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1
作者 周勇 袁雪梅 +3 位作者 杨孝余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其属于中医“阴阳毒”“红蝴蝶疮”等范畴。文章以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临床研究为基础,认为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温病学说 血分辨证
下载PDF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王兵 钟发明 +2 位作者 付文红 熊朋朋 吴睿清 《中国当代医药》 2023年第36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治疗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青蒿鳖甲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失眠多梦、心烦盗汗、五心发热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思想 青蒿鳖甲汤 阴虚发热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践与再认识
3
作者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10期1021-1028,1061,共9页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体正气亏虚时,伏藏于肺脾,可按伏气温病认识和治疗。湿热疫戾之气可自发于里,也可由外邪引动,并长期停留气分,形成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证。湿热弥漫,可出现心、脑、舌、鼻、耳等上窍被蒙表现。病变过程或后期,根据湿与热的程度,既可伤阴亦可伤阳。涉及脏腑主要是肺、脾、心、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虚、瘀。基本治则是祛邪扶正、透邪外出,并根据湿热轻重及外邪性质确立不同治法和选方用药。例举本病不同阶段常见的发热、咳嗽、疲劳、失眠验案,并分析证治思路及体会以佐前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温病理论 湿热疫 伏气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 祛邪扶正 透邪外出
下载PDF
单兆伟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玥 徐艺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144-146,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角度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提出了“气血双清”的治疗原则。气血双清法原见于治疗温热疫毒之法,施以清热泻火凉血之品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通泄三焦之火邪。此法与血热作祟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病机相吻合,临床遣以古方白头翁汤加减,以达清气化湿、凉血止痢之功,依据肝郁脾虚、脾肾亏虚等不同的兼夹证候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后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还应注重调达肝气、温肾健脾,故临证辨治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加以创新,不局限于固有思维,异病同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开拓思路,治则治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面对古方更应活学活用,顺应疾病谱的变化,结合经典古方今用,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文章另附验案1则,对单兆伟教授经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温病学说 气血辨治
下载PDF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银环 钟嘉熙 +4 位作者 刘叶 吴智兵 林兴栋 程静 戚淑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90天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疗效性观测:两组在临床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的症状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动态显示治疗组在各个症状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而平稳。③免疫指标比较:提示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免疫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态观察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小。④激素剂量比较:两组所用激素剂量等级分布和剂量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激素使用剂量。⑤病情反复次数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不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明显改善症状,且能明显减少激素用量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复发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温病理论 清养透解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 被引量:21
6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本文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源流作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这一学说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历史概貌,认为伏气温病学说萌芽于先秦时代,在西晋时期创立,隋唐宋元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关键词 伏气温病学说 源流 发展
下载PDF
论“逐邪勿拘结粪”对现代疫病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妍 李海波 谷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06,共3页
“逐邪勿拘结粪”是明末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治疗理论,吴又可认为疫病用攻下不应拘泥于燥结,而重在逐邪外出,且需急证急攻、下不厌早,因证数攻、攻补兼施。通下法是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 “逐邪勿拘结粪”是明末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治疗理论,吴又可认为疫病用攻下不应拘泥于燥结,而重在逐邪外出,且需急证急攻、下不厌早,因证数攻、攻补兼施。通下法是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通下法被越来越频繁的运用到各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因其具有通腑泄热、开窍醒神、祛瘀生新、逐水消胀排浊、舒胆退黄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肝、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下法 疫病 新冠肺炎 吴又可
下载PDF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虹 王灿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6-208,共3页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 ,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其充足与否 ,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 ,具体有“治上焦病 ,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 ,养胃以固中...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 ,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其充足与否 ,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 ,具体有“治上焦病 ,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 ,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滋养胃阴 中医理论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沈霞 裴丽珊 +2 位作者 张柯瑶 谭从娥 陈莹 《陕西中医》 2018年第10期1462-1465,共4页
目的 :探究温病学古方中以连翘为核心的药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中医大家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搜索整理含有连翘的方剂,建立温病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核心药对和配伍规律。结果:... 目的 :探究温病学古方中以连翘为核心的药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中医大家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搜索整理含有连翘的方剂,建立温病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核心药对和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342首方剂,其中43首温病方剂中含有连翘。在此基础上统计与连翘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薄荷、栀子、黄芩、桔梗、金银花等。由此推测其核心药对为连翘-薄荷、连翘-黄芩及连翘-金银花。分析药性后发现其配伍规律以清热药频次最高,解表药次之。结论:初步分析了连翘在温病复方中的配伍规律。常配伍清热解毒药,解表药,再根据扶正祛邪的辨证论治辅助以补虚药。数据挖掘方法能够全面分析连翘在温病古方中用药规律,为连翘复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温病学说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下载PDF
伏气学说及其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6期413-414,共2页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学说有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必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外感热病 临床意义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2-344,共3页
针对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现状,提出了要充分发挥辨证论治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中的优势,重视中医药整体调整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中的作用,同时在学习传统中医温病学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温疫学说的理论方药,以寻求... 针对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现状,提出了要充分发挥辨证论治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中的优势,重视中医药整体调整在治疗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中的作用,同时在学习传统中医温病学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温疫学说的理论方药,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药,并重视对中医药预防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研究。还提出了要进一步适应临床需要加大剂型改革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中医药 温疫学说 预防 剂型
下载PDF
《素问》《灵枢》热病成就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东义 王生茂 +5 位作者 郭双庚 王丽 朱胜君 杜省乾 齐建兴 刘桂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素问》《灵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也是此前各种疾病诊治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于传染病的论述,成就甚高,影响深远。简要地说,就是建立了诊治体系,有了系统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的外感热病学说打下了不可取代的烙印,是一... 《素问》《灵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也是此前各种疾病诊治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于传染病的论述,成就甚高,影响深远。简要地说,就是建立了诊治体系,有了系统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的外感热病学说打下了不可取代的烙印,是一个开创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温病 诊治体系
下载PDF
伤寒杂病温病一体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强调中医临床经典在诊疗中的整体性,以伤寒出血热阐释疾病原委,以六经九分法归纳证治规律,以热病四分法凸显诊疗格局,从临床诊疗体系的角度理清伤寒、金匮、温病三者的历史脉络和原来各自的位置。
关键词 伤寒 杂病 温病 一体论
下载PDF
浅谈温病学说对手足口病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鲁 李燕宁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1期53-54,共2页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说 手足口病
下载PDF
血分证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春素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8-30,共3页
血分证为温病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探讨该证候对于温病理论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试从血分证的学术源流、涵义、治疗三方面探究血分证。
关键词 血分证 叶天士 温病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萧汉明 郭东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7-60,共4页
从天道阴阳、生理病理阴阳以及辨证论治等 3个方面,重新比较了发生在12世纪至17世纪医界有关阴阳有余不足的一场辩论,认为争辩双方的实际分歧在于病理与辨证论治方面。这场争辩的理论意义是,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伤寒论与温... 从天道阴阳、生理病理阴阳以及辨证论治等 3个方面,重新比较了发生在12世纪至17世纪医界有关阴阳有余不足的一场辩论,认为争辩双方的实际分歧在于病理与辨证论治方面。这场争辩的理论意义是,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传统医学治疗外感病的两大学派,因此湿病学的形成标志传统医学在传统范围内的完善化,而围绕“阳有余,阴不足”论展开的这场辩论,正好反映了传统医学完善化之前的深刻的理论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震亨 张介宾 温病学说 天道阴阳 辨证论治 生理病理 “阴不足” “阳有余”
下载PDF
温病学在治疗SARS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耀庭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年第4期5-7,20,共4页
文章从温病学的角度 ,对SARS的疾病性质、病因病机与温疫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运用温病学治疗温病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SARS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温病学 SARS 温疫
下载PDF
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石学科行政建制——学科与教研室并行建制的现状和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晓辉 李晓娟 +5 位作者 詹向红 曹珊 刘文礼 王振亮 霍磊 郑玉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2期40-42,共3页
中医基石学科是特色中医药院校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鉴于近年来中医基石学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河南中医药大学近3年来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学科与教研室并行管理机制,并运行于实践。该机制不仅能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的宏观管理... 中医基石学科是特色中医药院校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鉴于近年来中医基石学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河南中医药大学近3年来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学科与教研室并行管理机制,并运行于实践。该机制不仅能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的宏观管理功能,还能促进个体教研室的具体建设功能,既能有效利用大学科的优质资源,又能发挥教研室精细简练的优势,促进科室优势互补,实现科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石学科 管理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中药学
下载PDF
“识病寒热与遣药温清”的证治相对论原理
19
作者 刘声 陈海滨 刘青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90-494,499,共6页
识病寒热与遣药温清",历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主题。《伤寒论》与《温病学》都是研究"寒热病性与温清药性"的经典著作。但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学术源流和临证有何共享原理和差异特征?尤其是"辨证论治"和"... 识病寒热与遣药温清",历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主题。《伤寒论》与《温病学》都是研究"寒热病性与温清药性"的经典著作。但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学术源流和临证有何共享原理和差异特征?尤其是"辨证论治"和"识病遣药"的证治相对论原理。目前,尚未充分了解和引起关注。研究显示,中医学、西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和反映,表明人体的系统生理功能、营养能量代谢、知觉情绪行为以及健康疾病状态等,都不是连续分布和一成不变的。生命医学和生命现象,同样符合"相对论原理"和"量子力学规律"。本文重点讨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以求阐明"相对论"与中医药学的密切关系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原理理论 中医药学 伤寒论 温病学 识病遣药 寒热病性 温清药性
下载PDF
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探析
20
作者 刘芳 刘祖贻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3,16,共4页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难经》又明确地将温病置于伤寒范围内,加之《伤寒论》依从《难经》之说,于伤寒范围内论述温病,均使得...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难经》又明确地将温病置于伤寒范围内,加之《伤寒论》依从《难经》之说,于伤寒范围内论述温病,均使得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说 伤寒学说 发展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