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fficient fusion protein system for expression of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as immunogenic and diagnostic antigen
1
作者 Vahid Bagheri Hossein Motamedi Masoud Reza Seifiabad Shapour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Objective:To produce high quantities of recombinant protective antigen(rPA) for human vaccine and diagnosis.Methods:The PA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with pXO1 plasmid as template. The PCR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pMAL-... Objective:To produce high quantities of recombinant protective antigen(rPA) for human vaccine and diagnosis.Methods:The PA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with pXO1 plasmid as template. The PCR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pMAL-c2X vector using the BamH1 and SalI restriction enzymes.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DH5 a strain and then screened for transformation.The expression of protective antigen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ting after isopropyl 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 induction.Results: The full-length PA gene(2.2 kb) was cloned into pMAL vector system.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and PCR analysis.The expression of cytoplasmic maltose-binding protein-protective(MBP-P) antigen fusion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ting,and obtained a 125 kDa protein band,which was similar to expected size of fusion protein.Conclusions:This expression system can be used in the high production of rPA. After purification and immunization studies,the purified rPA may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combinant anthrax vaccine and also in diagnosis of anthrax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nthracis Fusion protein protective antigen VACCINE
下载PDF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Receptor-binding Domain
2
作者 葛猛 徐俊杰 +5 位作者 李冰 董大勇 宋小红 郭强 赵剑 陈薇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4年第2期89-92,共4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ress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of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in E.coli . Signal sequence of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 (OmpA) of E.coli was attached to the 5′ end of the ...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ress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of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in E.coli . Signal sequence of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 (OmpA) of E.coli was attached to the 5′ end of the gene encoding protective antigen receptor-binding domain (the 4 th domain of PA, PAD4). The plasmid carrying the fusion gene was then transformed into E.coli and induced to express recombinant PAD4 by IPTG.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chromatography and then identified by N-terminal sequencing and Western blot.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about 10% of the total bacterial protein in volume, was secreted to the periplasmic space of the cell. After a purification procedure including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gel filtration, about 10 mg of homogenous recombinant PAD4 was obtained from 1 L culture. Data from N-terminal sequencing suggested that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recombinant PAD4 was identical with its natural counterpart. And the result of Western blot showe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could bind with anti-PA serum from rabbit. High level secreted expression of PAD4 was obtained in E.coli .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are parts of a continuing research to evaluate PAD4 as a potential drug for anthrax therapy or a candidate of new vac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The 4^(th) DOMAIN EXPRESSION
下载PDF
炭疽芽孢杆菌PA蛋白的表达及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应国 吴秀芳 +2 位作者 武素琴 王希良 何维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51,共6页
扩增了炭疽芽孢杆菌PA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A,并对其进行了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基因的长度约为2 205 bp,P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3 ku;rPA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初免后10 ... 扩增了炭疽芽孢杆菌PA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A,并对其进行了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基因的长度约为2 205 bp,P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3 ku;rPA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初免后10 d即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第3次免疫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可达1∶12 800;rPA蛋白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亚型以IgG 1为主;rPA蛋白在体外对小鼠脾脏细胞有促进生长和增殖作用。rPA免疫组小鼠脾脏中CD4+细胞显著增加,免疫应答趋向T h2型反应,说明rPA介导的免疫反应以体液免疫为主。rPA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保护率达到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芽孢杆菌 保护性抗原 免疫 基因工程疫苗
下载PDF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琳 郭彦 +3 位作者 管洁 于虹 周育森 李劲松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6年第3期231-234,共4页
探讨利用腺病毒载体作为炭疽杆菌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的可行性。从载体pcDNA3.1-PA上PCR扩增PA片断,将该片断克隆入质粒pAdTrack-CMV,得到阳性克隆pAdTrack-PA。PmeI线性化的阳性克隆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 探讨利用腺病毒载体作为炭疽杆菌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的可行性。从载体pcDNA3.1-PA上PCR扩增PA片断,将该片断克隆入质粒pAdTrack-CMV,得到阳性克隆pAdTrack-PA。PmeI线性化的阳性克隆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经同源重组后得到重组腺病毒vAd-PA。vAd-PA经PacI线性化后,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经Western-blot检测表明PA在293细胞中得到表达。重组病毒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产生了特异性抗体,抗体滴度计算几何均数为1:2800。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以腺病毒为活载体的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保护性抗原 重组腺病毒
下载PDF
抗炭疽PA1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方国平 唐甜 +3 位作者 仇镇宁 冯振卿 朱进 管晓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4-740,共7页
目的:制备抗炭疽保护性抗原15(protective antigen,PA15)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炭疽感染者血清中的保护性抗原。方法:以纯化的PA63蛋白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SDS-PAGE电泳检测抗体纯度,间接E... 目的:制备抗炭疽保护性抗原15(protective antigen,PA15)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炭疽感染者血清中的保护性抗原。方法:以纯化的PA63蛋白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SDS-PAGE电泳检测抗体纯度,间接ELISA、Western blot、免疫沉淀(IP)和蛋白质谱分析单抗特异性,并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制备了2株抗PA15单克隆抗体,命名为3D7和8E9。SDS-PAGE电泳可见抗体的重链和轻链,间接ELISA、Western blot发现单抗3D7和8E9可与PA15、PA63特异性结合,IP和蛋白质谱分析发现单抗3D7可与PA83特异性结合,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炭疽感染血清中保护性抗原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6 ng/ml。结论:成功制备了抗PA15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炭疽感染血清中的保护性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 炭疽芽胞杆菌 保护性抗原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重组炭疽保护性抗原的表达、纯化与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俊杰 董大勇 +5 位作者 宋小红 葛猛 李冠霖 付玲 庄汉澜 陈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2-655,共4页
构建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重组炭疽保护性抗原 (rPA)的分泌型表达。重组蛋白位于细菌外周质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以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为基础 ,建立了rPA的纯化工艺 ,每升培养物可获得约 15mgrPA ,... 构建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重组炭疽保护性抗原 (rPA)的分泌型表达。重组蛋白位于细菌外周质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以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为基础 ,建立了rPA的纯化工艺 ,每升培养物可获得约 15mgrPA ,纯度可达 95 %以上。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显示rPA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用rPA免疫家兔产生的抗血清在体外可抑制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 ,表明rPA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炭疽毒素 保护性抗原 表达 纯化 分泌型表达质粒 大肠杆菌
下载PDF
针对炭疽保护性抗原不同结构域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徐俊杰 张军 +5 位作者 刘树玲 吕天敬 陈薇 李冠霖 葛猛 郭强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7-951,共5页
炭疽保护性抗原(PA)是炭疽毒素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现有炭疽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炭疽杆菌的致病与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组PA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结合炭疽毒素敏感细胞的毒性中和试验,大量筛选抗PA单克隆抗体,获得了... 炭疽保护性抗原(PA)是炭疽毒素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现有炭疽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炭疽杆菌的致病与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组PA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结合炭疽毒素敏感细胞的毒性中和试验,大量筛选抗PA单克隆抗体,获得了9株炭疽毒素中和性单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单抗以IgG1亚类为主,分别识别PA3个结构域的4个不同中和表位区。针对结构域2的4株单抗识别同一表位区,其中3株单抗的中和活性强于抗PA多抗;针对结构域4的4株单抗识别两个不同表位区;另有1株单抗识别位于结构域3的表位。实验结果提示PA具有多个中和表位,分别位于其不同结构域,其中结构域2、4包含主要中和表位。实验中获得的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性单抗为深入研究PA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了工具,也为研制针对炭疽毒素的被动免疫制剂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炭疽毒素 保护性抗原 单克隆抗体 中和表位
下载PDF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袁斌 何君 +1 位作者 王慧 荫俊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0年第3期189-191,共3页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炭疽芽孢杆菌减毒株YB1中扩增其保护性抗原 (PA)的编码区基因 ,将其克隆至pGEM T载体中 ,并分步测定其序列。序列测定表明 ,该基因长 2 2 0 5bp ,编码 735个氨基酸残基 ,与文献报道的标准菌株Sterne株的PA序列只有
关键词 炭疽杆菌 保护性抗原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革 尤明强 +1 位作者 李睿 王秉翔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菌株,纯化后PA纯度达90%,且经检测纯化产物具有天然PA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表明从大肠杆菌中纯化PA较以往从炭疽杆菌中获取PA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 表达 纯化
下载PDF
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10
作者 展德文 刘向昕 +2 位作者 陶好霞 王令春 张兆山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5年第5期503-504,共2页
按照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基因成熟肽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炭疽杆菌pOX1质粒中扩增出PA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了pET-PA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限制性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均证实该克隆插入片段为PA基... 按照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基因成熟肽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炭疽杆菌pOX1质粒中扩增出PA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了pET-PA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限制性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均证实该克隆插入片段为PA基因的成熟肽编码序列。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保护性抗原 表达
下载PDF
利用组氨酸合成酶基因作为同源双交换序列构建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载体
11
作者 张虎成 王奎明 +1 位作者 李建民 陈薇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7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为了实现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整合性表达,利用组氨酸合成酶基因(HISB)作为同源交换序列构建表达PA的载体。方法:采用PCR等方法将酸启动子P170、红霉素抗性基因、HISB及酶切位点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命名为pHEC-... 目的:为了实现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整合性表达,利用组氨酸合成酶基因(HISB)作为同源交换序列构建表达PA的载体。方法:采用PCR等方法将酸启动子P170、红霉素抗性基因、HISB及酶切位点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命名为pHEC-P170-PA。结果:构建好的双交换载体经酶切电泳鉴定并测序,其序列中含有PA基因。结论:构建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基因同源双交换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抗原 炭疽杆菌 同源交换 组氨酸合成酶基因 乳酸乳球菌 表达载体
下载PDF
抗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洪臻 唐小军 +4 位作者 熊四平 徐鑫 郑峰 冯振卿 朱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97-1501,共5页
目的:原核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10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功能分析。方法:人工合成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10编码基因并克隆入pUC57载体,酶切鉴定后,将PA10编码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Ⅱ中,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 目的:原核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10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功能分析。方法:人工合成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10编码基因并克隆入pUC57载体,酶切鉴定后,将PA10编码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Ⅱ中,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和低温条件下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验证产物;用HiTrap IMAC HP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以纯化获得PA10重组蛋白为抗原,常规程序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并检测所制备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获得的PA10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最终获得了4株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2G8、5A8、7B3、9C9)。经体外炭疽毒素保护试验证实,其中1株单抗(7B3)具有较强的中和活性,其保护率可高达96%。结论:本文成功构建并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10,制备了具有中和活性的抗PA单克隆抗体,为构建人源化的抗PA中和抗体奠定基础,从而有望用于炭疽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保护性抗原 单克隆抗体 中和抗体
下载PDF
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3
作者 邱炎 王艳春 +5 位作者 展德文 陶好霞 姜娜 韩秀萍 李家奎 刘纯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4-98,108,共6页
原核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并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从炭疽芽胞杆菌A16R中经PCR扩增得到了炭疽菌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基因,即PA的第四结构域(PA-D4),将其克隆至含有6×His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b(+)中,将... 原核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并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从炭疽芽胞杆菌A16R中经PCR扩增得到了炭疽菌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基因,即PA的第四结构域(PA-D4),将其克隆至含有6×His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b(+)中,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蛋白表达;用HiTrapTM Chelating HP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鉴定;以纯化后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纯度可达90%以上;制备了针对PA-D4融合蛋白的高效价抗血清,ELISA抗体滴度为1∶102400;其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内源性的PA。PA-D4重组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获得,为后续研究其功能和炭疽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保护性抗原 受体结合区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葛猛 徐俊杰 +5 位作者 李冰 董大勇 宋小红 郭强 赵剑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99-801,共3页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方法 将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OmpA)的信号肽序列融合到炭疽菌保护性抗原 (PA)受体结合区 ,即PA结构域 4 (PA D4 )基因的5′端 ,构建成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尝试PA D4的表达 ...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方法 将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OmpA)的信号肽序列融合到炭疽菌保护性抗原 (PA)受体结合区 ,即PA结构域 4 (PA D4 )基因的5′端 ,构建成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尝试PA D4的表达 ,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结果 重组PA D4以可溶形式表达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纯化 ,每升诱导培养物可获得约 10mgPA D4。蛋白N端测序表明PA D4与天然序列一致。免疫印迹试验显示PA D4可与抗PA血清结合。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PA D4的分泌型表达 ,为进一步评估其作为新型疫苗和潜在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结合 保护性抗原 pa 炭疽菌 表达与纯化 大肠杆菌 免疫印迹试验 结构域 信号肽序列 离子交换层析
原文传递
炭疽毒素受体及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剑 徐俊杰 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0,共4页
本文阐述了炭疽毒素的细胞表面受体研究及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两种炭疽毒素受体,分别由TEM8和CMG2基因编码。炭疽毒素受体的发现和鉴定对炭疽的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体外实验发现的受... 本文阐述了炭疽毒素的细胞表面受体研究及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两种炭疽毒素受体,分别由TEM8和CMG2基因编码。炭疽毒素受体的发现和鉴定对炭疽的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体外实验发现的受体与毒素的高亲和力也为受体本身作为炭疽的治疗剂带来了希望。CMG2和PA结合状态晶体结构的解析使我们能够对毒素进入细胞质过程的分子细节有所推论。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为研究其他类型穿透细胞膜发挥作用的毒素的作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毒素受体 保护性抗原 von Willebrand A型因子结构域
原文传递
炭疽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16
作者 葛猛 徐俊杰 +5 位作者 于少洋 董大勇 李冠霖 赵剑 付玲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Asp683的一些邻近氨基酸进行了定点突变的研究。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不同的突变导致了PA活性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sp683电荷的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但当它突变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时,PA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活性;而当Asp683突变为带正电的Lys后,PA却保留了相对较高的活性。结论Asp683所带的负电荷在PA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PA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保护性抗原 受体结合区 定点突变 细胞毒性实验
原文传递
炭疽芽孢杆菌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亚妮 焦磊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57-63,共7页
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炭疽的病原菌,其抗原主要为炭疽毒素蛋白(toxin)。炭疽毒素蛋白包括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和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这3种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无毒,但可... 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炭疽的病原菌,其抗原主要为炭疽毒素蛋白(toxin)。炭疽毒素蛋白包括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和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这3种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无毒,但可组成2种有毒复合物,一种是PA和LF形成的致死毒素(lethal toxin,LT),另一种为PA和EF形成的水肿毒素(edema toxin,ET)。除此以外,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S层蛋白以及近铁转运蛋白等也都是炭疽芽孢杆菌的重要抗原。现就炭疽芽孢杆菌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芽孢杆菌 保护性抗原 致死因子 水肿因子 结构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