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水面蒸发年内滞后效应分析
1
作者 王晓春 闫金波 +3 位作者 吕超楠 王伟杰 林涛涛 韩松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0-900,共11页
水面蒸发在季节变化上相比净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相位延迟反映了水体储热对水面蒸发的影响,量化这一对气象要素波动的滞后响应对理解和估算深水水库(湖泊)蒸发非常重要。三峡水库等河道型深水水库的水位和面积具有显著周期性变动,使得其水... 水面蒸发在季节变化上相比净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相位延迟反映了水体储热对水面蒸发的影响,量化这一对气象要素波动的滞后响应对理解和估算深水水库(湖泊)蒸发非常重要。三峡水库等河道型深水水库的水位和面积具有显著周期性变动,使得其水面蒸发的响应模式更为复杂,而目前对其认识非常薄弱。本文利用2013年8月—2020年7月三峡水库巴东站水面蒸发场和陆面蒸发场的蒸发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季节变化及其年内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水面蒸发场蒸发量在年内的8和12月呈现双峰变化,与只有8月单峰值的陆面蒸发场蒸发量显著不同。水面蒸发场蒸发量相对净辐射、平均气温和水面温度分别存在4、3和2个月的滞后,而陆面蒸发场蒸发量相对滞后时间均在1个月以内;水面与陆面蒸发场相比,水温、蒸发量和水面与大气饱和差之间的滞后时间分别为1、3和4个月,而平均气温和净辐射之间不存在滞后。本文揭示出三峡水库巴东段水面蒸发年内滞后效应主要受到水库水温引起的水面与大气饱和差在季节上滞后的影响,需通过深入分析水温的时空变化来明确整个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 滞后效应 水体储热 三峡水库 水温变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毛以伟 陈正洪 +1 位作者 王珏 居志刚 《气象科技》 2005年第4期334-339,共6页
对三峡水库蓄水前位于坝区长江左、右两岸的3组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效应,可抑制极端最高气温,抬升极端最低气温;②总体上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春秋季居... 对三峡水库蓄水前位于坝区长江左、右两岸的3组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效应,可抑制极端最高气温,抬升极端最低气温;②总体上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春秋季居中,在20:00夏半年多大于冬半年,在08:00冬半年多大于夏半年,20:00、08:00增温幅度0.2~1.0℃的日数分别占总日数的46%、55%以上;③增温效应与降水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多的月份增温明显,降水少的月份增温幅度则较小;④降温幅度为春夏季小于秋冬季;⑤逐时气温分析显示,远水区较近水区各时次气温在10:00~15:00高0.1~0.4℃,其它时间尤其是夜间低0.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体 增温和降温效应 三峡水库蓄水 最高气温 库坝区 周边 增温效应 降温幅度 极端最低气温
下载PDF
上游水库水温情势变化对中华鲟产卵江段水温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惠二青 毛劲乔 戴会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8,共5页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中华鲟自然产卵期逐渐推迟的问题,对影响中华鲟繁殖关键要素水温的因素开展研究。基于三峡大坝及葛洲坝上下游典型断面的水温及气温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10年(2003—2012年)的水温变化情势和影响葛洲坝...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中华鲟自然产卵期逐渐推迟的问题,对影响中华鲟繁殖关键要素水温的因素开展研究。基于三峡大坝及葛洲坝上下游典型断面的水温及气温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10年(2003—2012年)的水温变化情势和影响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江段特定时段水温的原因。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在10月水温高于蓄水前,对下游中华鲟产卵江段水温产生直接影响;局地气温变化与水温情势变化密切相关,是引起中华鲟产卵江段水温上升的根本原因,对水温上升的贡献度约为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温变化 滞温效应 局地气温 产卵江段 中华鲟
下载PDF
稠油油藏乳化降黏与“宏观和微观”转向联合作业效果实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兴佳 卢祥国 +2 位作者 王威 何欣 王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08,共7页
针对稠油油藏现场开发的实际需求,以室内评价的方式开展了L油藏稠油乳化降黏与"宏观和微观"转向联合作业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冻胶分散体颗粒具有不规则外观形态,可以在多孔介质内发生机械捕集而产生液流转向作用;稠油与... 针对稠油油藏现场开发的实际需求,以室内评价的方式开展了L油藏稠油乳化降黏与"宏观和微观"转向联合作业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冻胶分散体颗粒具有不规则外观形态,可以在多孔介质内发生机械捕集而产生液流转向作用;稠油与乳化剂作用可以形成"O/W"或"W/O/W"型乳状液,进而明显改善稠油流动性;与稠油乳化剂溶液和冻胶分散体颗粒分段塞注入方式相比较,混合形成的非均相体系能够发挥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的协同作用;对于存在大孔道或特高渗透条带的厚油层,单独冻胶分散体(或微球)颗粒在多孔介质内的滞留较为困难,难以取得较好液流转向效果,它与稠油乳化降黏剂和强凝胶联合使用才能实现宏观和微观液流转向、改善稠油流动性和提高洗油效率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乳化剂 冻胶分散体 强凝胶 协同效应 增油降水效果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