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以贯之的中庸人性观——孔子人性说浅析
1
作者 程强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人性论是儒家自先秦之后一直广为讨论的话题,是儒学体系核心观念之一。孔子作为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其学说一直被后学者所留意,但学者讨论孔子人性说,却一直未能从孔子中庸思想作深入探讨,未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观去解读孔子人性观... 人性论是儒家自先秦之后一直广为讨论的话题,是儒学体系核心观念之一。孔子作为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其学说一直被后学者所留意,但学者讨论孔子人性说,却一直未能从孔子中庸思想作深入探讨,未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观去解读孔子人性观。中庸人性观是孔子区别于其弟子,也区别于孟子人性说的根本处,也是他的人性说的广大包容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人性观 人性说 孟子
下载PDF
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
2
作者 曾振宇 Zhu Yuan(译) 《孔学堂》 2023年第1期32-43,126-138,共25页
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仁内在于人性,具有先在性,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 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仁内在于人性,具有先在性,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普遍本质。从“安仁”“乐仁”“爱人”等观念分析,孔子仁论不属于认识论层面的概念,也不仅仅是道德论层面的概念,实际上应该将其视为审美境界的概念。孔子仁学重心不在于从认识论维度界说“仁是什么”,也不单纯在道德层面表述“应该”,而是更多地关注身心合一。这种审美境界的仁学,对外在客观必然性已有所超越,其中蕴含自由与自由意志色彩。弟子曾子从两个层面深化孔子仁学:其一,从气论论证“人性仁”;其二,从工夫论的视域诠释仁,将仁学“下贯”于经验世界劈柴、挑水生活之中,形而上的仁学切切实实显现为世俗个体生命的学问。工夫论、心性本体论和政治哲学塑造了儒学内在基本架构。这一基本架构的铸造,曾子、孟子和荀子各领风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曾子 人性 工夫论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商国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3,共5页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荀子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人性论 孔子
下载PDF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沂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qu...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老子 孔子
下载PDF
孔子的人性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茂泽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1-76,共6页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性 实质的人性论
下载PDF
传统人性理论再解读——戴震人性可善论摭谈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205,312,共10页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基于对中国传统尤其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比较和考辨提出其人性可善理论。戴震既归宗孔子、沟通孔孟,又融汇孟荀、择善而从,体现人性理论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化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戴震 性善论 性可善论
下载PDF
孔子“仁”说与现代医患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尹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35-337,共3页
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立场,探讨现实问题,以孔子“仁”说为理论前提,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意义,指导医学领域中医患关系的实践。首先,概括了孔子“仁”说的历史内涵,简言之,即“爱人”。其次,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孔子“仁”说对指导现代医患... 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立场,探讨现实问题,以孔子“仁”说为理论前提,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意义,指导医学领域中医患关系的实践。首先,概括了孔子“仁”说的历史内涵,简言之,即“爱人”。其次,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孔子“仁”说对指导现代医患关系的现实可能性。即现代医患关系的矛盾冲突呼唤孔子“仁”说的指导,孔子“仁”说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使其指导现代医患关系也成为可能。最后,联系现代医患关系实践,赋予孔子“仁”说以两个方面的新的时代意义,要求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树立“人是目的”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说 医患关系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教育伦理观 被引量:1
8
作者 唐献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12,共2页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教育伦理 人性论视角
下载PDF
仁情善性践行——孔子仁学三层面述论
9
作者 左剑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6-31,共6页
孔子仁学包括善性、仁情和践行三个层面。孔子虽然未必主张性善论,但肯定了善性的存在。"道"其实包括善性与仁情两个层面,前者为道德行为之先验根据,后者为经验根据。性善论可具体解释为,主张人性是产生仁爱情感之潜在动力的... 孔子仁学包括善性、仁情和践行三个层面。孔子虽然未必主张性善论,但肯定了善性的存在。"道"其实包括善性与仁情两个层面,前者为道德行为之先验根据,后者为经验根据。性善论可具体解释为,主张人性是产生仁爱情感之潜在动力的理论。善性思想表明人类生命价值的最终根据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天然即有的。当然,孔子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通过人的努力将善性发扬壮大,但没有把主体的作用过度夸大,发展出与一切自然性相对立的"主体性"。儒家的实践理性不具有提供价值依据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仁情实现自身的形式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性善论 实践理性
下载PDF
论孔子、曾子“仁学”的人性美、心灵美、体系美
10
作者 曾祥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第2期11-17,共7页
"孔子、曾子仁学"是一个"儒学思想共同体"。孔、曾"仁道"内蕴人性美,孔、曾"为仁"体现心灵美,以仁为核心的礼、信、义、智、孝、悌、忠、恕等范畴组成了"仁学"的思想体系美。
关键词 曾仁学仁道的人性美为仁的心灵美仁学的体系美
下载PDF
孔子人性论浅探
11
作者 刘利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4-56,共3页
孔子虽然没有像孟子和荀子等人一样明确地提出人性论,但是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关于人性的论述。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情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独到的观察,注重人性的经验论考察,充满人性关怀。孔子的人性论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人性关怀
下载PDF
荀子的性恶说:性之恶及其克服
12
作者 陈昭瑛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7-29,共13页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思维中的"恶",因此恶魔、坏精灵等外在之恶被转化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加以克服的内在之恶;(三)"恶"的叙事:这些叙事再现人类生活情境中的"恶",充满真实的人性,从中导向荀子法哲学的建构;(四)为评估人类教化的潜能与局限,荀子提出圣人与元恶两大极端,涉及"化性"的可能与限制。作为一个务实的思想家,荀子重视人性的黑暗面。整体而言,荀子的"性恶说"包含"性说"与"恶说",具有深刻的创意与启发,在儒家思想史上形成一个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 性恶说 孟子 孔子 黑格尔
下载PDF
从“自我实现”看孔孟人性论
13
作者 蔡贞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2-17,共6页
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 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在与马斯洛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孔子、孟子关于人性、关于人的道德理想的理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 孔子 孟子 人性论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性情学说的逻辑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14
作者 胡祎赟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73-76,共4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泰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关键词 先泰儒家 性情论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孔子人性论教育思想及其作用之再思考
15
作者 安仲森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9,共3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人性论问题之第一人。他的人性论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人性的基本平等以及后天发展的可塑性,尤其强调个体差别主要是由各人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正是基于此,孔子指出教育对...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人性论问题之第一人。他的人性论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人性的基本平等以及后天发展的可塑性,尤其强调个体差别主要是由各人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正是基于此,孔子指出教育对国家、人才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一,强调人的德智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指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人才发展的作用;第三,明确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教育思想
下载PDF
孔子人学与先秦史学
16
作者 赵梅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7-41,共5页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历史思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人学 先秦史学 历史观念
下载PDF
孔子人权思想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国相 蔡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8-42,共5页
我国较为系统的人权理论虽然产生的较晚,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就已蕴含了 丰富的人权思想内涵。由于其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受到历史的局限,长期以来,孔子的人权思想被忽视, 乃至被否认。今天看来,发掘这一思想资源,对于探索人权... 我国较为系统的人权理论虽然产生的较晚,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就已蕴含了 丰富的人权思想内涵。由于其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受到历史的局限,长期以来,孔子的人权思想被忽视, 乃至被否认。今天看来,发掘这一思想资源,对于探索人权思想的历史渊源具有一定的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权思想 道德义务
下载PDF
由先秦诸子的个性论看他们的道德教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玉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7-38,共2页
先秦诸子在人性善恶之争中 ,探讨对人性的道德教化问题 ,强调道德教化对人性教育。
关键词 先秦诸子 个性论 道德教化 孔子 孟子 简子 告子 世硕 荀子 性恶论
下载PDF
浅析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渊源
19
作者 郝晓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子思的儒学思想则...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子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政 三代之治 孔子 曾子 子思
下载PDF
论孔子仁学的父性人格崇拜特质
20
作者 潘澈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学表现了鲜明的与道学相悖的父性人格崇拜的特质。这种人格是自我中心、自主自立、刚健正直、有为进取、言否责成、大气大度的体现仁爱要求的人格。而正是儒家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父爱人...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学表现了鲜明的与道学相悖的父性人格崇拜的特质。这种人格是自我中心、自主自立、刚健正直、有为进取、言否责成、大气大度的体现仁爱要求的人格。而正是儒家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父爱人格,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父爱 父性人格崇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