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cient Charm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Mausoleum Stone Carvings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1期28-29,共2页
IN the Qthe field to the south-east of Naning there Squat several stone aniInals. These sfoneanimal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420-557 A.D.) tombs are treasurs ofart emforying the cfor Of Naningcapital of sin dynastieS.
关键词 the Ancient Charm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Mausoleum stone carvings
下载PDF
Stamps of New China:Stone Carvings of the Han Dynasty
2
《China Today》 1999年第9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MSG Stamps of New China:stone carvings of the Han dynasty
下载PDF
Bible Depicted in 2,000-year-old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s
3
《China Today》 2002年第10期7-7,共1页
Wang Weifan is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and a Christian theology education professor. H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several Eastern Han Dynasty museum exhibits in the Jiangsu Xu... Wang Weifan is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and a Christian theology education professor. H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several Eastern Han Dynasty museum exhibits in the Jiangsu Xuzhou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 Museum include depictions of the bible and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le Depicted in 2 000-year-old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s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大足宝顶山石刻大小佛湾密教造像研究
4
作者 党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合,大佛湾第21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都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有密切关联,小佛湾第9号窟是南宋时期密教高僧赵智凤用来修习瑜伽密法的观想窟,其窟内外造像除与金刚界大曼荼罗高度相似外,又融合“柳本尊十炼”等诸尊像,是巴蜀地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在佛教中国化的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刻 佛教中国化 金刚界曼荼罗神祇 宋代瑜伽教
下载PDF
重庆荣昌刘家庙新见南宋十圣观音窟初考
5
作者 邓新航 龙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
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 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一带的十圣观音造像,不仅是宋代昌州地区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观音群像,而且也是五代以来观音信仰加剧中国化、民间化、区域化和世俗化的鲜活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荣昌 刘家庙石窟 南宋时期 十圣观音 大足石刻
下载PDF
南宋临安大石佛院园林复原研究
6
作者 单怡辰 沈实现 +1 位作者 晋亚日 汪笑雪 《园林》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南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寺庙建筑形式。在详细考据有关大石佛院的文献古籍和历史绘画的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沿革,并从周边环境、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园林活动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将大石佛寺分为大石佛院、十三间楼和兜率寺三个部分,并结合《西湖清趣图》进行寺庙内外的复原想象,还原南宋时期大石佛院的园林盛景。大石佛院的复原研究为山地寺庙园林的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南宋西湖园林研究的后续展开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园林 大石佛寺 寺庙园林 园林复原 山地园林 西湖园林
下载PDF
常任侠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论略
7
作者 吴衍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壁画 发展演变 汉唐时代 敦煌美术史 常任侠
下载PDF
汉画像石的时空体现
8
作者 刘光继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造型艺术 汉画像石 中国传统文化 老庄 时空体现
下载PDF
从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墓石椁羽人像看南北朝文化融合问题
9
作者 张伟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2,87,共7页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绘画技法也是北朝风格,但羽人画像所蕴含的寓意则与南朝其他墓中的羽人题材相同,是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流交往融合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德祖 石椁 羽人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明中都石刻的整理归类
10
作者 王晔 郑艺鸿 +1 位作者 肖晴 赵蕊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81-184,共4页
明中都石刻现存六百余件,是中国建筑雕刻艺术的巅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明中都石刻多散落在凤阳县内,且多已消失、残损,严重影响了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面对如此数量庞大且类型繁多的石刻,传统的手工整理分类... 明中都石刻现存六百余件,是中国建筑雕刻艺术的巅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明中都石刻多散落在凤阳县内,且多已消失、残损,严重影响了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面对如此数量庞大且类型繁多的石刻,传统的手工整理分类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石刻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归类分析、建立特征库等步骤实现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为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精准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明中都石刻 图案归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辽“大安七年”刻石再考释
11
作者 郭奥奥 李秀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3-16,共4页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出土一块辽代石碑(残),因碑文书有“大安七年岁次辛”字样,学者多称之为辽“大安七年”刻石。石刻对辽金泰州地理考证、辽代官职解读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关于碑文的解读观点基本一致,但经过实地踏访与资料比...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出土一块辽代石碑(残),因碑文书有“大安七年岁次辛”字样,学者多称之为辽“大安七年”刻石。石刻对辽金泰州地理考证、辽代官职解读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关于碑文的解读观点基本一致,但经过实地踏访与资料比对,又发现如刻文存在简繁同体、同字异解及古塔断代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大安七年”刻石 塔子城 六面实心密檐攒尖砖塔
下载PDF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的形态现象及其成因考析
12
作者 周广超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4,共8页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在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依内容划分为动物、植物花卉、几何三大类别基础之上,发现石雕刻纹饰尺寸失调、形制随意的形态现象。进而梳释出造成此现象的三重历史成因:由...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在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依内容划分为动物、植物花卉、几何三大类别基础之上,发现石雕刻纹饰尺寸失调、形制随意的形态现象。进而梳释出造成此现象的三重历史成因:由武官为主的官员和“本土”“海外”户籍的普通匠人共同组成的复杂工匠群体;就地开采石材的质地、肌理所造成的视觉形态;工匠劳役繁重导致心理情绪的宣泄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都 石雕刻纹饰 形态现象 历史成因
下载PDF
南朝陵墓石刻艺术及其在中外交流中的民族特征
13
作者 尚荣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石刻始见于南阳,后传至襄阳,并随国家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至建康。南朝陵墓石刻初融合秦代装饰写实与汉代雄浑写意造型风格,之后不断吸收波斯文化和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文化艺术持续频繁的交流中形成其经典造型。南朝陵墓石刻具有... 石刻始见于南阳,后传至襄阳,并随国家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至建康。南朝陵墓石刻初融合秦代装饰写实与汉代雄浑写意造型风格,之后不断吸收波斯文化和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文化艺术持续频繁的交流中形成其经典造型。南朝陵墓石刻具有民族装饰化、调和折中化、中外融合性等艺术风格。南朝陵墓石刻承袭了传统艺术,并积极汲取北方和海外的艺术风格,创作题材得到了拓展,传统技法得到进一步丰富,这对后世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陵墓石刻 艺术风格 中外交流 文化特质 民族特征
下载PDF
元代海南岛学田管理考述——以万宁元代衍丰渠摩崖石刻为视角
14
作者 高文杰 《南海学刊》 2023年第4期129-136,共8页
碑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珍贵信息,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现存古代碑刻数量相对较少,但内容较为丰富,是海南地方史研究的珍贵原始... 碑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珍贵信息,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现存古代碑刻数量相对较少,但内容较为丰富,是海南地方史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学田是由官府拨付、富户捐献或者学校自行购置的土地,学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收获的粮食和钱租用作支付教育文化活动以及建筑维修等赡学的经费。万宁衍丰渠是为灌溉万安学田而建的元代水利工程,建成后为纪念开渠引水灌溉学田等事宜而镌刻衍丰渠摩崖石刻。通过对衍丰渠摩崖石刻内容的梳理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万宁地区乃至海南岛的元代学田管理运行及水利建设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元代 学田 水利 衍丰渠摩崖石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永卉 刘沁芃 卢章平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93,共8页
通过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构建,对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能提升受众的沉浸性与互动性,促进语义化进程,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首先,基于需求分析,从基础信息、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三重角度分析特征概念,完... 通过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构建,对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能提升受众的沉浸性与互动性,促进语义化进程,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首先,基于需求分析,从基础信息、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三重角度分析特征概念,完成南朝陵墓石刻本体模型构建;其次,以丹阳陵墓石刻作为研究实例完成知识获取与知识融合,并借助Neo4j图数据库完成知识图谱构建;最后,通过知识可视化展示与知识发现,体现知识图谱在开发石刻信息资源中的优势。研究发现,知识图谱在降低知识门槛、展示文化内涵、提升信息资源与受众之间互动性等方面效果明显。本研究为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石刻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文化遗产开发 信息资源开发 南朝陵墓石刻
下载PDF
从建筑形象看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16
作者 孟宪伟 《艺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2期62-87,共26页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划分提供有力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鲁南 苏北 皖北 区域性 互鉴性
下载PDF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谱系传承嬗变研究
17
作者 李晨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27-31,共5页
考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式、造型,发现南朝陵墓石刻与东汉石刻之间具有传承关系,特别是东汉时期洛阳与南阳、襄阳地区石兽造型之间有相互影响与传承关系。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致力于继承汉制,发展晋制,形成了石兽、石柱、石碑陵墓雕刻的... 考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式、造型,发现南朝陵墓石刻与东汉石刻之间具有传承关系,特别是东汉时期洛阳与南阳、襄阳地区石兽造型之间有相互影响与传承关系。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致力于继承汉制,发展晋制,形成了石兽、石柱、石碑陵墓雕刻的丧葬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陵墓石刻 传承 造型
下载PDF
对汉画舞重建中“左图右书”的思考
18
作者 杨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0-116,共7页
重建是古代舞蹈实现历史对接的有效途径,汉画舞重建是今人在“尊史”的前提下对两汉舞蹈的“再现”。以“左图右书”为基础的汉画舞蹈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是重建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在分析归纳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价值深入挖掘是重建中应... 重建是古代舞蹈实现历史对接的有效途径,汉画舞重建是今人在“尊史”的前提下对两汉舞蹈的“再现”。以“左图右书”为基础的汉画舞蹈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是重建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在分析归纳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价值深入挖掘是重建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以汉赋为例,结合汉赋文体价值、汉赋固有的图像意识、汉赋创作群体的特定身份等因素,对当前舞蹈研究中存在的对汉赋关注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汉画舞重建要做到历史语境下“尊史”的全面,同时应加深对“图”和“书”的深层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舞 重建 汉赋 汉画像石
下载PDF
明代牌坊传统石雕艺术图案特征识别——以金溪牌坊为例
19
作者 商雪芸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268-271,共4页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还集文化、艺术、技术等于一体,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牌坊中包含的石雕装饰是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习俗与精神面貌于一体...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还集文化、艺术、技术等于一体,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牌坊中包含的石雕装饰是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习俗与精神面貌于一体,以表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文章以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为主要研究方法,将金溪部分村落中典型的明代牌坊作为石雕艺术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石雕图案的内容及艺术表达形式来分析金溪明代牌坊所蕴含的石雕艺术规律、文化价值和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石雕艺术 雕刻图案 图案意义
下载PDF
试论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构建--以宋代天涯亭、清代“天涯”石刻为中心
20
作者 刘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2-110,共9页
宋代广南西路钦州天涯亭的设立者并非余靖,而是地方社会人士设立,充当着宋代南部边疆的标识。清代琼州府崖州的“天涯”石刻,并非程哲镌刻,而是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地方人士设立,表明此时清代的南部边疆已转移至此。南部边疆地区不断... 宋代广南西路钦州天涯亭的设立者并非余靖,而是地方社会人士设立,充当着宋代南部边疆的标识。清代琼州府崖州的“天涯”石刻,并非程哲镌刻,而是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地方人士设立,表明此时清代的南部边疆已转移至此。南部边疆地区不断重构历史书写,并制造历史遗址正是历史时期华夏国家南部疆界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家认同 边疆地区 宋代天涯亭 清代“天涯”石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