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音乐-社会结构的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性——从T.W.阿多诺说起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玉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57,共3页
20世纪音乐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发展是出现了音乐与社会和历史相结合的复杂理论。音乐学家T.W.阿多诺(Theodor W.Adorno)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评理论与其音乐美学思想相契合的一点,就在于音乐创作中出现的象征与个... 20世纪音乐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发展是出现了音乐与社会和历史相结合的复杂理论。音乐学家T.W.阿多诺(Theodor W.Adorno)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评理论与其音乐美学思想相契合的一点,就在于音乐创作中出现的象征与个体自由和需要创作新社会评判,在整合过程中间要有一种和解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社会结构 音乐学研究 阿多诺
下载PDF
从创新视角对舒尔茨贫困经济学的再认识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学术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5-114,146,共11页
作为"穷人经济学"的首倡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经济思想对贫困经济学理论发展和人类反贫困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主流经济学中早已受到倚重的创新变量在舒尔茨的贫困经济学中却显得无足轻重。笔者通... 作为"穷人经济学"的首倡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经济思想对贫困经济学理论发展和人类反贫困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主流经济学中早已受到倚重的创新变量在舒尔茨的贫困经济学中却显得无足轻重。笔者通过细致的剖析后认为,这不仅是舒尔茨贫困经济学的一个理论缺陷,也是世界各国贫困缓解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更进一步,笔者初步提出了基于农户创新的贫困经济学以及相应的反贫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农户 创新 舒尔茨
下载PDF
社会水泥中的希望——阿多诺文化工业思想中的积极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魏艳芳 姚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一般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思想主张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大众已被大众文化牢牢控制。然而,自早期《启蒙辩证法》到后期《论闲暇》,阿多诺又在多处论及大众文化转化及大众反抗的可能性。与他对大众文化及大众的悲观判断相比,这是阿多诺... 一般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思想主张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大众已被大众文化牢牢控制。然而,自早期《启蒙辩证法》到后期《论闲暇》,阿多诺又在多处论及大众文化转化及大众反抗的可能性。与他对大众文化及大众的悲观判断相比,这是阿多诺悲观文化工业思想中的积极性判断,是穿透社会水泥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
下载PDF
阿多诺的“马勒观”——评《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丝丝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4,47,共7页
1960年出版的《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Mahler:Eine Musikalische Physiognomik),是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03-1969)以作曲家为专题进行写作的为数不多的论著之一。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马勒接受史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每一个研究马勒... 1960年出版的《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Mahler:Eine Musikalische Physiognomik),是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03-1969)以作曲家为专题进行写作的为数不多的论著之一。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马勒接受史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每一个研究马勒晚期作品的学者都不得不参考阿多诺对马勒的研究观点和诠释方法。文章试图在全面理解阿多诺马勒研究的整体思路的基础上,着重对阿多诺在《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中所展示的核心观念及理论意涵进行解读,再思阿多诺"马勒观"的特色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马勒 一份音乐心智分析 研究观点 诠释方法
下载PDF
“沉默”的“震惊”与“麻木”的“愉悦”——阿多诺媒介美学批判中的“感知”批判维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99,共9页
阿多诺的现代美学思想中内蕴着一个技术感知美学的批判之维。该维度长期以来隐而不彰。细读相关文本可以发现,围绕沉默、震惊、麻木、愉悦等关键概念,阿多诺揭示出现代艺术所营造的"震惊"式审美感知具有对冲大众媒介技术的&qu... 阿多诺的现代美学思想中内蕴着一个技术感知美学的批判之维。该维度长期以来隐而不彰。细读相关文本可以发现,围绕沉默、震惊、麻木、愉悦等关键概念,阿多诺揭示出现代艺术所营造的"震惊"式审美感知具有对冲大众媒介技术的"震惊"感知、"唤醒"由文化工业制造的麻木愉悦的"大众"这一重要功能。其针对大众技术媒介、现代艺术与大众"感知"之关系提出的诸多洞见,既不同于麦克卢汉式的媒介美学理论,也扬弃了本雅明的技术感知美学思想,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更为系统和成熟的现代媒介美学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媒介美学 感知批判 震惊 麻木
下载PDF
反启蒙: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
6
作者 王耘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9-32,共4页
反启蒙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首先,阿多诺是以否定异化为切入点。异化是阿多诺对于现代性社会本质的归纳。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变形。其次,阿多诺是以否定启蒙来对抗异化。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 反启蒙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首先,阿多诺是以否定异化为切入点。异化是阿多诺对于现代性社会本质的归纳。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变形。其次,阿多诺是以否定启蒙来对抗异化。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而正是启蒙带来了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最终,阿多诺是以否定性艺术来对抗启蒙,否定性艺术是对抗启蒙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否定性艺术作品的原则:必须能够提供否定性的表象;否定性表象必须提供否定性契机。否定性艺术的本质特性必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自律性实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事实单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否定美学 反启蒙 异化 否定性艺术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阿多诺美学的复兴与超越
7
作者 刘晓燕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6-68,共3页
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接受分为三种模式: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工具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艺术形式论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艺术单子定位论。通过比较,挖掘阿多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接受史中... 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接受分为三种模式: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工具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艺术形式论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艺术单子定位论。通过比较,挖掘阿多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接受史中的独特性及其理论特质。以艺术自律性概念为支点,才能真正实现在后现代语境下对阿多诺美学的复兴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阿多诺 艺术自律性
下载PDF
论阿多诺“自然的历史”理念及美学转义
8
作者 丁文俊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4-38,共5页
早年阿多诺在《自然历史观念》中提出"自然的历史"理念,将自然的静止一面纳入历史建构,反对本体论暗含的同一性归类逻辑。自然包含着两重维度,一为批判维度,自然独立于同一性的主观认知之外,指出启蒙历史内含的统治意识形态属... 早年阿多诺在《自然历史观念》中提出"自然的历史"理念,将自然的静止一面纳入历史建构,反对本体论暗含的同一性归类逻辑。自然包含着两重维度,一为批判维度,自然独立于同一性的主观认知之外,指出启蒙历史内含的统治意识形态属性;二为救赎维度,真理性内容蕴含在自然的潜在性之中。"自然的历史"理念构成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理论预设,自然以历史停滞的面相、被摹仿的方式,实现艺术的批判功能,又由于自然预示的救赎前景直接转变成为彼岸的神学世界,历史的实践性取向被舍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自然的历史 批判 救赎 《美学理论》
下载PDF
同一性思维的解构:阿多诺批判理论的初始地平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胜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7-20,共4页
阿多诺的整个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批判同一性思维导引出来的。阿多诺认为,假定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同一的同一性思维是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它是对现实加以认同的实证主义,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是同一性思维的受害者。阿多诺... 阿多诺的整个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批判同一性思维导引出来的。阿多诺认为,假定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同一的同一性思维是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它是对现实加以认同的实证主义,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是同一性思维的受害者。阿多诺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实质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清理是一致的:哲学要反对同一性思维,恢复其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科学分析功能及其现实的批判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同一性思维 主体 客体
下载PDF
否定的黑洞——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质疑
10
作者 冯进 王坤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文紧紧围绕阿多诺哲学及美学的核心概念"否定",论证了否定观是对启蒙观念的全面逆反,辨析了阿多诺所谓的否定的辩证法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差异。同时考察了否定观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 本文紧紧围绕阿多诺哲学及美学的核心概念"否定",论证了否定观是对启蒙观念的全面逆反,辨析了阿多诺所谓的否定的辩证法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差异。同时考察了否定观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对现代主义的张扬两个方面。目的是从哲学和艺术层面揭示阿多诺否定观的绝对性和片面性,进而确立笔者的观点:阿多诺的否定观背弃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走向了绝对的否定,陷入了无边无际的否定黑洞。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考察了否定观的提出,然后从理论上概括了阿多诺所谓的否定的辩证法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着重考察否定观在大众文化和现代主义两个艺术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否定观 辩证法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大众文化 现代主义 历史背景
下载PDF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适时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海因斯·佩茨沃德 谢地坤 彭锋(翻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8-36,共9页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将审美与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起来,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揭示了诸如艺术哲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类的美学的主要领域。它预见了艺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而被扬弃,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富足状态。新马...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将审美与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起来,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揭示了诸如艺术哲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类的美学的主要领域。它预见了艺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而被扬弃,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富足状态。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倾向在于,根据艺术对社会导向和文化导向所产生的重要改变来讨论和阐明艺术的作用。这种对于将艺术深植于社会之中的关切,使得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高度的适时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看到了现代社会总是具有两面性。它之所以优于其他学派如实用主义或解释学,在于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反思艺术,即艺术既在社会领域之内又在社会领域之外而存在,艺术既是“社会事实”又是“自律的”。其中,它对自律艺术和对商业化艺术的关注,无论是在罗蒂还是在伽达默尔那里,都没有这种双重轨迹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艺术哲学 自然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阿多诺
原文传递
The Presencing Tendency:French and American Avant-Garde Strategies under the Formal Subsumption of Art
12
作者 Ben Libma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1年第1期70-79,156,共11页
Whether what we call the avant-garde in literature ended sometime in the last century or,conversely,persists to this day is an open question.But rather than coming down on one side or another of the issue,this essay c... Whether what we call the avant-garde in literature ended sometime in the last century or,conversely,persists to this day is an open question.But rather than coming down on one side or another of the issue,this essay concerns itself with what the avant-garde looks like when,in Bourdieusian terms,it feels its very position to be at stake in the field's struggle for domination,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with the field of power.Either by historical coincidence or,more intriguingly,by something as nefarious as influence,both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 avant-gardes of the 1950s and 60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imilar aesthetic tendency in response to encroachments upon the restricted produc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literary fields by external forces.This tendency,which I call a“poetics of presence,”is a gambit for textual immediacy-what Hans Ulrich Gumbrecht terms“presence effects,”as opposed to“meaning effects.”Through readings of theoretical works by Alain Robbe-Grillet,on the one hand,and poems by Frank O'Hara and John Ashbery,on the other,I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 of the poetics of presence in the French and American contexts,concluding ultimately that in both cases such strategies function to preserve a formal subsumption of artistic labor under conditions of restricted production,as against the threading incursions of the real subsumption of that labor to which external forces-capital,politics-would subject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NT-GARDE nouveau roman presence POETICS New York School Pierre Bourdieu theodor A.adom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