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种后路脊柱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疲劳特性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孙宏慧
范清宇
+1 位作者
孙宏伟
沈万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059-2060,共2页
目的探讨3种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的疲劳特性。方法制备L3椎体损伤模型。按临床手术方法分别安装RF、改良Edwards装置(ED)和NSPF内固定器。在SANS材料实验机上,以频率2Hz加载变化(440±165)N对标本进行10万次疲劳试验。观察:3种内固定...
目的探讨3种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的疲劳特性。方法制备L3椎体损伤模型。按临床手术方法分别安装RF、改良Edwards装置(ED)和NSPF内固定器。在SANS材料实验机上,以频率2Hz加载变化(440±165)N对标本进行10万次疲劳试验。观察:3种内固定器失败时的平均循环次数;初始状态和10000次疲劳后各组刚度变化及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位移变化。结果3种内固定器失败时的平均循环次数为:ED(52700次),RF(73300次),NSPF(70000次);疲劳前ED、RF和NSPF3组间无明显差异;10000次疲劳后RF和NSPF组位移变化明显高于ED组(P<0.05);疲劳前后各组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位移与完整标本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F和NSPF内固定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特性;短节段内固定器对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柱内固定器
疲劳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的设计与生物力学分析
2
作者
孙宏慧
范清宇
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7期1577-1579,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后路内固定器 (NSPF)的设计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方法 选取 8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 ,截取 L1- S2脊柱节段 (INT) ,制作 L3椎体损伤模型 .分别安装 NSPF和 RF内固定器 .在 SANS材料实验机上 ,以频率0 .5 Hz加载变化 (44...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后路内固定器 (NSPF)的设计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方法 选取 8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 ,截取 L1- S2脊柱节段 (INT) ,制作 L3椎体损伤模型 .分别安装 NSPF和 RF内固定器 .在 SANS材料实验机上 ,以频率0 .5 Hz加载变化 (44 0± 16 5 ) N对标本进行 10 0 0 0次疲劳实验 .记录初始状态、15 0 0次和 10 0 0 0次疲劳后各组在载荷 5 0 0N时固定节段 Y轴位移 ,代表刚度 .结果 经 15 0 0次和10 0 0 0次疲劳后 NSPF组及 RF组均保持良好刚度 ,两种内固定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 .结论 NSPF能有效地使骨折复位 ,具有节段短、创伤小、操作容易等特点 ;生物力学上达到良好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生物力学
疲劳
脊柱内固定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Edwards套棒方法整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罗卓荆
沈根标
+2 位作者
崔海相
阮狄克
张西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1-343,共3页
作者分析了Edwards套棒装置复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力学原理—三点加压作用,并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导出前纵韧带牵伸复位力量与矢状轴前推力成正比例。使用Edwards套棒不仅提高后伸复位力矩和纵向矫正力量,而且也有助于克服残留后突畸形角,...
作者分析了Edwards套棒装置复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力学原理—三点加压作用,并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导出前纵韧带牵伸复位力量与矢状轴前推力成正比例。使用Edwards套棒不仅提高后伸复位力矩和纵向矫正力量,而且也有助于克服残留后突畸形角,满足脊柱不同节段的生理弧度要求。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单侧Edwards套棒方法使椎体前缘产生89.0N纵向撑开力,较直Harrington分离棒的48.7 N提高82.7%。作者认为Edwards套棒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动力性复位与稳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套棒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种后路脊柱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疲劳特性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孙宏慧
范清宇
孙宏伟
沈万安
机构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059-2060,共2页
文摘
目的探讨3种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的疲劳特性。方法制备L3椎体损伤模型。按临床手术方法分别安装RF、改良Edwards装置(ED)和NSPF内固定器。在SANS材料实验机上,以频率2Hz加载变化(440±165)N对标本进行10万次疲劳试验。观察:3种内固定器失败时的平均循环次数;初始状态和10000次疲劳后各组刚度变化及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位移变化。结果3种内固定器失败时的平均循环次数为:ED(52700次),RF(73300次),NSPF(70000次);疲劳前ED、RF和NSPF3组间无明显差异;10000次疲劳后RF和NSPF组位移变化明显高于ED组(P<0.05);疲劳前后各组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位移与完整标本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F和NSPF内固定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特性;短节段内固定器对固定节段下位椎间盘未见明显影响。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柱内固定器
疲劳
生物力学
Keywords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s
spinal
instrumentation
fatigue
biomechanics
分类号
R683.2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的设计与生物力学分析
2
作者
孙宏慧
范清宇
等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
出处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7期1577-1579,共3页
文摘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后路内固定器 (NSPF)的设计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方法 选取 8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 ,截取 L1- S2脊柱节段 (INT) ,制作 L3椎体损伤模型 .分别安装 NSPF和 RF内固定器 .在 SANS材料实验机上 ,以频率0 .5 Hz加载变化 (44 0± 16 5 ) N对标本进行 10 0 0 0次疲劳实验 .记录初始状态、15 0 0次和 10 0 0 0次疲劳后各组在载荷 5 0 0N时固定节段 Y轴位移 ,代表刚度 .结果 经 15 0 0次和10 0 0 0次疲劳后 NSPF组及 RF组均保持良好刚度 ,两种内固定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 .结论 NSPF能有效地使骨折复位 ,具有节段短、创伤小、操作容易等特点 ;生物力学上达到良好的稳定性 .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生物力学
疲劳
脊柱内固定器
Keywords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s
biomechanics
fatigue
spinal
instrumentation
分类号
R687.32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Edwards套棒方法整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罗卓荆
沈根标
崔海相
阮狄克
张西正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
西安矿业学院基础部材料力学教研室
出处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1-343,共3页
文摘
作者分析了Edwards套棒装置复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力学原理—三点加压作用,并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导出前纵韧带牵伸复位力量与矢状轴前推力成正比例。使用Edwards套棒不仅提高后伸复位力矩和纵向矫正力量,而且也有助于克服残留后突畸形角,满足脊柱不同节段的生理弧度要求。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单侧Edwards套棒方法使椎体前缘产生89.0N纵向撑开力,较直Harrington分离棒的48.7 N提高82.7%。作者认为Edwards套棒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动力性复位与稳定装置。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套棒
生物力学
Keywords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edwards instrumentation correction biomechanics
分类号
R318.01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种后路脊柱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疲劳特性分析
孙宏慧
范清宇
孙宏伟
沈万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的设计与生物力学分析
孙宏慧
范清宇
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Edwards套棒方法整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实验研究
罗卓荆
沈根标
崔海相
阮狄克
张西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