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electronic stimulation at Neiguan(PC 6) acupoint on gene express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and protein kinases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Wei Li Jiquan +1 位作者 Meng Xiangyu Chen Yiguo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77-582,共6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stimulation at acupoints Neiguan(PC 6) and Lieque(LU 7) on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he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Kir6.1,Kir6.2,SUR2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stimulation at acupoints Neiguan(PC 6) and Lieque(LU 7) on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he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Kir6.1,Kir6.2,SUR2 A,and SUR2B) and protein kinases(PKA,PKG,and PKCβ2) in myocardial cells of ra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Ml)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ISO).METHODS: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model,Neiguan(PC 6),Lieque(LU 7),and non-acupoint groups.The M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rats with ISO.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 acupuncture groups,once a day for 7 days.Gene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with real-time PCR.RESULTS:The gene expression of KATP and protein kinases in the mode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KATP and protein kinase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eiguan(PC 6)and Lieque(LU 7)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P < 0.05).The Neiguan(PC 6) group lowered these level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the Lieque(LU 7) group(P < 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model and non-acupoint groups(P > 0.05).CONCLUSION: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lectronic needling of Neiguan(PC 6) can both reduce the gene expression of KATP and protein kinases in rats with ISO-induced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PC6(Neiguan) acupuncture Electric stimulation KATP channels Protein Kinases Myocardial ischemia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Points on Colorectal Distention-induc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Electrogastrogram, Gastric Tension and Gastric Blood Flow
2
作者 陈淑萍 高永辉 +1 位作者 王俊英 刘俊岭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0-366,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different acupoints on gastric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gastric blood flow after 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 in the rat. Methods: 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different acupoints on gastric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gastric blood flow after 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 in the rat. Methods: Fifty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a control group, a Zusanli group, a non-point group, a Taichong group and a Neiguan group. Rats were anesthetized after 18 h of fasting, and a rat model of nociceptive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and abnormal electrogastrogram (EGG) and gastric tension (GT) was prepared by gasbag-induced CRD. EA was given bilaterally, and its effects on gastric blood flow (GBF) of the arcus vasculosi of the greater omentum, blood pressure, EGG fast wave properties, and gastric smooth muscle tension (GT) were quantified. Results: CRD induced an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that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EA at all points (all P<0.05),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greater in the Zusanli and Neiguan groups compared to the non-point group (both P<0.05). CRD also caused reductions in GT and GBF, and in the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GG waves (all P<0.05). These effects were also reversed by EA. The effects of EA on EGG wave amplitude, GT, and GBF were superior in the Zusanli group compared to the Taichong group, Neiguan group, and the non-point group. Conclusion: EA significantly counteracted CRD-induc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GBF, EGG, and GT. The effects of stimulation at Zusanli (ST 36)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compared to other points, indicating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this acu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 electrogastrogram gastric motion acupuncture effect point specificity
原文传递
经络腧穴学课程“三段四相”创新教学改革
3
作者 文凤 彭祉莹 +3 位作者 张继苹 曲姗姗 黄泳 杨路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227-230,共4页
针对经络腧穴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庞杂、基础知识缺乏临床应用、考核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急需培养等问题,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段四相”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三段实施”即线上自主探索、线下任务驱动、课... 针对经络腧穴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庞杂、基础知识缺乏临床应用、考核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急需培养等问题,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段四相”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三段实施”即线上自主探索、线下任务驱动、课后交流应用;“四相整合”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基础课程渗透临床应用、课堂学习延伸与课外拓展。“三段四相”模式结合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通畅的讨论答疑渠道、多维的评价体系,促成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腧穴学 三段实施 四相整合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概况
4
作者 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734-2739,共6页
通元针法涵盖了调和阴阳、固本安神、形气辨证的独特诊疗思维,屡起沉疴。该文作者赖新生教授自创立通元针法以来,成体系地应用该法于治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疑难疾病,包括脑病、不孕不育、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屡收奇效,经济和社会效... 通元针法涵盖了调和阴阳、固本安神、形气辨证的独特诊疗思维,屡起沉疴。该文作者赖新生教授自创立通元针法以来,成体系地应用该法于治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疑难疾病,包括脑病、不孕不育、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屡收奇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作者基于系列基础研究成果,提出“经穴-脑相关”理论,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换。该文系统阐述了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和该法在上述三大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可为针灸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元针法 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经穴-脑相关 赖新生
下载PDF
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娜 田皎丁 +1 位作者 孟晶晶 曹亮 《四川中医》 202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目的:基于脉络学说探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 目的:基于脉络学说探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实施针刺穴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实施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总神经SNCV和MNCV、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2hBG、HbA1c、TC、TG、LDL-C、ET-1、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SNCV和MNCV、HDL-C、NO、FMD、NMD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基于脉络学说通过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DPN,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加快神经传导速度,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学说 针刺 黄芪桂枝五物汤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从标本根结理论探析《黄帝内针》的取穴部位
6
作者 余春梅 盖晓丽 王德强 《光明中医》 2024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讨论标本根结理论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重要作用的相关性,故以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和原穴、《黄帝内针》的四肢三焦理论、治病求本的思想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存在的联系以及与标本根结理论存在的联系探析《黄帝内针》取穴部位的理论依... 讨论标本根结理论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重要作用的相关性,故以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和原穴、《黄帝内针》的四肢三焦理论、治病求本的思想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存在的联系以及与标本根结理论存在的联系探析《黄帝内针》取穴部位的理论依据,并附《黄帝内针》验案1则,以期对《黄帝内针》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针》 取穴部位 标本根结理论
下载PDF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理论钩玄
7
作者 张孟娇 徐丽 +5 位作者 李卓 王雨轩 索兰芳 王凯伦 甘地 王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和其所具有穴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兼具性,以传统手诊学及其新解、经络腧穴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全息理论等中国传统医、哲、术理论学说为基础,分别探讨分析后发现:四缝穴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百脉的功能,故四缝穴可退小儿热。研究发现小儿针刺法又有驱邪调卫、泄浊和营、治神复元的功效。因此,对四缝穴施以针刺操作能够达到行经通络、标本同调的效果,使患儿正气加速恢复而邪气能尽快祛除,对诸种急慢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能迅速收效。从而为临床使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多系统、多病因导致的小儿发热及发热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缝穴 针刺 小儿发热性疾病 小儿发热 理论探讨 手诊学新解 奇穴
下载PDF
周志杰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瑶嘉 赵卫锋 +1 位作者 任媛媛 陆鹤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356-360,共5页
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筋脉失养是其中枢环节,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西医学认为,α-γ环路活动性增强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核心机制,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水平失衡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另一路径。周志杰主... 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筋脉失养是其中枢环节,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西医学认为,α-γ环路活动性增强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核心机制,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水平失衡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另一路径。周志杰主任提出的“头四针”疗法选取百会、上星、第三穴(百会穴与上星穴连线中点旁开1.5寸)、第四穴(百会穴与上星穴连线中点旁开3寸),四穴合用使脑醒神清、气行血充、筋润脉通,共奏降低中风后异常增高肌张力之功。周老师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上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医患合作、治练结合,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配套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尽快、尽早进行正规康复锻炼,促进医患沟通,有利于患者身心治疗,使机体更快更好地恢复到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 “头四针”理论 阴阳失衡 筋脉失养 周志杰
下载PDF
天地人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经验
9
作者 翁艳金 陈华德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1期4361-4365,共5页
胃食管反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吐酸、嘈杂、食管瘅、嗳气”等范畴。病机以脾虚不运、肾精亏虚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乃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治则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补肾益精。陈华德教授基于“天地人”三部配穴理... 胃食管反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吐酸、嘈杂、食管瘅、嗳气”等范畴。病机以脾虚不运、肾精亏虚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乃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治则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补肾益精。陈华德教授基于“天地人”三部配穴理论,谨守“天人合一”思想,治疗时重视标本兼治,利用针刺疗法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该文介绍其诊疗思路,并附典型医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酸 胃食管反流 三部配穴法 针刺疗法 验案
下载PDF
正中神经理论下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的疗效
10
作者 马丽娜 夏晓曼 +3 位作者 章子骏 胡燕 余浩 郑俊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给予基础内科治疗+基础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1(给予基础治疗+2 Hz连续波电针)、电针组2(给予基础治疗+2 Hz断续波电针)、电针组3(给予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每组30例。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表(FMA)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力(英国医师学会肌力评估标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肌电图指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各组FMA评分、肌力分级、MBI分级及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FMA评分、CMAP波幅、MCV均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电针组2(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MBI较治疗前有改善,电针组3的MBI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P<0.05);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3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2(P<0.05)。结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效果,但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方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优势更明显,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理论 电针 刺激参数 极泉穴 脑卒中 软瘫期 上肢功能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部循经刮痧治疗紧张型头痛临床研究
11
作者 孙莲雄 徐秋娥 +1 位作者 冯建伟 蒋仙庭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5期134-137,共4页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部循经刮痧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2组均给予普瑞巴林治疗,对照组加用头部循经刮痧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部循经刮痧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2组均给予普瑞巴林治疗,对照组加用头部循经刮痧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部循经刮痧。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2.92%(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头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头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头部循经刮痧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 头部循经刮痧 视觉模拟评分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BO's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丽平 张红林 ZHANG Yong-mei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3年第4期52-59,共8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s and precautions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énquè (神阙 CV 8) and zang-fu and eight extra meridians 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s and precautions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énquè (神阙 CV 8) and zang-fu and eight extra meridians stated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explained that the theory of CV 8 as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had literature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evidence; second, with emphasi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four methods for selecting the points, including the ones according to hologram,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the Ba-kuo (八 廓) and three energizer, meanwhile, the origin of method selecting the points according to Three Energizer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as also addressed; third,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manipul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election of depth, direction, needle tool, as well as personal ideas and precaution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linic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s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theory discussion methodof selecting the points according to Three Energizer clinical key points
原文传递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凡 刘悦 +3 位作者 姚国新 周飞雄 王小寅 杨栋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第10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40例。疗程4星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40例。疗程4星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A组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积分降低值、Barthel指数记分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常规针刺治疗及非穴位针刺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背俞 针刺疗法 瘀血阻络证
下载PDF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4
作者 萧婷 黄凡 +5 位作者 杨海涛 陆子玑 唐明 原筝 古柱亮 陈天龙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夹脊 运动功能障碍 核心肌力理论 中风并发症 偏瘫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美荣 刘伍立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阳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阳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疗效高于传统针刺法,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血管意外 夹脊疗法 传统疗法 康复
下载PDF
试探使用分形理论实现经络数字化方法与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天成 曹佳楠 +3 位作者 王璇 卢梦叶 林祺 王炜桀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136-141,共6页
目的:以混沌理论分析人体,基于分形理论和现有国内外分形研究、生物医学实践成果研究经络与穴位的联系,创建数字经络,为传统理论的数字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传统经络腧穴学,引入混沌理论,应用分形几何学,提出数字经络的概念;以临... 目的:以混沌理论分析人体,基于分形理论和现有国内外分形研究、生物医学实践成果研究经络与穴位的联系,创建数字经络,为传统理论的数字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传统经络腧穴学,引入混沌理论,应用分形几何学,提出数字经络的概念;以临床常用的心经、脾经等经络穴位为基本单元,遵循自相似法则构建数学公式,以C++语言编写程序,绘制6条经络主干的分形化经络循行线,创建数字经络;并提出检验的实验方法。结果:部分传统经络的体表循行路径可用数学方法表达,基于这种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了6条经络的数字化,数字化的经络呈现出传统经络未表达的细节。结论:混沌及相关理论技术是构建数字经络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经络理论可实现数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穴位 混沌理论 分形 数学建模
下载PDF
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永芝 刘玉玮 张丽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6期5-7,共3页
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十四经理论经滑寿和张介宾的阐述而固定成形,构建起中国经络经穴学说的理论体系,并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传入日本之后,赞赏推崇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无论是推... 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十四经理论经滑寿和张介宾的阐述而固定成形,构建起中国经络经穴学说的理论体系,并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传入日本之后,赞赏推崇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无论是推崇还是批判,都客观推动了中国经络经穴理论在日本的传播普及,并使日本的经络经穴学说开始具有了本国的特色。本文围绕《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两书对日本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部分重要针灸医籍的内容特色,论述了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经穴学说 日本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电针对士的宁诱发的大鼠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丽萍 马骋 +1 位作者 项晓人 徐恒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观察皮下注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 ,对大鼠脊髓背角c -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皮下注射士的宁可在大鼠脊髓L5诱发中等量的c -fos表... 目的 探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观察皮下注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 ,对大鼠脊髓背角c -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皮下注射士的宁可在大鼠脊髓L5诱发中等量的c -fos表达 ,而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 ,不仅可使脊髓L5的c -fos表达增强 ,同时在T1 2 和C8节段也可诱发c -fos表达 ,其标记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在背角的Ⅱ、Ⅲ层 ,Ⅳ层亦有少量分布。结论 在脊髓兴奋性提高的条件下 ,针感信息可能沿脊髓进行跨节段传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现象 C-FOS原癌基因 士的宁 电针 脊髓兴奋性
下载PDF
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对胸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聂勇 朱俊琛 +5 位作者 李迎春 马幸福 苏毅 王超 熊应宗 李富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65-227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对胸背肌筋膜炎(TDMS)患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TDMS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接受中药膏... 目的探讨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对胸背肌筋膜炎(TDMS)患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TDMS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接受中药膏摩治疗,研究组接受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每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评分、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78.00%)(χ^(2)=5.316,P=0.021)。治疗后两组ODI、BAI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可有效改善TDMS患者的功能障碍、焦虑情绪及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肌筋膜炎 针刀 中药膏摩 激痛点理论 影响机制
下载PDF
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姚凤祯 王岩 《中医药信息》 2010年第5期90-9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快速型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将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快速型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将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和生脉注射液组。运用电生理学、RT-PCR法及分光光度法等技术手段,观察针刺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电时相变化和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表达的影响。结果:针刺治疗组、生脉注射液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快速型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均缩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生脉注射液组相比,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内关穴可明显延缓家兔模型快速型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针刺内关穴能够阻断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这可能是其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内关穴 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 心肌细胞氯离子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