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al Spirit Expect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Image
1
作者 LI Chao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3期89-90,94,共3页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national landscape image of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eds of western cultural spirit for China in th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From the 13th to the 18th century,the West demanded ...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national landscape image of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eds of western cultural spirit for China in th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From the 13th to the 18th century,the West demanded that China,the"cultural other",play the role of landscape image of an ideal and beautiful country,so as to help the West establish the way forward.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age of 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 to the Age of the Enlightenment,China’s 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spirit embodied in it are exactly in line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pirit,which helps the West to form an ideal and beautiful image of China.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the utilization function of western image of China as"cultural other"also changed,and the western image of China began to go into a period of complete reversal.With the change of the western modern cultural spirit’s expectation for China,the image of China of"imagining other","beautiful other","ideal other"and"inferior other"has been formed success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spirit National landscape image of China
下载PDF
The Far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Cat in the Rain—Analyze with Speech Act Theory
2
作者 刘雨霖 《海外英语》 2012年第6X期238-239,共2页
It analyzes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Cat in the R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y.Firstly,it presents the frame 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According to Austin,ther... It analyzes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Cat in the R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y.Firstly,it presents the frame 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According to Austin,there are two types of sentences: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Yule further presents the action performed by producing an utterance will consist of three related acts: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and perlocutionary act.Then it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speech act of the husband,the hotel keeper,and the wife.Through the analysis,the daughter image of the wife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husband the reveal and accentuate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who is considerate to his daughter and gives his daughter selfless love.Furthermore,it unfolds a broader horizon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 in the RAIN Speech ACT theory FAtheR image
下载PDF
Act in the Spirit of the 15th Congress of the Party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3
作者 Wu Yi, Minister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中国经贸画报》 1998年第1期91-93,共3页
China’s foreign trade continued to maintain its development momentum last year througn vigorous promotion of two fundamental changes,spurred by the smooth return of Hong Kong and propelled by the spirit of the 15th C... China’s foreign trade continued to maintain its development momentum last year througn vigorous promotion of two fundamental changes,spurred by the smooth return of Hong Kong and propelled by the spirit of the 15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orts and exports developed stead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 in the spirit of the 15th Congress of the Party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
下载PDF
What can poetry translation focus on-Sense, image or spirit?
4
作者 程水英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7期55-59,共5页
"Qi" (spirit) is originally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 to constitute the universe. Later, it's used as a term in literary criticism referring to the authors' talen... "Qi" (spirit) is originally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 to constitute the universe. Later, it's used as a term in literary criticism referring to the authors' talent, qualities, and their work styles. Poetry, as a language form concentrating thoughts and feelings, is the best form reflecting the various changes of"Qi" (spirit). "Qi" (spirit) combines the style, imagery and charm of a poem in a union,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should be close to such a combination. Translation of"Qi" (spirit) is a pursuit of translating poetry which is based on translation of sense and image, but it may focus more on the wording technique with a wide insight on the original poem including the meaning and the tone of the poem and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focusing on an overall effect of appre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of sense translation of image translation of spirit
下载PDF
互构·相融·共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关联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饶武元 罗邹贤 刘建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同特质共生成,探究两者的关联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互构、相融、共强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力量之源,其理想信仰支撑形象之核、初心使命铸牢形象之...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同特质共生成,探究两者的关联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互构、相融、共强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力量之源,其理想信仰支撑形象之核、初心使命铸牢形象之基、伟大斗争彰显形象之美、不负人民哺育形象之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标识,凝聚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力量,接续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引领目标,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禀赋,坚定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相融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要同筑共强,必须要筑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以奠定基本前提,砥砺初心使命“传家宝”以坚定实干立场,点燃文化自信“新火种”以提供持久涵养,强化政治品格“力量源”以注入浩然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伟大建党精神 大党形象 互构相融共强 关联逻辑
下载PDF
中华文化基因视域下礼乐精神的艺术呈现与价值构建
6
作者 蔡晓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2,共14页
在中国文化基因谱系中,礼乐作为“天人合一”的实践媒介,体现出一种将宇宙秩序引入人性与社会的文化模式。自然之律、道德之音、仪式之乐作为礼乐精神的三重维度,以十二音律合于天地之气、以琴乐德音涵养高尚人格、以祭祀乐舞象征伦理... 在中国文化基因谱系中,礼乐作为“天人合一”的实践媒介,体现出一种将宇宙秩序引入人性与社会的文化模式。自然之律、道德之音、仪式之乐作为礼乐精神的三重维度,以十二音律合于天地之气、以琴乐德音涵养高尚人格、以祭祀乐舞象征伦理秩序的深刻意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品质。礼乐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塑造国家意象,以及审美体验和道德教化的双重作用,涵养人性意蕴,体现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基因 礼乐精神 国家意象 人性意蕴
下载PDF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服的设计研究
7
作者 胡丹丹 魏鑫鑫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0-55,83,共7页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作为传播焦裕禄精神的主阵地,其工作人员的形象至关重要。工作人员穿着特定的馆服不仅能增强参观者对焦裕禄精神文化的体验感,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提升纪念馆的整体形象,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红色精品景区...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作为传播焦裕禄精神的主阵地,其工作人员的形象至关重要。工作人员穿着特定的馆服不仅能增强参观者对焦裕禄精神文化的体验感,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提升纪念馆的整体形象,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红色精品景区的目标。基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引导,调研了景区工作人员与参观者,分析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提炼焦裕禄精神中的价值意蕴,融合本土地域文化及相关的视觉元素,以及从其他红色景区的馆服案例中获得的启发,探寻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服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裕禄精神 馆服设计方法 馆员形象 地域文化
下载PDF
《马桥词典》中地理意象研究
8
作者 邓统湘 李心怡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存在诸多地理意象,其具有多维象征意蕴。从敬畏自然的哲思、灵性生物的隐喻、生存景观的表征,到历史记忆的见证,这些地理意象展现了万物有灵的浪漫思维与物我相融的理性认知;其作为展现乡村中国深厚文化根脉和复杂...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存在诸多地理意象,其具有多维象征意蕴。从敬畏自然的哲思、灵性生物的隐喻、生存景观的表征,到历史记忆的见证,这些地理意象展现了万物有灵的浪漫思维与物我相融的理性认知;其作为展现乡村中国深厚文化根脉和复杂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复苏了巫楚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古老韵味,揭示了传统乡村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挑战与文化转型,为理解乡村社会的复杂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词典》 地理意象 万物有灵 物我相融 巫楚文化 传统乡村
下载PDF
“戏改”背景下新编秦腔《武松锄奸》的成功及借鉴意义
9
作者 高日晖 杨垚垚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6-130,共5页
20世纪中期在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背景下,白雨新编了秦腔《武松锄奸》。《武松锄奸》对《水浒传》进行了新的创造,将侠义思想与人民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具有侠义精神与人民英雄兼备的新武松形象。对我们今天传承发展经典文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武松形象 侠义思想与人民性 秦腔
下载PDF
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蕴含与落地培育 被引量:1
10
作者 龙宝新 郭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教育家精神是隐藏在教育家集体人格及其实践背后的精神共相,从教育家的人格“长相”入手来透视教育家精神是精准定义教育家精神的科学之道。教育家是“梦想、思想、创想”的时代杰作,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实践旨趣的精神镜像,人民教育家... 教育家精神是隐藏在教育家集体人格及其实践背后的精神共相,从教育家的人格“长相”入手来透视教育家精神是精准定义教育家精神的科学之道。教育家是“梦想、思想、创想”的时代杰作,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实践旨趣的精神镜像,人民教育家精神是为民“立德、立学、立教”实践的意义浓缩与精神镜像。新时代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蕴含是:“家国天下”的立德精神、“知行统一”的立学精神与“仁智兼修”的立教精神。从“三修”,即修身、修心、修业入手,升华教师的师魂、睿化教师的心智、精化教师的技艺,是人民教育家精神落地培育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教育家精神 精神镜像 立德精神 立学精神 立教精神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中的“象”——从比较文化和比较文论的角度看Image(形象/意象/图像)(之二)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8,共5页
中国的象不同于西方的image。在中国文化中,宇宙和事物是虚实合一的,象既体现了虚实合一中实的一面,更要突出其虚的一面。对象的强调既突出了人物审美和文艺作品的神—骨—肉结构中"形"的一面,更关系到"神"的一面... 中国的象不同于西方的image。在中国文化中,宇宙和事物是虚实合一的,象既体现了虚实合一中实的一面,更要突出其虚的一面。对象的强调既突出了人物审美和文艺作品的神—骨—肉结构中"形"的一面,更关系到"神"的一面。因此,象是最能体现中国文论之特质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虚实合一 神与象通
下载PDF
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思琪 钟仁云 陈昆涛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270-274,共5页
新医科的提出为医工融合、医工学科交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医学类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医学影像学专业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阶段特征、潜在问题及措施等方面,... 新医科的提出为医工融合、医工学科交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医学类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医学影像学专业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阶段特征、潜在问题及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面向医学影像学专业高等教育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该专业或相近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下载PDF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
13
作者 付八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8,共10页
职务科技成果归属国有无形资产的法律政策问题被视为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难破解的体制性障碍。自2015年“权属分置制度”改革至今,科技管理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属性的体制性障碍。国内一些学者在解读西方经典... 职务科技成果归属国有无形资产的法律政策问题被视为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难破解的体制性障碍。自2015年“权属分置制度”改革至今,科技管理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属性的体制性障碍。国内一些学者在解读西方经典科技管理政策《拜杜法案》时存在误解。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要从成果转化优先、发明人主义、合同契约精神层面汲取其法理精神。从短期战略看,应吸收《拜杜法案》中的契约精神,摆脱国有资产属性体制的束缚;从中期战略看,应修改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文件,避免不同政策相互掐架的现象;从长期战略看,应赋予高校真正的法人办学自主权,在根本上破解体制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 《拜杜法案》 体制性障碍 契约精神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李大钊的系统纪念及其政治价值
14
作者 吴兴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5-98,共14页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于1927年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广泛多样的纪念活动。其中,中共中央在李大钊就义、公葬李大钊、庆祝建党15周年、中共七大等重要历史节点,组织了周期性、多形式、分层次的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于1927年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广泛多样的纪念活动。其中,中共中央在李大钊就义、公葬李大钊、庆祝建党15周年、中共七大等重要历史节点,组织了周期性、多形式、分层次的纪念活动,使得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得以树立、英勇事迹得以传播、伟大精神得以弘扬,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了榜样、坚定了信仰,为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精神动力。尽管不同纪念活动的主题稍有差异,李大钊的形象也稍有不同,但作为“被压迫民族中无产阶级战士最标本的模范”的基本形象最深入人心,是李大钊坚定爱国信念、崇高革命精神的和伟大人格力量的高度凝练。在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深刻总结并全面发扬党纪念李大钊的光荣传统和有益经验,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形象建构 精神弘扬
下载PDF
及物性系统理论视域下“两路”精神社会形象研究
15
作者 田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以《新华每日电讯》2021—2023年间有关“两路”精神的相关报道为语料,通过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新闻所构建的“两路”精神社会形象。新闻借助关系过程揭示“两路”精神的各类属性;通过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相互补充塑造“两路... 以《新华每日电讯》2021—2023年间有关“两路”精神的相关报道为语料,通过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新闻所构建的“两路”精神社会形象。新闻借助关系过程揭示“两路”精神的各类属性;通过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相互补充塑造“两路”典型人物,说明“两路”精神的体现形式;使用环境成分表明“两路”精神对西藏地区的深远影响。新闻通过及物性隐喻来实现过程强化,增强可读性,利用言语过程结合关系过程来降低说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 “两路”精神 社会形象构建 新闻语篇
下载PDF
新时代“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
16
作者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在绍兴迈向更高质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以新时代“胆剑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凝心铸魂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系统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绍兴实施“五创图强、四进争先”,勇闯“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胆剑精神 城市形象 内在逻辑
下载PDF
浅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新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湘卓 李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融合了中华历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儒家道家之博学,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抵御和治疗疾病的实践总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注入中医药院校的思政教育中,从思政课堂...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融合了中华历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儒家道家之博学,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抵御和治疗疾病的实践总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注入中医药院校的思政教育中,从思政课堂、学科引领、科学评估等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思政教育与优秀中医药文化的精准对接,将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精神文化 中医药行为文化 中医药形象文化 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善德精神融入民间童谣绘本创作研究
18
作者 梁英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96-198,共3页
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艺术教育的重要根基,本文旨在民间童谣的绘本创作创作与实践中,应用湘西北传统文化——善德精神进行图像化解读与设计:从内容上选择能表现善德精神的口传童谣作品进行现代化改编,并提取经典地方民间美术元素设计图像... 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艺术教育的重要根基,本文旨在民间童谣的绘本创作创作与实践中,应用湘西北传统文化——善德精神进行图像化解读与设计:从内容上选择能表现善德精神的口传童谣作品进行现代化改编,并提取经典地方民间美术元素设计图像符号设计地方文化儿童绘本书,展示我国原创绘本的魅力。继而尝试从图像设计层面提升民间童谣绘本的艺术价值,从儿童发展需求提升民间童谣绘本的教育价值,从地域文化视角提升民间童谣绘本的传播价值,探索绘本创作的新思路,提升我国原创绘本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德精神 民间童谣 图像解读 绘本创作
下载PDF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形象论析
19
作者 高静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教育家精神蕴含中华文化特有的化育智慧,凝聚中国教育特有的价值内核,展现人民教师特有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优秀教师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提供了目标指向和多维标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形象主要包括使命形象... 教育家精神蕴含中华文化特有的化育智慧,凝聚中国教育特有的价值内核,展现人民教师特有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优秀教师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提供了目标指向和多维标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形象主要包括使命形象、榜样形象、化育形象、治学形象、亲和形象、文化形象。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教育体系以实现形象塑造关口前移,多维创设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以实现形象塑造方法升级,系统构建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现形象塑造场域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共同特质 思政课教师 多维形象
下载PDF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形象评析--从历史真实与审美价值的关系出发
20
作者 熊晓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影片《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影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篡改上。影片中尤其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形象,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部分偏离了大众对李白的想象。... 影片《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影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篡改上。影片中尤其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形象,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部分偏离了大众对李白的想象。在权威、准确、客观的历史书写与充满诗意、侠气、悲情的人物形象之间,影片选择了塑造后者。追光动画公司在《长安三万里》中摈弃了其常用的中西、古今结合的传统文化策略,专注于对盛唐气象和诗人群像的艺术呈现,以高适和李白为中心,再现了唐代诗歌以及李白作为诗人和传奇人物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李白形象 诗意 侠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