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 Bronze Swords from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1
作者 何堂坤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68-73,共6页
1. Introduction The bronze swords were somewhat important in ancient China. Its alloy constituent analysishas been carried out by some scientist with modern technique. Afterwards, a series of work havebeen published. ... 1. Introduction The bronze swords were somewhat important in ancient China. Its alloy constituent analysishas been carried out by some scientist with modern technique. Afterwards, a series of work havebeen published. The main results are: (1) the sword materials are Pb-Sn-bearing bronze with tincontent at 15~19%; (2) it is cast alloy mainly; (3) the rhombus pattern on the sword of Yue 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 bronze Swords from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下载PDF
Diversifi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multiple mineral sources:Features of Warring States bronze vessels excavated from Chutai Cemetery M1,Anhui Province
2
作者 LUO Zhe YANG Min +3 位作者 LIU JianSheng HUANG Fang WEI Han FAN AnCh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297-2307,共11页
Northern Anhui wa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diverse bronze culture convergence and extensive metal resource circula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In this paper,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analysis,chemical composition an... Northern Anhui wa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diverse bronze culture convergence and extensive metal resource circula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In this paper,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analysis,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and lead isotope ratio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12 samples of 6 Warring States Period(476–221 BCE)bronze vessels excavated from Chutai Cemetery M1,Fuyang,Anhui Province,revealing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diversifi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such as casting,forging,cold working,and welding and multiple metal minerals.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2 Ding vessels(鼎)were made by casting,and 2 He vessels(盒)and 2 Dui vessels(敦)were made by forging followed by cold working.These two types of bronze vessels made by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have significantly distinct alloy ratios and mineral sources,among which the Cu and Sn contents of the 2 cast bronze vessels are lower and the Pb content is higher,while the Cu and Sn contents of the 4 forged bronze vessels are higher and the Pb content is lower.The lead minerals of the two types of bronze vessels might come from Western Henan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3 pieces of solder used to weld bronze vessels were all made of pure Sn,their metal minerals should come from the densely distributed area of tin ore in Southern China,and Sn solders were mainly discovered in the Chu culture area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Anhui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culture bronze vessel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lloying techniques mineral sources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张大冢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3
作者 胡飞 闻磊 秦颍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铜盘均采用热锻加工技术。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的器物,其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张大冢墓地作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下等级贵族家族墓地,出土青铜容器也多为素面薄壁,锈蚀较为严重,但其出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制作技术及机械性能均展现出战国中晚期楚国工匠已经拥有成熟的青铜合金、铸造以及加工技术,也揭示出当时工匠有意识地在青铜明器与实用器的合金技术上存在区别对待,为全面认识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都纪南城 张大冢战国楚墓 青铜器 合金成分 金相组织
下载PDF
战国晋系金文异体字整理与成因探析
4
作者 翟筱雪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在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战国时期晋系金文的异体字形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据统计,晋系金文异体字头共计201个,异写字176组,异构字32组。其中,“造”“梁”“明”等7个异体字组,既有异写字,又有异构字。异体字的形成主... 在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战国时期晋系金文的异体字形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据统计,晋系金文异体字头共计201个,异写字176组,异构字32组。其中,“造”“梁”“明”等7个异体字组,既有异写字,又有异构字。异体字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汉字的表意性质、民众的审美心理、构件形体相近、书写者的书写习惯与书写材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系金文 战国时期 异体字 异写字 异构字
下载PDF
“耳铸公剑”铭铜剑的年代探讨
5
作者 毛波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有学者认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征集的“耳铸公剑”铭铜剑为春秋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所用之剑。本文从“耳铸公剑”铭铜剑的形制、吴越系厚格剑在北方地区的传播、战国时期该型剑厚格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认为该剑年代应不早于春... 有学者认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征集的“耳铸公剑”铭铜剑为春秋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所用之剑。本文从“耳铸公剑”铭铜剑的形制、吴越系厚格剑在北方地区的传播、战国时期该型剑厚格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认为该剑年代应不早于春秋晚期,很可能为战国时期,并指出该剑与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铸公剑”铭铜剑 晋文公 战国时期
下载PDF
战国人物铜镜人兽相斗纹饰解读
6
作者 李春艳 张立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战国人物铜镜出土数量极少,其纹饰主要以人兽相斗的画面为主题,展现的是人兽娱乐表演的场景,反映出战国时期以动物戏为主要内容的杂技表演已经流行,是我国传统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战国人物铜镜 人兽相斗 动物戏
下载PDF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分析及其年代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晓岑 闵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8,F0002,共10页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海门口 铜器 铁器 春秋到战国时期
下载PDF
吉家院墓地出土铜器金相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戎岩 廖华军 +2 位作者 罗武干 魏国锋 王昌燧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9-92,共4页
吉家院墓地为重要的楚国墓地,考察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工艺,对探究楚国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有所帮助。本文应用金相显微镜对采集于吉家院墓地的22件青铜样品进行了金相学分析。结果显示,有6件样品显示为铸态组织,9件样品属于热加工组织,6... 吉家院墓地为重要的楚国墓地,考察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工艺,对探究楚国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有所帮助。本文应用金相显微镜对采集于吉家院墓地的22件青铜样品进行了金相学分析。结果显示,有6件样品显示为铸态组织,9件样品属于热加工组织,6件热加工后冷加工组织,1件(铜剑侧锋JM23)属于冷加工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家院墓地 战国 青铜器 金相学
下载PDF
战国鸟虫书述论 被引量:4
9
作者 丁秀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鸟虫书是我国汉字、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花期”虽短,却因其极富美的韵味和感染力而为世人所关注。鸟虫书的魅力既表现在线条的虬曲、柔美,也表现在结构的对称、和谐,具有细巧华丽、神奇诡谲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形体的修长、挺拔在汉字... 鸟虫书是我国汉字、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花期”虽短,却因其极富美的韵味和感染力而为世人所关注。鸟虫书的魅力既表现在线条的虬曲、柔美,也表现在结构的对称、和谐,具有细巧华丽、神奇诡谲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形体的修长、挺拔在汉字字林中更是独树一帜。考察鸟虫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它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楚国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尊凤尚巫的文化习俗及老庄对精神活动自由境界的崇尚等都滋润了它的产生。鸟虫书是楚人当时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鸟虫书 线条 结构 青铜铸造技术 浪漫主义
下载PDF
战国韩魏铭文考释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良宝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8,共6页
新公布的邢丘令鼎盖从铭文格式与"邢"字写法来看可定为魏器,具体王世待定。新公布的韩器"成皋令鼎"铭文,从用字的角度来看"咎奴"不应释读为"高奴",而可能是"廧咎奴"的简称。珍秦斋... 新公布的邢丘令鼎盖从铭文格式与"邢"字写法来看可定为魏器,具体王世待定。新公布的韩器"成皋令鼎"铭文,从用字的角度来看"咎奴"不应释读为"高奴",而可能是"廧咎奴"的简称。珍秦斋收藏的十七年相邦戈铭文中的""应释读为"卯",戈铭可以补充史书缺载的魏昭王时期相邦的任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金文 地理考证 用字习惯
下载PDF
新出战国金文考释三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俊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2,共3页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qu...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金文资料通鉴》 战国金文 考释
下载PDF
战国铜器铭文“厨”字论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5-167,共3页
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厨”字,由于国别不同其写法也不同,不同写法可以作为判定铜器国别的标准。“厨”是当时的一种职官,其职掌可以通过铜器铭文略知,它是负责制造铜器的机构。
关键词 战国青铜器铭文 国别
下载PDF
战国水陆攻占纹青铜壶艺术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中锋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8-72,共5页
与其他战国水陆攻战纹青铜壶相似,中国航海博物馆新近收藏的一对战国画像青铜壶,造型端庄,使用了錾刻、嵌错等工艺手法,图像精美,器表以连续纹样形式满布了采桑、弋射、宴乐、礼宾、水陆攻占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场景的图案,时代特征明显... 与其他战国水陆攻战纹青铜壶相似,中国航海博物馆新近收藏的一对战国画像青铜壶,造型端庄,使用了錾刻、嵌错等工艺手法,图像精美,器表以连续纹样形式满布了采桑、弋射、宴乐、礼宾、水陆攻占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场景的图案,时代特征明显,罕见而珍贵。作为典型器的文物精品,此对青铜壶不仅承载着厚重历史,也以严谨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以及端庄秀逸的艺术气质表现出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青铜壶 水陆攻战 纹样 艺术价值
下载PDF
战国铜器纹图鼎烹图像研究(下)——兼论先秦鼎烹的烹饪境界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仁兴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以鼎熟食是陶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中国在美食创造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战国铜器纹图中的鼎烹图像,展示了公元前6世纪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鼎烹饪的诸多场景;鼎中所烹食物的各种形态在图像中前所未见地出现,形象地反映出炊器依出品而分... 以鼎熟食是陶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中国在美食创造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战国铜器纹图中的鼎烹图像,展示了公元前6世纪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鼎烹饪的诸多场景;鼎中所烹食物的各种形态在图像中前所未见地出现,形象地反映出炊器依出品而分类使用等一整套对后世中国烹饪有深远影响的烹煮概念及其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烹图像 战国铜器纹图 烹饪文化
下载PDF
一件战国薄壁青铜盒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蓓 吴仁超 +2 位作者 李冰洁 江旭东 胡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S02期99-103,共5页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清洗、除锈、补配、焊接、封护、作色,使得青铜盒恢复了原貌,使其展示效果和科学研究价值得到了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薄壁青铜盒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下载PDF
战国中山国男子服饰考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琳 唐景词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3-80,共8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线稿绘制、同类比较等方法,揭示战国中山国中下层平民男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发现,在中山国存续的118年间,男子服饰从早期的单一胡服向后期的“角色化、等级化、中原化”发展,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礼乐制度。这一结果为后期研究中山国与周围各诸侯国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中山国 男子服饰 男子发式 青铜器 陶器 胡服
下载PDF
中国甘肃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镀锡青铜板带錾刻纹饰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敏 李延祥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74,共10页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qu...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进文物保护与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刻纹镀锡青铜板带,其板体轻薄,在变化丰富的几何形纹饰之上施以镀锡层,形成银白色表面。为探讨出土镀锡青铜板带纹饰制作技术,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三件甘肃天水地区采集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纹饰后发现,板带表面纹饰由四种饰线组合而成。其中一件具有典型性纹饰板带样品的金相组织显示,板带基体主要为铸态组织,在靠近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下方金相组织显示有明显的加工退火痕迹,而宽凹槽饰线下方的基体为铸态组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宽凹槽纹饰表面微痕观察测试后,判定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为錾制,錾制工具为V形刃口錾刀,而宽凹槽饰线为刻制,刻制工具则为砣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镀锡青铜器 錾刻 砣轮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
下载PDF
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饰金工艺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娟 韦荃 +3 位作者 张孜江 曹元元 卫国 邵艳兵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80,共12页
为研究战国铜编钟饰金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无损检测系统等分析仪器,对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表面饰金纹饰的形态结构、成分和工艺特征等进行科学分析。形态特征显示:编钟表面有开槽,金丝填充于凹槽内,金丝表面... 为研究战国铜编钟饰金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无损检测系统等分析仪器,对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表面饰金纹饰的形态结构、成分和工艺特征等进行科学分析。形态特征显示:编钟表面有开槽,金丝填充于凹槽内,金丝表面存在明显间隙,部分金丝可见涂抹痕迹和边缘流挂痕迹,纹饰附近的基体上有金色颗粒残留。金丝表面未发现捶打或剪裁等加工痕迹,表明编钟装饰的金丝与传统错金工艺使用的金丝存在明显差异。金丝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Au含量大于91.6%,Ag含量为1.0%~4.0%,Hg含量为0.5%~6.0%,且剖面可见大量孔隙结构。从金丝的形态特征和成分推测编钟采用了凹槽鎏金工艺进行装饰,开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鎏金的附着力。此项工作不仅可为开展巴蜀地区青铜装饰工艺研究提供珍贵的数据支撑,也可为我国古代青铜装饰技法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铜编钟 凹槽 错金 鎏金
下载PDF
六安地区战国楚墓出土仿铜陶礼器及相关问题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有杰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2年第2期44-49,共6页
仿铜陶礼器是指一种模仿同期或者早期铜器的一种礼制性陶器,一般均成组出现。近年来,六安地区发掘清理的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对于研究六安地区的文化面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六安地区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仿铜... 仿铜陶礼器是指一种模仿同期或者早期铜器的一种礼制性陶器,一般均成组出现。近年来,六安地区发掘清理的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对于研究六安地区的文化面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六安地区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仿铜陶礼器,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可知,其主要受到了同时期楚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本地文化的遗存以及部分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同时,随着年代的发展,仿铜陶礼器逐渐丧失了早期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至西汉中后期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六安地区 仿铜陶礼器 起源 文化内涵
下载PD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Chinese Ancient Bronzes
20
作者 LIAO Lingmin PAN Chunxu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3年第3期226-232,共7页
The typical morphology of alloy lead(Pb) in ancient bronzes made in the Spring-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770 B.C.-221 B.C.),China,was examined by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techniques.We propose that the main p... The typical morphology of alloy lead(Pb) in ancient bronzes made in the Spring-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770 B.C.-221 B.C.),China,was examined by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techniques.We propose that the main purposes for adding metallic Pb in a large quantity into ancient bronzes,such as arrows and ritual vessel-Ding,were for increasing weight and economical reasons.In order to promote add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e casting quality for getting homogenously distributed Pb particles in the bronzes,a process through inserting Pb rod into the mold is supposed to be used during casting,which provided a process for preventing Pb sinkag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observations from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bronzes revealed that the Pb particle possessed a "hollow-cored bubble" structure,which was formed due to absorbing casting gases during solidification and therefore indirectly eliminated the casting porosity and loos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bronze Spring-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a casting microstructur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