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Evidence for collision between two opposite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6
1
作者 Xiaoting Lou Chen Cai Chunquan Yu Jieyuan Ni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6期659-665,共7页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hypoDD) 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hypoDD) 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 (ISC). The improved hypocentral locations delineate a double-layered Wadati-Benioff zone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belt. Based on this feature and other evidences, we propose th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may occur in two collided subduction zones with opposite dip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ynamics Pamir-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zone earthquake relocation
下载PDF
Study on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belt in Hindukush-Pamirs
2
作者 刘启泓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9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Hindukush-Pamirs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belt with a S-shaped pattern of dip direction reversion by using the data of earthquake catalogues obtained by seismic networks in Xinjiang a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Hindukush-Pamirs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belt with a S-shaped pattern of dip direction reversion by using the data of earthquake catalogues obtained by seismic networks in Xinjiang and Mid-Asia area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y mean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tectonic stress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belt is possibly formed by the compression ruptur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n and European Plates in the lithosphere of the upper mantle. Under the action of torsion moment, the continuous torsional break of reverse part of the earthquake belt might be the reason why the intermediate focus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 repeatedly in the same place. In this paper, the boundary line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belt and the shallow focus earthquake region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outh Tianshan is also defined from the angle of seismicity div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earthquake belt rupture plane lithosphere stress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Chile M_W8.8 earthquake in 2010 被引量:4
3
作者 Yan Xue Jie Liu Gang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4期333-341,共9页
The tempo-spatial vari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great Chile Mw8.8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7, 2010 is studied. Som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①Two types of seismic gaps appeared before the Chile MwS.8 shock. One... The tempo-spatial vari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great Chile Mw8.8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7, 2010 is studied. Som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①Two types of seismic gaps appeared before the Chile MwS.8 shock. One is background gap of Mw≥8.0 earthquakes with 360 km length since 1900, the other is seismogenic gap formed by M≥5.5 earth- quakes with 780km length five years before the Chile earthquake; ②There was only one Mw7.1 earthquake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of Chile from 1986 to 2010. The obvious quiescence of Mw≥7.0 earthquake is the long-term background anomaly for the Chile earthquake; ③ The quiescence of M≥6.5 earthquakes appeared in South American block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7 to 2009, and the quietude state has been disappeared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Chile Mw8.8 earthquake; ④ The deep and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 activity has been noticeablely strengthened in the subduction zone of South American block since 1993; ⑤The great Chile earthquake shows that global seismicity is still in the active period of Mw≥8.5 earthquakes since 2004.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er two active periods, several great earthquakes with Mw≥8.5 would take place in a few years. In addition, the circum-Pacific seismic belt would be the main region for Mw≥8.0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e earthquake two types of seismic gaps deep and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 South Americanblock circum-Pacific seismic belt
下载PDF
Research on Algorithm M8 Applying to TIP Prediction of China's Strong Earthquake Cases in the Past Decades
4
作者 Huang Deyu and Chen Yong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SB,Beijing 100036,China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36,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4年第4期4-10,共7页
This paper offers a positive research result of TIP before 16 strong earthquakes in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and their nearby areas since 1979 by using improved algorithm M8.The result showed that 14 of them were det... This paper offers a positive research result of TIP before 16 strong earthquakes in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and their nearby areas since 1979 by using improved algorithm M8.The result showed that 14 of them were determined to occur within the times of increased probability.TIP precaution occupies about 37% of the total space-time domain.That means we have made quite good results of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So the method could be used as one of the useful means of the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8 ALGORITHM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下载PDF
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崔仁胜 陈阳 +1 位作者 赵翠萍 罗钧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202,共13页
为快速获得中强地震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SeisCAP)。软件具有图形界面,可直接读取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波形,交互挑选反演台站,自动开展观测波形处理、理论地震图计算和震源机制解... 为快速获得中强地震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SeisCAP)。软件具有图形界面,可直接读取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波形,交互挑选反演台站,自动开展观测波形处理、理论地震图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反演。通过不同构造环境、不同震级和不同类型的多个中强地震事件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该软件易使用,便于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快速获取震源机制解,为地震应急和震源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交互反演软件 中强地震
下载PDF
山西及其邻区地下流体强震中期和中短期预测时间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范雪芳 王吉易 +1 位作者 张淑亮 马朝晖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收集观测连续、动态稳定的井(泉)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选择适合中期和中短期的异常提取方法,对大同6.1和张北6.2级地震前的水位、水氡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给出了山西及其邻区强震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发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
关键词 山西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中期 中短期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中国中深源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周元 何少林 +1 位作者 李勇 姬凤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88-295,共8页
分析了中国 6 .0级以上中深源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深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以 42°N ,1 30°E为中心的 2°× 2°范围内 ,震源深度平均约 5 6 0km .中源地震集中分布在东海经台湾... 分析了中国 6 .0级以上中深源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深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以 42°N ,1 30°E为中心的 2°× 2°范围内 ,震源深度平均约 5 6 0km .中源地震集中分布在东海经台湾到东沙群岛一线 ,形成NE~SW走向的条带 ,震源深度多在 2 5 0km以内 ,平均约 1 5 0km .中深源地震活动具有约 6 3年的周期 .中源地震活跃期紧接在深源地震活跃期之后 .中深源地震发生以后台湾地区出现 7.0级以上 ,青藏块体北部和东部出现 6 .0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活动 .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总体上表现出自块体北部开始 ,然后沿块体东部逐步向南迁移的特征 .中深源地震及受东部应力场控制的浅源地震活动平静了近 2 0年 ,1 999年珲春 7.0级深震和台湾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地震活动特征 趋势预测
下载PDF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相互俯冲的动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浪平 邵志刚 李志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9-471,共13页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参数准定量地给出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接触的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呈现自南往北的俯冲;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呈现由北往南的俯冲;同时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之间存在俯冲交汇区,在该区印度板块以北西方向、欧亚板块以南东方向相互俯冲.其次基于哈佛大学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对不同接触部位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在兴都库什俯冲区域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帕米尔弧西段主要表现为走滑性质,且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俯冲交汇区域,走滑、逆冲性质并存,表现为震源机制一致性紊乱.结合两大板块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认为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主动往北俯冲,而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被动往南东—南向俯冲,形成两大板块的相互俯冲.本文从几何形态和应力场反演分析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的动力作用方式,可为该区域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 几何形态 中源地震 应力场反演 Slab1 0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与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内中深源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吕政 杨清福 +2 位作者 张恒荣 刘国明 高金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9,共10页
根据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分析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俯冲作用所引起的中深源地震与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流体化学气体释放变化趋势的关系。认为在北纬35°以北,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幔对流的扰动作用下,... 根据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分析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俯冲作用所引起的中深源地震与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流体化学气体释放变化趋势的关系。认为在北纬35°以北,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幔对流的扰动作用下,长白山火山活动从1999年至目前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为扰动起始阶段,2002年6月至2004年为扰动增强阶段,2005年至目前为扰动衰减阶段。在分析了3个阶段内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气体释放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目前的活动状态。从日本海至中国东北深源地震区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存在的韵律性活动过程出发,对长白山天池火山未来喷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源地震 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状态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被引量:41
10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15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树Ms7.1地震前在时间尺度T=10~20y和空间尺度R=50~120 km范围内,存在较稳定的AMR,但AMR的时、空尺度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AMR定标率不吻合.在多时间尺度下,无法在空间上惟一地识别玉树M_S7.1地震震中附近的AMR"热点".但如借鉴"迁移图像"的做法考察AMR"热点"的演化,则可见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长期地震预测 AMR现象 迁移图像 玉树地震
下载PDF
蛇纹石脱水与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余日东 金振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蛇纹石脱水致裂作用是诱发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它与中等深度双地震带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双地震带在冷俯冲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由上下相距20~40km的两个平行地震层组成。上地震层位于俯冲洋壳... 蛇纹石脱水致裂作用是诱发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它与中等深度双地震带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双地震带在冷俯冲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由上下相距20~40km的两个平行地震层组成。上地震层位于俯冲洋壳中,可能是洋壳蓝片岩脱水形成榴辉岩的系列脱水反应诱发了地震;下地震层位于大洋俯冲地幔中,可能是部分交代的地幔橄榄岩脱水控制着中源地震的分布。蛇纹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形实验证实蛇纹石在脱水过程中引起岩石弱化和脆性破裂,这已经得到了对蛇纹石脱水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和变形后样品的显微构造等理论研究上的支持。在蛇纹石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流体与固体残留物分离,形成了大量的Ⅰ型(张性)微裂隙,最终导致岩石破裂和形成断层。根据叶蛇纹石脱水反应相图,理论上在大洋俯冲带中蛇纹石脱水位置会出现双层结构,但只有平行于俯冲板块顶层等温线的一支才可能脱水诱发地震,并对应于双地震带的下地震层。下地震层所处的位置具有低的vp/vs值,暗示岩石圈大洋地幔顶层发生了部分交代。但它的交代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海水通过洋底转换断层和/或沿着在外海沟隆起中形成的断层渗入大洋地幔顶层,并发生了洋壳和大洋地幔交代。双地震带在120-200km深度合一以后,冷俯冲带中所发生的中源地震可能与蛇纹石脱水有关,在热俯冲带中更可能与“湿”榴辉岩脱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 脱水反应 榴辉岩 中源地震 双地震带 俯冲带
下载PDF
安徽安庆M_S4.8级地震现场调查启示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洪海春 侯康明 +1 位作者 谭慧明 毕雪梅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第4期471-477,共7页
本文通过安庆MS4.8级地震现场调查和震害特征分析,探讨了5.0级左右中强地震现场调查的自身安全保障、灾民恐惧心理安抚,以及震害分布、震害损失、人员伤亡等,旨在为将来5.0级左右中强破坏性地震开展现场调查和研究震害特征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庆4.8级地震 现场调查 震害特征 中强地震
下载PDF
JOPENS常用定位方法对台湾中深源地震定位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段刚 张丽娜 蔡杏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7-1092,共6页
福建省地震台网负责监测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由于属于网外范围,台站分布偏一侧,对于有一定深度的地震使用何种定位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地震参数一直是个问题。本文利用JOPENS系统中交互分析软件MSDP提供的常用定位方法,使用福建省地震台网... 福建省地震台网负责监测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由于属于网外范围,台站分布偏一侧,对于有一定深度的地震使用何种定位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地震参数一直是个问题。本文利用JOPENS系统中交互分析软件MSDP提供的常用定位方法,使用福建省地震台网监测资料对台湾地区中深源地震进行定位,并将各种定位方法得出的结果与中国台湾公布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结果的差异,进而找出合适的定位方法用于地震速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中深源地震 JOPENS方法 定位方法 结果对比 地震速报
下载PDF
2010年2月27日智利M_W8.8地震前全球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艳 刘杰 李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2-303,共12页
通过对智利地震前全球不同时空范围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①智利地震前出现了两类地震空区:第一类空区为1900年以来形成的360km长的MW≥8.0地震空段,第二类空区为震前5年形成的780km长的M≥5.5地震空段;②1986—2010年,智利中南部仅发... 通过对智利地震前全球不同时空范围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①智利地震前出现了两类地震空区:第一类空区为1900年以来形成的360km长的MW≥8.0地震空段,第二类空区为震前5年形成的780km长的M≥5.5地震空段;②1986—2010年,智利中南部仅发生1次MW7.1地震,表现为显著的MW≥7.0地震平静异常;③2007—2009年,南美板块M≥6.5地震显著平静,平静打破后3个月发生了智利MW8.8地震;④1993年以来,南美板块中、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⑤智利地震的发生是2004年开始的全球MW≥8.5地震活跃时段的继续发展,根据前2个活跃时段的特点,认为今后数年全球还将发生数次MW≥8.5地震,且环太平洋地震带是MW≥8.0地震的主体活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地震 地震空区 中、深源地震 南美板块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下载PDF
地震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秉宏 李东升 张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35-540,共6页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了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G-P)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了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G-P)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讨论了该算法的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维数谱对于一些典型震区的强震发生具有中期预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多重分析 统计特征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帕米尔地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解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国英 戈澍漠 《内陆地震》 1997年第4期302-308,共7页
帕米尔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NE—SW向中、深源地震带,中、深源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兴都库什地区震源断错以倾滑道断层为主,T轴仰角几乎垂直。帕米尔弧形构造东侧分布的地震以走滑性质为主,P轴仰角接近水平,当深度为... 帕米尔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NE—SW向中、深源地震带,中、深源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兴都库什地区震源断错以倾滑道断层为主,T轴仰角几乎垂直。帕米尔弧形构造东侧分布的地震以走滑性质为主,P轴仰角接近水平,当深度为100~200km时在弧形构造南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北东向的正断层分布。中、深源地震主压应力方向随深度增加由NW向逐渐变为NE向,主压应力P轴仰角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成因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爱华 许鹤华 +1 位作者 马辉 刘唐伟 《华南地震》 2011年第4期98-107,共10页
马尼拉俯冲带是整个南海地震活动多发区,地震成因与南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为密集的浅源地震,缺失中深源地震。进一步分析揭示:①脱... 马尼拉俯冲带是整个南海地震活动多发区,地震成因与南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为密集的浅源地震,缺失中深源地震。进一步分析揭示:①脱水和榴辉岩的形成在南海洋壳到达软流圈前就基本停止。马尼拉俯冲带南部在较浅的深度就转变为塑性变形,并停止俯冲;北部由于菲律宾板块的斜向仰冲作用,南海板块继续向下俯冲;②俯冲板块在马尼拉俯冲带北吕宋海槽发生撕裂,向南延伸至南海古扩张脊,撕裂深度约100 km。以上两种机制综合作用导致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海沟 中深源地震 成因机制 俯冲带
下载PDF
全球主要地震区中源和深源大地震的18.6年轮回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杜品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27-335,共9页
分析全球中源和深源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的关系,确定了15个地区的中源和深源大地震有明显的18.6a地震轮回。在这15个地区中,除兴都库什地区外,其余地区的边界与俯冲带的分段性有密切关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岩浆潮致上... 分析全球中源和深源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的关系,确定了15个地区的中源和深源大地震有明显的18.6a地震轮回。在这15个地区中,除兴都库什地区外,其余地区的边界与俯冲带的分段性有密切关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岩浆潮致上涌可调制地震活动的岩浆潮假设,并表明岩浆潮致上涌的影响范围在深部和浅部明显不同,中源和深源地震的发生很可能和岩浆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地震轮回 岩浆潮 地震 中源地震
下载PDF
叶蛇纹岩脆性-半脆性破裂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同宾 宋茂双 +2 位作者 李建峰 张桂男 夏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5-1687,共13页
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对纯叶蛇纹岩在100-400MPa围压、25~700℃温度和10-5-1.5×10-6s-1应变速率下进行了三轴压缩变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叶蛇纹石在低压条件下表现为脆性破裂,高压或脱水条件下表现为半脆性破裂。随... 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对纯叶蛇纹岩在100-400MPa围压、25~700℃温度和10-5-1.5×10-6s-1应变速率下进行了三轴压缩变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叶蛇纹石在低压条件下表现为脆性破裂,高压或脱水条件下表现为半脆性破裂。随着温度的增加,叶蛇纹石的强度显示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在脱水条件下,温度的增加可导致叶蛇纹石强度大幅度地降低,而且此时预热时间对强度的影响比未发生脱水时更加显著。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对比发现,围压在室温下的增加导致叶蛇纹岩强度增加;但在高温下围压的增加导致试样强度整体上降低,这很可能是试样内聚力的局部损失与韧性增强引起的。围压和温度的升高,以及断层面上流体的增加很可能会增加破裂面的韧性,从而减小摩擦系数。此外,叶蛇纹石并非以往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极低的强度,其强度要比低温蛇纹石(如利蛇纹石和纤蛇纹石)的大得多,即便在高温(大约600℃)下差应力大于约600MPa和中-低温(≤400℃)下差应力大于约1000MPa时仍没有表现出明显屈服的迹象。在脱水条件下,蛇纹岩并没有发生脱水致脆,相反脱水使得试样的断裂行为变得更加温和些。因此,俯冲带蛇纹岩脱水更可能诱发其周围更加脆性的岩石发生地震而不是脱水的蛇纹岩本身发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蛇纹石 三轴压缩 脆性-半脆性 脱水致脆 中源地震 俯冲带
下载PDF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浪平 邵志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兴都库什-帕米尔 中源地震 强震活动关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