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recycling in an agroforestry ecosystem of Huanghuaihai Plain: with Paulownia elongata intercropped wheat and maize as an example 被引量:3
1
作者 Wu Gang Department of Systems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2-69,共8页
The studies show that in the whole community, P is deficient, and N and K are basically balanced. N, P and K are accumulated in plant tissues and litters, but depleted in soil. N and P contents in surface soil(0—20 ... The studies show that in the whole community, P is deficient, and N and K are basically balanced. N, P and K are accumulated in plant tissues and litters, but depleted in soil. N and P contents in surface soil(0—20 cm)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rop growth, and P contents in 20 80 cm soil layer is the major affecting Paulownia elongata growth.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N, P and K in the communities are 0 078, 0 014 and 0 052 respectively, their utilization coefficients are 0 95, 0 90 and 0 94, and the recycling coefficients are 0 042, 0 05 and 0 063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RECYCLING agroforestry ecosystem.
下载PD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ubber Based Agroforestry Complex Systems in China
2
作者 Dongling Qi Zhixiang Wu +4 位作者 Chuan Yang Zhongliang Tao Linlin Zhao Yingying Zhang Qingmao Fu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23年第12期479-491,共13页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are constructed by simul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ymbiosis in nature, and organizing multiple plant populations to coexist, while conducting targeted cultivation and...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are constructed by simul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ymbiosis in nature, and organizing multiple plant populations to coexist, while conducting targeted cultivation and structural control scientifically.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ecosystems ai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dustry, ecology,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livelihoods of producers.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ecosystems create a complex production structure system that integrates biology,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through species combinations. Rubber trees and associated biological components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ly promote growth, and yield a variety of products for producer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of rubber agroforestry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se ecosystem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s of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cultiv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complexity, systematicity, intensity, and hierarchy) of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using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 survey approach. It explores the types and scales of complex planting, specifications and forms, and major effects of complex cultiv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s successful rubber agroforestry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eveloping rubber agroforestry cultiv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planting, including an emphasis on production practices but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 focus on production but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and an emphasis on yield while overlook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andards, brands, and added value. There are various complex patterns for young rubber plantations, but relatively fewer for mature plantation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utu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n-depth research on inter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in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clearly define key roles,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It recommends promoting and demonstrating successful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patterns and providing technical training, developing product branding for rubber agroforestry patterns, enhancing product value,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functions of rubber-forest mixed crop products, and establishing a stabl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y chain. This study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in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systems from China the potential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s,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operating income of smallholders, and eve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bber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Tree (Hevea brasiliensis) agroforestry ecosystem Rubber Intercropping Complex Ecological Cultivation Land Resource
下载PDF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3
作者 Jianan Liu Dongling Qi +5 位作者 Chuan Yang Zhixiang Wu Yingying Zhang Qingmao Fu Xianlei Jiang Ruxin Lin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8期486-502,共17页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positively impac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mployed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Using Ci...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positively impac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mployed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we visually analyzed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WOS) core database, spanning 2004 to 2024. The focus was on the impac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Chinese researchers, who have published numerous influential papers in this field. Authors Liu Wenjie have contributed the most papers, although no stable core author group exist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 the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While there is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the intensity of researcher cooperation is low. The most cited literature emphasizes soil nutrients and structure in rubber agroforestry,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soil microorganism studies. Most cited journals are from countries lik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Key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ffects of rubber intercropping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and soil health. Research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2010-2015), the development stage (2015-2020), and the mature stage (2020-2024). Current studies show that rubber intercropping and rubber-based agroforestry systems enhanc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positively impacting soil health.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plans. Future research coul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n soil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methods for species interaction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bber trees, is crucial. Developing effective, rationally designed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underground soil microbiome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sustainability and improv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Hevea brasiliensis) agroforestry ecosystem Microbe CiteSpace Bibliometrics Rubber Intercropping
下载PDF
农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少博 叶长存 +5 位作者 郭帅 吕俊彦 陈烨 颜鹏 李征珍 李鑫 《中国茶叶》 2023年第11期10-17,共8页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术以及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农林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主要包括茶树修剪物科学还田、茶园肥料的科学利用、茶园科学栽培方式3个方面,旨在为促进茶园生态低碳栽培技术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生态低碳栽培 茶园生态系统 农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林生态系统N、P、K营养元素循环——以泡桐-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刚 冯宗炜 +1 位作者 王效科 刘国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农林生态系统泡桐-小麦、玉米间作类型N、P、K营养元素循环研究表明,在整个群落中,P发生亏损,N和K基本平衡;在植物组分库和枯落物库中,N、P、K均发生累积;在土壤库中,N、P、K均发生亏损。土壤表层(0—20cm)中N和P的含量是限制农作物生... 农林生态系统泡桐-小麦、玉米间作类型N、P、K营养元素循环研究表明,在整个群落中,P发生亏损,N和K基本平衡;在植物组分库和枯落物库中,N、P、K均发生累积;在土壤库中,N、P、K均发生亏损。土壤表层(0—20cm)中N和P的含量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20—80cm土层中P的含量是限制泡桐生长的主要因子。群落内N、P、K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078、0.014、0.052,利用系数分别为0.95、0.90、0.94,循环系数分别为0.042、0.05、0.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下载PDF
农林生态系统界面生态学初探 被引量:23
6
作者 吴刚 李静 邓红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59-460,共2页
对界面生态学的概念、界面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界面生态学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与农作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空气为介质的光、热、水分竞争的地上界面和以土壤为介质的养分、水分... 对界面生态学的概念、界面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界面生态学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与农作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空气为介质的光、热、水分竞争的地上界面和以土壤为介质的养分、水分竞争的地下界面上 .界面上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反映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和农作物的作用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生态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地上界面 地下界面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明如 翟明普 +1 位作者 尹昌君 王学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66-71,77,共7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原理 分生 植被恢复 土地生产力 生态经济价值 生态效应 生态经济系统 构建 结构优化
下载PDF
华南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惠 赵平 +2 位作者 王跃思 林永标 饶兴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1-476,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探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中,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高值,夜间出现排放低值。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昼...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探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中,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高值,夜间出现排放低值。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昼夜排放速率平均值都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稻田。温度(气温、地表温度、地下5 cm温度)是有植株参与稻田在植株生长期间稻田CO2排放速率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稻作物对CO2的排放影响较大,早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316.29±23.74和101.88±16.83 mg.m-2.h-1。晚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为622.40±57.67和179.41±19.51 mg.m-2.h-1。早、晚稻有植株参与稻田的CO2季节平均排放量分别比无植株参与稻田增加了310%和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稻田 CO2 静态箱法
下载PDF
华南丘陵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晚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惠 赵平 +1 位作者 林永标 饶兴权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9-274,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地下5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田CH4和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在有植株参与时分别为1.16±0.38mgm-2...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地下5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田CH4和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在有植株参与时分别为1.16±0.38mgm-2h-1和42.33±20.00μgm-2h-1,而无植株参与的分别为0.15±0.11mgm-2h-1和51.69±15.87μgm-2h-1。水稻种植对CH4的排放影响较大,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小,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平均排放量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的稻田,N2O的平均排放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稻田 CH4 N2O
下载PDF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甲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巧 陈又清 +2 位作者 陈彦林 严伟伟 王思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72-3881,共10页
在云南绿春县牛孔乡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LPFE)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甲虫群落。采集标本3569号,隶属26科358种;象甲科种类最丰富,占全部种类的17.0%;瓢虫科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 在云南绿春县牛孔乡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LPFE)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甲虫群落。采集标本3569号,隶属26科358种;象甲科种类最丰富,占全部种类的17.0%;瓢虫科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数的22.9%。虎甲科、隐翅甲科等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Ⅰ~Ⅳ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而叩甲科、粗角叩甲科、朽木甲科、伪叶甲科、瓢虫科、天牛科、负泥虫科、叶甲科和象甲科等有明显差异。LPFE、Ⅰ、Ⅲ和Ⅳ甲虫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模型,Ⅱ符合分割线段模型。Ⅰ~Ⅳ的甲虫多样性为:Ⅲ>Ⅳ>Ⅰ>Ⅱ。指出了栖息于植物上的甲虫群落能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区别,不同类群的甲虫对于生境的指示作用不同:叩甲等可以指示农田和林地的差异,而朽木甲、天牛、叶甲和象甲可以用于指示天然林和人工林生境的区别。LPFE具有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对维持甲虫的多样性水平具有积极作用。Ⅲ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Ⅱ在系统中具有很低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农林生态系统 鞘翅目 物种多度 农业土地利用 紫胶虫
下载PDF
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海玲 陈乐蓓 +1 位作者 方升佐 孙启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14,共6页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度的碳储量最大;3种模式中,凋落物归还碳量分别为(0.78±0.23),(0.73±0.22)和(0.37±0.09)t.hm-2a-1;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是土壤>农作物>杨树>凋落物,但整个系统的碳储量为K模式>W模式>P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复合生态系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下载PDF
有螺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启祥 吴泽民 +1 位作者 韦朝领 彭镇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 ,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 ,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 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 ,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 ,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的有效途径 .对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而言 ,经济效益 ,块状皆伐模式最高 ,不伐模式第二 ,其它 4种间伐处理模式相对较低且相互之间差异不大 ;生态效益 ,各模式之间较为接近 ,无明显差别 ;社会效益 ,块状皆伐模式最高 ,不伐模式最低 ,其它 4种间伐处理模式居中 ;综合效益 ,各模式之间的大小顺序与经济效益相似 .块状皆伐为最佳模式 .对于包括块状皆伐在内的 5种间伐调控模式 ,进一步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是选择经济价值、特别是产投比高的植物栽培品种 ;对于不伐模式 ,继续进行林下间种 ,是提高该模式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效益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调控模式 有螺江滩 钉螺 抑螺
下载PDF
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彭镇华 孙启祥 +1 位作者 康忠铭 姚永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1-7,共7页
对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林农间种、窄株宽行、低坝高拦发展水产等技术建立的林农渔复合生态系统,不利于钉螺孳生,灭螺防病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滩地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钉螺 血吸虫病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西德 刘粉莲 张永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46,共4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的结构、类型和模式,并确定适合该区发展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模式,为该区复合农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立体经营 类型 模式
下载PDF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动态 被引量:22
15
作者 万猛 田大伦 樊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07-2513,共7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凋落物既是维持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豫东平原农区4年生、9年生和12年生3个不同林龄杨-农复合系统杨树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来为深入研究... 农林复合系统的凋落物既是维持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豫东平原农区4年生、9年生和12年生3个不同林龄杨-农复合系统杨树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来为深入研究农林复合系统对大气中CO2的调节作用以及碳循环机理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4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1.18.thm-2;9a杨-农间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2.86 t.hm-2;12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3.75 t.hm-2。3个不同林龄的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总量月变化模式较为相似,均在8月和11月份出现峰值,而以11月份数量最大。其季节变化模式则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杨树 杨-农复合 凋落物 动态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园球 樊剑波 +1 位作者 陈晏 陈长青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与结构演替规律;提出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五级分类系统;初步建立了红壤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典型县域复合生态系统... 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与结构演替规律;提出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五级分类系统;初步建立了红壤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典型县域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措施以及资源持续利用对策,并对该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评价
下载PDF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李合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用微区试验和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 ,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结果表明 ,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浅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 用微区试验和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 ,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结果表明 ,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浅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P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深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P量显著高于单作大豆 ,但间作不影响P和3 2 P在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 .间作柑桔吸收的3 2 P量显著低于单作柑桔 .柑桔新吸收的3 2 P可快速向地上部分输送 ,并优先供应生长活跃部位 .间作不影响3 2 P在柑桔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 ,但是P肥深施使柑桔吸收的3 2 P向地上部分和生长活跃部位的转移速率减慢 .间作使土壤中P的生物移动性增强 ,可促进土壤深层P向土壤浅层迁移 .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柑桔间作磷肥的施用深度以保持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 ^32P 分配 迁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丘陵区龙眼和象草的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6,共6页
分别在干、湿两季节 ,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 ,野外测定丘陵集水区“林、果、草、鱼”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龙眼和象草的气体交换的日变化 ,和在室内测定 2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2种植物在湿润高温的 9月的光饱和点、日平均叶... 分别在干、湿两季节 ,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 ,野外测定丘陵集水区“林、果、草、鱼”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龙眼和象草的气体交换的日变化 ,和在室内测定 2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2种植物在湿润高温的 9月的光饱和点、日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平均气孔导度比干旱低温的 1月高 ,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恰好相反。2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 ,龙眼在 1月份中午时分下陷的程度相对较浅。根据观测结果 ,集水区内的水热条件的配合得当 ,是龙眼和象草生长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交换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龙眼 象草 叶片 气孔
下载PDF
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敏 周鹏 季永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34,共9页
【目的】采用18S r DNA PCR-DGGE技术研究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以期揭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伴生树种对作物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经营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提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D... 【目的】采用18S r DNA PCR-DGGE技术研究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以期揭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伴生树种对作物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经营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提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DNA,采用通用引物GC-FR1和FF390扩增18S r DNA基因目的片段,扩增片段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不同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采用非加权组算术平均法分析比较;以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3个指标评价各样品真菌多样性;最后将DGGE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割胶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远比非根际土壤复杂,且根际土壤样品DGGE电泳图谱中优势条带数也比非根际土壤样品多。进一步采用非加权组算术平均法对不同处理间真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发现每个处理组3次重复间的相似度除苦楝根际土壤外均大于70%;在聚类分析图中所有处理明显分为3个组,相似度为51%;小麦根际真菌菌群与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根际真菌相似性最高,相似度为72%,表明苦楝对小麦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不大;苦楝根际真菌菌群与其他各组间差异较大,相似度仅为51%。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所有处理明显分为3个群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根际真菌之间以及非根际真菌间丰富度差异均不明显,而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及苦楝根际真菌丰富度显著高于非根际真菌;根际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非根际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根际真菌及非根际真菌各组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而小麦-苦楝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以及苦楝根际真菌与非根际真菌均匀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此外,DGGE图谱中的11条优势条带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条条带为不能培养的真菌,其余8条条带对应的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分别属于球囊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半知菌亚门。【结论】小麦-苦楝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根际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比单纯小麦根际真菌高,表明此复合系统中伴生的苦楝可增加小麦根际真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PCR-DGGE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20
作者 梁玉斯 蒋菊生 曹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7-569,共3页
综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我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农林业复合经营 发展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