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亨德尔清唱剧《Semele》中咏叹调《O sleep,why dost thou leave me》的演唱研究和艺术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敏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8期32-32,共1页
《O sleep,why dost thou leave me》(噢,为何我难以入眠)是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所创的清唱剧《Semele》(塞墨勒)中的一首咏叹调。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亨德尔的创作与改编使得这部清唱剧成为一部极为... 《O sleep,why dost thou leave me》(噢,为何我难以入眠)是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所创的清唱剧《Semele》(塞墨勒)中的一首咏叹调。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亨德尔的创作与改编使得这部清唱剧成为一部极为经典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德尔 《Semele》 《O sleep why dost thou LEAVE me》
下载PDF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Gary Snyder's Zen and Chinese Zen Thought
2
作者 杨婧依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2期242-245,共4页
Gary Snyder is a famous American poet in the 1960s.His works often reflect Zen thought,which highly influenced the Beat Generation of that time,and even the whole western society.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some ... Gary Snyder is a famous American poet in the 1960s.His works often reflect Zen thought,which highly influenced the Beat Generation of that time,and even the whole western society.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some of the possible aspects in which Snyder’s Zen diverts from Chinese Zen thought.To find out the answer,four of Snyder’s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mainly consulted,as well a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at he’d been living in.The discrepancy this article will show case is three-folded:first,what Snyder pursued might be"square Ze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Zen;second,his poems integrated some ideas from Indian folklores,thus contradicting that of Zen;third,giving consideration to his western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he might misinterpret Chinese Zen thought unconsciously or intentionally.This is an area which so far no current studies about Snyder have probed into,so the results are just tentative and expl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imilarities GARY Snyder’s ZEN CHINESE ZEN thou
下载PDF
浅析Thou、You作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翻译——以莎剧《冬天的故事》二译本为例
3
作者 邵雪萍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80-181,共2页
本文回顾了thou、you作为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含义及用法,通过考察莎剧《冬天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对它们的不同译法所造成的效果差异,分析了用汉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翻译thou、you可能产生... 本文回顾了thou、you作为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含义及用法,通过考察莎剧《冬天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对它们的不同译法所造成的效果差异,分析了用汉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翻译thou、you可能产生的问题,指出虽然区分thou、you有无标记可以作为选择合适译法的参考,但它们出现的语境才是决定用"你"或"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u YOU 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翻译 标记性 语境
原文传递
Fostering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Continuous Student Feedback in Pursuit of Praxis and Establishment of I-Thou Dialogue in an EFL Classroom
4
作者 Ksenia TROSHINA Janice TSANG 《外语教育》 2016年第1期267-280,共14页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is a challenging task, especially when students are not presented with regular opportunities to reveal their voice and take part in shaping,at least to a certain degree,classroom discou...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is a challenging task, especially when students are not presented with regular opportunities to reveal their voice and take part in shaping,at least to a certain degree,classroom discourses. Engaging students in egalitarian teacher-students I-Thou dialogue(Buber, 1970)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empowering students voice,however there is need to investigate ways of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actice. Stud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s(SFQs)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ertiary institutions as a tool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 well 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and evaluating course content and pedagogical methods applied.One of the major criticisms of this practice though is its summative nature and lack of closure of the feedback loop with students.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formative continuous student feedback(CSF)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the whole course where teachers collect responses from students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and close the loop in consecutive sessions by analyzing the feedback provided and acting upon it. Integrating the principles of Freire’s praxis and Buber’s I-Thou dialogue,this practice appears to be facilitative of building effectiv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all parties involved,as well as developing greater sense of autonomy among students over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 classroom.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as part of a larger CSF project implemented at a tertiary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Y Praxis STUDENT feedback I-thou DIALOGUE
原文传递
人类生存关系的诗意反思——论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晓东 刘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2,共5页
马丁·布伯是 2 0世纪声名斐然的犹太教哲学家。他提出了哲学的“关系本体论” ,或者说“我—你”哲学。从我—你关系出发 ,对传统哲学的“我—它”关系进行了批判。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或关系本体论 ,是对人类生存的神学人... 马丁·布伯是 2 0世纪声名斐然的犹太教哲学家。他提出了哲学的“关系本体论” ,或者说“我—你”哲学。从我—你关系出发 ,对传统哲学的“我—它”关系进行了批判。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或关系本体论 ,是对人类生存的神学人本主义意义上的反思 ,同时也是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浪漫主义的批判。他的神学可以称之为浪漫神学。布伯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浪漫神学
下载PDF
科学深钻扩孔钻头及钻进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三牛 王聪 +1 位作者 刘玮 杨引娥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2年第3期8-13,共6页
阐述了科学深钻扩孔钻进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科学深钻的扩孔钻进工艺技术及其所用扩孔钻头、钻具的选型及结构设计,并提出了超万米深孔科学钻探扩孔钻进的工艺及钻头、钻具的设计。
关键词 科学钻探 深钻 扩孔钻进 扩孔钻头 扩孔钻具 超万米深孔
下载PDF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天宝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对话 “我一你”关系 “共享”关系
下载PDF
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 被引量:11
8
作者 鞠玉翠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作为目的” 教育理想 尊严 超越 “我与你”
下载PDF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利蕊 黎树斌 冯书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普遍的人类社会活动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考察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方法以及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方法论
下载PDF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对话”哲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129,共9页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本诺与妻子玛蒂尔德及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情人翠姬及父亲鲁迪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物之间,作为植物学家的本诺与假杜鹃花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我-你"到"我-它"的转换,从中展现了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马丁·布伯 “对话”哲学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
下载PDF
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对布伯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被引量:4
11
作者 顾红亮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7,37,共5页
布伯引进一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区分现代性的“我—它”关系维度与“我—你”关系维度、现代性的行动层级与观念层级、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以此反观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第一,“我—它”关系维度的过度发展,... 布伯引进一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区分现代性的“我—它”关系维度与“我—你”关系维度、现代性的行动层级与观念层级、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以此反观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第一,“我—它”关系维度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我—你”对话关系的维度;第二,现代性的独白维度占据上风,遮蔽了现代性的对话维度的可能性发展;第三,人们只在观念层级上讨论现代性,忽视了现代性的行动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我-它关系 我-你关系 对话与独自 行动与观念
下载PDF
马丁·布伯的“之间”概念与文学翻译对话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仝亚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马丁·布伯是著名犹太哲学家、思想家,他在《我与你》中提出的"我—你"关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之间"概念是其对话哲学的基础,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探讨翻译活动各参与者之... 马丁·布伯是著名犹太哲学家、思想家,他在《我与你》中提出的"我—你"关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之间"概念是其对话哲学的基础,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探讨翻译活动各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及各种对话关系对译文的最终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你关系 之间概念 翻译研究
下载PDF
“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代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4,19,共5页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重建我的道德,使我重返以"我→你"为原初存在结构的关系世界,重建以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为三维向度的生存家园。我的道德的重建的主体前提是重塑我的道德意识、明朗我的道德态度、明确我的道德责任,形成我的道德在场坚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展开道德作为;我的道德作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你,我之所欲亦施于你;我欲立而立你,我欲达而达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转向 我→你关系 道德作为 存在故乡 生存家园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凤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82,共4页
新中国建立后 ,如何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实现国家工业化 ,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任务。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时 ,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从农、轻、重三者的关系出发 ,提出了一... 新中国建立后 ,如何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实现国家工业化 ,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任务。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时 ,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从农、轻、重三者的关系出发 ,提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的理想 ,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 ,但就其思想本身来说 ,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工业化 工业化思想
下载PDF
论我国田径女子全能运动员的培养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萍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7-111,116,共6页
通过比较国内外著名女子 7项全能选手的差异 ,研究并总结先进经验 ,揭示全能运动的发展规律 ,指出在培养我国女子全能运动员中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
关键词 女子全能运动员 人才培养 中国 田径运动 训练方法
下载PDF
从自我走向他者——试析《问题的核心》中的主体间性哲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佘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采用主体间性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中所蕴含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小说中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他在人际交往实践中主体间性的缺失,从而导致了自我与生存世界的对抗而最终失去自由... 采用主体间性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中所蕴含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小说中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他在人际交往实践中主体间性的缺失,从而导致了自我与生存世界的对抗而最终失去自由。因此,主人公必须转换视角,从自我主体走向与他者的共同主体,方能在主体间的相遇中寻获人生的意义,改变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对话 包容 永恒之你 内在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从犹太对话哲学解读“有朋自远方来”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红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0,共5页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对话哲学 “我-你”关系 快乐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你我之间,永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詹姆斯与布伯对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1,共7页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的成长模式。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成长小说,突破了只强调男性成长,而女性不过起辅助作用的传统成长小说模式,认为真正的成长是男女双方的共同成长,只有这种成长才能将爱情带出基于"我—它"关系的利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马丁·布伯 《鸽翼》 《金碗》 《我与你》
下载PDF
马丁·布伯的宗教对话美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金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6-59,共4页
马丁·布伯认为人在世存在的本质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艺术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对话关系的本质体现,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马丁·布伯的宗教对话美学思想对巴赫金和伽达默尔... 马丁·布伯认为人在世存在的本质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艺术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对话关系的本质体现,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马丁·布伯的宗教对话美学思想对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你” 审美 对话
下载PDF
论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昂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年第2期18-21,共4页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由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时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干部,从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组织和领导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干部教育 教育思想 新民主主义时期 实践 内涵 教育原则 教育方法 教育内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