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w to conduct an acupunctur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study? A discussion based on study methodology 被引量:2
1
作者 Boxuan Li Menglong Zhang +8 位作者 Sakhorn Ngaenklangdon Hailun Jiang Weiming Zhu Bifang Zhuo Chenyang Qin Yuanhao Lyu Yuzheng Du Shizhe Deng Zhihong Meng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2年第4期221-228,共8页
Acupuncture 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nd its therapeutic effects have been proven by numerous studies.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acupuncture research system... Acupuncture 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nd its therapeutic effects have been proven by numerous studies.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acupuncture research system.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different acupuncture dosages altered study results directly,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creening the optimal stimulation dosage.However,the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acupunctur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s still in its infancy,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This review aimed to define the factors impacting acupuncture“dosage”and“effect,”and to improve the methodological system for research on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By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findings of acupuncture dose–effect studies,we discussed the vital acupuncture parameter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at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dosage and its effects.These factors consist of 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acupoint selection,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s,de qi response)and non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comparison selection,blinding procedure,patient expectancy).Our perspectives offer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of acupuncture dosage–effect trials.Further studie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methodological system and provide systematic evidence of the acupunctur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METHODOLOGY Review
下载PDF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meridian acupoints on changes of related factors for rabbit gastric mucosal injury 被引量:14
2
作者 Jie Yan Ren-Da Yang Jun-Feng He Shou-Xiang Yi Xiao-Rong Chang Ya-Ping L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1期6472-6476,共5页
AIM: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multi-meridians controlling a same viscus (MMCSV). METHODS: The rabbit gastric ulc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ethanol intragastric instillation. Fifty-six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 AIM: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multi-meridians controlling a same viscus (MMCSV). METHODS: The rabbit gastric ulc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ethanol intragastric instillation. Fifty-six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MG), model plus acupuncture at Foot Yangming Meridian group (YMG), model plus acupuncture at Foot Taiyin Meridian group (TYG), model plus acupuncture at Foot Shaoyang Meridian group (SYG), model plus acupuncture at Foot Jueyin Meridian group (JYG), model plus acupuncture at Foot Taiyang Meridian group (TYMG), with eight rabbits in each group. Gastric mucosal nitric oxide (NO) and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were assayed by the nitric acid reductase method, and prostaglandin E2 (PGE2)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were analyzed by weighing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to MG, SYG, JYG and TYMG, the rabbits gastric mucosal injury index (GMII) reduced very significantly in YMG (P〈0.01). Compared to MG, the GMII also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TYG (P〈0.05). NO, NOS, PGE2 and EGF increased very significantly in YMG (P〈0.01). The EGF in YMG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YG compared to those in MG, SYG, JYG and TYMG (P〈0.05). The PGE2 and EGF also increased very significantly in TYG than those in MG, JYG and TYMG (P〈0.01). While compared to SYG, the NO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YG (P〈0.05). NOS was the highest in YMG (P〈0.01), and was higher in TYG than in MG (P〈0.01). CONCLUSION: MMCSV is common. The Foot Yangming Meridian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mach, followed by Foot Taiyin Meridian, Foot Shaoyang Meridian and Foot Jueyin Meridian. Foot Taiyang Meridian has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stom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and Viscus Gastric mucosal injury/acupuncture effects MMCSV
下载PDF
基于“经络别通”应用殷氏发蒙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观察
3
作者 刘洋 丁天红 张荣荣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1-2815,共5页
目的探讨在“经络别通”理论指导下取穴,应用殷氏改良发蒙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的患者92例按照其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根据“经络别通”理论... 目的探讨在“经络别通”理论指导下取穴,应用殷氏改良发蒙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的患者92例按照其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根据“经络别通”理论选穴应用殷氏改良发蒙针法行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耳鸣强度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耳鸣严重程分级及疗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络别通”理论指导下选穴应用殷氏改良发蒙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克敬 经络别通 改良发蒙针法 神经性耳鸣 针刺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临床效果及量效分析
4
作者 刘立群 彭敏红 +1 位作者 吴海霞 朱锦隆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32-335,共4页
目的:分析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及量效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和南部战区空军医院诊治的中枢性面瘫15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6组,每组25例患者。A组:频率为16次/min电... 目的:分析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及量效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和南部战区空军医院诊治的中枢性面瘫15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6组,每组25例患者。A组:频率为16次/min电针联合60 g黄芪补阳还五汤;B组:频率为22次/min电针联合60g黄芪补阳还五汤;C组:频率为26次/min电针联合60g补阳还五汤;D组:频率为16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E组:频率为22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F组:频率为26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对比6组疗效。结果:治疗后,6组患者鼻唇沟、口角静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治疗后鼻唇沟、口角静态评分最高,其次为B组,C、D、E、F组较低(P<0.05)。6组患者张嘴微笑、耸鼻、唇吸吮随意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A组评分最低,其次为B、C、D组,再次为E、F组(P<0.05)。治疗后,口角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C、D、E、F组较高(P<0.05);眼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C、D、E、F组较高(P<0.05);额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其次为C、D、F组,E组较高(P<0.05);颧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其次为C、D组,E、F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不同表现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采用相应剂量黄芪补阳还五汤及电针强度治疗即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好,能改善患者面部微循环,提高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针药结合治疗 中枢性面瘫 临床效果 量效关系
下载PDF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国庆 汪子栋 +5 位作者 赵永波 唐银杉 孟泽宇 刘浩天 王忠义 李志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旨在于阐述针刺量与针刺效的核心内涵,明晰针刺量中刺激量与接受量的分类以及不同刺激量的量化和规范方法;进而分析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单一因素与综合因素在同一疾病或不同疾病的最佳刺激参数,从而以疾病和穴...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旨在于阐述针刺量与针刺效的核心内涵,明晰针刺量中刺激量与接受量的分类以及不同刺激量的量化和规范方法;进而分析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单一因素与综合因素在同一疾病或不同疾病的最佳刺激参数,从而以疾病和穴位为基础探求针刺量效关系的核心规律,以获取针刺量效关系的更优刺激参数,优化疾病的临床针刺方案,从而稳定针刺的疗效。如今在医工结合的背景下,随着诸多新技术的引入,研究人员逐渐开展针刺量效关系的转化研究,聚焦于针刺量的数据采集和仪器仿真,以获取针刺量更精准的数据参数同时进行仿真输出以获得最佳针刺效,这有效的提高针刺操作的可重复性,对针刺的临床应用、传承、推广和研究都具有重要得作用。然而在针刺量效关系研究中还存在如:接受量的量化情况不佳、数据采集与仿真仪器不统一、量化形式不同以及缺乏确切的针刺量效关系中医评价标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针刺量效关系 针刺量 针刺效 量效关系影响因素 针刺量化 针刺仿真
下载PDF
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 被引量:31
6
作者 申鹏飞 卞金玲 +1 位作者 孟志宏 石学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对照组(无手法针刺人迎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至360min期间的血压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降压...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对照组(无手法针刺人迎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至360min期间的血压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降压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结论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可起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较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亚急症 针刺 刺法 量效关系
下载PDF
近10年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孟汉 鲁海 +2 位作者 杜元灏 郑娜 孟智宏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近10年针刺手法量学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收集整理从2010年1月—2019年10月的针刺手法量学以及针刺量效关系的文献,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 目的:探讨近10年针刺手法量学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收集整理从2010年1月—2019年10月的针刺手法量学以及针刺量效关系的文献,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研究进展和一般规律。结果:通过筛选,最终获得针刺手法量学的文献40篇,其中中文36篇、英文4篇。不同针刺手法量学参数在效应指标上确实存在差异,初步反应出强量学参数效应优于弱量学参数,但针刺手法量效作用规律仍不明确。结论:在今后研究中,规范针刺量学参数,针对某一具体病证开展量效作用研究,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寻求针刺手法量学的安全性边界,从而明确针刺量学参数的量效作用规律,指导临床,使针刺疗法更具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量学 量效关系 综述
下载PDF
针刺阳陵泉穴对慢性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探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珊珊 徐庆会 陈少宗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60 min内不同留针时间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方法:将1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记录B超下两组中不同时间点的胆囊容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0 min时两组... 目的:探讨60 min内不同留针时间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方法:将1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记录B超下两组中不同时间点的胆囊容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0 min时两组胆囊容积均达到最小值,并与针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30 min组在50 min时达到半衰期,而留针60 min组在检测结束后尚未进入半衰期状态。结论:针刺阳陵泉穴能够明显促进慢性炎性胆囊的张力性舒缩运动,最佳留针时间以30 min为宜;对于慢性胆囊炎的针刺治疗,以每天针刺2次,饭前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针刺 阳陵泉 最佳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下载PDF
针刺单穴与多穴治疗痛经时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少宗 侯文静 丛茜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10期623-625,共3页
目的与方法随机观察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每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与方法随机观察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每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产生迅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0.05),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h。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针刺 时间因素 留针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针刺频次
下载PDF
针刺单穴 多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少宗 张秉芬 王黎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04-2005,共2页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一差别在起针后不久又逐步缩小。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的频次
下载PDF
针灸时效-量效关系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翟春涛 田岳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873-877,共5页
针灸-免疫学研究是采用针灸学同现代免疫学理论、多学科方法和技术,研究针灸于腧穴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针灸学同现代医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包括机体的... 针灸-免疫学研究是采用针灸学同现代免疫学理论、多学科方法和技术,研究针灸于腧穴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针灸学同现代医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包括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这种调节作用与针灸治疗时间的长短,针刺的次数,疗程的长短,艾灸的壮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时效-量效关系存在于多种疾病中。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效应与时效、量效的关系及针灸量效与时效在调节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使得针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免疫 时效关系 量效关系
下载PDF
针刺期门影响慢性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的时效规律初步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少宗 徐庆会 +2 位作者 郭珊珊 卜彦青 宋世庆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第7期48-49,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期门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针刺前即时及进针后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量胆囊体积、收缩率,描记针刺期门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 目的:观察针刺期门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针刺前即时及进针后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量胆囊体积、收缩率,描记针刺期门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针刺的最初40 min内胆囊发生2次收缩,并在进针40 min后达到收缩峰值(P<0.05)。结论:针刺期门修复低张力胆囊动力学的最佳留针时间以40 min左右为佳,以每天治疗2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针刺疗法 低张力胆囊 胆囊动力学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下载PDF
古典文献中针刺量效关系的雏形 被引量:7
13
作者 韩林 王舒 樊小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6-18,共3页
针刺手法定量化是目前针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方向,古典针灸医籍对针刺手法的量化有着丰富的记载,文章针对针刺深浅、补泻、得气、留针时间等针刺重要因素回顾了历代针灸文献中关于针刺量化的记载,从文献角度为针刺... 针刺手法定量化是目前针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方向,古典针灸医籍对针刺手法的量化有着丰富的记载,文章针对针刺深浅、补泻、得气、留针时间等针刺重要因素回顾了历代针灸文献中关于针刺量化的记载,从文献角度为针刺的量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手法量化 量效关系 古典医籍
下载PDF
传统针灸知识本体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玲 刘静 +6 位作者 贾李蓉 高博 李敬华 于彤 于琦 董燕 杨峰 《中国数字医学》 2014年第2期85-87,共3页
研究采用protege4.1为工具,构建了传统针灸知识本体并实现了语义网络的展示,分为8个大类:刺灸、形体官窍、治疗、病候、经络、脏腑气血津液、腧穴、针灸用具,16种语义关系。在丰富与完善传统针灸概念术语间语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与古... 研究采用protege4.1为工具,构建了传统针灸知识本体并实现了语义网络的展示,分为8个大类:刺灸、形体官窍、治疗、病候、经络、脏腑气血津液、腧穴、针灸用具,16种语义关系。在丰富与完善传统针灸概念术语间语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与古籍语言系统语义关系的比较研究,说明传统针灸知识本体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局限,但也有自身的特色所在,为更科学、更有效地发现、管理、利用传统针灸知识,实现针灸文献的全面检索、数据库建设、文本挖掘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针灸知识 本体 语义关系
下载PDF
基于田野观察法探讨医患关系对针灸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雨 潘慧 +1 位作者 王成伟 李宁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12期96-98,共3页
采用田野观察法,从开放及深入观察的角度,初步探讨存在于针灸诊室中的医患关系及互动文化对针灸疗效的可能影响。在本次田野观察中所呈现的医患关系以"平等、和谐"为主,本次研究的针灸医生与患者具有3种主要的医患关系:社交... 采用田野观察法,从开放及深入观察的角度,初步探讨存在于针灸诊室中的医患关系及互动文化对针灸疗效的可能影响。在本次田野观察中所呈现的医患关系以"平等、和谐"为主,本次研究的针灸医生与患者具有3种主要的医患关系:社交亲密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引导与合作模式。笔者发现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检查和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观察法 医患关系 针灸 针灸疗效
下载PDF
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静子 刘阳阳 郭义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8期71-75,共5页
本文对近三十年研究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不同针刺手法、不同手法参数组合,在效应指标上确实存在差异,有的表现为效应程度的差异,有的则表现为相反的效应(被看做是补和泻的作用),但针刺手法量效作用规律仍不... 本文对近三十年研究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不同针刺手法、不同手法参数组合,在效应指标上确实存在差异,有的表现为效应程度的差异,有的则表现为相反的效应(被看做是补和泻的作用),但针刺手法量效作用规律仍不明确。在未来研究中,规范手法的刺激量参数,针对某一具体病证开展量效作用研究,有利于各研究、各指标间的综合分析,从而明确针刺手法的量效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捻转 提插 量效关系
下载PDF
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胆经腧穴作用规律与特异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秉芬 陈少宗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7期10-12,共3页
目的:对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进行探索。方法:根据对临床经验的统计,分析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结果:多数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结论:胆经腧穴作用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相关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空间决定的。部... 目的:对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进行探索。方法:根据对临床经验的统计,分析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结果:多数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结论:胆经腧穴作用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相关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空间决定的。部分经络理论总结与临床经验或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作用规律 神经节段联系 腧穴特异性 胆经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少宗 李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78-1880,共3页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下载PDF
针刺开阖补泻的量效关系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乔红伟 尚小红 +1 位作者 贺艳婷 曲国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992-993,共2页
随着针灸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开阖补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受按压时间、按压力度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按压力度均匀的情况下,以按压时间为首要决定因素;开阖泻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 随着针灸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开阖补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受按压时间、按压力度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按压力度均匀的情况下,以按压时间为首要决定因素;开阖泻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摇大针孔,受摇动时间(圈数×频率)、摇动幅度(针身与皮肤的角度)、摇动方向等因素影响,其中又以摇动时间为首,故此认为开阖补泻的首要决定因素为施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阖补泻 量效关系 针刺补泻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少宗 卜彦青 郭珊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各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各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针刺止痛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各组P<0.01);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的交互效应P>0.05);针刺单穴组的止痛效应不及多穴组(综合指标均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原发性痛经 重度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