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1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30-,共1页
关键词 HTLV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high
下载PDF
Geochemistry, geochronolog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rare-metal granites in the Daping Ta-Nb deposit, Fujian Province, South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Jinrong HU Yongbin +4 位作者 HUANG Shufeng CHEN Bin YE Yuansheng LUO Xiaohua Lv Xinb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289-290,共2页
1 Introduction Rare-metal granit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The Daping porphyritic granitic Ta-Nb deposit,located in the Yongding area of south Fujian province,South China,is a large rare-metal deposit re... 1 Introduction Rare-metal granit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The Daping porphyritic granitic Ta-Nb deposit,located in the Yongding area of south Fujian province,South China,is a large rare-metal deposit recently discovered.Few studies have been made of its petrology,mineralogy,geochemistry,chronology and metallogeny.In recent years,several exploratory drillings have been done in this deposit.These drilling holes,from 380 to 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In south China geochronolog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rare-metal granites in the Daping Ta-Nb deposit fujian province GEOCHEMISTRY Ta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3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4
作者 TIAN Jian-ming(田建明) +7 位作者 XU Xu(徐徐) XIE Hua-zhang(谢华章) YANG Yun(杨云) DING Zheng(丁政)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principle for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Jiangsu province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下载PDF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Seismic Dynamics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5
作者 Lü Jian, Zhang Fuping, Hu Cui’e, Wang Zhiguo, Huang Shuangfeng and Xie Xüqia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3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seismic dynamics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seismo-geological data,GPS measurement, and seismicity. The results show th...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seismic dynamics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seismo-geological data,GPS measurement, and seismi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ess of the stress field is oriented in NW-SE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al extensional stress is in NE-SW direction; (2) the WNW-ward compression and collis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o the eastern coast of Taiwan Island are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important dynamic source for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Taiwan Region and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regional stress field Dynamics the GPS measurement SEISMICITY
下载PDF
DYNAMIC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FUJIAN COASTAL AREA
6
作者 Liu Ta Hou Xiaoho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4年第Z2期41-53,共13页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much more rapi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more diversified. The 'Bottom Up' strategy becomes as important as, or even m...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much more rapi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more diversified. The 'Bottom Up' strategy becomes as important as, or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op Down' strategy as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major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coastal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1978 to 1989, and describes quantitatively the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under two major dynamic mechanism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t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urba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astal area fujian province
下载PDF
福建省休闲渔业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启鸿 许雅晗 +1 位作者 王光辉 林明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1,共8页
以2007—2023年福建省评选的269个“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时间演化、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福建省休闲渔业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由于福建省的多山地势... 以2007—2023年福建省评选的269个“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时间演化、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福建省休闲渔业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由于福建省的多山地势,内陆地区较难形成结构化以及规模化的聚集;(2)福建省“水乡渔村”的分布呈现出外流水系和内流水系协调演化的区域特点;(3)福建省“水乡渔村”的分布主要聚集在渔业较为发达的闽东沿海,即中国第四大渔场闽东渔场区域。在驱动机制中,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与地形、水系、产业和区域战略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渔业 时空演变 水乡渔村 福建省
下载PDF
闽南区域民间舞的生态性研究
8
作者 王莎莉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9-104,共6页
区域民间舞所涉及的语汇和文化,反映出区域舞蹈所蕴含的文化语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舞艺术的经验遗存、地理文化交融的社会需求和思想伦理观念的情感认同,为闽南区域民间舞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基础,使闽南... 区域民间舞所涉及的语汇和文化,反映出区域舞蹈所蕴含的文化语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舞艺术的经验遗存、地理文化交融的社会需求和思想伦理观念的情感认同,为闽南区域民间舞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基础,使闽南区域民间舞呈现特殊的形态风格。从舞蹈生态条件的角度研究闽南区域民间舞创新之路,应关注区域与外界的联结共享、传承积累而成的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和运用新媒体手段,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闽南区域民间舞文化内涵,完善闽南区域民间舞生存环境,推动其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区域民间舞 生态性
下载PDF
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茜茜 谢臻 +1 位作者 林小睿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7-328,F0003,共13页
为厘清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趋势,探究耕地林果化的驱动机理,该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截选2000—2020年5个时间节点,利用地形梯度分级、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耕地“林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揭... 为厘清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趋势,探究耕地林果化的驱动机理,该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截选2000—2020年5个时间节点,利用地形梯度分级、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耕地“林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耕地林果化规模呈现“平稳发展转向骤增”的变化趋势,2015—2020年增加显著。2)水平空间上,林果化程度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变,Moran’s I从0.396增加至0.672,林果化行为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3)垂直地带上,耕地林果化呈现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主要发生在海拔0~1000 m、坡度0°~2°和10°~20°、地形位指数为0.1~0.8的阴坡和半阴坡区域。4)不同时期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其中高程、距居民点距离、GDP始终是稳定的驱动因子;各影响因子交互后对林果化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强。耕地林果化演变是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地方政府推行林果化管控过程中应基于耕地本底条件及驱动机理的不同进行分区整治,今后耕地占补平衡有必要推动平原林果地和山坡耕地空间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南方山区 非粮化 地形梯度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区域人居环境指数构建及其应用
10
作者 陈秋霞 杨远垚 +1 位作者 许章华 黄森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4,31,共7页
基于生态宜居和以人为本双重理念,选取区域绿度、区域热度、区域蓝度、区域亮度、区域透明度和区域起伏度等6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遥感的区域人居环境指数(RHEI)。以福建省为例,分季度测算其RHEI,揭示区域人居环境的时空差... 基于生态宜居和以人为本双重理念,选取区域绿度、区域热度、区域蓝度、区域亮度、区域透明度和区域起伏度等6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遥感的区域人居环境指数(RHEI)。以福建省为例,分季度测算其RHEI,揭示区域人居环境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RHEI随着季节变化逐渐降低,呈现东南低西北高、沿海岸线向内陆上升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比较各指标的回归模型系数,发现区域蓝度对区域人居环境的影响最大,区域透明度的影响最小。由年度均值回归模型预测,未来每增加0.166单位的区域蓝度或减少0.278单位的区域热度,能提升0.1单位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人居环境指数(RHEI) 遥感 主成分分析 区域治理 福建省
下载PDF
湖南省印支运动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曾广乾 杨俊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52-269,共18页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并探讨了应力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印支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印支运动早幕发生于中三叠世后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省境中带,自湘西北往南东至湘中、湘东南东部,总体由NNW向—近SN向→NW向→NWW向弧形偏转;南西带,由湘西南的NW向→湘中南的EW向→湘东南西部的EW向变化;北东带,由湘东北的SN向转为湘东地区的NW向、NWW向。印支运动晚幕发生于晚三叠世,区域最大主应力为SN向,湘中局部地区为NNE向。(2)印支运动早幕区域挤压应力场主要与华北地块向南、思茅-印支地块向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挤压有关,呈NE向—NNE向展布的各次级块体之间的继发性陆内汇聚、NW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以及加里东期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质岩体的阻挡等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运动晚幕SN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与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局部NNE向最大主应力与NW向常德-安仁、郴州-邵阳基底隐伏断裂右行走滑有关。(3)古太平洋板块的NW向挤压或许是华南印支期NE向褶皱最好的动力学解释;湘中地区NE向褶皱发育程度远高于EW向褶皱,是前者早于后者的重要证据;湘中高挂山—四明山NE向构造隆起带是印支运动晚幕SN向挤压下,先期NE向构造软弱带横向压扁和垂向拉伸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早幕 印支运动晚幕 区域挤压应力场 动力机制 华南地块 湖南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福建福鼎白茶种植适宜性区划
12
作者 黄文霖 陈苑旻 +2 位作者 余会康 陈惠 李丽纯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24-132,共9页
【目的】探明福鼎白茶的种植适宜区域,为福建省福鼎白茶的种植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福鼎白茶地理分布数据与气象资料(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采用MaxEnt模型研究影响福鼎白茶在福建分布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对其潜在分布进... 【目的】探明福鼎白茶的种植适宜区域,为福建省福鼎白茶的种植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福鼎白茶地理分布数据与气象资料(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采用MaxEnt模型研究影响福鼎白茶在福建分布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对其潜在分布进行适宜性区划。【结果】MaxEnt模型适用于福鼎白茶种植分布模拟,影响福鼎白茶种植分布的关键气象因子为3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年降水量。福鼎白茶在福建的种植分布对生长关键期气温最敏感。福建适宜种植区域关键气象条件为3月平均气温低于15.0℃,最冷月平均气温10.7~11.9℃。福鼎白茶在福建的适宜区分布于24.76°~28.27°N、116.16°~120.45°E。【结论】福鼎白茶适宜及高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各县(市)、南平市西部和中部、福州市东部和北部,约占全省面积的16.41%;次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平和三明市大部、福州市南部及莆田、泉州和龙岩市的北部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4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MaxEnt模型 种植分布 区划 适宜性 福建省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两大协同发展区为例
13
作者 刘京星 林高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9-57,65,共10页
基于2012-2021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Tobit两步法,综合评价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率损失原因,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 基于2012-2021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Tobit两步法,综合评价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率损失原因,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建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打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协同发展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地区,设计差异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资源 配置效率 福建省 闽东北协同发展区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14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下载PDF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5
作者 傅灿坪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1期51-53,共3页
通过调查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福建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区域发展 福建省
下载PDF
闽西北加里东期混合岩及花岗岩的成因: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刘锐 张利 +6 位作者 周汉文 钟增球 曾雯 向华 靳松 吕新前 李春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5-1222,共18页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约800℃)、H_2O 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脱水熔融反应产生熔体,构造变形作用在熔体的分离和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西北基底变质岩可能为形成混合岩和花岗岩的源岩,其深熔产生的初始熔体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堆晶产物形成了混合岩的浅色体,而残余熔体继续演化形成花岗岩。混合岩和相关花岗岩形成基本同时,其成岩年龄为437~441Ma,它们均为华南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 花岗岩 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堆晶 加里东期 闽西北 华南
下载PDF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顺恒 林星华 +3 位作者 郑文国 洪长福 李宝福 吴八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8-194,共7页
闽南山地引种的 19个不同桉树种 /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 ,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 ,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 35.3~ 53.3m3 · hm-2 ,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 ,... 闽南山地引种的 19个不同桉树种 /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 ,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 ,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 35.3~ 53.3m3 · hm-2 ,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 ,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 ,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的首选树种 ,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山地 桉树树种 种源 造林试验 适应性 抗逆性 生长量差异
下载PDF
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家金 王加义 +4 位作者 黄川容 郑东旗 林晶 李丽纯 马治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7-1544,共8页
为了摸清台湾青枣在福建复杂地形下引种的寒冻害风险,规避在高风险区引种,本文依据灾害风险系统理论、气象和农业经济资料,在分析寒冻害危险性、青枣脆弱性和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 为了摸清台湾青枣在福建复杂地形下引种的寒冻害风险,规避在高风险区引种,本文依据灾害风险系统理论、气象和农业经济资料,在分析寒冻害危险性、青枣脆弱性和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构建了台湾青枣寒冻害风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对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在风险因素构成上,寒冻害危险性在综合风险中起决定性作用,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只能略微减轻寒冻害带来的风险。惠安县、厦门市以南沿海县市的青枣引种区为轻度寒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致灾危险性指数低,中度以上的寒冻害发生频次少或没有出现过;漳州市内陆的较低海拔地区,福州市沿海低海拔地区,同安区、惠安县及永春县的部分区域为中度寒冻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危险性指数相对较低,中度以上寒冻害发生频次相对较少;其余青枣引种区的冻害风险在重度以上,其中龙岩市、漳州市西部山区、福州市西部和北部山区、永春县、宁德市辖区及霞浦县有严重冻害风险。结合近年来福建出现的青枣寒冻害个例分析,青枣寒冻害形态表征程度与该地域风险评估结果较为吻合,风险区划结果可为福建引种台湾青枣提供布局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枣 引种 福建省 台湾省 寒冻害 风险分析 风险区划
下载PDF
福建河田高分异花岗岩的矿物和全岩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郭春丽 曾令森 +3 位作者 高利娥 苏红中 马星华 尹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96-1817,共22页
我国的华南地区是一个钨、锡、钼、铋、铀、铌钽、铅锌、稀有、稀土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表明上述矿产集中爆发形成于晚侏罗世的165~150Ma。野外和实验证据表明,花岗岩可以划分为高分异花岗岩、低分异花岗岩和未分异... 我国的华南地区是一个钨、锡、钼、铋、铀、铌钽、铅锌、稀有、稀土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表明上述矿产集中爆发形成于晚侏罗世的165~150Ma。野外和实验证据表明,花岗岩可以划分为高分异花岗岩、低分异花岗岩和未分异花岗岩。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钨、锡、铌钽、锂、铍等成矿作用都与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建立与这些矿产有关高分异花岗岩的普适性的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指标,有助于判断植被覆盖严重和风化严重地区、数据积累较少的岩体的成矿潜力。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境内的河田花岗岩体新鲜露头少,大部分岩体都掩盖在厚厚的风化层下,且植被覆盖严重,但是该岩体中已发现多处锡、钨、铅锌矿(化)点。本研究发现,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石榴子石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江西西华山第二期成矿花岗岩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推断河田岩体可能具有成钨锡多金属(超)大型矿的成矿潜力。此外,当花岗岩向高分异阶段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某些元素比值(例如Rb/Sr、Zr/Hf和Nb/Ta)可以作为衡量岩浆的结晶分异程度的参数;西华山和河田花岗岩在达到熔体-流体相互作用阶段时,全岩Zr含量和Zr/Hf比值大概在Zr=50×10-6和Zr/Hf=15处发生转折。同时,与不成矿花岗岩中的石榴子石相比,成矿花岗岩中石榴子石的Sn、Y和Yb元素含量明显升高,可达2~10倍,因此,高分异花岗岩的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可能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花岗岩 石榴子石 Zr/Hf比值 找矿标志 华南 福建河田花岗岩体 江西西华山花岗岩体
下载PDF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香 王静爱 陈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暴雨 时空变化 区域划分 福建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