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反应团队工作模式对重症孕产妇抢救效率及救治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吕红 高文婷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356-359,共4页
目的:观察对重症孕产妇实施快速反应团队(RRT)工作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的148例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开展RRT工作模式的152例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纳入... 目的:观察对重症孕产妇实施快速反应团队(RRT)工作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的148例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开展RRT工作模式的152例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效率、救治结局、新生儿情况、重症孕产妇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处理时间(22.6±4.0min)、抢救情况(10.5%)、剖宫产率(35.5%)、新生儿死亡率(0)、ICU入住率(2.0%)、住院时间(7.56±1.34d)、并发症总发生率(2.6%)均少于对照组(33.0±4.5min、18.9%、52.0%、4.1%、27.7%、10.86±3.33d、12.2%),预警情况(40.1%)、有效处理率(98.0%)、5minApagar评分(8.74±0.58分)、脐带血pH值(7.64±1.96)高于对照组(27.7%、81.8%、8.46±0.64分、4.96±1.34)(均P<0.05),两组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1minApa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RRT工作模式可提高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效率,改善救治结局、新生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孕产妇 快速反应团队工作模式 抢救效率 救治结局 护理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岳 薛宁宁 陈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院内信息化平台,设计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采用前瞻性类实验性研究方法,观察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应用前后护理交接班的遗漏率、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院内信息化平台,设计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采用前瞻性类实验性研究方法,观察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应用前后护理交接班的遗漏率、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应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后,护士在管路、通气方式、留置针、用药、皮肤和约束方面的交接班遗漏率显著低于应用前(均P<0.05);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较核查单应用前显著提升(均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核查单的应用可减少护士交接班的遗漏内容,提高护理记录准确性,并缩短书写时长,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症 信息化 核查单 交接班 管路 通气方式 护理安全
下载PDF
护士主导的快速反应团队在优化危重孕产妇救治流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娟 计成阜 +5 位作者 郭惠玲 刘小平 唐红云 丰娟 蔡霞 祁娟 《全科护理》 2023年第22期3117-3121,共5页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快速反应团队在优化危重孕产妇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由护士主导的孕产妇急救快速反应团队,成立跨专业、多学科专家小组,制定危重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流程,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演...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快速反应团队在优化危重孕产妇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由护士主导的孕产妇急救快速反应团队,成立跨专业、多学科专家小组,制定危重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流程,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演练及实战案例分析等不断完善流程。选取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优化前阶段)26例入院孕产妇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优化后阶段)24例入院孕产妇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危重孕产妇确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输血开始时间。结果:试验组危重孕产妇确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输血开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019—2020年医院孕产妇救治实现零死亡。结论:通过成立快速反应团队和多学科专家小组,优化危重孕产妇救治流程,有效缩短危重孕产妇救治时间,提高了团队救治能力,提高了危重症产妇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主导 快速反应团队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危重孕产妇
下载PDF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患者肺脏功能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薄一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患者肺脏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划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各40例。参照...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患者肺脏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划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各40例。参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比对80例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以及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肺功能指标的比较上具有差异,实验组好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指标的比较上存在差异,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将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应用到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肺功能以及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 肺功能
下载PDF
CICARE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孕产妇快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张晶晶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36期138-140,共3页
目的 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孕产妇快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78例分娩的危重孕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孕产妇沟通水平、入住... 目的 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孕产妇快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78例分娩的危重孕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孕产妇沟通水平、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与转出ICU时的日常生活能力及Caprini血栓风险变化。结果 观察组护患沟通水平6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出ICU时,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转出ICU时,两组Caprini血栓风险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孕产妇快速康复护理中可加强护患沟通水平,提升日常生活能力,降低Caprini血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CARE沟通模式 危重症 孕产妇 快速康复护理 护患沟通水平
下载PDF
“3P”模式在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樊雅静 路潞 +3 位作者 黄凌 黄翠琴 韩微 张玲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3P"模式(即抢救设备最佳状态、护理技能最佳发挥、抢救预案最佳应用)在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我院未实施"3P"模式前救治的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对照组;将2... 目的探讨"3P"模式(即抢救设备最佳状态、护理技能最佳发挥、抢救预案最佳应用)在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我院未实施"3P"模式前救治的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对照组;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实施"3P"模式后救治的危重孕产妇96例为观察组,比较"3P"模式应用前后两组的护理工作效率及医护人员对抢救流程的自我评价。结果 "3P"模式应用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医护人员对抢救流程的自我评价均优于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3P"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能力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P”模式 危重孕产妇 抢救
下载PDF
I-PASS病情汇报模式在C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霞 陈海燕 +1 位作者 黄润 夏英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5期13-16,共4页
目的 探讨I-PASS病情汇报模式在C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1~6月CICU收治的80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床边口头交接班;7~12月收治的867例作为观察组,采用I-PASS病情汇报模式交接班。结果 观察组交接班问题中病情... 目的 探讨I-PASS病情汇报模式在C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1~6月CICU收治的80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床边口头交接班;7~12月收治的867例作为观察组,采用I-PASS病情汇报模式交接班。结果 观察组交接班问题中病情交接不完整、治疗或护理措施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士和患者对交接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以I-PASS病情汇报模式进行交接班,可提高护士交接班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心脏重症监护室 I-PASS病情汇报模式 交接班 护士
下载PDF
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黄琼芳 吴灶连 +1 位作者 孔建宜 黄淑贤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5期163-165,共3页
目的研究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危急重患者80例。80例危急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三维组。常规组院前急救中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三维组院前急救中采取三维护理管理模... 目的研究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危急重患者80例。80例危急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三维组。常规组院前急救中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三维组院前急救中采取三维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家属和急救医生对院前护理服务的满意评价;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评分。结果三维组相较于常规组急救成功率更高,医疗纠纷发生率更低(P<0.05);三维组相较于常规组患者、家属和急救医生对院前护理服务的满意评价更高(P<0.01);三维组相较于常规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评分均更高(P<0.01)。结论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大,可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并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和急救医生对院前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护理管理模式 危急重患者 院前急救质量 影响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晓辉 曹樱花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评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方法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风险管理方法,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流程改进及制订皮肤损伤的管理流程。结... 目的评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方法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风险管理方法,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流程改进及制订皮肤损伤的管理流程。结果管理前后皮肤损伤及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HMFMEA风险管理方法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风险评价和风险事前预防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皮肤损伤 护理
下载PDF
产科急危重症MDRRT学习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佳 曹丹凤 +1 位作者 刘宗花 张国翔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9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快速反应(MDRRT)教学模式在护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名本科护生作为本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MDRRT教学模式,评价两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 目的探讨多学科快速反应(MDRRT)教学模式在护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名本科护生作为本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MDRRT教学模式,评价两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研究得出观察组护生的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护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胜任力等综合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ini-CEX评分中在护理问诊(t=3.70,P=0.00<0.05)、护理查体(t=7.87,P=0.00<0.05)、护理计划(t=6.77,P=0.00<0.05)、护理技能(t=6.45,P<0.05)、健康教育(t=3.09,P=0.00<0.05)、组织效能(t=8.59,P=0.00<0.05)和人文关怀(t=12.72,P=0.00<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体表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21.84,P<0.05)。结论MDRRT教学模式能够培养护生早期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并联合多学科对患者进行救治护理,提高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护生的应急反应和协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急危重症 多学科协作 快速反应团队 护理 教学模式 教育
下载PDF
HFME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于晶晶 王敏 +4 位作者 周芬 张艳 张强 王海波 祁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507-511,516,共6页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HFEM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脑...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HFEM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HFME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护理2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风险优先指数和急救效果,测量患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相对α变异性(PAV)水平,采用卡氏功能量表(KP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患者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较之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病死率更低,留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各项RPN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RAGE水平明显较低,rScO_(2)、PAV水平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KPS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8%、0、1.72%、2.08%,对照组为10.20%、12.24%、8.16%、10.20%,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HFMEA联合重症专职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不良预后,该联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危重症专职护理 HFMEA护理 功能预后
下载PDF
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2
作者 余新颖 张妙冉 杨霞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5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模式 转运交接 危重患者 护理
下载PDF
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小红 曾雪梅 谭显芳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32-634,共3页
目的分析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0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将30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0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 目的分析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0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将30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0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以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治疗依从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具体指标,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在治疗依从率方面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前,对照组、研究组急危重症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差异不明显,各指标水平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后,对照组、研究组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护理质量较好,应在临床实践中对其进行合理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化护理 模式 急危重症 患者 应用价值
下载PDF
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红梅 潘菊芳 陈文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析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87例Ⅰ级危重症患者为主要对象,其中1~6月份98例运用传统交班模式设为对照组,7~12月89例采用SBAR模式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护理管理效... 目的探析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87例Ⅰ级危重症患者为主要对象,其中1~6月份98例运用传统交班模式设为对照组,7~12月89例采用SBAR模式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和专科护理上的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医护满意度对比分析为91.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病患管理中运用SBAR医护沟通模式,可使医护合作更为密切,有效提高医护合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 医护沟通模式 危重患者 护理管理
下载PDF
危重症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骆秀云 朱东娴 刘伟连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11期1549-1550,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试验组在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 目的探讨危重症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试验组在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评分及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试验组的专科护理、病情观察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的交接班效率与效力、促进病人参与、确保合作安全、增进护士合作与责任、提供病人所需信息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危重症病人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病人 交接班管理 SBAR沟通模式 护理质量
下载PDF
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晓红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3期389-390,共2页
目的研究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诊科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的35例危重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间急诊科实施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的35例危重... 目的研究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诊科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的35例危重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间急诊科实施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的35例危重抢救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抢救成功率。结果干预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1%(P<0.01)。结论急诊科实施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 急诊科 危重患者 抢救
下载PDF
历史对照研究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超早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宁立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17期115-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超早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超早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月~2016年12月采用常规护理的42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危重症专职护...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超早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超早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月~2016年12月采用常规护理的42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的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时间、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纠正胎龄40周时体质量、身高及头围均高于入院时(P<0.05);纠正胎龄40周时观察组体质量、身高及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能促进超早早产儿生长发育,可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率,减少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 超早早产儿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