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ry-Cold Climate of the Qijia Arche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ankou of the Loess Plateau along the Silk Road Since the Neolithic Period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Huirong DEMBELE Blaise +3 位作者 ZHANG Wanyi ZHANG Jingya MA Yuan ZHANG Che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466-2467,共2页
Objective Large numbers of archeological relics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l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arly humans tended to reside along the river valleys, and developed small b... Objective Large numbers of archeological relics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l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arly humans tended to reside along the river valleys, and developed small but characteristically decentralized ancient valley culture.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agri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mode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 TOC the Dry-Cold Climate of the Qijia Arche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ankou of the Loess plateau along the silk road Since the Neolithic Period
下载PDF
Precipitation anomal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ffected by tropical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mid-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eptember 被引量:2
2
作者 Ping ZHANG Anmin D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19-632,共14页
Tibetan Plateau(TP)precipitation is affected by anomalous circulation systems in both the tropics and mid-latitudes,due to the TP’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By using observational,reanalysis,and CMIP6 model datas... Tibetan Plateau(TP)precipitation is affected by anomalous circulation systems in both the tropics and mid-latitudes,due to the TP’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By using observational,reanalysis,and CMIP6 model datasets,this study reveals the individual and joint effect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IOD)and Silk Road pattern(SRP)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P precipitation in September.In the positive IOD phase,the zonal gradient of th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drives a Gill-type response with an 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Bay of Bengal.To the north,anomalous westerlies induce a shallow trough,and the associated anomalous southwesterlies transport moisture to the southeastern TP,resulting in surplus precipitation there.Meanwhile,the westerly jet disturbances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excite an SRP-like pattern,resulting in a baroclinic structure in northern India with the upper(lower)tropospheric anomalous anticyclone(cyclone)over west-central Asia(northern India).The anomalous southwesterlies to the east of the low-level cyclone transport abundant moisture to the southeastern TP,which results in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there.The joint effects of IOD and SRP can explain nearly 52%of the TP precipitation anomaly,excee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OD(19%)and SRP(27%)alone.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consider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drivers in the tropics and mid-latitudes,providing a basis for more accurate simulations and predictions of TP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dian Ocean Dipole silk road pattern
原文传递
Review on global change status and its impac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被引量:2
3
作者 Aamir Latif Sana Ilyas +3 位作者 Yangjian Zhang Yuqin Xin Lin Zhou Quan Zho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917-930,共14页
The Tibetan Plateau(TP)holds fundament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s to China and Asia.The TP also lies in the core zon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o protect the TP environment,a comprehensive scr... The Tibetan Plateau(TP)holds fundament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s to China and Asia.The TP also lies in the core zon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o protect the TP environment,a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on current ecological research status is entailed.The teased out research gap can also be utilized as guidelines for the recently launched major research programs,i.e.the second TP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silk and belt road research plan.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TP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a rate of 0.2℃ per decade since 1960s.The most robust warming trend was found in the northern plateau.Precipitation also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with high spatial heterogeneity.Changing climates have caus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including lake area changes,glacier shrinkage,permafrost degradation and exacerbated desertification.The rising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glaciers shrinkage,snow melting,permafrost degradation and lake area changes on the TP and neighboring regions.The projected loss of glacial area on the plateau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43%by 2070 and 75%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Vegetation was responsive to the changed environments,varied climates and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 by changing phenology and productivity.Future global change study should be more oriented toward integrating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and synthesizing diverse subjects of water,vegetation,atmosphere an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silk and belt road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原文传递
藏北环纳木错湖区岩画遗存的时代分析
4
作者 庞颖 汤惠生 李永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1,共16页
文章是2021年“环纳木错湖泊区科学考察队”对西藏纳木错及藏北高海拔湖区岩画考古调查的年代学研究报告。文章对纳木错扎西岛、尼玛县加林山和夏桑三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遗存进行了包括U-Th与C14测年技术在内的考古学综合分析,认为纳木... 文章是2021年“环纳木错湖泊区科学考察队”对西藏纳木错及藏北高海拔湖区岩画考古调查的年代学研究报告。文章对纳木错扎西岛、尼玛县加林山和夏桑三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遗存进行了包括U-Th与C14测年技术在内的考古学综合分析,认为纳木错等藏北内陆湖泊地区两种技术(琢刻、涂绘)制作的岩画其时代是基本平行共存的,该区域大量岩画制作于距今2000年前后至7~9世纪的吐蕃时期,U-Th与C14测年数据还显示其中涂绘岩画的制作可能早到距今2200年或更早。对岩画遗存形式的分析表明,纳木错扎西岛至少在公元7~9世纪,已是藏北神祇崇拜及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而不同文化因素的岩画显示出古代西藏积极参与“高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即古代西藏与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大湖区岩画 U-Th与C14测年技术 图像文化因素 “高原丝绸之路”
下载PDF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ṣtāṅgahṛdaya Saṃhitā
5
作者 Li-Ying Zhang Xing-Yi W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2年第2期119-125,共7页
Aṣtāṅgahṛdaya Saṃhitā(Compendium of the Essence of the Eight Branches)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n Ayurvedic medicine from ancient India.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nd synthesis of Ayurvedic theor... Aṣtāṅgahṛdaya Saṃhitā(Compendium of the Essence of the Eight Branches)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n Ayurvedic medicine from ancient India.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nd synthesis of Ayurvedic theorie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With concise and clear contents,it was an essential textbook for Ayurvedic medicine in India and many other regions at the time it was writte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book,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and finds that the modern research on Aṣtāṅgahṛdaya Saṃhitāfocuses on religious philosophy,the theory of bodily humors,discussion of drug us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medicine.The book was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areas surrounding India and influenced Tibetan and Arabic medicine,as well as multiethnic medicine along the Silk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ṣtāṅgahṛdaya Saṃhitā(Compendium of the Essence of the Eight Branches) AYURVEDA tibetan medicine silk road
下载PDF
青海都兰吐蕃瓣窠含绶鸟织锦装饰风格新探
6
作者 王晓彤 谢静 《服装设计师》 2023年第2期47-54,共8页
青海都兰地区曾出土一批以瓣窠作为骨架的中亚织锦,独特的图案骨架风格受到吐蕃统治阶级的推崇。以瓣窠作为骨架的中亚织锦在国内外均有遗存,但青海都兰地区出土的瓣窠骨架较之不同,其吸收了唐代宝相花中“云曲瓣”的瓣形和“花叶相叠... 青海都兰地区曾出土一批以瓣窠作为骨架的中亚织锦,独特的图案骨架风格受到吐蕃统治阶级的推崇。以瓣窠作为骨架的中亚织锦在国内外均有遗存,但青海都兰地区出土的瓣窠骨架较之不同,其吸收了唐代宝相花中“云曲瓣”的瓣形和“花叶相叠”的构图形式,是带有中原本土文化色彩的瓣窠中亚锦。然究其原因,青海地区的瓣窠新样除了受唐花卉图案的影响外,还应与吐蕃信仰和佛教弘传有关,这朵外来之花来到高原殿堂成为一朵佛教圣花——莲花。这一形象的转变不仅见证了吐蕃、中亚诸国、唐王朝三方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更体现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与活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瓣窠含绶鸟 中外文化交流 高原丝绸之路
下载PDF
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霍川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化特点的社会组织形态,并且有能力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之外频繁的商业贸易、文化交往等活动当中。这些证据还表明,早在汉晋时期,从西藏高原通往西域、南亚等地的"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初步开通,在吐蕃时期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对外交流网络之中,成为吐蕃出入中亚、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物质交流、宗教传播、人员往来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炳灵寺石窟的唐蕃关系史料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文斌 吴荭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8-133,共6页
炳灵寺石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隘上,唐时随着唐蕃古道的繁荣和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交往的频繁,炳灵寺留存了唐蕃关系的史料。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率大军代蕃,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崔琳为首的和蕃使团途经炳灵... 炳灵寺石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隘上,唐时随着唐蕃古道的繁荣和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交往的频繁,炳灵寺留存了唐蕃关系的史料。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率大军代蕃,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崔琳为首的和蕃使团途经炳灵寺礼佛、出使及使团成员、唐代召募防御吐蕃抢麦的防秋健儿等,皆见于题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 唐蕃关系 史料
下载PDF
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蓓 孙辉 +1 位作者 秦纪洪 马睿 《四川环境》 200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本文介绍了道路施工建设对原生植被、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沿线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高原道路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对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流失研究规律进行阐述,分析了道路生态恢复治理措施的构建规律,指出目前需要加强的研究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在道路工程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道路工程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通道地带理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 被引量:18
10
作者 徐黎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5,共9页
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 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从横向角度来说,通道地带连接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从纵向视野来说,中国祖先在通道地带起源、发展并向四周拓展并形成中国边疆;从中国中心与边疆的相互关系来说,通道地带是中国边疆与中心聚合与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当今天中国边疆面临诸多问题时,通道地带对内吸引和凝聚作用、对外桥梁作用、对边疆具体问题的源头和症结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地带 长城 丝绸之路 藏彝走廊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吐蕃金银器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霍巍 祝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16,共9页
吐蕃金银器是吐蕃时期考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青藏高原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吐蕃金银器,成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吐蕃金银器的一个重要标尺,从而可以将过去流传于世的一批金银器的来源、真伪、研究价值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廓清,对... 吐蕃金银器是吐蕃时期考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青藏高原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吐蕃金银器,成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吐蕃金银器的一个重要标尺,从而可以将过去流传于世的一批金银器的来源、真伪、研究价值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廓清,对于其种类与功能、制作工艺、社会历史背景、从中所反映出的吐蕃与中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等问题产生出新的认识,并且展示出这一研究领域宏大的学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金银器 吐蕃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西藏考古
下载PDF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被引量:24
12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12,66,共6页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西部考古 茶马贸易 高原丝绸之路 汉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高原丝绸之路”路网结构的考古学构建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8
13
作者 余小洪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21-27,153,共8页
考古发现证明汉晋时期"高原丝绸之路"已正式开通,汉唐时期的"高原丝绸之路"经历了初创、形成、繁荣三个发展阶段。在早期通道基础上,汉晋时期形成了东、南、北三条通道;唐代吐蕃时期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通道,&... 考古发现证明汉晋时期"高原丝绸之路"已正式开通,汉唐时期的"高原丝绸之路"经历了初创、形成、繁荣三个发展阶段。在早期通道基础上,汉晋时期形成了东、南、北三条通道;唐代吐蕃时期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通道,"高原丝绸之路"的路网结构全面形成,影响至今。在"高原丝绸之路"的初创、形成阶段,西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以物质文化交流为主,精神文化交流为辅,文化交流的层次较低;在"高原丝绸之路"的繁荣阶段,西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全方位的,文化交流的层次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丝绸之路 路网结构 层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兼谈青藏高原对“一带一路”关键线路的安全保障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文木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共16页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具有独特而巨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它辩证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关系;(2)以西藏为重心的中国边地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3)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及中亚伊朗高原国家的关系。不仅如此,青藏高原还对联结中国与世...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具有独特而巨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它辩证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关系;(2)以西藏为重心的中国边地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3)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及中亚伊朗高原国家的关系。不仅如此,青藏高原还对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带一路"关键线路安全有着无与伦比的保障作用。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古今丝绸之路从亚洲由东迤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就像环绕青藏高原南北的两条彩带,而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沿两条丝路来往人民的冲天石堡。1950年1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强调"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中国因拥有青藏高原而独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也因此不用任何领土扩张而用与沿岸国家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将其经济政治影响力推进到印度洋,并以此优势护卫经此路线的"丝路"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国家安全 一带一路
下载PDF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特征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卫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10-116,共7页
青藏高原上藏族及其先民的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游牧文化,从吐蕃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农牧分营"型的游牧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于中原农耕民族农产品的依赖。在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没有出现骤兴... 青藏高原上藏族及其先民的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游牧文化,从吐蕃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农牧分营"型的游牧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于中原农耕民族农产品的依赖。在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没有出现骤兴骤衰的现象,他们东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就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和商业贸易的需求。正是由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使得这里的游牧民族对历史上丝绸之路,特别是对西南丝绸之路的长期控制和经营十分重视,也就使得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一直持续到了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游牧文化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藏彝走廊、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田联韬与学生们的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文化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路菊芳 孙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52-60,共9页
川滇黔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腹心区域,也是藏彝走廊多族群文化交汇之处。在田联韬先生的开拓和引领下,三代学人对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学术观照,展现了多点民族志视野并兼具“民族区域音乐板... 川滇黔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腹心区域,也是藏彝走廊多族群文化交汇之处。在田联韬先生的开拓和引领下,三代学人对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学术观照,展现了多点民族志视野并兼具“民族区域音乐板块”和“历史音乐文化走廊”研究的特征。由此,从音乐文化的广泛采集,到音乐形态分析、历史文化阐释、方法思维解读的多模态研究;从定点个案研究,到汇聚为整体的、多点的“通道”研究;廊道交错、圈层互生不仅成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也铸就了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联韬先生 藏彝走廊 茶马古道 南方丝绸之路 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文化研究 跨界族群仪式音乐文化圈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藏王陵与藏后陵——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二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梅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考古发现表明,青海都兰热水北岸建有吐蕃佛寺,包括坛城、佛塔、灶堂等遗址。该佛寺周边为吐蕃墓地,分布有文成公主塔、贡松贡赞的吐谷浑妃蒙洁墀噶墓,贡松贡赞的象雄妃没庐·芒邦墓,可谓"藏后陵"。据本文考证,血渭1号大... 考古发现表明,青海都兰热水北岸建有吐蕃佛寺,包括坛城、佛塔、灶堂等遗址。该佛寺周边为吐蕃墓地,分布有文成公主塔、贡松贡赞的吐谷浑妃蒙洁墀噶墓,贡松贡赞的象雄妃没庐·芒邦墓,可谓"藏后陵"。据本文考证,血渭1号大墓、藏王陵西区六陵并非陵墓而是坛城式灵堂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考古 都兰热水吐蕃墓 文成公主遗物 藏后陵
下载PDF
地缘结构与丝绸之路东段南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海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8-43,共6页
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指历史上经陕甘黄土高原南缘、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抵达河西走廊或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通道。陕甘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位于中原农耕板块、大漠游牧板块、雪域耕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 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指历史上经陕甘黄土高原南缘、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抵达河西走廊或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通道。陕甘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位于中原农耕板块、大漠游牧板块、雪域耕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独特的地缘结构对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兴衰及线路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汉中期至魏晋、隋至唐代前期、元时期,中原农耕力量大于游牧力量,秦陇南道与河西道组合通西域;战国至西汉初年、十六国、吐蕃、西夏时期,中原农耕力量小于游牧力量,秦陇南道与青海道组合通河西走廊或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东段南道 地缘结构 黄土高原 河湟谷地 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地
下载PDF
高原丝绸之路吐蕃体育文化交流研究
19
作者 罗帅呈 王兴怀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4-120,共7页
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考古史实与藏汉文献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吐蕃之前乃至上古时期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存在。高原丝绸之路连接了吐蕃体育文化交流的通道,吐蕃在与中原地区和周邻地区的文化交融发展过程中,不仅凝结形成了古代吐蕃文明,也推进... 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考古史实与藏汉文献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吐蕃之前乃至上古时期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存在。高原丝绸之路连接了吐蕃体育文化交流的通道,吐蕃在与中原地区和周邻地区的文化交融发展过程中,不仅凝结形成了古代吐蕃文明,也推进了吐蕃体育文化向多样化发展,且有着显著的古丝绸之路特征。研究高原丝绸之路上吐蕃体育文化交流,对挖掘高原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遗产,拓展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丝绸之路 吐蕃 体育文化交流
下载PDF
2004年以来青海湖快速扩张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程俭 刘昌华 +5 位作者 刘凯 武建双 范晨雨 薛滨 马荣华 宋春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2-934,共13页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RTM-1 DEM数据等,本研究以青海湖近年来增长速率情景开展湖泊快速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道路、居民点)与草地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期间青海湖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出现最小值,之后,青海湖进入稳定扩张期.2004-2019年期间,青海湖水位累计上涨3.27 m,年均增长率约为0.22 m/a;相应地,青海湖水量增长了14.25 km^(3),年均增长率为0.95 km^(3)/a.湖泊扩张模拟结果显示,若青海湖水量以当前速率增长,水位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3207 m(相对2019年约10 m的水位涨幅),届时将会淹没178个居民点、长度约为1286.91 km的道路以及2042.22 km^(2)的植被,其中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主要为切吉乡、泉吉乡和金滩乡.该研究有望为青海湖快速扩张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潜在威胁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制定缓解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青海湖 水位 道路 居民点 草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