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床旁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
1
作者 潘旗开 刘献松 吴泳锫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63-67,共5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单双号法分为训练组(常规康复训练)与电刺激组(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各47...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单双号法分为训练组(常规康复训练)与电刺激组(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各47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IHSS)、治疗前后上肢运动情况[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运动指数(MI)]、电刺激指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MEP)]、表面肌电信号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外周阻力、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变化。结果 治疗第1、2、4周,两组NHISS逐渐下降,且各时间段电刺激组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MI评分均上升,且电刺激组均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CMCT、MEP均下降,且电刺激组均低于训练组(P<0.05);两组肱二头肌屈肘、肱三头肌伸肘时表面肌电信号上升,且电刺激组均高于训练组(P<0.05),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屈肘时组内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阻力下降,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提高,且电刺激组外周阻力低于训练组,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恢复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电信号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卒中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对运动员神经肌肉激活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凡 刘勇 +1 位作者 陈冲 崔书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2-449,共8页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刺激和伪刺激(刺激参数:丛内频率50 Hz,丛内数3,丛间频率5 Hz,丛间数10,刺激时间2 s,间隔8 s,重复次数40次,1200个脉冲),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比较刺激前、后的反应时、心率变异性、肌力和肌电变化。结果:真刺激后受试者反应时从0.171 s下降至0.163 s(P<0.01),反应稳定指数略有增加,反应状态有所提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均显著增加(P<0.01),心率变异性低频和高频比值显著增加(P<0.05),自主神经平衡性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真刺激后受试者静态屈肘力量显著增加6.60%(P<0.05),握力增加2.61%,增加幅度均高于伪刺激;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屈腕肌肌腱平均功率频率在真刺激后出现显著升高(P<0.05),快肌纤维动员比例增大,肌纤维募集能力有所提升。结论:iTBS对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以及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均有较好效果,该方法对训练或比赛前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反应时 心率变异性 肌力 肌电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及Theta节律刺激在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孟莹 马跃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2,共5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Theta节律刺激(TBS)是用于改变皮层兴奋性、诱导或增强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方法,有助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从rTM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TBS较rTMS的优势、TBS的作用机制...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Theta节律刺激(TBS)是用于改变皮层兴奋性、诱导或增强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方法,有助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从rTM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TBS较rTMS的优势、TB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刺激 运动功能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Theta节律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应用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毅 姜呈 任海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38-441,共4页
脑卒中存活患者病情稳定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偏侧空间忽略等后遗症[1]。康复手段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运动功能锻炼、针灸、热疗、电疗等传统康复手段的疗效有限。Theta节律刺激(t... 脑卒中存活患者病情稳定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偏侧空间忽略等后遗症[1]。康复手段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运动功能锻炼、针灸、热疗、电疗等传统康复手段的疗效有限。Theta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脑卒中各种后遗症治疗中[2],本文就TBS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ta节律刺激 脑卒中后遗症 康复
下载PDF
Theta节律刺激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甲笠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218-222,共5页
早在30多年前,Barker等[1]首次报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从此实现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质兴奋性的瞬时或长时改变的目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早在30多年前,Barker等[1]首次报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从此实现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质兴奋性的瞬时或长时改变的目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能够引起持续到刺激结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的皮质环路可塑性改变,很多研究也已证明rTMS对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2-3]。Theta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rTMS的一种最新范式,具有刺激时间短、刺激脉冲数少、刺激强度低等优势,并能诱导持久的大脑兴奋性改变,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TB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ta节律刺激 脑卒中 运功功能康复
下载PDF
中枢间歇Theta节律刺激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孟莹 张春华 +3 位作者 王海霞 梁家彩 韩君婷 马庆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未能完成治疗,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3.55±1.89)、(22.89±1.69)和(23.37±1.48)ms]、波幅[(1.23±0.72)、(1.02±0.43)和(0.99±0.24)mV]以及FMA评分[(21.40±17.13)、(23.00±19.26)和(19.87±19.80)分]及MBI评分[(56.00±21.05)、(58.00±25.62)和(52.00±25.0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0.43±2.06)、(21.25±1.57)和(23.02±1.38)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2.37±0.62)、(1.77±0.63)和(1.22±0.25)mV]均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的FMA评分[(29.10±18.60)、(27.10±21.99)和(21.75±19.94)分]和MBI评分[(69.50±20.47)、(67.50±25.14)和(56.85±26.18)分]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中枢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枢iTBS联合PMS可以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theta节律刺激 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对脑梗死后抑郁伴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延芳 刘永瑞 +4 位作者 王卫丽 钟红丽 贺春侠 寇洋洋 杜振峰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120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120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iTBS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分别评估认知功能、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MMSE评分、MBI评分均升高,NHISS评分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能显著改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并能提升神经功能以及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抑郁 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孝翠 刘臻 +3 位作者 苏清伦 赵秦 夏晓昧 陆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TBS,假刺激组接受假iTBS,共4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进行评估。结果假刺激组脱落2例,iTBS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语言功能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012,P<0.001),iTBS组显著优于假刺激组(|t|>3.968,P<0.001),iTB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假刺激组(χ^(2)=8.835,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流利性失语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言语
下载PDF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熊丹 谢海花 +3 位作者 李浩 张泓 谭洁 赵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7-1007,1014,共12页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HF-rTMS、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cTB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高于常规疗法(P<0.05),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r指数(MBI)和Barther指数(BI)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HF-rTMS、LF-rTMS缩短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高于假刺激(P<0.05)。不同措施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79.9%)>cTBS(75.3%)>HF-rTMS(71.1%)>iTBS(45.8%)>假刺激(20.2%)>常规疗法(7.7%),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iTBS(77.0%)>LF-rTMS(64.1%)>cTBS(61.0%)>HF-rTMS(38.0%)>假刺激(30.6%)>常规疗法(29.2%),提高MBI和BI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96.4)>iTBS(74.9%)>HF-rTMS(38.6%)>假刺激(30.7%)>常规疗法(9.4%),缩短MEP潜伏期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HF-rTMS(80.0%)>LF-rTMS(78.9%)>常规疗法(58.8%)>iTBS(24.9%)>假刺激(7.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假刺激及常规疗法对照的基础上,LF-rTM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HF-rTMS和i TBS、cTBS;iTBS对上肢肌张力的降低具有明显优势;HF-rTMS对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缪永娟 干峥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健侧半球间歇θ脉冲刺激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琳琳 曹磊 +2 位作者 张甜甜 张祎辰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87,共9页
目的对比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刺激健侧半球前额叶背外侧(DLPFC)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健侧半球顶后皮质(PPC)治疗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的33例... 目的对比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刺激健侧半球前额叶背外侧(DLPFC)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健侧半球顶后皮质(PPC)治疗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的33例卒中后视空间忽略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iTBS组11例,rTMS组11例,假刺激组11例(1例因胆囊炎转往外科治疗,无法继续参与本研究)]。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包括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及每日1次30 min的视觉扫描训练,在此基础上,iTBS组给予左侧大脑半球DLPFC区iTBS刺激,rTMS组给予左侧半球PPC区1 Hz的rTMS刺激,假刺激组线圈置于左侧小脑半球,每日2次,每周5 d,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3组进行线段二等分、线段划消、星型划消量表测试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量表评估并进行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的比较。结果(1)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灶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后iTBS组和rTMS组线段二等分、线段划消、星型划消量表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TBS组:分别为(11.1±10.8)%、(10±7)%、(18±8)%比(28.9±15.5)%、(32±14)%、(42±15)%;rTMS组:分别为(19.3±14.4)%、(19±12)%、(29±13)%比(35.9±25.1)%、(30±13)%、(47±19)%;均P<0.05]。线段二等分、线段划消、星型划消量表测试结果治疗前后差值假刺激组、iTBS组与rTMS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线段二等分分别为(3.6±2.4)%、(17.8±7.7)%、(16.0±12.4)%;线段划消分别(5±5)%、(22±9)%、(11±6)%;星型划消量表评分分别为(3±5)%、(24±12)%、(19±13)%;F值分别为8.270、15.929、10.891,均P<0.01]。iTBS组治疗后线段二等分、线段划消、星型划消量表测试结果较治疗前的改善明显优于假刺激组,rTMS组治疗后线段二等分、星型划消量表测试结果改善明显优于假刺激组,iTBS组治疗后线段划消测试结果改善明显优于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假刺激组、iTBS组、rTMS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分别为(58±9)分比(54±9)分、(77±19)分比(61±17)分、(65±12)分比(58±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假刺激组、iTBS组、rTMS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分别为(-4±4)、(-16±7)、(-6±3)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51,P<0.01);iTBS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绝对值明显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侧半球iTBS和1 Hz的rTMS对卒中亚急性期至慢性期视空间忽略患者的恢复有益,其中iTBS治疗效果可能优于rT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康复 视空间忽略 theta节律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rTMS与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子财 温馨 +3 位作者 彭阳 钟立达 李芳 刘惠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组(24例)、对照组(35例);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小脑部位,iTBS组给予经颅磁的iTBS模式刺激小脑,对照组给予rTMS假刺激,3组患者均在标准吞咽治疗基础上进行治疗。以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估量表(FED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价3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的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rTMS组、iTBS组、对照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rTMS组、iTBS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rTMS组的FEDSS评分高于iTBS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iTBS组在SSA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结论rTMS模式、iTBS模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iTBS不劣于rTMS,在吞咽疗效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小脑刺激
下载PDF
不同范式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制及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萍 钟燕彪 +1 位作者 徐曙天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19年第11期605-609,共5页
1前言脑卒中发生率高,是我国第一致残性疾病[1],大约1/2?2/3的患者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2]。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对于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 成对关联刺激
下载PDF
iTBS与1 Hz 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畅 吴建贤 +1 位作者 洪永锋 卢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 TBS)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37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i TBS组13例,1 Hz组11例,对照组13例)。3组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 TBS)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37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i TBS组13例,1 Hz组11例,对照组13例)。3组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1Hz组给予健侧大脑M1区1 Hz的r TMS,i TBS组给予患侧大脑M1区i TBS,对照组不做磁刺激。治疗前后进行上肢Fugl-Meyer(U-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并采集运动诱发电位(MEP)参数。结果 (1)治疗后各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1 Hz组和i TBS组的ARAT评分和MEP峰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MBI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i TBS组FMA、ARAT评分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各组患侧ME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其中1Hz组较对照组缩短明显(P<0.05)。结论 i TBS、1Hz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益,其中i TBS有助于患者手功能的恢复,i TBS、1Hz r TMS均能够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i TBS、1 Hz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运动功能 康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