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u Fang Yuan at The Huntington--An Overview
1
作者 Laurie Sowd(USA)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9,共4页
Liu Fang Yuan is a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the Garden of Flowing Fragrance, a most remarkable project in Huntington. This project was conceived by James Folsom. It i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enture, complex const... Liu Fang Yuan is a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the Garden of Flowing Fragrance, a most remarkable project in Huntington. This project was conceived by James Folsom. It i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enture,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ject, unique China-US collaboration, and center of cultural memory. Inspired by the centuries-old Chinese tradition of private gardens, Liu Fang Yuan combines the scenic beauty of nature with the expressiveness of literature to give deeper meaning to the landscape. True to the authentic nature of a Chinese garden, the design respects the site. It extends to adapting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to meet local needs for seismic safety and wheelchair accessibility. Liu Fang Yuan is the only truly seasonal garden at the Huntington, emphasizing and symbolizing the progression of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visitor experiences more than the visual realm. The garden’s name, Liu Fang Yuan, has both literal and symbolic meanings refer to the scent of flowers and trees, also echoes the name of famed Ming dynasty painter Li Liufang. Liu Fang Yuan is truly a microcosm of The Huntington, bringing together botany, art and literature in a garden that will serve as a plac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center for education about one of the great humanities traditions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芳园 园林设计 规划设计 设计方案
下载PDF
阮元“文”论在晚清民国的回响——兼论近代文学观念的建立
2
作者 普慧 周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70,208,共14页
清代中期阮元及其门人对“文”观念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分梳,反省古文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使文学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这促使了文学独立,并出现了文学史观的雏形。阮元及其门人关于“文笔”的考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对“... 清代中期阮元及其门人对“文”观念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分梳,反省古文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使文学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这促使了文学独立,并出现了文学史观的雏形。阮元及其门人关于“文笔”的考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对“文”观念的论争,而且影响了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文学观。他们对阮元及其后学的观点进行选择性吸收和转化,甚至有批评阮元之处。同时,关于“文”的论争也引起其他近代学者对文学观念的关注和探析,为民国学者进行文学史撰写提供了材料资源和观点支撑,促成了清末民初“纯文学”观念的萌发,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 阮元 纯文学 章太炎 刘师培
下载PDF
论方学渐对王学的修正及其对桐城方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3
作者 武道房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7,共9页
晚明王学末流将王阳明“心体无善恶之说”导向两个路径:一是与释氏空观合流,使士人摆落世事,消解入世热情;二是很多士人将该学说,作为纵情肆欲、不讲是非道德之借口。方学渐学术思想总体是心学立场,但他又是王学修正派。他坚持心体至善... 晚明王学末流将王阳明“心体无善恶之说”导向两个路径:一是与释氏空观合流,使士人摆落世事,消解入世热情;二是很多士人将该学说,作为纵情肆欲、不讲是非道德之借口。方学渐学术思想总体是心学立场,但他又是王学修正派。他坚持心体至善说,反对王阳明、王畿“无善无恶心之体”说,其目的是为了纯正社会风俗,维护儒家礼教。他不轻言本体,主张上达即在下学之中,推崇庸德庸言之践履,是王门中的务实派。他主张以道问学辅助尊德性,对王学末流之反知主义是一个纠正。这些思想特点,对桐城方氏族人推尊忠孝节义、重视知识教育都有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家族风气,成为后世方氏族人立身和写作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学渐 修正 王学 桐城方氏 家族文化
下载PDF
隐于书院:一种“中间状态”的出处选择——以元末徽州士人赵汸和郑玉为中心
4
作者 鲁小俊 王亚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元末朝廷和地方势力对士人的征召,多少存在竞争和笼络人才的意味。士人的出处机遇,从庙堂与山林的二元区分,转向元廷、地方势力和山林的多元格局。面对各方征召,徽州士人赵汸和郑玉抱以“旁观者”的不合作心态。随着徽州路脱离元廷控制... 元末朝廷和地方势力对士人的征召,多少存在竞争和笼络人才的意味。士人的出处机遇,从庙堂与山林的二元区分,转向元廷、地方势力和山林的多元格局。面对各方征召,徽州士人赵汸和郑玉抱以“旁观者”的不合作心态。随着徽州路脱离元廷控制,二人对于政治的疏离态度有所淡化,而“忠元”情结渐趋加深。志在山林却又难以与政治完全绝缘,兼具官方和民间双重性质的书院,成为士人安身立命的绝佳之所。隐于书院,是一种“中间状态”的出处选择。赵汸和郑玉的处境、心态和归宿,是观察古代尤其是易代之际士人生存境遇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 书院 出处 隐逸 徽州 赵汸 郑玉
下载PDF
文章文法视野下义例、史法、义法之辨析
5
作者 宁俊红 王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学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共同认可或遵守的价值观念,而文章大义则往往体现作家个人的学养、精神等等。义例、史法、文章义法也都关注文章写作之“法”,都会考虑书与不书或材料的取舍等问题,但在“法”的内涵和指向上又有明显区别。经学家对书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章字句上,即所谓“一字褒贬”,史法的根本在于对体例的把握;《史通》开启了叙事文法的总结,明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左传》《史记》等的评点使叙事的篇章之法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方苞义法说的提出又以明人为基础,简化明代以来层出不穷的炫目、奇妙之法,主张法的运用随义而变化,更关注最基本的篇章法则,确立了清代文章学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文法 义法说 义例 史法 方苞 清代
下载PDF
论公安派之“真”的四个层面
6
作者 陈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4,共11页
在公安派的诗文理论中,“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前人对于“真”这一概念虽颇有研究,但对于“真”的意义层面划分仍不够细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公安派之“真”区分为人格、情感、文体、表达四个层面,并由此探讨“性灵”与“... 在公安派的诗文理论中,“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前人对于“真”这一概念虽颇有研究,但对于“真”的意义层面划分仍不够细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公安派之“真”区分为人格、情感、文体、表达四个层面,并由此探讨“性灵”与“真”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性灵”和“真”其实是“体”和“用”的关系。以“真”为核心来建立公安派的文学体系,一方面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因果位置,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其他审美风格在公安派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公安派对于“真”的追求,树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格类型,实现了个人情感的自由书写,促进了晚明非正式文体的勃兴,也代表了晚明“重一己而轻外物”的时代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派 文艺理论 袁宏道 晚明文学 小品文
下载PDF
普济消毒饮古代文献考证与分析
7
作者 郑陆峰 李鸿涛 陈广坤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方》,由黄芩、黄连、人参、陈皮、玄参、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为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等疾病。在涉及药味炮制的76条文献中,以甘草最多,多为生(44/45);其次为僵蚕,多为炒(38/44);黄连、黄芩多为酒炒(28/40、24/37);用法上以煮散剂为主,自明末剂型逐渐转变为汤剂。通过数据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为古代名方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中医古籍 考证
下载PDF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8
作者 辛龙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崇仁坊 宅第 礼会院 进奏院
下载PDF
基于方元的《伤寒论》用药规律研究
9
作者 马重阳 徐甜 +6 位作者 蒋欣妤 陈佳慧 殷秀敏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 张秋云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6-711,共6页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系数及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使用网络社团结构分析,进行《伤寒论》中方元的识别。结果:《伤寒论》中所有方剂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相似性,表明方剂中存在更小的方剂单元。关联规则及社团分析能够识别方元,如2味药方元石膏-甘草、桂枝-当归、栀子-香豉等,以及3味药方元干姜-黄连-人参、当归-细辛-通草、麻黄-桂枝-杏仁等。结论:《伤寒论》中存在2味或3味药构成的方元,未来需要对这些方元进行临床或实验上的验证,以明确方元的功效,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方元 方剂结构 方剂相似性 关联规则 社团结构 伤寒论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吴鞠通从运气学说论治疫病思想探析
10
作者 黄宇轩 范逸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281-1283,共3页
清代医家吴鞠通重视运用运气学说论治疫病。吴鞠通认为疫病病邪主要是厉气夹杂秽浊,疫病有温疫、寒疫之分,无论温疫、寒疫的发生均与运气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处方用药更需根据疫病发生的运气学特点配伍化裁。吴鞠通以每年的五运六气条... 清代医家吴鞠通重视运用运气学说论治疫病。吴鞠通认为疫病病邪主要是厉气夹杂秽浊,疫病有温疫、寒疫之分,无论温疫、寒疫的发生均与运气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处方用药更需根据疫病发生的运气学特点配伍化裁。吴鞠通以每年的五运六气条件结合更大时间范围的三元甲子类四时论,对于疫病理论进行了阐发,为丰富当代疫病诊疗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疫病 五运六气学说 三元甲子学说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X媛”及“媛”的类词缀化现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悦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2期76-79,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X媛”式的网络流行语,其中的语素“媛”出现了语义贬降和类词缀化的趋势。通过检索与“X媛”族词汇相关的网络新闻并借助百度指数,对“X媛”族词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词义的变迁和新词族的产生是社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X媛”式的网络流行语,其中的语素“媛”出现了语义贬降和类词缀化的趋势。通过检索与“X媛”族词汇相关的网络新闻并借助百度指数,对“X媛”族词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词义的变迁和新词族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X媛”式的网络流行语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概念融合进行研究,可以解释词义变化和新词族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媛” 网络流行语 类词缀 概念融合理论
下载PDF
元代地方六房与《元典章》编纂体例
12
作者 陈佳臻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房”作为正式的行政建制始于唐代,至北宋,在中央尚书省六部与地方州府六曹之间实现了对应关系。元代,在元朝中央政务运作逐渐形成“六部化”的发展趋势和文书流转逐步形成严格规则的形势下,地方路总管府为确保文书高效、稳定流转,维... “房”作为正式的行政建制始于唐代,至北宋,在中央尚书省六部与地方州府六曹之间实现了对应关系。元代,在元朝中央政务运作逐渐形成“六部化”的发展趋势和文书流转逐步形成严格规则的形势下,地方路总管府为确保文书高效、稳定流转,维系地方治理,开始以六房建制划分吏员职事。但各地路总管府六房的设置并没有定规,有的地方根据自身需要对六房进行了裁并改革。这一治理实践经验顺应了元朝行政、司法运作的新需要,符合元代以降社会发展趋势,最终为明清所继承。《元典章》所辑文书取材于路总管府,其采取六部编纂体例是受路总管府下六房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六房 路总管府 《元典章》
下载PDF
《理虚元鉴》“论肺独详”虚劳辨治思想探析
13
作者 刘怀鑫 许凯鑫 +2 位作者 郑熠伟 闵寅 周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6期235-238,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中医虚劳病证临床诊疗日益得到重视。《理虚元鉴》作为中医药论治虚劳病证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其对虚劳病证的预防、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诊疗自成体系,其中尤以“论肺”为其特点。书中强调,肺为“五脏之天”、...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中医虚劳病证临床诊疗日益得到重视。《理虚元鉴》作为中医药论治虚劳病证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其对虚劳病证的预防、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诊疗自成体系,其中尤以“论肺”为其特点。书中强调,肺为“五脏之天”、清虚之脏、治虚之枢、“三本二统”之要;辨证分型上提出“伏火刑金”为虚劳的重要病机;遣方用药注重滋阴润肺,确立清伏火、保肺阴、培脾土等治则治法。其立足于肺的学术思想内涵可为拓宽临床虚劳诊疗思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虚元鉴》 藏象理论 虚劳辨治
下载PDF
岭南医家刘渊《医学纂要》中风辨治探析
14
作者 王岳铭 张佛明 陈凯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01-505,共5页
清代岭南医家刘渊所撰的《医学纂要》是一本既言其验、又探其要的综合性医著。《医学纂要》对于中风的辨治既传承了张仲景与张景岳的理论与观点,又在遣方用药中体现了创新。刘渊在辨治中风时,从痰论治,调补脾肾;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 清代岭南医家刘渊所撰的《医学纂要》是一本既言其验、又探其要的综合性医著。《医学纂要》对于中风的辨治既传承了张仲景与张景岳的理论与观点,又在遣方用药中体现了创新。刘渊在辨治中风时,从痰论治,调补脾肾;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创立了针对中风的六经证治;秉承标本分治的原则,治疗中风区分急缓,辨别急危重症。治疗中风用药时,继承张景岳“补虚不离桂附”之思路,或佐以肉桂与附子以追散失的元阳、生无根之气,或佐以桂枝与附子以通畅血脉,使寒邪自除;遣方用药多采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以补气养血,调补人体气血阴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医家 《医学纂要》 中风 从痰论治 调补脾肾 补气养血 刘渊 清代
下载PDF
朱元璋的元朝观和正统论
15
作者 张光耀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元朝和明朝 正统论 天命观 夷夏之辨
下载PDF
方以智工夫论下的主体自我证成
16
作者 聂磊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在修养工夫论视域下,方以智认为主体的自我证成是以“中节”为可能性、以“仁性”为展现、以“中和”为境界。“中和”之境界与“仁性”之展现离不开“中节”,“中节”作为践形之工夫,展现主体之“仁性”,通达“中和”之境界。在主体自... 在修养工夫论视域下,方以智认为主体的自我证成是以“中节”为可能性、以“仁性”为展现、以“中和”为境界。“中和”之境界与“仁性”之展现离不开“中节”,“中节”作为践形之工夫,展现主体之“仁性”,通达“中和”之境界。在主体自我证成过程中,方以智突破了传统儒学体用观,提倡“以用显体”、重在实用的实学风尚。同时,方以智又以“中和”作为工夫与道体的双重开显,并通过“中节”的践履与“仁性”的保证而臻至“中和”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工夫论 主体性 仁性
下载PDF
孙柔嘉为什么从“泛论”扯到自己?——《围城》探秘之十一
17
作者 管冠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在普遍性与超越性的外观之下,方鸿渐的“泛论”有着丰富复杂的个体感受与心理体验。孙柔嘉把“泛论”往自己身上扯并非不可理喻、无中生有地“胡闹”,而是道出了其中真实不虚的隐秘内容。其实质是跟方鸿渐进行相互承认的斗争,目的只有一... 在普遍性与超越性的外观之下,方鸿渐的“泛论”有着丰富复杂的个体感受与心理体验。孙柔嘉把“泛论”往自己身上扯并非不可理喻、无中生有地“胡闹”,而是道出了其中真实不虚的隐秘内容。其实质是跟方鸿渐进行相互承认的斗争,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对方能真正地、全心全意地爱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鸿渐 孙柔嘉 泛论 《围城》
下载PDF
论方以智《诗说》“正变”观及其诗学实践
18
作者 童溪乔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诗说》是方以智为数不多的阐发诗学理论和进行诗学批评的专章。它基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正变”观,针对明代诗坛的时文风气,结合三教融通的哲学方法,阐明了理想化的诗歌发展理念:正变相济、融会通变。其诗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诗说》是方以智为数不多的阐发诗学理论和进行诗学批评的专章。它基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正变”观,针对明代诗坛的时文风气,结合三教融通的哲学方法,阐明了理想化的诗歌发展理念:正变相济、融会通变。其诗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说》中的“正变”观,又与其存在着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诗说》 “正变”观 诗学实践
下载PDF
凝视理论视域下房思琪的悲剧解读
19
作者 蒋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06,共3页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使得主体性分崩离析,导致其最终走向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的死角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凝视 林奕含
下载PDF
元前诗歌叙事传统的演进及体制特征
20
作者 饶龙隼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在从先秦以至唐宋漫长的历时变迁中,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的叙事与抒情性能递经共生、分化、消长、互渗的进程。尤其是二者在经历了体制分化之后,诗歌叙事就进入分途发展演进阶段。其具体演进历程大略分三段式,首先是抒情与叙事之各体消长,... 在从先秦以至唐宋漫长的历时变迁中,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的叙事与抒情性能递经共生、分化、消长、互渗的进程。尤其是二者在经历了体制分化之后,诗歌叙事就进入分途发展演进阶段。其具体演进历程大略分三段式,首先是抒情与叙事之各体消长,其次是诗歌叙事之多体式分布,终至诗歌叙事传统之凝定成形。诗歌叙事传统一旦形成,就表征出若干体制特征:其一,常规叙事诗有较强叙事特性,而非叙事诗也蕴涵叙事成分,不论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其叙事性能均渐趋增强;其二,诗歌叙事主要体现在正文中,而其叙事性也表征于附件上,且因附件与正文相配合,而使诗歌叙事更显完善;其三,诗歌叙事既向体式内部充实,同时也向诗歌体式之外拓展,呈现为诗作跨文本组合,或为诗歌叙事之跨文类。此外,为应对诗歌叙事的创作实绩,还催生一系列诗歌叙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前诗歌 诗歌叙事 叙事理论 叙事传统 演进 体制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