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旭宽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9,共3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经验,对于新时期我们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干部 教育培训
下载PDF
本土与历史:井冈山革命实践蕴含的社会工作智慧 被引量:3
2
作者 仰和芝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年第4期18-27,共10页
社会工作具有本土品格和历史品格,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一定要植根于本土并充分尊重历史。回顾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百年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始于井冈山革命道路开创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中国共... 社会工作具有本土品格和历史品格,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一定要植根于本土并充分尊重历史。回顾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百年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始于井冈山革命道路开创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改造和社会变革实践,其所涉及的价值理念、功能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本土导向的社会工作智慧。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方面:以需求为本,解决群众一切问题;启发群众觉悟,培养行动能力。社会工作功能方面:满足群众最基本生活需求,实现补救性功能;重构社会关系,实现预防性功能;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性功能。社会工作方法方面:借助地方领袖,顺利进入社区;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通过群众动员,激发广泛参与;运用群众话语,实现有效沟通。井冈山革命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和经典之作,也是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 历史 井冈山革命 社会工作智慧
下载PDF
近十年来川陕苏区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佟德元 罗艳君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3-37,共5页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历史贡献和作用巨大。目前川陕苏区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动员、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等几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学界继续挖掘新...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历史贡献和作用巨大。目前川陕苏区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动员、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等几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学界继续挖掘新资料,拓宽研究思路,增添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川陕苏区史 土地革命 政权建设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新倾向分析
4
作者 刘家桂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9,共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掀起了多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的高潮,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刻反思,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社会科学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出现了... 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掀起了多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的高潮,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刻反思,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社会科学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主要表现为:研究由历史考察为主向学术化倾向转变;研究的多元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研究的实证化趋向开始显现。这些新趋向对拓展和深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根据地史 研究 新倾向
下载PDF
现代性社会理论视角下井冈山革命社会的成因探析
5
作者 汤红兵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以现代性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从井冈山革命社会外在自然的物化、井冈山革命社会内在自然的社会化、井冈山革命社会系统外环境的影响等三个层面来分析井冈山根据地的社会调节功用,可知,井冈山革命社会能够顺利运行两年零四个月,是社会系... 以现代性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从井冈山革命社会外在自然的物化、井冈山革命社会内在自然的社会化、井冈山革命社会系统外环境的影响等三个层面来分析井冈山根据地的社会调节功用,可知,井冈山革命社会能够顺利运行两年零四个月,是社会系统各因素成功调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根据地 现代性社会理论 社会系统调节
下载PDF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探析
6
作者 范国盛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7期56-57,共2页
地方武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地方武装打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门,地方武装不但在军事上、经济上支持根据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我正规军的重要补充力量之一,从此走出井冈山,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对地方武装... 地方武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地方武装打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门,地方武装不但在军事上、经济上支持根据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我正规军的重要补充力量之一,从此走出井冈山,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对地方武装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有助于丰富我党的建军思想,同时有助于加强我们现代国防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地方武装
下载PDF
“当代性”与鲁迅研究20年 被引量:2
7
作者 姜振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9-22,共4页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在驱动力的,也正是在它的支持下,才将"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等观念和关键词,置于鲁迅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鲁迅事实上业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和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力量。但这决不是杜撰式的影射和应景研究,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当代性 科学性 现代文学 文学创作 主体意识 生命哲学
下载PDF
毛泽东的“民本思想”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8
作者 张小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0期77-79,83,共4页
论述了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受儒家民本主义政治思想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的,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民本思想"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士兵、农民的积极性,才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论述了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受儒家民本主义政治思想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的,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民本思想"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士兵、农民的积极性,才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民本思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下载PDF
井冈山地下交通线的开辟及其意义
9
作者 汤根姬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13,共4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指挥机关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地下交通线的开辟,解决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及情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保障了...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指挥机关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地下交通线的开辟,解决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及情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根据地 交通联络 开辟
下载PDF
新革命史视野下“组织起来”之考察——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文乐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6,共6页
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演进与革命发生,晋西北地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区逐渐转变为令人瞩目的革命试验场。"组织起来"在这一转变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所体现的中共整合乡村社会资源的革命意图与农民参与中共革命维护自身... 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演进与革命发生,晋西北地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区逐渐转变为令人瞩目的革命试验场。"组织起来"在这一转变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所体现的中共整合乡村社会资源的革命意图与农民参与中共革命维护自身利益的互动关系使二者产生了革命性共谋。因之,以政党与农民互动的新革命史视角重新解读"组织起来"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共乡村革命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革命史 “组织起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原文传递
革命的常态:中共农村根据地场域中的民俗节日——评介《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程 梁晨(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民俗节日作为底层民众活动、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在战时致力于开辟农村根据地的同时,试图将其纳入社会动员、输送政治意志的孔道,必然与之接触并发生历史因应。两者之间的互动必然存在'传统'与'现代'、'国家&#... 民俗节日作为底层民众活动、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在战时致力于开辟农村根据地的同时,试图将其纳入社会动员、输送政治意志的孔道,必然与之接触并发生历史因应。两者之间的互动必然存在'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革命动员'与'民众响应'等多重张力。围绕最近出版的《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一书中提出的若干论题,在勾勒传统节日在革命背景下的种种变化之同时,又进一步思考这一底层民众文化的顽强特质如何反过来型塑、调整革命态势。本书在填补学术空白确有可取之处,但受困于主客观因素,在史料应用、篇幅论述以及'新革命史'范式落实等层面依旧留有改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农村根据地 中共 新革命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