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cloaddition of CO_2 with epoxides by using an amino-acid-based Cu(Ⅱ)–tryptophan MOF catalyst 被引量:3
1
作者 Gyeong Seon Jeong Amal Cherian Kathalikkattil +2 位作者 Robin Babu Yongchul Greg Chung Dae Won Park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0,共8页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constructed from natural/biological units(amino acids)are prospective candidates as catalysts in CO2chemistry owing to their natural origin and high abundance of Lewis acid/base sites and...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constructed from natural/biological units(amino acids)are prospective candidates as catalysts in CO2chemistry owing to their natural origin and high abundance of Lewis acid/base sites and functional groups.Herein,we report the catalytic efficiency of an amino‐acid‐based Cu‐containing MOF,denoted as CuTrp(Trp=L‐tryptophan).The CuTrp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by direct mixing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methanol as a solvent-a synthetic route with notable energy efficiency.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techniques,including XRD,FT‐IR,TGA,XPS,ICP‐OES,FE‐SEM,and BET analysis.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uTrp was assessed in the 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from epoxides and CO2.The CuTrp operated in synergy with the co‐catalyst 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 under solvent‐free conditions.Several reaction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a reac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previou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ies.The CuTrp also exhibited satisfactory stability in water and could be reused more than three time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loss of activity.?2018,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ublished by 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Amino acid Copper tryptophan complex Direct mixing carbon dioxide Cyclic carbonate
下载PDF
Transition metal-nitrogen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Chengcheng Yan Long Lin +1 位作者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37,共15页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CO2RR)powered by renewable electricity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CO2 conversion,making it possible to realize a carbon‐neutral cycle.Highly efficient,robus...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CO2RR)powered by renewable electricity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CO2 conversion,making it possible to realize a carbon‐neutral cycle.Highly efficient,robust,and cost‐effective catalysts are highly demanded for the near‐futur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O2RR.Previous studies on atomically dispersed metal‐nitrogen(M‐Nx)sites constituted of earth abundant elements with maximum atom‐utilization efficiency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performance towards CO2RR.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on a variety of M‐Nx sites‐containing transition metal‐centered macrocyclic complexes,metal organic frameworks,and M‐Nx‐doped carbon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CO2RR,includ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The roles of metal centers,coordinated ligands,and conductive supports on the intrins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together with the importance of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are discussed.The mechanisms of CO2RR over these M‐Nx‐containing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to provide useful guidance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efficient catalysts towards CO2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 Metal‐nitrogen sites Metal‐nitrogen containing macrocyclic complexe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 carbon material doped with metal‐nitrogen sites
下载PDF
CoFe@C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玲 曹翔宇 闫娟枝 《山西化工》 2023年第3期4-7,13,共5页
本实验采用两步法,首先通过溶液法制备CoFe双金属MOFs,然后经氩气氛围下碳化处理得到碳包覆钴铁合金核壳结构复合材料。通过不同测试方法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材料吸波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材料... 本实验采用两步法,首先通过溶液法制备CoFe双金属MOFs,然后经氩气氛围下碳化处理得到碳包覆钴铁合金核壳结构复合材料。通过不同测试方法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材料吸波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尺寸较均匀,且内部合金颗粒分布均匀。当材料载量为30%时,在3 mm厚度处RL可达35.84 dB,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为2.78 GHz(6.21 GHz~8.99 GHz);在2 mm厚度处RL为21.98 dB,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为4.47 GHz(9.98 GHz~14.45 GHz),表现出比其他比例样品更优异的吸波性能。该工作可为构建新型碳基吸波材料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有机配合物 合金 多孔碳 吸波材料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复电阻率响应特征及总有机碳含量预测
4
作者 向葵 严良俊 +2 位作者 石艳玲 胡祖志 余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00-4416,共17页
页岩的电性响应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TOC)的重要技术指标,而现有的TOC评价模型仅利用电阻率一个电性参数,不能满足储层评价的需要,复电阻率为此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采用实验分析和理论建模的方法,以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为研... 页岩的电性响应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TOC)的重要技术指标,而现有的TOC评价模型仅利用电阻率一个电性参数,不能满足储层评价的需要,复电阻率为此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采用实验分析和理论建模的方法,以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层及页岩气井的页岩进行复电阻率实验与模型研究,反演提取页岩的激发极化(IP)参数,揭示页岩有机质富集与复电阻率响应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结合TOC测试结果,建立电阻率、极化率与TOC评价关系模型,发掘有利于页岩气储层评价的电性敏感参数,并应用于实际勘探试验区的储层TOC预测. 形成了一套以复电阻率参数测试为主的页岩储层岩石物性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为应用电磁勘探方法进行页岩气储层TOC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复电阻率 总有机碳含量 极化率 储层预测
下载PDF
粪/菌秸秆条带混施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何丽 吴景贵 +1 位作者 李建明 郑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为探究玉米秸秆混施畜禽粪/生物菌剂条带还田条件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变化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4月在吉林省榆树市黑土区按等碳原则进行1次条带施肥,第2年条带变苗带不施肥,秸秆原位粉碎后,将下茬作物播种行上的秸秆向... 为探究玉米秸秆混施畜禽粪/生物菌剂条带还田条件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变化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4月在吉林省榆树市黑土区按等碳原则进行1次条带施肥,第2年条带变苗带不施肥,秸秆原位粉碎后,将下茬作物播种行上的秸秆向两侧休闲带堆放形成秸秆覆盖条带,进行连续两年的秸秆原位还田试验。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条带秸秆覆盖+鸡粪(SO)、条带秸秆覆盖+牛粪(SN)、条带秸秆覆盖+生物菌剂(SJ)和条带秸秆覆盖(SCK)。采用胶散分组法提取有机无机复合体,分为水质分散组(G0)、钠质分散组(G1)和超声分散组(G2)。结果表明:添加畜禽粪及菌剂的处理土壤各组分复合体及其碳含量相比SCK有所增加,SJ处理增加最多,2022年SJ处理G0复合体含量和其碳含量分别增加38 g∙kg^(−1)和1.74 g∙kg^(−1)。各畜禽粪及菌剂处理不同组分复合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存在一定差异。2021年,SJ和SO处理G1复合体含量相比SN处理显著增加33.46~37.66 g∙kg^(−1),有机碳含量增加0.69~0.78 g∙kg^(−1);SJ、SO处理G2复合体有机碳含量相比SN处理也显著增加。2022年,SJ、SO处理G0复合体有机碳含量与SN处理相比增加显著,其最高增加量为1.02 g∙kg^(−1);SJ处理G1复合体含量相比SO、SN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1.25 g∙kg^(−1)、49.92 g∙kg^(−1);SJ处理G2复合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两年间,SJ处理G0复合体含量相比SO处理增加23.35~23.74 g∙kg^(−1)。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粪/菌秸秆混施有效保持了复合体表面结构,提高了有机碳转化率。综上,玉米秸秆混施生物菌剂处理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和土壤碳固存的增强,可选为最优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畜禽粪 混施 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碳 生物菌剂
下载PDF
A four-protein metabolon assembled by a small peptide protein creates the pentacyclic carbonate ring of aldgamycins
6
作者 Qiaozhen Wang Xiaolong Tang +7 位作者 Ping Dai Chuanxi Wang Weiyang Zhang Guodong Chen Kui Hong Dan Hu Hao Gao Xinsheng Yao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88-597,共10页
Organic carbonates(OCs)are a class of compounds featured by a carbonyl flanked by two alkoxy/aryloxy groups.They exist in either linear or cyclic forms,of which the majority encountered in nature adopt a pentacyclic s... Organic carbonates(OCs)are a class of compounds featured by a carbonyl flanked by two alkoxy/aryloxy groups.They exist in either linear or cyclic forms,of which the majority encountered in nature adopt a pentacyclic structure.However,the enzymatic basis for pentacyclic carbonate ring formation remains elusive.Here,we reported that a four-protein metabolon(AlmUII-UV)assembled by a small peptide protein(AlmUV)appends a reactive N-hydroxylcarbamoyl moiety to the decarboxylated aldgamycins followed by a non-enzymatic condensation to give the pentacyclic carbonate ring.Our results have documented an unprecedent mechanism for carbonate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dgamycins BIOSYNtheSIS N-hydroxylcarbamoyl organic carbonate Protein complex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发育特征 被引量:113
7
作者 顾家裕 张兴阳 +2 位作者 罗平 罗忠 方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台地边缘可划分为低能、相对低能、相对高能、高能4种类型。不同的台地边缘发育不同的生物礁、滩组合:1)低能台地边缘型,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早期台缘灰泥丘、含泥滩相组合为代表;2)相对...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台地边缘可划分为低能、相对低能、相对高能、高能4种类型。不同的台地边缘发育不同的生物礁、滩组合:1)低能台地边缘型,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早期台缘灰泥丘、含泥滩相组合为代表;2)相对低能台地边缘型,以巴楚露头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大湾沟组)沉积期障积礁、含灰泥滩组合为代表;3)相对高能台地边缘型,以轮南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期障积礁、滩相组合为代表;4)高能台地边缘型,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晚期骨架礁、滩相组合为代表。高能台地边缘骨架礁、滩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海平面上升、构造升降和碳酸盐产率是控制台地边缘迁侈和台地边缘类型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控制了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边缘 生物礁、滩复合体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水稻土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应(之五) 被引量:6
8
作者 沈润平 刘经荣 +1 位作者 张德远 周卫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4-232,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机质性质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其品质也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易氧化有机质、胡/富比、...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机质性质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其品质也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易氧化有机质、胡/富比、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的数量明显提高.有机质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土壤氮素贮量,活化了土壤氮素,明显增加了土壤酸解氮总量,其中,氨基酸态氮和未鉴定态氮增加尤为明显,同时还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物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及其复合状况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 值)与土壤氮素肥力、CEC、土壤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可作为衡量稻田土壤培肥效果和土壤有机质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料 配合 施肥 土壤
下载PDF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5
9
作者 席北斗 刘鸿亮 +2 位作者 孟伟 李捍东 王庆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 ,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 ,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 .试验证明 :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 ,调节堆料...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 ,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 ,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 .试验证明 :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 ,调节堆料比为厨房垃圾∶污泥∶粉煤灰土∶成熟堆肥污泥∶干草 =4 1 6∶2 7 8∶1 3 8∶1 1 1∶5 5,有机物约为 60 % ,总氮 1 4 % ,全磷 0 69% ,全钾 1 2 5% ;初始含水率为 58 5% ,初始C/N比 =30 ;供气量控制在0 8L/min·kg挥发性有机物 ,处理 1、处理 2、处理 3堆料中分别接种 2 %、3%、5% (质量分数 )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 ,与加入 3%灭活菌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对照组、处理 1、处理 2和处理 3堆肥系统垃圾腐熟时间分别为30d、2 4d、1 8d和 1 2d ;说明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可以加速生活垃圾和污泥的降解 ,保证堆肥过程的顺利进行 .处理 3与对照组相比 ,堆腐时间缩短了 1 8d ,同时成品堆肥中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 堆肥 温度 C/N比 有机物 垃圾处理 碳/氮比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宁南旱作农田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高飞 贾志宽 +4 位作者 张鹏 王维 路文涛 杨宝平 李永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1,117,共6页
在宁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连续进行了4 a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冬小麦栽培试验,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的土壤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PI)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盖(CK)相比,0.9~0.6万k... 在宁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连续进行了4 a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冬小麦栽培试验,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的土壤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PI)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盖(CK)相比,0.9~0.6万kg/hm2覆盖量下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1.46~1.01 g/kg(P〈0.05),0.6~0.3万kg/hm2覆盖量下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提高0.60~0.43 g/kg,差异显著(P〈0.05);各覆盖处理均有助于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比重,尤以0.6~0.3万kg/hm2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且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现最高。分析结果说明,0.6万kg/hm2左右秸秆(玉米)覆盖量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宁南旱作农田
下载PDF
水体沉积物与岸边土壤颗粒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兴敏 赵兰坡 +3 位作者 郭欣欣 李明堂 于珊珊 王铭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4-308,共5页
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和第二松花江干流沉积物及其水体岸边的土壤为对象,研究沉积物、土壤的颗粒组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及有机碳在颗粒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沉积物和岸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均以砂粒复合体为主,粉粒复合体含... 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和第二松花江干流沉积物及其水体岸边的土壤为对象,研究沉积物、土壤的颗粒组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及有机碳在颗粒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沉积物和岸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均以砂粒复合体为主,粉粒复合体含量次之,黏粒复合体含量最少;整体而言,粘粒和粉粒复合体中有机质含量稍高,砂粒中有机含量略低。新立城水库沉积物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黏粒复合体为主,粉粒复合体含量次之,砂粒复合体含量最少,而岸边土壤各级复合体的含量基本相当,大部分样品砂砾含量略微偏多;沉积物的有机碳平均含量高于土壤,且其黏粒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全部高于土壤黏粒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而粉粒复合体和砂粒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均低于岸边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以上说明对于流动性较大的河流,其岸边土壤各级复合体对沉积物复合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贡献,而对于流动性较小的湖库,其岸边土壤各级复合体中黏粒复合体对沉积物复合体的组成和有机碳的分布具有较大的贡献。对于松花江水体而言,沉积物和岸边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基本相同,说明其中的沉积物颗粒部分来源于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有机物无机复合体 有机碳
下载PDF
耕作年限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和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2 位作者 程月琴 施林林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0-956,共7页
分析比较了浙江慈溪耕作年限为50、100、500、700、1000、2000a的水稻土剖面和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长期耕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年限在50-2000a范围内,稻田... 分析比较了浙江慈溪耕作年限为50、100、500、700、1000、2000a的水稻土剖面和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长期耕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年限在50-2000a范围内,稻田耕作表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约30—60cm深度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有升高趋势。稻田土壤0-40cm土层和40-8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幅度(△)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表明早期开垦的水稻土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100、500、1000a水稻土耕作表层中,〈2μm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延长,〈2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不断增大,10-50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则呈下降趋势。100、500、7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芳化度随耕作年限增加有所提高,500和7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脂肪族-CH2-、-CH3基团含量要高于1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聚合程度基本上不受耕作年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年限 水稻土 有机碳 有机无机复合体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储氢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13
作者 许炜 陶占良 陈军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氢能是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氢的廉价制取、安全高效储存与输送及规模应用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氢的储存是氢能应用的关键。储氢材料能可逆地大量吸放氢,在氢的储存与输送过程中是一种重要载体。本文综... 氢能是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氢的廉价制取、安全高效储存与输送及规模应用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氢的储存是氢能应用的关键。储氢材料能可逆地大量吸放氢,在氢的储存与输送过程中是一种重要载体。本文综述了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与技术,如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化学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金属有机骨架储氢等,比较了各种储氢的优缺点,并指出其相关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金属氢化物 配位氢化物 碳纳米管 金属有机骨架
下载PDF
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3 位作者 马力 唐玉姝 程月琴 殷士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5,179,共5页
对浙江慈溪100,500,1000a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百年耕种以后,水稻土耕作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很小。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剖面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性逐渐降低,下层... 对浙江慈溪100,500,1000a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百年耕种以后,水稻土耕作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很小。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剖面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性逐渐降低,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另外,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水稻土剖面下层的δ^13C值,有降低趋势,表明种植水稻带入土体的低δ^13C有机碳会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不断向下层迁移并固定起来。不同年限稻田耕作层土壤中,〈50μm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2μm,2~10μm,10~50μm;不同粒级复合体有机碳δ^13C值随着粒级的增大而不断降低,新增的碳主要集中在粗粒中,而细粒中的碳为降解的老碳;对于某一粒级复合体来说,δ^13C值顺序均为:1000a〉500a〉100a;〈2μm复合体有机碳属于低活性碳库,耕种上百年后,基本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耕作年限 有机无机复合体 Δ^13C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变化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淑霞 赵兰坡 +2 位作者 刘景双 吴景贵 秦治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108,113,共5页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在各级复合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粉粒复合体为主;黑土有机碳主要存在于小粒级复合体中,开垦有使有机碳向小粒级复合体中聚集的趋势。随着复合体粒径...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在各级复合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粉粒复合体为主;黑土有机碳主要存在于小粒级复合体中,开垦有使有机碳向小粒级复合体中聚集的趋势。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趋于减少,HA/FA比值趋于增加;腐殖质碳主要集中在粉砂粒以下的复合体中,且复合体的粒径越小,HA所占比重越大。开垦可导致土壤复合体分散,不利于HA类胶结物质向小粒级复合体中分配,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土壤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黑土 有机碳 有机无机复合体
下载PDF
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胶散复合体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继红 赵兰坡 +2 位作者 王宇 郄瑞卿 王世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2-77,共6页
以吉林省 3种主要的耕作土壤为供试样品 ,采用傅积平等改进的丘林胶散分组法分离复合体。试验结果表明 :胶散复合体的总量以黑钙土最低 ,平均为 134g/kg ;白浆土与黑土相近 ,分别为 434g/kg和435 g/kg。粘粒含量是影响复合体含量的重要... 以吉林省 3种主要的耕作土壤为供试样品 ,采用傅积平等改进的丘林胶散分组法分离复合体。试验结果表明 :胶散复合体的总量以黑钙土最低 ,平均为 134g/kg ;白浆土与黑土相近 ,分别为 434g/kg和435 g/kg。粘粒含量是影响复合体含量的重要因素 ,复合体的含量与土壤性质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在各组复合体的分布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土壤 胶散复合体 有机碳含量 组成特征
下载PDF
秸秆和硫酸铝对淡黑钙土有机矿质复合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兴敏 刘楠 +3 位作者 郭欣欣 王鸿斌 隋标 赵兰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0-956,共7页
以吉林省典型土壤淡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在不同秸秆和硫酸铝添加量下,淡黑钙土中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含量及有机碳在其中的分布,探讨有机矿质复合体对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于秸秆和硫酸铝添加的所有处理,... 以吉林省典型土壤淡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在不同秸秆和硫酸铝添加量下,淡黑钙土中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含量及有机碳在其中的分布,探讨有机矿质复合体对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于秸秆和硫酸铝添加的所有处理,复合体含量均表现为G_1(钠分散组)>G_0(水分散组)>G_2(钠质研磨分散组);与对照相比,秸秆和硫酸铝添加使得淡黑钙土中G_0组复合体的含量降低,G_2组复合体的含量明显上升,而对G_1组复合体的含量影响不大。单位质量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大小表现为G_2>G_0>G_1,G_2组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95.92 g·kg^(-1)),约为单位质量G_0组和G_1组复合体中有机碳含量的3倍,G_0组(平均含量为33.89 g·kg^(-1))略高于G_1组(平均含量为32.25 g·kg^(-1))。秸秆和硫酸铝添加均有助于提高G_0组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而G_1组复合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秸秆添加量的影响,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G_1组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增加;秸秆对G_2组复合体中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硫酸铝的影响则相反。各组复合体对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率取决于土壤中复合体的含量及单位质量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其对固碳贡献的大小顺序为G_1>G_0>G_2;有机矿质复合体(G_0+G_1+G_2)质量仅占淡黑钙土质量的约四分之一,但其对于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却为61.96%~7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黑钙土 秸秆 硫酸铝 有机矿质复合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层有机无机复合体变化及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君宝 刘景双 +3 位作者 刘淑霞 王金达 齐小宁 王洋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4-228,共5页
以辰光和郭家不同开垦年限耕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变化及有机碳组分变化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粉粒及细砂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 以辰光和郭家不同开垦年限耕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变化及有机碳组分变化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粉粒及细砂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相应减少。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各级土壤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黏粒级复合体含量与黏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粉砂和细砂级复合体含量与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图2,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碳组分 开垦年限 有机无机复合体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南热带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万刚 吴蔚东 +2 位作者 罗微 陈明智 夏福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2期242-245,共4页
运用物理分组的方法对海南岛的次生林、水稻田、甘蔗地土壤(剖面分0~10cm,10~20cm,20~50cm,50~100cm四层)进行物理组分及其有机C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由次生林变为农用地后,大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降低,微... 运用物理分组的方法对海南岛的次生林、水稻田、甘蔗地土壤(剖面分0~10cm,10~20cm,20~50cm,50~100cm四层)进行物理组分及其有机C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由次生林变为农用地后,大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降低,微团聚体和粉粒与粘粒大小的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增加,几种团聚体中微团聚体的变幅最大;由次生林变为水田比变为甘蔗地对土壤不同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影响大;次生林改为水稻田和甘蔗地后,水稻田和甘蔗地土壤各物理组分的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降低,且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降低的幅度较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使0~50cm土壤产生显著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团聚体 质量百分数 有机C
下载PDF
羊粪归还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2 位作者 杨新国 肖绪培 杨明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0,共5页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围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形成的地表羊粪积累量梯度,设置了6个梯度序列控制样地(1.41~1581.68g/m2),分析羊粪量与表层O-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以羊粪量对数lnf为...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围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形成的地表羊粪积累量梯度,设置了6个梯度序列控制样地(1.41~1581.68g/m2),分析羊粪量与表层O-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以羊粪量对数lnf为自变量x,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地表羊粪量在较低水平时,表层O-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羊粪量在较高水平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跃变特征明显。(2)表层O-5cm土壤全氮含量在羊粪积累量较少时,开始出现显著的增长,跃变特征明显。(3)随着地表羊粪量的增加,土壤C/N比分别发生转折性变化,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初步研究认为,自由放牧条件下,羊粪归还是影响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重要过程。地表羊粪积累量在较低水平时,羊粪对土壤全氮归还作用开始显现,但是,只有当羊粪积累量在较高水平时,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净归还作用才会显著增强。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归还作用的交互影响,土壤碳氮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积累量 养分归还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荒漠草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