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Thermal Coagulation with Ultrasonic Tex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阳维 张素 +3 位作者 陈亚珠 陈磊 胡兵 马维银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07年第4期530-536,共7页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B-mode ultrasound image texture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to characterize the thermal coagulation in vitro dur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ultrasonic 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B-mode ultrasound image texture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to characterize the thermal coagulation in vitro dur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ultrasonic textures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samples varied with the heating time in the in-vitro experiments, which would result in that the coagulated and noncoagulated regions of tissue had different ultrasonic texture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o extract the ultrasonic textur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ze the state of tissue, the size and boundaries of thermal lesions could be detected and measured more exactly than only using the gray scale information of B-mode ultrasound image. The proposed method would be applied to the image-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GRA) procedure for monitoring the thermal coa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lesion ULTRASONIC TEXTUR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下载PDF
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冉新泽 粟永萍 +5 位作者 郑怀恩 郭朝华 刘都户 周燕虹 刘晓宏 艾国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 ,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 12Gy ,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 30 %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 ,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 12Gy ,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 30 %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 10 μg m1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伤后 2 4小时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 6含量。结果显示 ,无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血清组 ,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的CFU E、BFU E和CFU GM培养集落数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以伤后 2 4小时最高 ,烧伤组高达 342 .8%、2 6 1.6 %和 2 2 8.4 % ;复合伤组为 2 5 2 .4 %、2 0 5 .1%和 174 .2 %。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血清时 ,CFU E、BFU -E和CFU GM集落数生长较少 ,最高为 12 .7%。同时 ,烧伤组和复合伤组血清TNFα和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更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 :烧伤或放烧复合伤后的血清对骨髓红系和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放射损伤后的血清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作用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烧伤 放烧复合伤 血清 造血祖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液体隔离法在颈部结节性病变经皮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章建全 盛建国 +2 位作者 刁宗平 赵璐璐 张航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5-1052,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隔离法的实施方法、技术要领及其在颈部结节性病变经皮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5月至2013年4月共对1 126例罹患颈部结节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或微波热消融治疗,消融时于超声引导下向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隔离法的实施方法、技术要领及其在颈部结节性病变经皮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5月至2013年4月共对1 126例罹患颈部结节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或微波热消融治疗,消融时于超声引导下向病灶及其周围结构的潜在间隙内注射隔离液,形成隔离带,使拟消融的病灶与周围结构分离。回顾分析并总结液体隔离法在提升穿刺路径安全性、降低正常组织热损伤、提高病灶消融彻底性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在甲状腺、甲状旁腺、颌下腺、淋巴结周围等14个部位成功实施了液体隔离法,总结出液体隔离法的技术要领和超声影像特征。与未采用液体隔离相比,液体隔离法能降低颈部结节病灶消融热损伤发生率(0.7%vs 15%,P<0.01),降低首次消融残余率(0.29%vs 7.4%,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液体隔离法实施简便,可重复性好,隔离效果确切,是颈部结节热消融治疗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结节状病变 热消融治疗 液体隔离法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基于超声图像的生物组织细微热损伤检测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艳玲 陈真诚 +1 位作者 何继善 张阳德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19-1324,共6页
基于超声的组织损伤无损检测在HIFU临床的推广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相关距离的快速算法,通过对辐照前后HIFU焦域位置超声图像进行二维亚像素级互相关分析,追踪超声图像的中特征点的位移及变化,从而对HIFU焦域位置生物组... 基于超声的组织损伤无损检测在HIFU临床的推广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相关距离的快速算法,通过对辐照前后HIFU焦域位置超声图像进行二维亚像素级互相关分析,追踪超声图像的中特征点的位移及变化,从而对HIFU焦域位置生物组织的细微热损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声图像亚像素级相关分析矢量场可反映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位置,其相关距离可以辅助探测组织束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变化探测 无损检测 亚像素 组织热损伤
下载PDF
严重烧伤休克期大鼠胃酸分泌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朱立 杨宗诚 黎鳌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7期398-399,共2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胃酸分泌功能的改变,为烧伤临床急性胃粘膜损害(AGML)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TBSA)全层皮肤3度烧伤模型,对烧伤休克期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进行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胃酸分泌功能的改变,为烧伤临床急性胃粘膜损害(AGML)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TBSA)全层皮肤3度烧伤模型,对烧伤休克期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3小时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伤后6小时上述指标值继续下降,并于伤后12小时降至最低值;伤后24小时,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虽有回升,但伤后48小时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烧伤休克期大鼠胃酸分泌功能出现了显著抑制,这是胃粘膜功能障碍重要表现之一;胃酸在严重烧伤诱发的AGML中,可能不是主导的和决定性因素;目前临床预防性使用抗酸疗法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烧伤后尽快纠正胃粘膜缺血缺氧,可能是防治AGML更为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损害 胃酸 烧伤 休克期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治疗髌下脂肪垫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叶刚 韩国栋 施燕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银质针导热疗法组,28例封闭加微波治疗组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周,两组患者膝痛均有缓解(P<0.05)... 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银质针导热疗法组,28例封闭加微波治疗组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周,两组患者膝痛均有缓解(P<0.05),但3月后封闭加微波治疗组膝痛总有效率为67.9%,银质针导热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1.2%;6个月后封闭加微波治疗组膝痛总有效率为64.3%,银质针导热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从3个月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质针 热疗 膝髌下脂肪垫炎 疼痛
下载PDF
医疗高频电刀切割快速止血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名高 姜兴刚 +1 位作者 武文帅 耿大喜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1-175,275,共6页
医疗高频电刀切割组织时可以快速止血,达到方便医师操作,提高手术效率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不必要的组织热损伤,目前热损伤的控制依赖医师的个人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了研究电刀切割过程中热损伤区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物理场仿真... 医疗高频电刀切割组织时可以快速止血,达到方便医师操作,提高手术效率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不必要的组织热损伤,目前热损伤的控制依赖医师的个人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了研究电刀切割过程中热损伤区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进行建模仿真。首先建立电刀切割模型,然后推导电场、热场之间耦合公式,分析切割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各个因素对切割热损伤区域的影响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加载电压、加载时间、组织电导率、电极倾斜角度增大,热损伤区域也增大,电极插入深度、组织比热越大,热损伤区域越小,组织导热系数对于热损伤区域的影响不大。为高频电刀切割精准化提供了模型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刀 热损伤 电热耦合 组织参数
下载PDF
热消融治疗囊性病变及囊实性肿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彬 李晓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42-445,共4页
囊性病变与囊实性肿瘤为临床常见疾病,目前对其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有限,基于影像引导下实体肿瘤热消融原理,对有效治疗囊性病变及囊实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热消融治疗囊性病变及囊实性肿瘤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囊性病变 囊实性肿瘤 热消融
下载PDF
颅内温控射频消融的热损伤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洪焦 李鹏 +1 位作者 高宏建 吴水才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第8期37-39,115,共4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颅内温控射频消融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建立临床常用的激励模型,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颅内病灶的效果。方法基于2种激励分布来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温度变化、热损伤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消融区域在消融开始60...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颅内温控射频消融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建立临床常用的激励模型,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颅内病灶的效果。方法基于2种激励分布来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温度变化、热损伤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消融区域在消融开始60s内增长迅速,60s后增长缓慢,且固态介质模型的消融面积>相应液态模的消融面积。结论恒温激励源的设计可用于模拟温控射频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仪 脑病灶 射频消融 有限元法(FEM) 热模型
下载PDF
MRI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术治疗脑深部致痫灶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王秀 胡文瀚 +4 位作者 张弨 莫嘉杰 邵晓秋 张建国 张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的激光间质热疗术(MRgLITT)毁损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深部致痫灶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MRgLITT治疗、且致痫灶位于侧裂深部... 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的激光间质热疗术(MRgLITT)毁损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深部致痫灶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MRgLITT治疗、且致痫灶位于侧裂深部或中线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接受多学科评估并定位致痫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手术方案的设计.术后采用门诊或视频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比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位于岛叶岛盖部4例,中线旁11例.岛叶病变多采用经额或经顶入路、平行于岛叶沟回方向进行穿刺,中线区致痫灶多采用经额或经顶近平行于中线进行光纤置入.病变性质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者以毁损沟底为主要目的.MRgLITT的成功比例为15/1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5.4)个月(12~36个月).至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比例为11/15,仅1例遗留轻度足部背屈障碍.结论 对致痫灶位于脑深部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MRgLITT可精准定位致痫灶并明确毁损范围,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疗效,其并发症少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MRI引导下的激光间质热疗术 脑深部致痫灶
原文传递
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董宝强 赵宗仙 +3 位作者 宋杰 韩煜 张志星 陈以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57-2760,共4页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照,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比较两组经筋病灶点处温度和经筋循行部位的体表温度。结果:患者的足阳明经筋足三里次、胫骨结节次、解溪次、鹤顶次、髌内上,足太阴经筋的阴陵上、血海次,足太阳经筋的委阳次等经筋病灶点区域体表温度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经筋病灶点 红外热成像
原文传递
红外激光心肌打孔热损伤的计算研究
12
作者 罗乐 吴本科 +2 位作者 张霆 宗仁鹤 邓善熙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根据红外激光心肌打孔的机理建立热传导产生热损伤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打孔时间不同、孔径不同的激光孔道周围心肌组织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红外激光心肌打孔导致热损伤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 根据红外激光心肌打孔的机理建立热传导产生热损伤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打孔时间不同、孔径不同的激光孔道周围心肌组织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红外激光心肌打孔导致热损伤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打孔时间的增大,孔道周围心肌组织热损伤的范围明显增大。而孔径的改变对热损伤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打孔时间控制在0.3s以内时,单纯由热传导所导致的心肌组织实质性热损伤的最大范围在40μ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激光 心肌组织 热损伤 理论模型 有限元 计算研究
原文传递
射频穿刺针个体化按需折弯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雅静 黄兵 +6 位作者 刘倩影 宋胜文 姚益冰 和秋莉 姚明 安康 朱春燕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3期360-363,共4页
目的设计对射频穿刺针进行个体化折弯仪器,观察其在CT引导下圆孔穿刺效果。方法折弯器制作:取厚度5 mm不锈钢板材,裁成直径90 mm半圆,分为2个1/4圆,将一个1/4圆铣低1.2 mm,以5°为单位标出0°~90°的圆弧刻度,将另一1/4圆... 目的设计对射频穿刺针进行个体化折弯仪器,观察其在CT引导下圆孔穿刺效果。方法折弯器制作:取厚度5 mm不锈钢板材,裁成直径90 mm半圆,分为2个1/4圆,将一个1/4圆铣低1.2 mm,以5°为单位标出0°~90°的圆弧刻度,将另一1/4圆底边侧铣出一条宽、深各1.2 mm的沟槽并标上长度刻度。使用方法:用CT半冠状位对三叉神经V2支痛患者圆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适当层面,用CT工具尺由穿刺靶点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到穿刺点拉直线,若有蝶骨阻挡,则由圆孔外口再向穿刺点另拉一直线,测两直线夹角α。将普通射频针尖插入折弯器的沟槽内5~8 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至针身与α角重叠,则该针即为该患者个体化射频穿刺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达圆孔外口时针尖弧度转向前上,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内。结果 215例圆孔射频患者中,65例患者有蝶骨阻挡,需用折弯器对射频针进行塑型,弯折角α值为11°~32°(18.9°±4.2°)。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到达靶点,射频热凝后V2支疼痛完全消失,无一例波及V1支或V3支。结论经皮颧弓下入路圆孔穿刺三叉神经V2支射频时,30.2%的患者若有蝶骨大翼阻挡,使用自制塑型折弯器可实现对直射频针的个体化塑型弯折,保证射频针尖能越圆孔外口蝶骨阻挡进入圆孔内而达到理想的射频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 弯针 CT
原文传递
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治疗妇女的生命质量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天萌 赵爽 +3 位作者 赵雪莲 胡尚英 张勇 赵方辉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及治疗妇女的生命质量。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内蒙古鄂托克旗及深圳市建立的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4~69岁妇女7034例进行调查,... 目的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及治疗妇女的生命质量。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内蒙古鄂托克旗及深圳市建立的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4~69岁妇女7034例进行调查,其中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热凝治疗者均为93例。于2021年3月3日至4月12日采用五水平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健康描述系统和视觉模拟(VAS)两部分,其中健康描述系统可换算为健康效用值。对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治疗方式患者治疗前后的健康效用值和VA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对治疗前病变程度的调查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导致妇女的健康效用值分值降低(P<0.05);HPV感染、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和HSIL导致其VAS评分下降(P均<0.05)。对于治疗方式的调查显示,LEEP治疗后1个月内妇女在“行动能力”、“日常活动”和“疼痛或不适”3个维度的困难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前困难率分别为0%(0/93)、2.2%(2/93)和11.8%(11/93);治疗后分别为7.5%(7/93)、10.8%(10/93)和25.8%(24/93);P均<0.05】,健康效用值分值降低(治疗前0.985±0.041;治疗后0.957±0.094;P<0.01)。热凝治疗后1个月内妇女的VAS评分【治疗前(87.763±11.297)分;治疗后(90.290±10.001)分;P<0.05】显著改善。结论HPV感染和宫颈SIL导致妇女生命质量降低。热凝治疗对短期生命质量的影响低于L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热凝 治疗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