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孟子义利之辨新论
1
作者
孙敏博
郑治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87-91,共5页
该文从君、士、民不同对象入手,重新分析了孟子义利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文认为,孟子义利观不能简单地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来概括。对于君、士、民不同对象而言,它有着明显不同的思想内涵。“王何必曰...
该文从君、士、民不同对象入手,重新分析了孟子义利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文认为,孟子义利观不能简单地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来概括。对于君、士、民不同对象而言,它有着明显不同的思想内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于“君”而言,孟子希冀君主言“义”而不言“利”,以百姓之利为利,强调君主要奉行王道仁政,重视对民之“利”的满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对于“士”而言,孟子认为士人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自觉和修养,强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仁义行”,主张士君子应该为“义”而义,不能为“利”而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对于“民”而言,孟子特别重视其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要求,主张要制民之产,要养民、富民、教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义利之辨
君
士
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的人格意识与士节
被引量:
4
2
作者
宋红霞
张凌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意识
士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文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41,共4页
孔孟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宋代理学家多体现出追求成圣的人格理想。从君子到圣人 ,既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对于孔孟人格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又体现了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的时代烙印。孔孟与宋代理学家实现人格理想的途径有外王与内圣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孔孟
理学家
君子
圣人
外王
内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势之争:明初儒士与皇权关系的政治文化解读
被引量:
1
4
作者
吴琦
杜维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5,共6页
皇权之于儒士的态度,明初有着从礼遇到打压的演变轨迹。《孟子节文》是皇权从打击儒士的具体行为到悍然入侵儒学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显示了皇权不惜与儒学断然决裂的情绪。儒士"从道不从君"的话语定位及其实际抗争活动,对&qu...
皇权之于儒士的态度,明初有着从礼遇到打压的演变轨迹。《孟子节文》是皇权从打击儒士的具体行为到悍然入侵儒学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显示了皇权不惜与儒学断然决裂的情绪。儒士"从道不从君"的话语定位及其实际抗争活动,对"势"的反击作用微乎其微,道统不得不屈服于政统,"道"为"势"曲。儒士与皇权政治文化方面的交织关系,透视出儒学工具化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士
皇权
《孟子节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
3
5
作者
高华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0,共11页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仕隐观的社会正义原则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立
刘季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孟子对待出处仕隐,标举独立人格操守,坚守更高一层社会正义的伦理范畴。他讲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赞成"以直报怨",揭露了乡愿(老好人)自私而无社会责任感的卑劣实质。唐末林慎思强调孟子社会正义观,用高于"私义"...
孟子对待出处仕隐,标举独立人格操守,坚守更高一层社会正义的伦理范畴。他讲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赞成"以直报怨",揭露了乡愿(老好人)自私而无社会责任感的卑劣实质。唐末林慎思强调孟子社会正义观,用高于"私义"的更符合普遍利益的范畴来解决"不能复仇尽孝"矛盾。古代文人所受孟子熏陶是系统、整体地接受。中唐后表现民间精神的豪侠文化带来了林慎思对孟子正义思想理解阐释的新视野。应结合作品流,切实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之中"国学"内在价值流向的转化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仕隐观
社会正义
林慎思
文人心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
被引量:
2
7
作者
李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48-53,共6页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地位满...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学风
孟子
“辩”
“驳”
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士辩艺术范式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
1
8
作者
吴宪贞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士辩
艺术范式
现代启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民国学者对墨家“兼爱”的阐释--以儒墨关系为中心
9
作者
丁四新
吴晓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40,共9页
清代乾嘉以来,墨学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民国时期,墨子及其学说,尤其是"兼爱"一义成为学者热衷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对于"兼爱"的各种讨论基本上以回应孟子的批评为出发点:学者或突出墨家对"孝"的重视,...
清代乾嘉以来,墨学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民国时期,墨子及其学说,尤其是"兼爱"一义成为学者热衷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对于"兼爱"的各种讨论基本上以回应孟子的批评为出发点:学者或突出墨家对"孝"的重视,力证"兼爱"与"无父"这一标签没有关联;或将"兼爱"视为批判专制和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或继承孟子的立场,对"兼爱"予以猛烈抨击。此外,个别学者在赞同孟子批评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着重指向了墨家后学。通过这些梳理和论述,我们可以把握民国学者对儒家、儒学及对儒墨关系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墨家
兼爱
孟子
儒墨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韩诗渊源考论——以韩诗后学对孟子的承传为例
10
作者
李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6-40,93,共5页
从韩诗后学入手是探讨韩诗渊源的一个绝佳角度。从诗说、著述和人格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发现韩诗后学对孟子有普遍的关注和明显的承袭,这对于厘清韩诗的渊源关系具有辅助作用。
关键词
韩诗
学者
孟子
承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优选论看音译的制约条件
被引量:
4
11
作者
张军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6-120,共5页
音译是将外来语调整优化为符合本族语习惯的完善的语音组合和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一系列音译制约条件。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解各方面因素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制约条件排序作为筛选机制,规范着源语的音译,对...
音译是将外来语调整优化为符合本族语习惯的完善的语音组合和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一系列音译制约条件。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解各方面因素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制约条件排序作为筛选机制,规范着源语的音译,对所有可能的候选项筛选,获得优选语言形式,促使音译词这一异质文化因子适合目的语规范及文化习惯,从而更好地进入目的语语言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译
优选论
制约条件
音位音拟制约
音系结构制约
民族文化心理制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
2
12
作者
许中康
许中荣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5-9,共5页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最集中的“大文戏”之一。在这一虚构的情节单元中,“君子儒”与“小人儒”之辨是其核心。诸葛亮在小说中是“君子儒”的化身,寄托了古代士人对“君子儒”理想人格的生动想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
君子儒
小人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士入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作者
张谦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6-69,共4页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子认为,士的人格是以保持自身尊严的大丈夫为目标的;士志于仁义之道,以弘道为己任;士的道德责任是致内心而生发出来的关怀天下的良心。孟子的思想也具有当代价值,继承和发展孟子士入仕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志于从政的知识分子来说,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士
入仕
伦理规范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义利之辨新论
1
作者
孙敏博
郑治文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出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87-91,共5页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儒家‘成人’观念的赓续谱系与当代转化”(项目编号:2022RW039)研究成果。
文摘
该文从君、士、民不同对象入手,重新分析了孟子义利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文认为,孟子义利观不能简单地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来概括。对于君、士、民不同对象而言,它有着明显不同的思想内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于“君”而言,孟子希冀君主言“义”而不言“利”,以百姓之利为利,强调君主要奉行王道仁政,重视对民之“利”的满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对于“士”而言,孟子认为士人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自觉和修养,强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仁义行”,主张士君子应该为“义”而义,不能为“利”而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对于“民”而言,孟子特别重视其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要求,主张要制民之产,要养民、富民、教民。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义利之辨
君
士
民
Keywords
mencius
Confucianism
Debate of justice and benefit
King
scholar
People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的人格意识与士节
被引量:
4
2
作者
宋红霞
张凌云
机构
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文摘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关键词
孟子
人格意识
士节
Keywords
mencius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scholar
' s moral integrity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文利
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41,共4页
文摘
孔孟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宋代理学家多体现出追求成圣的人格理想。从君子到圣人 ,既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对于孔孟人格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又体现了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的时代烙印。孔孟与宋代理学家实现人格理想的途径有外王与内圣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孔孟
理学家
君子
圣人
外王
内圣
Key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Confucianist
scholar
s
Gentleman
Saint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势之争:明初儒士与皇权关系的政治文化解读
被引量:
1
4
作者
吴琦
杜维霞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5,共6页
文摘
皇权之于儒士的态度,明初有着从礼遇到打压的演变轨迹。《孟子节文》是皇权从打击儒士的具体行为到悍然入侵儒学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显示了皇权不惜与儒学断然决裂的情绪。儒士"从道不从君"的话语定位及其实际抗争活动,对"势"的反击作用微乎其微,道统不得不屈服于政统,"道"为"势"曲。儒士与皇权政治文化方面的交织关系,透视出儒学工具化的内在本质。
关键词
儒士
皇权
《孟子节文》
Keywords
the Confucian
scholar
s
the Royalty
Removing Part, of
mencius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
3
5
作者
高华平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0,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先秦诸子综合研究"(15ZDB007)
文摘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
关键词
孟子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Keywords
mencius
Pre-Qin
scholar
s
academic criticism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仕隐观的社会正义原则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立
刘季赟
机构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基金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武侠小说母题研究"(L12BZW004)
文摘
孟子对待出处仕隐,标举独立人格操守,坚守更高一层社会正义的伦理范畴。他讲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赞成"以直报怨",揭露了乡愿(老好人)自私而无社会责任感的卑劣实质。唐末林慎思强调孟子社会正义观,用高于"私义"的更符合普遍利益的范畴来解决"不能复仇尽孝"矛盾。古代文人所受孟子熏陶是系统、整体地接受。中唐后表现民间精神的豪侠文化带来了林慎思对孟子正义思想理解阐释的新视野。应结合作品流,切实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之中"国学"内在价值流向的转化变更。
关键词
孟子
仕隐观
社会正义
林慎思
文人心态
Keywords
mencius
concept of being an official or seclusion
social justice
Lin Shensi
mentality of
scholar
s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
被引量:
2
7
作者
李华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48-53,共6页
文摘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关键词
稷下学风
孟子
“辩”
“驳”
博学
Keywords
Jixia academic style
mencius
debate
sophistry
counter-
argu
e
erudition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士辩艺术范式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
1
8
作者
吴宪贞
机构
济宁学院中文系
出处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基金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3GZ011)
文摘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关键词
《孟子》
士辩
艺术范式
现代启示
Keywords
the scholar argues of "mencius"
According to the people who set up the debate
Art paradigm
Modern enlightenment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民国学者对墨家“兼爱”的阐释--以儒墨关系为中心
9
作者
丁四新
吴晓欣
机构
清华大学哲学系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40,共9页
文摘
清代乾嘉以来,墨学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民国时期,墨子及其学说,尤其是"兼爱"一义成为学者热衷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对于"兼爱"的各种讨论基本上以回应孟子的批评为出发点:学者或突出墨家对"孝"的重视,力证"兼爱"与"无父"这一标签没有关联;或将"兼爱"视为批判专制和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或继承孟子的立场,对"兼爱"予以猛烈抨击。此外,个别学者在赞同孟子批评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着重指向了墨家后学。通过这些梳理和论述,我们可以把握民国学者对儒家、儒学及对儒墨关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
民国学者
墨家
兼爱
孟子
儒墨关系
Keywords
scholar
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Mohism
jian'ai
mencius
relationship between Ru and Mo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韩诗渊源考论——以韩诗后学对孟子的承传为例
10
作者
李华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6-40,93,共5页
文摘
从韩诗后学入手是探讨韩诗渊源的一个绝佳角度。从诗说、著述和人格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发现韩诗后学对孟子有普遍的关注和明显的承袭,这对于厘清韩诗的渊源关系具有辅助作用。
关键词
韩诗
学者
孟子
承传
Keywords
the Han version Classic of Poetry
scholar
s
mencius
inheritanc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优选论看音译的制约条件
被引量:
4
11
作者
张军梅
机构
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文摘
音译是将外来语调整优化为符合本族语习惯的完善的语音组合和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一系列音译制约条件。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解各方面因素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制约条件排序作为筛选机制,规范着源语的音译,对所有可能的候选项筛选,获得优选语言形式,促使音译词这一异质文化因子适合目的语规范及文化习惯,从而更好地进入目的语语言体系。
关键词
音译
优选论
制约条件
音位音拟制约
音系结构制约
民族文化心理制约
Keywords
transliteration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s
constraint for phonemic equivalents
constraint for phonological structure
constraint for cultural psychology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o Youzhi and Zeng GuofanLIANG Guang-hua(Chinese Department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Abstract:The friendship between Mo Youzhi and Zeng Guofan has alway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argu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was not immediately utilitarian when they becam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apital in 1837.It was a kind of
scholar
ly friendship based on mutual respect.From 1859 to 1871
Mo became a guest and advisor in Zeng's mansion.The result was not only a guest and host relationship
but also a friendship between
scholar
s and confidants.By virtue of Zeng's respect and help
Mo achieved huge accomplishments in the later years of his life
which helped him become one of the great Confucianists in the Southwest.Key Words:Mo Youzhi
Zeng Guofan
friendship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
2
12
作者
许中康
许中荣
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5-9,共5页
文摘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最集中的“大文戏”之一。在这一虚构的情节单元中,“君子儒”与“小人儒”之辨是其核心。诸葛亮在小说中是“君子儒”的化身,寄托了古代士人对“君子儒”理想人格的生动想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
君子儒
小人儒
Key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rgu
ing heatedly with a group of learned men
gentleman
scholar
villain
scholar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士入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作者
张谦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6-69,共4页
文摘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子认为,士的人格是以保持自身尊严的大丈夫为目标的;士志于仁义之道,以弘道为己任;士的道德责任是致内心而生发出来的关怀天下的良心。孟子的思想也具有当代价值,继承和发展孟子士入仕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志于从政的知识分子来说,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孟子
士
入仕
伦理规范
当代价值
Keywords
mencius
scholar
entering into official' s career
ethical norm
contemporary value
分类号
D092.3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孟子义利之辨新论
孙敏博
郑治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的人格意识与士节
宋红霞
张凌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
张文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道势之争:明初儒士与皇权关系的政治文化解读
吴琦
杜维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高华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孟子仕隐观的社会正义原则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王立
刘季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
李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孟子》士辩艺术范式及其现代启示
吴宪贞
《济宁学院学报》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民国学者对墨家“兼爱”的阐释--以儒墨关系为中心
丁四新
吴晓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韩诗渊源考论——以韩诗后学对孟子的承传为例
李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从优选论看音译的制约条件
张军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文化解读
许中康
许中荣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孟子士入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谦
《怀化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