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er of the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 branch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to reconstruct ulnar nerve and median nerve injured proximally:an anatomical study
1
作者 Pei-ji Wang Yong Zhang +3 位作者 Jia-ju Zhao Ju-pu Zhou Zhi-cheng Zuo Bing-bing W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3-148,共6页
Proximal or middle lesions of the ulnar or median nerves are responsible for extensive loss of hand motor function.This occurs even when the most meticulous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or nerve grafts are used.Previous s... Proximal or middle lesions of the ulnar or median nerves are responsible for extensive loss of hand motor function.This occurs even when the most meticulous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or nerve grafts are used.Previous studies had proposed that nerve transfer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nerve grafting for nerve repair.Our hypothesis is that transfer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which contains mainly motor fibers,to the ulnar or median nerve can innervate the intrinsic muscles of hands.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ep branch of the ulnar nerve and the thenar branch of median nerve by transferring the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 branch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obtained from adult cadaver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 branch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had approximately similar diameters and number of fascicles and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o those of the deep branch of ulnar nerve and the thenar branch of the median nerve.These confirm the feasibility of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 branch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transfer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ep branch of the ulnar nerve and the thenar branch of median nerve.This procedure could be a nove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intrinsic muscles of hands after ulnar nerve or median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ulnar nerve median nerve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 thenar branch nerve transf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鱼际肌支、尺神经深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岩 朱盛修 张伯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35-337,共3页
为了进一步证实骨间前神经移位术式的可行性,选用10个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显微解剖,发现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5±0.4)mm,分别测量各肌支的有髓神经纤维数为(8... 为了进一步证实骨间前神经移位术式的可行性,选用10个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显微解剖,发现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5±0.4)mm,分别测量各肌支的有髓神经纤维数为(866±144)条;正中神经鱼际返支直径为(1.7±0.3)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120±97)条;尺神经深支直径为(2.1±0.4)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368±120)条。用神经移植法可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将尺神经深支向近端分离,可直接与旋前方肌支吻合。根据解剖特点,临床上应用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支17例,修复尺神经深支3例。其中17例随访2年~7年,10例肌电图正常,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M22例,M35例,M47例,M53例。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骨间前神经 鱼际肌支 解剖 修复
下载PDF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7
3
作者 邵岩 顾立强 李绍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2-473,476,共3页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 :(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 83 %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 ,至 5 /16平面 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 1/2以上。 (2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 5 .3± 0 .7cm。结论 :.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 ,以选择在前臂远端 (或以远 )直接修复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鱼肌际支 手内在肌 功能束组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正中神经返支的观测及表面解剖定位 被引量:11
4
作者 洛树东 韩连斗 李宝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9-102,共4页
对100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进行观察、计测,82±3.84%源于正中神经主干分叉处。依其形态分为多支形(85±3.57%),双支型(10±3.60%),单支型(1±0.99%)、重复型(4±1.96%)。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各肌神经分布呈多源性... 对100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进行观察、计测,82±3.84%源于正中神经主干分叉处。依其形态分为多支形(85±3.57%),双支型(10±3.60%),单支型(1±0.99%)、重复型(4±1.96%)。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各肌神经分布呈多源性,拇对掌肌98%由正中神经返支支配。设计自舟骨结节中点与手掌第2指胰中点连线为纵轴线,通过第1掌骨小头顶端作纵轴线垂线为横轴线,以此座标测计正中神经返支的表面Ⅰ解剖定位。采用距纵轴线尺侧10~15mm设计适于临床应用的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返支 鱼际肌群 解剖学
下载PDF
正中神经返支的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张清 谷永善 +2 位作者 陈庆功 刘恒兴 展玉涛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9-11,共3页
在50具成年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其中正中神经返支以起于第一指掌侧总神经最常见,其次为起于正中神经本干,并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定出了正中神经返支起点的体表投影,分别在远侧腕横纹中点下方29.2mm、27.5mm,偏桡侧5.5mm... 在50具成年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其中正中神经返支以起于第一指掌侧总神经最常见,其次为起于正中神经本干,并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定出了正中神经返支起点的体表投影,分别在远侧腕横纹中点下方29.2mm、27.5mm,偏桡侧5.5mm、3.9mm;入肌点的体表投影,分别在远侧腕横纹中点下方27.3mm、20.7mm;偏桡侧10.9mm、9.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返支 鱼际肌 远侧腕横纹
下载PDF
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在修复示中环指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刘梦清 刘志德 +1 位作者 杨慧广 马伟林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425-427,436,共4页
目的探讨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示中环指皮肤缺损的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采用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同侧示中环指皮肤缺损创面共13例13指,其中采用顺行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2... 目的探讨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示中环指皮肤缺损的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采用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同侧示中环指皮肤缺损创面共13例13指,其中采用顺行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2例,采用逆行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修复11例。结果术后13例13指皮瓣均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在质地、色泽度、饱满度、弹性满意、伤指及同侧拇指活动功能方面均无异常,术后除鱼际区局部存在线性瘢痕、手指创周线性瘢痕外,瘢痕增生不明显,患者对整体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鱼际桡侧皮支链带蒂皮瓣,血供稳定,切取皮瓣较传统鱼际皮瓣范围大,手术操作简单,无需吻合血管,术后皮瓣有皮纹,有较好的抓捏稳定性,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在基层医院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缺损 鱼际 皮支链带蒂皮瓣
下载PDF
正中神经手内肌功能束(组)的神经纤维定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邵岩 顾立强 +2 位作者 李绍光 张景廖 谢颍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提供正中神经手内肌功能束组(支)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显示断面有髓神经纤维,通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德国产Leica),测算神经分支及各断面的神经纤维数目... 目的提供正中神经手内肌功能束组(支)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显示断面有髓神经纤维,通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德国产Leica),测算神经分支及各断面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结果(1)鱼际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475±143)根;x±s,下同]。(2)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数/鱼际肌支截面积)为(1130.76±77.09)根/mm2。结论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从理论上讲,以选择在前臂远端直接修复为宜。因在近端修复需要数量庞大的供体运动神经纤维,移位的神经纤维数可能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定量研究 有髓神经纤维 图像分析系统 鱼际肌支 组织学特征 手内肌功能 髓鞘染色法 功能束组 手术设计 临床修复 方法应用 结缔组织 神经分支 纤维密度 损伤修复 臂丛神经 直接修复 维数 截面积 断面
原文传递
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 被引量:8
8
作者 郑良军 郭翱 +1 位作者 李俊 金岩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固有动脉吻合,皮瓣内正中神经掌皮支与受区固有神经吻合,皮瓣内浅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8例。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拇指对指、对掌及屈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质地结构相似,供区隐蔽,未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修复后手指外形逼真并具有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掌浅支 手指 掌侧 大鱼际部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董亮 张文龙 +1 位作者 孙文弢 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 总结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cience 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掌浅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瓣、皮肤缺损"为关鍵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相关文献... 目的 总结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cience 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掌浅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瓣、皮肤缺损"为关鍵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相关文献,分别对桡动脉掌浅支的解剖研究、皮瓣设计、临床分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可分为鱼际皮支与腕横纹皮支,走行恒定,血供可靠;两个皮支直径均与手指动脉直径相近,有利于与指动脉相吻合.临床上可在鱼际部与腕横纹部分别设计切取岛状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各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对于合并神经、血管的复合损伤,还可切取Flow-through皮瓣或携带神经、肌腱的嵌合皮瓣,完成一期创面覆盖与功能重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优点颇多,但对于皮瓣的切取面积范围及具体神经支配情况尚未有统一意见.结论 以桡动脉掌浅支供血的皮瓣切取方式多,修复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临床值得推广,但现有报道中对于皮瓣切取面积及神经支配情况未有详细证据,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鱼际 腕横纹 手指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