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经络“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峰 孙志斌 +1 位作者 黄梅 杨磊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4期101-102,共2页
以经络学说作为源头说明"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认为伤寒六经是通过三阴三阳的哲学思维方式,采用"开阖枢"的术数模式表达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三阴三阳和"开阖枢&... 以经络学说作为源头说明"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认为伤寒六经是通过三阴三阳的哲学思维方式,采用"开阖枢"的术数模式表达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三阴三阳和"开阖枢"理论均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伤寒六经 开阖枢 根结 阴阳离合
下载PDF
“从阳引阴”为主、“从阴引阳”为辅探析艾灸审穴论治帕金森病肝肾阴虚证 被引量:6
2
作者 樊耀华 邝卫红 +2 位作者 雒晓东 吴春晓 朱美玲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12期154-157,共4页
艾灸配合中药、针灸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但以肝肾阴虚为核心病机的帕金森病是否可灸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从艾灸的方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和艾灸补泻法审穴论治3个方面阐述帕金森病肝肾阴虚证可灸的理由。并在&qu... 艾灸配合中药、针灸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但以肝肾阴虚为核心病机的帕金森病是否可灸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从艾灸的方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和艾灸补泻法审穴论治3个方面阐述帕金森病肝肾阴虚证可灸的理由。并在"阴阳互根"的理论指导下,以核心病机为出发点,提出以"从阳引阴"为主、"从阴引阳"为辅的艾灸治则。"从阳引阴"包括补法灸百会、四神聪以"固阳益阴精",泻法灸大椎、风门、四花穴、手足三里以泻虚火、清痰热和祛肝风;"从阴引阳"则包括补法灸涌泉、神阙、关元、气海以助阳化阴。若患者在肝肾阴虚的基础上兼夹气虚、血瘀等证,则可加灸中脘、下脘、心俞、血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肝肾阴虚证 阴阳互根 从阳引阴 从阴引阳 艾灸
下载PDF
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中医临证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华 《大众科技》 2015年第6期116-117,共2页
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其在中医学临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文章就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做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 阴阳互根互用理论 中医临证
下载PDF
《黄帝内经》标本中气理论通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238-6245,共8页
文章探析标本中气的脏腑基础,阐明标本中气的生理病理实质,对“从本”的少阳太阴、“从中气”的阳明厥阴、“从本从标”的太阳少阴进行生理病理系统诠释。标本中气理论从脏腑基础说,根源于脾胃土类,而非纯粹思辩的结果。其中,从本的少... 文章探析标本中气的脏腑基础,阐明标本中气的生理病理实质,对“从本”的少阳太阴、“从中气”的阳明厥阴、“从本从标”的太阳少阴进行生理病理系统诠释。标本中气理论从脏腑基础说,根源于脾胃土类,而非纯粹思辩的结果。其中,从本的少阳太阴最为重要,少阳太阴火湿保证了人体的基本温度和湿度,太阴脾湿在少阳三焦相火的主导下主肠胃饮食,生化营卫血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和饮食的开阖出入以及神的升降出入;在病理上主要为内伤火湿病,以李东垣《脾胃论》“阳虚三联证”为特征。厥阴从中气少阳,风火相值,生发阳气主升,并把少阳太阴土类化生的营卫气血等营养物质从门静脉上奉肝心肺,然后输布全身。阳明从中气太阴,燥湿相济,生发阴气主降;其生理功能是通过天地合气化生胃气、神气和真气;若燥湿互济功能失调,可形成“胃家实”“脾约”以及内伤燥病等。从中的厥阴阳明主左右阴阳升降,体现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自然规律,在病理上则为阴阳反作和阴阳更胜。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寒热互调,主阴阳盛极转化,不转化则亢害;在生理上阴阳转化,即左阳从春厥阴肝木上升,至夏天太阳心火盛极而转化,右阴从秋阳明肺金下降,至冬天少阴肾水盛极而转化;在病理上可形成二至病,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有寒热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标本中气理论 少阳太阴从本 厥阴阳明从中气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 阴阳
原文传递
论《黄帝内经》“幽显既位”之生命哲学观 被引量:2
5
作者 石翎笙 贺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68-1874,共7页
“幽显既位”之语可以代表古代宇宙自然哲学观及《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其一,幽显所表达的可感与不可感状态对道本根论“有无观”及其如何引动事物变化具有重要哲学意义。道之“无”并非不存在,只是不显,即处于感官不可见... “幽显既位”之语可以代表古代宇宙自然哲学观及《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其一,幽显所表达的可感与不可感状态对道本根论“有无观”及其如何引动事物变化具有重要哲学意义。道之“无”并非不存在,只是不显,即处于感官不可见、幽而不显的有实而无形状态。道作为本根在“幽”“显”状态间的自然自发转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换,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内在根本形式。其二,幽显以其涵义上的对立与张力,可纳入阴阳二元论的理论范畴,侧重于阐释阴阳动静变化的基本机理。幽显哲学观与《黄帝内经》藏象、神明、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治未病等核心理论和思想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显 道本根论 有无 恒先 阴阳 藏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