~6个月,皮瓣颜色和周围皮肤基本一致,质地较软,手指活动功能满意。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延长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皮瓣渗血时间,减轻皮瓣早期静脉回流的负荷,有效预防皮瓣发生静脉危象,提高了皮瓣的存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低分子肝素 静脉危象
下载PDF
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欢诚 陈石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在修复鼻翼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反流轴型皮瓣原理,设计以颞浅动脉为供血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鼻翼缺损。结果:本组8例患者,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0个...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在修复鼻翼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反流轴型皮瓣原理,设计以颞浅动脉为供血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鼻翼缺损。结果:本组8例患者,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移植物的形态、色泽与正常鼻翼组织相似,效果良好。1例移植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表皮及部分软骨坏死。结论: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缺损 耳廓复合组织瓣 反流轴型岛状皮瓣
下载PDF
应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被引量:4
6
作者 邱柏程 于海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23期1959-1962,共4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颞浅动脉的解剖分布及其与耳后动脉的吻合特点,制备以颞浅动脉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面部缺损。结果:本组19例患者,17例全...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颞浅动脉的解剖分布及其与耳后动脉的吻合特点,制备以颞浅动脉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面部缺损。结果:本组19例患者,17例全部存活,皮瓣的形态、色泽及功能良好。2例早期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积极处理后,皮瓣远端仅有小部分表皮坏死。结论: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缺损 反流轴型皮瓣 耳后岛状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地塞米松治疗逆行岛状皮瓣血运障碍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莲 刘东昕 +3 位作者 林镇荣 黄晓晖 杨峰涛 曾润铭 《护理学报》 2010年第3期64-66,共3页
总结30例患者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运障碍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护理经验。术后第1个24h内每30min严密观察皮瓣1次,主要观察颜色、温度、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以及肿胀情况;24h后每1h观察皮瓣1次,至术后3d;3d后每4h观察皮瓣1... 总结30例患者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运障碍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护理经验。术后第1个24h内每30min严密观察皮瓣1次,主要观察颜色、温度、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以及肿胀情况;24h后每1h观察皮瓣1次,至术后3d;3d后每4h观察皮瓣1次。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2-6h内出现动脉供血不足,25例患者术后22h内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均在30min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应用地塞米松后每15min观察皮瓣1次,并仔细记录用药后皮瓣的反应,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做好体位护理:5例皮瓣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患肢平放于床上,以利于动脉血流;25例静脉回流障碍患者,患肢抬高10~20cm,以利皮瓣静脉及淋巴回流。同时做好敷料管理,术后伤口敷料底层保持湿润,以利于伤口生长及减少敷料干燥对皮瓣形成压迫。经精心治疗与护理,30例出现血运障碍的皮瓣,完全成活27例,大部分成活2例,1例大部分坏死,改行其他皮瓣治疗。认为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在皮瓣血运障碍可疑的情况下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能有效改善逆行岛状皮瓣血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血运障碍 地塞米松 护理
下载PDF
家兔逆行隐动脉皮瓣中静脉干对静脉回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申申 王磊 +2 位作者 赵维彦 李炳万 李大村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3-35,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静脉干+表面渗出组(皮瓣远端结扎静脉),在皮瓣表面作切口引流。观察初始、术后各个时间段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观察指标:皮瓣大体观察;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血流情况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静脉压测定:A,B,C组皮瓣术后静脉压力均较术前升高(P<0.05);A,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微循环观测:三组皮瓣蒂部静脉干的血管口径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扩张,B组管径扩张程度较A,C组明显,A,C组血管管径至术后7d时接近术前水平;但B组仍高于初始水平。A,C组皮瓣蒂部静脉干开始血流方向由皮瓣蒂部向皮瓣远端流动,而后血流速度减慢;自术后2h,皮瓣内血液开始直接通过静脉干向皮瓣蒂部逆流。B组皮瓣蒂部静脉干未见静脉中有血液流动。术后12d观察,B组皮瓣中可见新生小血管,皮瓣成活率最低。结论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起促进作用;静脉瓣膜失效机制在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单纯依靠迷宫式回流不能保证皮瓣静脉充分回流;增加皮瓣表面渗出在皮瓣静脉回流中未见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静脉干 静脉压 血管口径 血流速度
下载PDF
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6期228-231,共4页
目的 分析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 分析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劣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拇指的关节活动度、感觉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流灌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前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拇指的关节活动度和感觉测量,更加适合指端、指腹等功能区的修复,后者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出血量和疼痛程度,提高血液灌注量,更加适合指背等非功能区的修复,临床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 拇指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动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维彦 路来金 +4 位作者 李炳万 赵世伟 张申申 邱旭东 郭忠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4-277,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静脉回流情况,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回流机制。方法设计家兔隐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隐动、静脉;B组隐动脉无静脉;C组隐动、静脉加表面渗出。动态观察不同...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静脉回流情况,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回流机制。方法设计家兔隐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隐动、静脉;B组隐动脉无静脉;C组隐动、静脉加表面渗出。动态观察不同时间段静脉回流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大体情况、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及微循环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①A、B、C3组术后2d时静脉压,分别为(20.25±2.81)mmHg、(22.26±1.02)mmHg和(17.03±2.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静脉口径与乐力呈平行关系;②微循环观察可以直接看到A、C组术后2h隐静脉血液的逆流。逆流出现前1h静脉内压力最高,出现逆流时静脉管径达到最高峰值;③出现逆流后压力开始下降。在术后7d时皮瓣的静脉内压力及口径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①伴行静脉瓣膜失效是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②迷宫式回流对静脉回流有辅助作用.表面渗出可缓解皮瓣静脉压力.但易合并感染:③术后7d皮瓣微环境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静脉回流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改变动静脉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培吉 周聚普 +2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张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B组:隐动脉部分吻合组(皮瓣内的隐动脉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行端端吻合);C组:静脉干部分吻合组(皮瓣浅静脉干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再行端端吻合);D组:浅静脉干结扎组(皮瓣蒂部浅静脉干予以结扎).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的一般情况,测定皮瓣成活面积并比较皮瓣成活率的差异,应用核素扫描观察皮瓣在不同时间血液分布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皮瓣内的血管分布及血管内的血细胞存在状态. 结果 B组皮瓣成活率为(82.27±11.71)%,高于A、C和D组[分别为(47.70±11.18)%、(61.26±13.93)%和(61.38±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素扫描结果显示B组可见到明显的放射性物质通过,A、C、D组放射性物质均为一过性存在.术后10 d时,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与其他组相比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再生及血细胞存留. 结论 通过增加皮瓣动脉血供可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单纯促进静脉回流不能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内增压 静脉回流 成活率
原文传递
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血流及成活情况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沁凯 靳职雷 王绪凯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481-484,共4页
目的观察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成活情况。方法 2010年6—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将8只兔的1侧后肢随机设定为逆行皮瓣组,对侧即为顺行皮瓣组,进行同体对照,每组8个皮瓣。逆行皮瓣组血管蒂位于皮瓣的远端,制备成逆行... 目的观察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成活情况。方法 2010年6—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将8只兔的1侧后肢随机设定为逆行皮瓣组,对侧即为顺行皮瓣组,进行同体对照,每组8个皮瓣。逆行皮瓣组血管蒂位于皮瓣的远端,制备成逆行岛状皮瓣;顺行皮瓣组血管蒂位于皮瓣的近端,制备成顺行岛状皮瓣。术中观察血液循环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9天,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逆行和顺行岛状皮瓣血管蒂部的血流速度;术后第10天测定皮瓣成活情况;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逆、顺行皮瓣组术后血流速度总体上为下降后再回升,两组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隐动静脉血流方向相反,大隐静脉血流方向相同;逆行皮瓣组静脉窦扩张较顺行皮瓣组明显;逆行皮瓣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4.09±3.12)%,顺行皮瓣组为(96.5±4.7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逆行皮瓣组较顺行皮瓣组多。结论逆行皮瓣组和顺行皮瓣组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影响皮瓣的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顺行岛状皮瓣 血液动力学 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