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posed Area for Study of Accessory Section and Point of Terrestri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被引量:1
1
作者 PengYuanqiao WangShangya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157-162,共6页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PTB),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cessory section and point (ASP) of the terrestrial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PTB),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cessory section and point (ASP) of the terrestrial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TPTB) is now on the agenda. However, all good TPTB sections so far known have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 (1) the exact TPTB horizon is difficult to define paleontologically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2) accu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TBs is hard to attai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global life crisis in both th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Paleozoic Mesozoic transition, these shortcomings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w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some fossiliferous PTB sections which include marine, paralic and terrestrial are well developed, allowing bed to bed correlation of the PTB sequences. Fortunately, the marine PTB sequence in this area is almost the same as found at the Meishan Section, where the GSSP of the PTB is located, which may provide a reliable auxiliary marker for high resolution demarcation of the TPTB. These features found in w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make this area a good place to study the ASP of the TPTB, so we propose to study the ASP of the TPTB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TPTB) accessory section and point (ASP) w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
2
作者 熊雪莲 熊渊丽 +1 位作者 龙亚娟 陈小花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172-17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应...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泌乳情况、母乳喂养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后6 h,对照组术后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48 h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剖宫产产后术后疼痛,并促进泌乳及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 围手术期护理 剖宫产 术后疼痛 母乳喂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的效果研究
3
作者 刘燕 曹丽萍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6期89-92,共4页
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的效果。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行剖宫产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 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的效果。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行剖宫产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整体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发现,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缩短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增加产妇泌乳量,加速产妇产后恢复,提高产妇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初产妇 剖宫产 术后护理
下载PDF
大青山山前断裂土右旗西段莲花山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及年龄 被引量:3
4
作者 姚赟胜 王爱国 +3 位作者 邵延秀 刘兴旺 张波 贾源源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大青山山前断裂位于河套盆地北缘,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段古地震特征做过较多研究,但是因测年技术手段限制,以及在同一断层剖面拥有较多能有效约束古地震事件的测年数据较少、且能揭露出较多古地震事件的剖面偏少。本文通过对... 大青山山前断裂位于河套盆地北缘,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段古地震特征做过较多研究,但是因测年技术手段限制,以及在同一断层剖面拥有较多能有效约束古地震事件的测年数据较少、且能揭露出较多古地震事件的剖面偏少。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土右旗西段莲花山东侧古地震探槽的开挖,利用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对古地震事件进行有效约束,并结合前人在该段探槽的年代数据,运用断层逐次限定法综合分析,得出土右旗西段断裂距今约11 500年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平均复发间隔2 260年。该段断裂5次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分别为:1.28~1.42 ka、3.41~3.60 ka、4.08~5.01 ka、8.26~9.32 ka和10.70~11.30 ka。最新一次活动事件应该为公元849年地震。同时,探槽揭露该段断层呈正断层性质,倾角在∠58°~∠77°之间。根据经验公式,包头段、土右旗西段和土左旗西段的潜在发震能力分别在M_W6.8~7.1、M_W6.8~7.1和M_W7.1~7.2左右。本文经验公式得出的震级偏小,可能存在级联破裂,后期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手段对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山前断裂 土右旗西段 莲花山 古地震探槽 复发间隔 正断层
下载PDF
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崔雨昕 胡宁宁 +2 位作者 王丹 孙萌 康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1,共9页
为探究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对摩天岭自然保护区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踏查,共选取了20个具有典型植被特征的群落作为样地,通过多元... 为探究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对摩天岭自然保护区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踏查,共选取了20个具有典型植被特征的群落作为样地,通过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对20个样地进行数量分类,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行排序,并对分类得到的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20个样地进行MRT分类,得出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油松-白刺花-野棉花群落、辽东栎-覆盆子-蛇莓群落和华山松-巴山木竹-野青茅群落。2)CCA排序揭示了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海拔是影响研究区域森林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向和坡度。3)研究区域森林群落各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呈沿海拔梯度上升的趋势,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梯度波动不大。综上,海拔是影响陕西秦岭西段森林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陕西秦岭西段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树 典范对应分析 物种多样性 群落分类 秦岭西段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6
作者 闫雪莹 桑琴 +5 位作者 蒋裕强 方锐 周亚东 刘雪 李顺 袁永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9,共12页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分为厚层型和薄层型2种类型。灰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平均渗透率为0.05 mD,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孔和微裂缝;②根据断层规模、断穿层位及平面上的断距,将研究区断层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大安寨段主要受一级和二级断层影响,与断层伴生的裂缝体系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③研究区有利相带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断储配置关系控制了油藏的产能,可分为“薄层灰岩+一级断缝”与“厚层灰岩+一级/二级断缝”2种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系 介壳灰岩 构造缝 成岩缝 有利相带 断储配置关系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公山庙西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准南西段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体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
7
作者 王柯 周勇 +3 位作者 王剑 高崇龙 刘明 任影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19,共20页
准南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段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控制因素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下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理论,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野外露头及实验... 准南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段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控制因素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下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理论,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野外露头及实验分析数据,对砂砾岩体的岩相、岩相组合及沉积展布进行分析,并探讨砂砾岩体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识别出6种岩相及6种岩相组合类型。不同部位砂砾岩成因类型不同,西段南部高泉地区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北部卡因迪克地区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清水河组沉积期准南西段砂砾岩沉积受源区母岩性质、供源强度及古气候影响,其中,物源区母岩性质及供源强度控制砂砾岩体的沉积类型及规模,古气候影响母岩区风化剥蚀程度及沉积搬运环境。结合控制因素和沉积特征建立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的南部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沉积发育模式,可为砂砾岩体的成因判别以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西段 清水河组 砂砾岩体 成因机制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的白蜡树属椒叶梣组系统发育及谱系地理格局形成
8
作者 韦羿帆 周明芹 WEN Jun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55,共12页
木犀科白蜡树属椒叶梣组(Fraxinus sect. Sciadanthus)由自然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S.Z.Qu,C.B.Shang&P.L.Su)、喜马拉雅西部的椒叶梣(Fraxinusxanthoxyloides(G.Don)DC.)和非洲北部的Fraxinus dimorpha 3... 木犀科白蜡树属椒叶梣组(Fraxinus sect. Sciadanthus)由自然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S.Z.Qu,C.B.Shang&P.L.Su)、喜马拉雅西部的椒叶梣(Fraxinusxanthoxyloides(G.Don)DC.)和非洲北部的Fraxinus dimorpha 3个物种组成,呈现出特殊的间断分布模式,目前该组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尚不清楚。利用ITS、psbA-trnH、rpl32-trnL和matK 4个标记对白蜡树属42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ITS序列构建的贝叶斯系统树支持Wallander的分类方法,即属内再分成6个组,对节白蜡、椒叶梣和F. dimorpha都属于椒叶梣组,且该组与欧梣组(sect. Fraxinus)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姐妹组;(2)椒叶梣可能是F. dimorpha与欧亚种的杂交后代;(3)BEAST分化时间图显示,白蜡树属最早起源于42.05 Ma,椒叶梣组最早分化于21.86 Ma,对节白蜡最早分化于11.87 Ma。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可能是导致椒叶组物种间断分布的重要原因,对节白蜡和椒叶梣可能是其影响下的孑遗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树属 椒叶梣组 对节白蜡 谱系地理学 华中—西喜马拉雅—北非间断分布
下载PDF
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9
作者 张洪潮 张俊 +1 位作者 胡向荣 樊旺东 《河南科技》 202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西段 林草湿地 时空变化 细小地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深井井壁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王跃鹏 高永伟 杨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91-670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深层页岩气井钻井工程中垮塌、漏失、卡钻等复杂情况频发。为保障安全高效钻井,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早日实现该区深层海相页岩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基于地应力、岩石力学等室内物理实验,结合现场工程参数及塌漏信...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深层页岩气井钻井工程中垮塌、漏失、卡钻等复杂情况频发。为保障安全高效钻井,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早日实现该区深层海相页岩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基于地应力、岩石力学等室内物理实验,结合现场工程参数及塌漏信息,考虑力学弱面影响,建立西缘冲断带深井全井段地层力学参数、全井段四压力剖面模型,评价不同岩性地层力学参数分布规律,揭示了西缘冲断带深井井壁坍塌、漏失等失稳机理。结果表明:羊虎沟组以上砂泥岩地层强度较低,为20~100 MPa,拉什仲组至桌子山组灰岩强度较高,超过100 MPa。较大的水平主应力差,发育的裂缝带、煤层是诱发井壁失稳的主要原因。建立的西缘冲断带深井岩石力学性能及四压力剖面预测,可为该地区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关键工程参数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冲断带 深井 全井段地层 力学性能 井壁稳定
下载PDF
通腑排气颗粒联合新斯的明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
11
作者 郭乐 艾艳芬 高叙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3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拟通腑排气颗粒联合新斯的明治疗对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6 h予臀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术后6 h予...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拟通腑排气颗粒联合新斯的明治疗对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6 h予臀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术后6 h予自拟通腑排气颗粒联合新斯的明治疗。分析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腹痛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无腹胀、腹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的腹胀、腹痛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拟通腑排气颗粒联合新斯的明治疗,较单独新斯的明治疗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通腑排气颗粒 新斯的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国土空间保护下茶马古道大理珥西段区域空间特征研究
12
作者 王连 迭戈·萨尔梅隆 +1 位作者 程海帆 周峰越 《住区》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以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之茶马古道修复及保护利用为例,探讨茶马古道洱西段(龙首关-龙尾关)沿线“点-线-面”文化空间廊道特征,综合评估划定沿线文化空间,量化分析与描述沿线空间形态,提出沿线分段保护修复及发展建议,探索再... 以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之茶马古道修复及保护利用为例,探讨茶马古道洱西段(龙首关-龙尾关)沿线“点-线-面”文化空间廊道特征,综合评估划定沿线文化空间,量化分析与描述沿线空间形态,提出沿线分段保护修复及发展建议,探索再现茶马古道沿线区域空间特征。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体系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研究贯穿了建立历史道路名录信息库的科学方法,并为茶马古道“点-线-面”全要素集及保护修复提出一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大理洱西段古驿道 文化遗产空间特征 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古驿道信息入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鑫 詹艳 +2 位作者 赵国泽 王立凤 王继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在横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的查甘池—银川—五湖洞约200 km长的东西向剖面上,进行了67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数据.分析了各测点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方位角、磁... 在横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的查甘池—银川—五湖洞约200 km长的东西向剖面上,进行了67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数据.分析了各测点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方位角、磁实感应矢量等参数,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得到的二维电性结构表明,沿剖面查汗断裂带、贺兰山东缘断裂带和黄河断裂带是明显较大型电性边界,为超壳断裂带,而三关口断裂带深部延深不大.沿剖面阿拉善地块、贺兰山褶皱带、银川断陷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阿拉善地块内部除浅表电阻率较低外,以下到深度约50 km都表现为高电阻特性.贺兰山褶皱带电性结构复杂,电阻率高低相间.银川盆地具有上宽下窄最深达约8 km低阻层,具有断陷盆地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具有低-高-低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成层性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惠博 伊海生 +1 位作者 夏国清 马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4-1281,共8页
藏北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保存有完整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对柴西茫崖凹陷背斜北东翼长尾台剖面详细的野外测量,结合室内薄片鉴定,研究了该剖面岩石组构、沉积构造、沉积相、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了各组基本层序,分析了其旋回特征。最后,系统... 藏北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保存有完整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对柴西茫崖凹陷背斜北东翼长尾台剖面详细的野外测量,结合室内薄片鉴定,研究了该剖面岩石组构、沉积构造、沉积相、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了各组基本层序,分析了其旋回特征。最后,系统总结新生代地层的整体沉积演化特征,试图通过这些特征来揭示该地区整个新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长尾台剖面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4
15
作者 徐学义 马中平 +3 位作者 夏祖春 夏林圻 李向民 王立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0-75,共26页
通过对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TIMS法U—Pb同位素定年,表明中天山托克逊南-库米什北侵入于奥陶纪可可乃克群中的碱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95.1±0.9Ma,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393.5±2.7Ma。石英闪长岩体形成于327.3... 通过对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TIMS法U—Pb同位素定年,表明中天山托克逊南-库米什北侵入于奥陶纪可可乃克群中的碱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95.1±0.9Ma,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393.5±2.7Ma。石英闪长岩体形成于327.3±0.9Ma,斜长花岗岩体形成时代为424.1±1.1Ma.并揭示出中天山中段库米什地区的3期构造岩浆事件,分别相当于早志留世、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天山哈希勒根大坂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86.8±0.8Ma。对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侵入岩类的锆石TIMS法U—Pb同位素定年,表明霍城果子沟角闪花岗岩形成于351.9±1.6Ma,昭苏煤矿花岗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348.4±0.8Ma,新源则克台角闪辉长岩体形成于308.2±1.2Ma。南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侵入于巴音布鲁克群中的石英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446.8±1.2Ma,独一库公路南段库尔干道班14.6km和15.2km处的角闪斜长花岗岩体与黑云母花岗岩体分别形成于426.3±1.9Ma和425.1±1.8Ma。对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天山托克逊南-库米什北志留纪-早泥盆世花岗岩为钙碱系列,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具有Rb、Th、Ba富集,Ta、Nb亏损的分配型式,形成于火山弧环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为钙碱系列,准铝-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程度较前者低。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具有Rb、Th富集.Ba略亏损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形成于后碰撞(post—collision)构造环境。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石炭-二叠纪花岗岩为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分配型式同样具有Rb、Th富集,Ba明显亏损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亦形成于后碰撞(post—collision)构造环境。南天山库尔千花岗岩为Al2O3含量高的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中等(157.89×10^-6~81.81×10^-6),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呈现出K、Rb、Th、Ba富集和Nb、Ta、Zr、Hf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其形成时代与天山古生代洋盆俯冲时限相当.为岛弧构造环境。依据Sr—Nd—Pb同位素回时计算结果,本次研究所取的花岗岩初始锶同位素比值高,介于0.70435~0.70982,εNd(t)值多小于零或为很低的正值,T2DM或TDM均远大于岩体形成年龄,δ^180‰多大于10,个别为6.7。显示出古老壳源物质在花岗岩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鉴于花岗岩的εNd(t)均在0左右变动,同样说明,新生地壳在花岗岩浆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的εNd(t)值与前寒武纪岩石的δNd(t)对比研究表明,中天山库米什北志留纪斜长花岗岩体可能是中新元古界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既有中新元古界片麻岩或片岩部分熔融生成,亦有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受到古老地壳混染后岩浆结晶产物。伊犁石炭-二叠纪花岗岩和南天山库尔干志留纪花岗岩均显示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并受古老地壳混染的Nd同位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TIMS U—Pb同位素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天山中西段
下载PDF
北京西郊寒武系凤山组叠层石生物层 被引量:29
16
作者 梅冥相 刘丽 胡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0-460,共21页
叠层石是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岩石记录中的"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在北京西山寒武系芙蓉统凤山组下部,见一层厚度为2~3m的叠层石生物层。宏观上,该生物层主要为大型柱状叠层石所组成;微观上,表现为致密泥晶灰岩... 叠层石是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岩石记录中的"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在北京西山寒武系芙蓉统凤山组下部,见一层厚度为2~3m的叠层石生物层。宏观上,该生物层主要为大型柱状叠层石所组成;微观上,表现为致密泥晶灰岩和颗粒泥晶灰岩构成的泥晶相叠层石。在叠层石内部,各种特殊的颗粒如底栖鲕粒、核形石和凝块石的发育,表明了微生物席内颗粒的多样性,而三叶虫骨屑的发育则意味着叠层石生长过程中较为强烈的泥晶粘聚作用;致密泥晶中的黄铁矿晶体,间接地反映了泥晶的异养细菌成因。因此,凤山组中的叠层石生物层,作为"贫乏骨骼的寒武纪风暴海"中典型的沉积学现象,成为较深水背景之中微生物造礁作用的典型实例,也成为理解微生物席内微生物成因颗粒多样性的典型岩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生物层 凤山组 芙蓉统 下苇甸剖面 北京西郊
下载PDF
川西甘孜地区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乔彦松 刘冬雁 +3 位作者 李朝柱 李名则 王燕 赵志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高原季风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记录了上述环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演化的关系,对探讨高原隆升...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高原季风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记录了上述环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演化的关系,对探讨高原隆升的环境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A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M界线出现在L7的底部,并且在剖面下部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以古地磁界限点作为时间控制点外推该剖面典型风尘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 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甘孜地区 甘孜.A剖面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苗继军 贾承造 +4 位作者 侯向辉 王招明 邹才能 汤良杰 宋玉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0-752,共13页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解析 平衡剖面 新生代 塔里木西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涛 宋春晖 +5 位作者 王亚东 郑海军 张志高 吴松 孟庆泉 方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2-321,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晚新生代 构造旋转 平衡剖面 柴西地区
下载PDF
库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汤良杰 万桂梅 +2 位作者 王清华 金文正 杨文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盐上、盐下地层变形极不协调,盐上地层缩短量明显大于盐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盐上、盐下分层缩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沉降史 西秋里塔格构造带 库车拗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