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ussin's Kingdom of Flora: Love in the Garden
1
作者 Lloyd James Bennett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期41-52,共12页
The Fort Worth (Texas) exhibition/publication Poussin: The Early Years in Rome: The Origins of French Classicism (1988) proved to be a seminal event in Poussin scholarship. Over 200 works were put on display at ... The Fort Worth (Texas) exhibition/publication Poussin: The Early Years in Rome: The Origins of French Classicism (1988) proved to be a seminal event in Poussin scholarship. Over 200 works were put on display at the Kimbell Art Museum that revealed the formative years in the French painter's works. The drawings and paintings confirmed Poussin as the leading classicist in 17th century French art and expanded our appreciation of the flexibility of the artist to illustrate mythological narratives. Previous positions on the artist such as Anthony Blunt's, who viewed the painter as a strict classicist without a major interest in color, are now reevaluated after the Fort Worth show. The influence of the Venetian school, especially the work of Titian, emerged stronger into Poussin's oeuvre. It was under the classicist umbrella that the romantic verse of Ovid and the sensual color of Titian became forged into the pictures of Roman mythology. The leading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is work would be Ovid's Metamorphoses where figures change into flowers made timeless by the painter's brush. Just as the poet varied the structure of his narrative presentation, so too did the painter expand his approach to depicting scenes of change in a variety of formats. A key work for Poussin in these stories of change would be the Kingdom of Flora (1631) where Ovidian tales are posed as an eternal spring where the goddess distributes the flowers of the collective narrative in an olive green chitin. This paper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osition of viewing Poussin's art under a wider vision of classicism where flexible narrative design and sensuous color fit the mission to make art noble and timel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ssin OVID painting MYTHOLOGY FLOWERS METAMORPHOSES 17th century
下载PDF
The Commodity and Capital Markets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2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9年第3期34-49,190,共17页
关键词 In the Commodity and Capital Markets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原文传递
Historical origins of current IBD concepts 被引量:34
3
作者 Joseph B.Kirsn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INTRODUCTIONThe“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represent a group of heterogeneous inflammatory and ulcerative disases of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of unknown etiology ,... INTRODUCTIONThe“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represent a group of heterogeneous inflammatory and ulcerative disases of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of unknown etiology ,associated with many gastrointestinal and systemic complications .Appearing initially as isolated cases in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Europe during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ey have steadily increased numer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and today are recognized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itis Ulcerative Crohn Disease History 16th century History 17th century History 18th century History 19th century History 20th century Humans
下载PDF
17—19世纪华瓷西传后的设计延续与嬗变——以“垂柳纹”为例
4
作者 杨明 汪清 詹嘉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33-138,144,共7页
17—18世纪,中国情趣风靡西欧,尤以瓷器为盛,催生了西欧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崇华热潮。进入19世纪,“中国热”式微,但中国风设计在瓷器上仍存续,这些设计元素在瓷器纹饰中表现的尤为直观。以19世纪风靡西欧的“垂柳纹”为研究对象,在华瓷... 17—18世纪,中国情趣风靡西欧,尤以瓷器为盛,催生了西欧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崇华热潮。进入19世纪,“中国热”式微,但中国风设计在瓷器上仍存续,这些设计元素在瓷器纹饰中表现的尤为直观。以19世纪风靡西欧的“垂柳纹”为研究对象,在华瓷西传及华风西渐和西风东渐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图像形成的动因、中国元素的演化和图像的叙事生成几个方面来探究“垂柳纹”中所映射出的文化互融性,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9世纪 华瓷 垂柳纹 中国风设计 文化交流
下载PDF
Practicality in Curriculum Building: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iss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5
作者 Limin BAI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3年第4期518-539,共22页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gewu zhizhi格物致知(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extending knowledge),evolved along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for...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gewu zhizhi格物致知(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extending knowledge),evolved along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for Chinese learning which,in turn,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urricul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In Confucian philosophy,“practicality”appears ambivalent,as it can refer to moral cultivation in daily life or knowledge in the material world.Such ambivalence,embodi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gewu zhizhi,can be interpreted as a Chinese search for a well-rounded curriculum in education.Within this framework,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in The Great Learning,and investigates how it was develop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natural studies and then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Qing period.This historical reflec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shared humanistic values in the Confuci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in the Renaissance ideal of a liberal education.It calls for a search for a common humanity in rethinking the content and aim of a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wu zhizhi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scientia of the Jesuits in the 17th century jingshi Learn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先强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90-95,共6页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政府与乡村名流的解囊相助,又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康区师范教育从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发展到边疆师范区,为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芈叶 康区 师范教育 述论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杨成志西南民族研究述论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小云 《学术探索》 CSSCI 2008年第5期104-108,共5页
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术的一大热点,杨成志从1928年的滇川调查开始,致力于西南民族研究,两度出洋留学考察,博采欧美学术,并以中山大学为依托,训练出一批研究西南民族的杰出人才,中山大学因而成为西南民族研究的重镇,... 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术的一大热点,杨成志从1928年的滇川调查开始,致力于西南民族研究,两度出洋留学考察,博采欧美学术,并以中山大学为依托,训练出一批研究西南民族的杰出人才,中山大学因而成为西南民族研究的重镇,杨成志也成为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半期 杨成志 西南民族研究
下载PDF
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 被引量:3
8
作者 金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7-69,共13页
17-18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表现出很强的跨地区特征。它是英国强迫无业游民劳动的高压政策和对强制劳工的鄙视、西非将奴隶视为财富的习俗、以及白人对黑人的种族主义歧视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无论是黑人的反抗运动还是白人的废... 17-18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表现出很强的跨地区特征。它是英国强迫无业游民劳动的高压政策和对强制劳工的鄙视、西非将奴隶视为财富的习俗、以及白人对黑人的种族主义歧视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无论是黑人的反抗运动还是白人的废奴运动,都无法废除奴隶制,只有通过跨种族的合作,进行世界范围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废奴目标。对于这样从诞生、发展到灭亡都表现出强烈跨国、跨地区和跨种族色彩的制度,也许通过地区史的视角才能对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英属大西洋世界 奴隶制 废奴运动
下载PDF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6,共7页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帝制农商社会
下载PDF
论17世纪与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的差异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科新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18世纪 宫廷服饰 差异 服装审蔓 现代服饰 影响
下载PDF
革新与困境:17世纪英国的反决斗运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佳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0,共6页
17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作为封建文化的决斗与资本主义新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英国政府、教会和社会精英都与之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在17世纪先后掀起了两次反决斗运动。这两次革新运动的性质虽有差别,但都不能扫除英国封建文... 17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作为封建文化的决斗与资本主义新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英国政府、教会和社会精英都与之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在17世纪先后掀起了两次反决斗运动。这两次革新运动的性质虽有差别,但都不能扫除英国封建文化残余——私人决斗。这种困境阻碍了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英国 反决斗运动 困境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怀银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10,共5页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科学化
下载PDF
17世纪蒙古史家笔下的成吉思汗诸弟及其后裔 被引量:4
13
作者 希都日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3,共5页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系为正统,而否定异系,即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后裔、诸弟及其后裔。《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等早期文献记载了不少有关成吉思汗与诸弟哈撒儿、别里古台之间矛盾的史实,为编造类似的故事提供了史...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系为正统,而否定异系,即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后裔、诸弟及其后裔。《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等早期文献记载了不少有关成吉思汗与诸弟哈撒儿、别里古台之间矛盾的史实,为编造类似的故事提供了史实的影子。蒙古史家们虽肯定哈撒儿后裔,强调他们对大汗后裔的三次援救行动,但又揭露和谴责其的不端行为。同样合赤温、别里古台后裔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蒙古编年史 成吉思汗诸弟 哈撤儿 合赤温及别里古台后裔
下载PDF
14~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转型与明代政治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8-112,共5页
文章对明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考察明代政治发展进程,必须将其置于14至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总体历史背景之上。这一时期,中国逐步由领先于世界走向落后,明代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键词 14—17世纪 封建社会转型 明代政治
下载PDF
王政复辟时期英国的宗教政策和“信仰自由”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守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54,共10页
16-17世纪是英国史上的多事之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改革、内战、革命、复辟和政变等内容。虽然17世纪英国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盲目性和消极性因素的作用,革命后的英国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即克伦威尔护国摄政... 16-17世纪是英国史上的多事之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改革、内战、革命、复辟和政变等内容。虽然17世纪英国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盲目性和消极性因素的作用,革命后的英国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即克伦威尔护国摄政下的军事独裁,以及随之而来的王政复辟。但是,从查理二世到詹姆斯二世的斯图亚特复辟君主并没有接受革命的教训,他们推行的宗教政策,不是极端化就是前后矛盾,又将英国政局推上了革命的风口浪尖。这不仅表明了专制主义的顽固性,也折射出革命的局限性。1688年的光荣革命本质上只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抑或是一场代价小而影响深刻的政治变革。借助于它,英国最终抛弃了复辟王朝过时的专制主义和不得人心的宗教政策,大步走上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政复辟 宗教政策 信仰自由 政治民主化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在多学科参与下显示其边缘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发展及特征
下载PDF
论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希都日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9,共4页
16世纪末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 ,其宗教神权思想成为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蒙古史书的编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7世纪蒙古编年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黄教影响 。
关键词 藏传佛教 17世纪蒙古编年史 黄教影响
下载PDF
列宾《萨特阔》“失败遭遇”考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润生 冉桑蓬 《艺术探索》 2020年第5期6-19,共14页
1876年列宾将公费游学的成果《萨特阔》送回国内展出时,遭到评论界强烈批判。他本人虽凭此画获院士头衔,却也将其视为艺术生涯中的败笔。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问世开始,民族主义观念导致了列宾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认同之间矛盾的加剧,而... 1876年列宾将公费游学的成果《萨特阔》送回国内展出时,遭到评论界强烈批判。他本人虽凭此画获院士头衔,却也将其视为艺术生涯中的败笔。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问世开始,民族主义观念导致了列宾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认同之间矛盾的加剧,而《萨特阔》则是其摆脱此种观念束缚,探索纯粹艺术语言的尝试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宾 《萨特阔》 俄罗斯艺术 19世纪下半叶 艺术批评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现象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在百老汇音乐剧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初期的舞蹈以配角身份,经历了顺从娱乐思潮的表演阶段,但随着一众杰出编舞家的思考、磨砺和不屈不挠的践行,舞蹈终成为跟从音乐歌曲风格,服从剧本创作理念,遵从时代发展主题的存在状态,成长为独立的艺... 在百老汇音乐剧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初期的舞蹈以配角身份,经历了顺从娱乐思潮的表演阶段,但随着一众杰出编舞家的思考、磨砺和不屈不挠的践行,舞蹈终成为跟从音乐歌曲风格,服从剧本创作理念,遵从时代发展主题的存在状态,成长为独立的艺术个体。而“多舞种”作为音乐剧舞蹈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其“从大众中来”的形成本质和“到大众中去”的表演服务属性,也成为音乐剧舞蹈表现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美国百老汇 音乐剧 “多舞种”
下载PDF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凤鸣 《西伯利亚研究》 2008年第6期42-44,共3页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以俄商分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进行贸易为主。通过贸易,俄国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得到了极缺的物资,俄商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这种贸易对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也起了...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以俄商分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进行贸易为主。通过贸易,俄国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得到了极缺的物资,俄商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这种贸易对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 中俄贸易 中俄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