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leaves of Thea sinensis^+
1
作者 FANG, Ji-Nian ZHANG, Zhi-Hua +1 位作者 SONG, Guo-Qiang LIU, Bai-Nia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adic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6期547-551,共0页
A polysaccharide of Thea sinensis, TSA,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fresh leaves as a major f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The mol. wt. was estimated to be 850,000 with [α]_D^(15)+ 25.5°(c=0.75, H_2O). The componen... A polysaccharide of Thea sinensis, TSA,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fresh leaves as a major f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The mol. wt. was estimated to be 850,000 with [α]_D^(15)+ 25.5°(c=0.75, H_2O). The component sugars were determined as L-rhamnose, L-arabinose, and D-galactose in molar ratio of 0.54: 1.0: 0.94. The O-acetyl groups locating on galactose residues position 2 were also iden- tified and the content was 3.8%. The ^(13)C NMR spectrum and CrO_3 oxidation of TSA indicated the Rhamnose, Arabinose and Galactose to be in α-, α- and β-configurations, respectively. Me- thylation analysis, periodate oxidation, partial hydrolysis and ^(13) C NMR. spectrum showed that TSA. is a branched galactoarabi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leaves of thea sinensis
全文增补中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雀梅藤化学成分
2
作者 蒙雪雁 王成海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37-41,55,共6页
通过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雀梅藤[Sageretia thea(Osbeck)Johnst.]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将干燥的雀梅藤根粗粉用水回流提取,减压回收溶剂,干燥得到提取物后,重新溶解到甲醇溶液中,经0.22μm... 通过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雀梅藤[Sageretia thea(Osbeck)Johnst.]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将干燥的雀梅藤根粗粉用水回流提取,减压回收溶剂,干燥得到提取物后,重新溶解到甲醇溶液中,经0.22μm微孔滤器过滤进入UPLC-QTOF-MS/MS分析。采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并在全扫描模式进行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对高分辨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进行解析,结合参考文献数据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共鉴定了43个化合物,主要为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梅藤[Sageretia thea(Osbeck)Johnst.] 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0
3
作者 蒋会兵 宋维希 +7 位作者 矣兵 李友勇 马玲 陈林波 田易萍 段志芬 刘本英 梁名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00-2008,共9页
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 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6~0.99之间,以红河地区较高,其次是临沧和文山地区,以昭通地区较低。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7%~48.14%之间,平均为26.43%,以酚氨比较大,水浸出物含量较小: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在16.09%~25.75%之间,以文山、红河地区较大,昭通、大理地区较小。茶树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显示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10个地区的茶树资源划分为3个地理组,东北部的昭通和东南部的红河各单独聚为一组,其他8个地区聚为第3组,显示云南茶树资源存在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初步推断东南部为云南茶树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云南省
下载PDF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4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3 位作者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15,共10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山茶属植物 花粉形态 超微结构 演化
下载PDF
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亮 山口聪 +3 位作者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组植物的RAPD扩增,在所扩增得到的107条可重现谱带中(平均7.1条/引物)有102条(平均6.8条/引物)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是95.3%。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211条之间,相对多态性频度在0.04—0.96之间,不过总平均多态性频度只有0.30,在0.16—0.60之间。利用RAPD标记的Nei&Li氏系数和UPGMA法构建了茶组植物分子系统树,并进行SHMM主成分分析,结果均可将茶组植物分为“五室类群”和“三室类群”两大类。在UPGMA分子系统树上,两大类下可分别再分3个和2个亚类群。同时从遗传距离探讨了一些种的亲缘关系和分子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茶组植物 遗传多样性 分子系统学 山茶属
下载PDF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茶组植物种间亲缘进化关系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丽鸳 刘本英 +4 位作者 姜燕华 段云裳 成浩 周健 唐一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1-346,共6页
本研究利用50对来自茶系的SSR引物对41份茶组资源进行PCR扩增,研究不同类型SSR引物的通用性和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茶系的SSR引物在茶组植物中的通用性高,其中EST-SSR通用性多态位点的比例达到60%。另外,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茶组材... 本研究利用50对来自茶系的SSR引物对41份茶组资源进行PCR扩增,研究不同类型SSR引物的通用性和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茶系的SSR引物在茶组植物中的通用性高,其中EST-SSR通用性多态位点的比例达到60%。另外,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茶组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4.21个等位基因。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茶组12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遗传进化分析 SSR 通用性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6
7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被引量:29
8
作者 杜琪珍 李名君 +1 位作者 刘维华 王海思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2,共12页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Du et Li.大叶茶 C.macrophyllaea Du et Li.和苦茶 C.var.kuiea Du et Li.3个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化学分类 数值分类 五室茶 三室茶
下载PDF
茶组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季鹏章 汪云刚 +3 位作者 张俊 唐一春 黄兴奇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4-588,共5页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19种和变种,应用ISSR标记对其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1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ISSR反应共得到166条可重复条带,多态性条带有15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是93.4%,分析揭示茶组植物的Nei...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19种和变种,应用ISSR标记对其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1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ISSR反应共得到166条可重复条带,多态性条带有15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是93.4%,分析揭示茶组植物的Nei’氏遗传距离(He)是0.2951,Shanon多样性指数是0.4520;基于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UPGMA树型图表明,茶组植物明显地分为2个主要的类群("三室类群"和"五室类群"),ISSR表型特征的主成分分析(PCA)也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指出与普洱茶C.assam ica进行种间杂交育种,应优先选择茶组植物中C.irrawadiensis、C.dehungensis和C.tali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亲缘关系 茶组植物
下载PDF
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0-1753,共4页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下载PDF
四川大树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国鲁 李晓林 +1 位作者 王守生 周才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ze)均为20=30=20m+8sm+2st,两类核型属“2A”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叶植物的物种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茶组的分类学处理及原产中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树茶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蒋会兵 矣兵 +1 位作者 梁名志 王平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3-840,共8页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taliensis)和厚轴茶(C.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gymnogy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形态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茶组植物中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折改梅 张香兰 +3 位作者 陈可可 许玫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为茶叶的原料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提示大理茶有可能是大叶茶的基源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没食子酸 茶氨酸
下载PDF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宏达 张润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17,共7页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山茶科 发育
下载PDF
茶皂素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4
15
作者 傅春玲 洪奇华 +2 位作者 阮辉 詹勇 孟学多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我们以纯化的茶皂甙为标准品,采用光度法对茶皂素的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8%的香草醛乙醇溶液和77%硫酸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452.5nm,显色反应的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5分钟为宜.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消耗试剂量少及重复... 我们以纯化的茶皂甙为标准品,采用光度法对茶皂素的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8%的香草醛乙醇溶液和77%硫酸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452.5nm,显色反应的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5分钟为宜.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消耗试剂量少及重复性好等特点.结果表明本法适用于工业分析中茶皂素的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光度法 测定 表面活性剂 茶皂甙
下载PDF
中国茶组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黎星辉 章传政 +3 位作者 刘春林 施兆鹏 罗军武 陈暄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7-508,共2页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茶组植物23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35条RAPD谱带,其中有多态带123条,平均多态性为91.11%。聚类分析表明,广南茶与大苞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378),汝城白毛茶与厚轴茶之间的遗传距...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茶组植物23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35条RAPD谱带,其中有多态带123条,平均多态性为91.11%。聚类分析表明,广南茶与大苞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378),汝城白毛茶与厚轴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8995),应用UPGMA聚类分析法构建了DNA分子系统树图,并据此讨论了茶组植物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盛美 宋维希 +3 位作者 唐一春 马玲 汪云刚 成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118,共4页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8个人工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4.4%~22.5%之间,结果表明,以花粉生活力高的栽培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高于野生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花粉生活力 种间杂交
下载PDF
从茶籽饼中提取茶皂素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赵元藩 李贵明 +1 位作者 李文燕 张永伍 《云南化工》 CAS 1996年第1期51-53,66,共4页
本文就从茶籽饼③中提取茶皂素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五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综合了水浸法和有机溶剂法的优点,总结出了一种新的提取工艺──水提──醇萃法。可得到纯度为95%的茶皂素,并且成本低。
关键词 茶籽饼 茶皂素 水提-醇萃法 提取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的茶皂素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坤国 黄明泉 罗国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19-21,共3页
报道了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的茶皂素提取方法 ,并从乙醇浓度、提取剂用量、回流时间、皂素沉淀剂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本法具有工艺简单。
关键词 无水乙醇 茶皂素 提取 工艺流程 茶籽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乙醇/己烷混合溶剂一次性浸提油茶枯饼 被引量:8
20
作者 钟海雁 王承南 +1 位作者 刘云 张余权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 95%乙醇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的特性、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性质及混合溶剂对油茶枯饼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在 7∶30~ 4∶6范围内 ,两者均可混溶。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温度有提高的趋势 ,混合溶... 对 95%乙醇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的特性、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性质及混合溶剂对油茶枯饼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在 7∶30~ 4∶6范围内 ,两者均可混溶。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温度有提高的趋势 ,混合溶剂对茶油的最大溶解度在 1 4 0 %左右。当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为 5∶5,浸出温度为 58℃ ,料液比为 2∶1 ,浸出时间为 5h时 ,对残油和油茶皂素的提取较合适 ;残油和油茶皂素的得率分别为 3 6%和7 0 %。表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酯己烷混合溶剂 油茶枯饼 油茶皂素 茶油 表面活性剂 浸出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