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and Prediction of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vial Sediments Based on Void Ratio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o LIU Jie FENG Xiul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is formed near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ormation time,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rate and loose structure which make sediments prone to be compacte...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is formed near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ormation time,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rate and loose structure which make sediments prone to be compacted and consolidate under the geostatic stress and overburden stress. It is one of the key areas with land subsidence disasters in China, bringing a series of safety hazards to production and liv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massive surface cores and ten drill holes ranging from 12 to 40 m obtained from th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the inversion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lta sediments are inversed and predicted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void ratio of the delta sediments at the depth from 3 to 15 m shows a significant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while the void ratio of the sediments below 15 m changes little with depth. The pre-consolidation settlement(from deposition to sampling) of the delta sediments is between 0.91 and 1.96 m, while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unit depth is between 9.6 and 14.0 cm m^(-1). The post-consolidation settlement(from sampling to stable)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sediments is between 0.65 and 1.56 m in the later stage, 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unit depth is between 7.6 and 13.1 cm m^(-1) under the overburden stress. The delta sediments with a buried depth of 3 to 7 m contribute the most to the possibl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in the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void ratio sediment grain siz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2
作者 蔡传双 赵广明 +3 位作者 苏大鹏 丁喜桂 尼鑫 张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As>Cd>Hg,除As外其含量均低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可能受到“粒度效应”的影响;基于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揭示了Cd、Hg为研究区主要污染物和重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Cu、Pb、Zn、Cr、As、Hg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工业活动以及油田开采,Ni、Cd可能来源于农业活动、水产养殖以及油田开采;聚类分析表明,可进一步把Cr单独分为一类;通过因子探测分析发现,黏土含量、TOC和含水率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解释力较大,表明其对RI值的影响较大;通过交互作用探测分析可知,任意两个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表明复杂的环境加剧了湿地的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污染评价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延良 崔积仁 +3 位作者 高明邹 刘佳佳 刘睿 苟佃达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9期43-47,共5页
本文从农高区如何落实国家战略,筑牢生态基底,聚焦创新驱动等要求出发,提出融入黄三角区域生态保护大格局,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主旨,理清产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高能级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多情景模拟应对发展,探索生态保护与... 本文从农高区如何落实国家战略,筑牢生态基底,聚焦创新驱动等要求出发,提出融入黄三角区域生态保护大格局,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主旨,理清产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高能级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多情景模拟应对发展,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黄三角农高区规划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农业高新技术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栗云召 于君宝 +2 位作者 韩广轩 王永丽 张志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部分区域有蚀退现象;神仙沟流路区主要为人工海堤,岸线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面积在1989~2009年处于增加中,但2006~2009年,面积变化为负值。从淤蚀情况来看,1989—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淤蚀强度经历了“和缓.剧烈”的过程。这说明20年来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处于增长发育中,但2006年后三角洲整体上呈现蚀退现象,同时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变得比以往更剧烈,意味着更强的海陆交汇作用和岸线变化。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堤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海岸线的稳定。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变化 遥感 面积变化
下载PDF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 被引量:70
5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1 位作者 陈佑启 张凤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9-97,共9页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 ②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多少等,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③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的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格局 黄河三角洲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贤赵 王渊 +3 位作者 张勇 田艳林 王春芝 王志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32,共6页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滨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11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互动水平由一般互动发展型向中等互动发展型演进,但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在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即较高水平的县(区)相对集中分布,但县(区)之间互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互动度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小红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张杰 史翠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浅的地形平缓的淡水湖泊,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浅水三角洲主要的沉积类型,区域分布稳定。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优良,同时晚期走滑伴生断层利于多种圈闭的发育,油源充足且运移通畅。浅水三角洲成藏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浅水三角洲 相分析 油气勘探意义 新近系 黄河口地区
下载PDF
埕岛海域波浪引起不同区域土体的液化程度 被引量:5
8
作者 常方强 贾永刚 +4 位作者 孟祥梅 张衍涛 刘小丽 冯春健 何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3,共7页
收集埕岛海域地区近十余年的地质勘察资料,汇总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发现该区存在着凹坑、冲沟、滑塌、泥流舌、海底穿刺、粗糙海底和埋藏古河道等地质灾害,在海域西北、中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简要探讨形成机理,计算波浪循... 收集埕岛海域地区近十余年的地质勘察资料,汇总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发现该区存在着凹坑、冲沟、滑塌、泥流舌、海底穿刺、粗糙海底和埋藏古河道等地质灾害,在海域西北、中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简要探讨形成机理,计算波浪循环荷载在海床中产生的循环应力比,以及根据标贯击数和黏粒含量建立土体的循环阻抗比,然后,计算不同风浪等级下每个钻孔1m深度处土体抗液化安全系数,采用surfer8.0软件绘制安全系数等值线图。发现抗液化性能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域中部三块地区,随着风浪等级增大,整个区域内液化面积也逐渐扩大,海域东南地区有少量油井和管线分布,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土体抗液化性能较差,工程设施应重视较大风浪期间土体液化对其安全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标贯 埕岛海域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下载PDF
不同干扰程度下黄河三角洲植被群落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红丽 刘兴土 +2 位作者 王立志 郁万妮 董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0-196,203,共8页
为研究不同干扰程度下滨海湿地有机碳分布特征,选择黄河三角洲干扰程度较小的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及干扰程度较大的东营港和五号桩4个研究区,对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单位面积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生长... 为研究不同干扰程度下滨海湿地有机碳分布特征,选择黄河三角洲干扰程度较小的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及干扰程度较大的东营港和五号桩4个研究区,对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单位面积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生长初期(5月)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五号桩和黄河口管理站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以及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504,3.433,3.698,3.815g/kg、4.84,4.58,5.02,5.56kg/m2和4 237.00,3 807.42,4 272.77,4 917.63t/km2。植被生长旺期(8月份)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五号桩和黄河口管理站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以及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90,3.63,3.45,3.62g/kg、5.32,4.83,4.46,5.25kg/m2和4 588.02,4 010.10,3 614.95,4 623.12t/km2。人为活动干扰较大的五号桩和东营港地区,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以及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较小;光滩有机碳含量比有植被生长的湿地低;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在植被生长初期高于其他湿地类型,但这种优势在生长旺期不显著,与黄河口管理站和一千二管理站芦苇湿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相比较,互花米草湿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要低。由此可见,人为干扰对滨海湿地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保护湿地完整性对于减少碳排放、维护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密度 单位面有机碳积储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广明 叶青 +3 位作者 叶思源 丁喜桂 袁红明 王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32,共8页
根据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布设的一口31m浅钻和9个探槽的沉积学观测、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ZK3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4层,将现代黄河三... 根据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布设的一口31m浅钻和9个探槽的沉积学观测、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ZK3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4层,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结合黄河频繁改道的详细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部分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其他层位也进行了年代推测,并与黄河三角洲北部其他钻孔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环境演变 黄河三角洲北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人工柽柳林生长季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永涛 王霞 +3 位作者 王振猛 杜振宇 王守国 刘德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2,共7页
为探讨人工柽柳林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善效果,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3种不同林龄(8 a、6 a、3 a)人工柽柳林为对象,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C、N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 为探讨人工柽柳林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善效果,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3种不同林龄(8 a、6 a、3 a)人工柽柳林为对象,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C、N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原位监测了柽柳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C、N变化受林龄和季节影响明显,其中8 a林地含量最高,3 a林地最小,夏季较高,春季较低,且8 a与3 a差异显著,夏季与春季差异显著(P <0.05);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商生长季介于2.56~4.15%之间,其变化规律与微生物量一致。2)土壤3种微生物数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而3种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不一致。3)3种林龄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为8 a> 6 a> 3 a,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中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日变化则呈现出低-高-低的单峰曲线,最大值则出现在12:00―14:00。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微生物量C和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真菌呈极显著负相关,是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量C、N与微生物商、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正相关;除土壤湿度外,土壤温度与其它指标均呈正相关;而土壤湿度与各指标间均不显著。5)综上所述,不同林龄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及呼吸速率均可反映土壤环境状况,可为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柽柳林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特征 滨海盐碱地区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叶秀薇 张项 +6 位作者 吕金水 刘宝峰 王小娜 王力伟 吕作勇 谭争光 熊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59-1969,共11页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 km逐渐抬升到28.0 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著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 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深地震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莫霍面隆起 吴川—四会断裂 广州—恩平断裂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上风机新型吸力锚基础型式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红军 李洪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6,共6页
海上风力发电是未来风电产业的主要趋势,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带风能蕴藏量丰富,多为风能富集型,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水下黄河三角洲地域条件复杂,广泛发育着不稳定地形地貌,加上波浪荷载和风荷载的联合作用,极易引起海床土体侵蚀液... 海上风力发电是未来风电产业的主要趋势,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带风能蕴藏量丰富,多为风能富集型,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水下黄河三角洲地域条件复杂,广泛发育着不稳定地形地貌,加上波浪荷载和风荷载的联合作用,极易引起海床土体侵蚀液化,直接影响海上风机基础的安全稳定性。在分析了现有海上风电风机基础的优缺点后,针对现有风机基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并对其结构优势和安装方法做了说明,该新型吸力锚基础独特的结构设计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风电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黄河三角洲 海床土 伞式吸力锚基础
下载PDF
气候变化影响下苏北海岸的塑造过程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进 陈沈良 +2 位作者 胡小雷 张林 谷国传 《上海国土资源》 2013年第2期41-49,共9页
根据史料记载和气象记录综合分析,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冷暖波动的规律,以及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差异,总结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气候有过7个冷期和8个暖期的交替变化。目前正处于地质时期的间冰期、历史时期的暖期和... 根据史料记载和气象记录综合分析,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冷暖波动的规律,以及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差异,总结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气候有过7个冷期和8个暖期的交替变化。目前正处于地质时期的间冰期、历史时期的暖期和全球气候的暖化期。研究表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常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从而控制海岸大范围的进退;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则主要是通过海岸的物源供应和动力环境的变化,改变蚀淤速率,促进海岸淤涨或蚀退。气候变化的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具有潜在性。通过历史时期黄河流域降水波动与苏北废黄河口延伸速率相关分析发现,流域降水与海岸的延伸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海岸塑造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冷暖期 苏北海岸 废黄河三角洲 蚀淤速率 海岸塑造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鹏 邹立 +3 位作者 姚晓 郭新宇 高会旺 山口一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81-388,共8页
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 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潮间带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80μmol/L和0~24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10μmol/L,均为由近岸向海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10~50μmol/L,平均浓度为30μmol/L,由近岸向海由北向南逐渐降低;PO4-P浓度在0~0.12μmol/L间变化,平均浓度为0.04μmol/L,整体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2)潮间带间隙水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120~180μmol/L,平均浓度为140μmol/L;NO2-N浓度变化范围为0~16μmol/L,平均浓度为6μmol/L,由西南部近岸的高值区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2~24μmol/L,平均浓度为10μmol/L,除近岸的低值区,整个区域浓度变化不大;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μmol/L,平均浓度为0.3μmol/L,由西北和东南两个高值区向其他区域逐渐降低;SiO3-Si浓度变化范围为30~80μmol/L,平均浓度为50μmol/L,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为探讨潮间带区域沉积物营养盐的输送方向,进行实验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落潮时DTN和DTP浓度都是由沉积物表层向底层递增,低潮和涨潮时DTN和DTP浓度则反相变化。根据化学计量限制计算,P和Si都可能成为该区域底栖藻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子,其中P是首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 上覆水 间隙水 营养盐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建军 郝栋 董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补偿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平台;建立以生态补偿保险、生态补偿期货、互助基金、证券化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建立以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资产评估、审计、代理等机构组成的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建立生态补偿监管平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补偿协定》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改革创新区域或专项税收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区 生态补偿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任韧希子 陈沈良 《上海国土资源》 2012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黄... 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中值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反映了的复杂性;偏态值均为正,其极高值大都分布于水深10m左右的区域;峰态的极大值分布于现行河口的南侧,极小值分布于湾湾沟口和飞雁滩以东的近岸。Flemming三角图反映出冲蚀区的动力条件整体较强;淤积区内清水沟老河口附近的动力条件比现行河口强;浅海平原区水动力较弱且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沉积动力分区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玉霞 庞启航 +1 位作者 毛伟兵 刘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资源化利用 泥沙适应性管理 土壤改良 引黄灌区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水沙变异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富强 王利娇 +1 位作者 彭勃 郭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沙变异 湿地面积 湿地重心 湿地类型
下载PDF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景观评价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海波 贺添 李建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共4页
应用景观生态学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指数,并对其1996—2004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中斑块变化的成因和趋势。从集对分析的观点提出了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整体及各个行政区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黄... 应用景观生态学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指数,并对其1996—2004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中斑块变化的成因和趋势。从集对分析的观点提出了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整体及各个行政区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整体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先从0.500 2降低到0.498 9,然后升至0.500 1;湿地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分别为0.496 1、0.499 9和0.504 5,表现为持续变好,说明湿地的景观格局和景观的生态功能都在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模糊集对分析 景观生态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