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石窟造像题材新考
1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3,共14页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千佛洞 回鹘时期 造像题材 佛教信仰 世俗化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病害程度量化评价
2
作者 姚雪 赵凡 龙清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2,共11页
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广元千佛崖石窟病害发育普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种类调查与成因分析方面,对石窟病害程度的量化评价较少。本次研究以20座盛唐时期龛窟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病害调查方法明确病害种类,利用层... 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广元千佛崖石窟病害发育普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种类调查与成因分析方面,对石窟病害程度的量化评价较少。本次研究以20座盛唐时期龛窟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病害调查方法明确病害种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病害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15种常见病害在石窟劣化程度中的权重,量化表征拟研究对象的病害程度。结果显示,1)15种常见病害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结构性病害,另一类为非结构性病害,15种病害在石窟劣化过程中权重不同;2)20座盛唐龛窟中,4龛保存较好,11龛保存状况一般,3龛保存状态较差,2龛保存状态差,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本次研究量化表征了15种现存病害的影响权重和20座龛窟的保存现状,有助于快速有效判断石窟病害程度的轻重缓急,为保护措施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广元千佛崖 病害程度 量化评价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睡佛龛造像彩绘颜料分析研究
3
作者 姜凯云 朱志保 +1 位作者 孙延忠 金万军 《中国涂料》 CAS 2024年第7期66-76,共11页
睡佛龛开凿于唐高宗末至武周时期,造像多次妆彩。以睡佛龛造像彩绘为研究对象,应用Raman、XRF、XRD、SEM-EDS、PY-GC-MS等多种检测方法对彩绘颜料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造像妆彩多达3次,彩绘红色颜料为铁红、铅丹、朱砂,蓝色... 睡佛龛开凿于唐高宗末至武周时期,造像多次妆彩。以睡佛龛造像彩绘为研究对象,应用Raman、XRF、XRD、SEM-EDS、PY-GC-MS等多种检测方法对彩绘颜料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造像妆彩多达3次,彩绘红色颜料为铁红、铅丹、朱砂,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碱式氯化铜、石绿,白色颜料为硫酸铅,黑色颜料为炭黑,胶结材料为动物胶。该研究成果为后续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千佛崖 睡佛龛 造像彩绘 颜料层 铅丹 青金石 石绿 硫酸铅 炭黑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2窟涅槃经变与西夏生死观
4
作者 焦树峰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涅槃经变的空间布局之中,并与窟内的现世救渡思想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出这一时期西夏信众往生净土的生死观念。东千佛洞第2窟的涅槃经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更是揭示西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图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涅槃经变 生死观
下载PDF
东千佛洞西夏壁画图像新释 被引量:1
5
作者 贾维维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瓜州地区榆林窟、东千佛洞保留的西夏洞窟及其壁画艺术不论是形式上的完整性、艺术性还是图像背后蕴含的信仰内涵与多民族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关系,均远胜莫高窟绝大多数西夏石窟。因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风化现象极其严重,为图像辨识与研究... 瓜州地区榆林窟、东千佛洞保留的西夏洞窟及其壁画艺术不论是形式上的完整性、艺术性还是图像背后蕴含的信仰内涵与多民族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关系,均远胜莫高窟绝大多数西夏石窟。因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风化现象极其严重,为图像辨识与研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即使围绕东千佛洞图像志研究和作品实例分析的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目前未能解决。本文通过详尽的实地调查和全面、高清的数字档案,再一次从整体上观察几个西夏洞窟,在图像辨识、图像志解析、内涵追索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思考。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从河西本地固有造像传统的历史记忆中寻找依托,并且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发起的佛教复兴大潮中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吸收各方文化精髓,对佛教图像体系进行创新、重组、重构,是西夏社会整体宗教信仰模式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西夏 佛教图像志 真实名文殊
下载PDF
栖霞寺石窟艺术的类型及风格研究
6
作者 尚荣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124,共8页
栖霞寺传统雕塑艺术主要由千佛岩龛像和舍利塔浮雕组成。由于两处分别建于不同时代,其图像明显存有各自类型风格特征。本文以两处传统雕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千佛岩雕塑作类型风格方面的分析,同时比较其与北方石窟造像样式间的关系;其次... 栖霞寺传统雕塑艺术主要由千佛岩龛像和舍利塔浮雕组成。由于两处分别建于不同时代,其图像明显存有各自类型风格特征。本文以两处传统雕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千佛岩雕塑作类型风格方面的分析,同时比较其与北方石窟造像样式间的关系;其次对舍利塔的八相图和十六身飞天像的本土化、时代特征做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寺 千佛岩 舍利塔 类型风格
下载PDF
莫高窟的贤劫千佛诞生变——从第197窟所谓的多子塔说起
7
作者 梁尉英 梁旭澍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0-186,共17页
莫高窟第197窟主室西壁佛龛帐门南北两侧中唐绘制的壁画非多子塔,今经研究判定为贤劫千佛从莲花中出生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由此推及第169窟与第197、351窟同样位置、同样内容、不同布局结构的三铺壁画亦应为贤劫千佛诞生变。且第197、351... 莫高窟第197窟主室西壁佛龛帐门南北两侧中唐绘制的壁画非多子塔,今经研究判定为贤劫千佛从莲花中出生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由此推及第169窟与第197、351窟同样位置、同样内容、不同布局结构的三铺壁画亦应为贤劫千佛诞生变。且第197、351窟南、北、东三壁绘制的壁画可以称作简约式的贤劫千佛诞生变。贤劫千佛诞生变是由五通曼荼罗演变派生而来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的窟数、铺数虽少,但对敦煌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佛教美术史等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 非多子塔 贤劫千佛 从莲花中诞生 贤劫千佛诞生变
下载PDF
莫高窟第428窟影塑千佛相关问题考述
8
作者 陈培丽 宁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4,共9页
千佛在敦煌早期石窟的各类题材所占壁面比例中居于首位,是敦煌早期石窟艺术中十分兴盛的题材。莫高窟第428窟四壁上层保存了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影塑千佛,有1485身,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制作而成。该影塑千佛与西壁五塔图中央大... 千佛在敦煌早期石窟的各类题材所占壁面比例中居于首位,是敦煌早期石窟艺术中十分兴盛的题材。莫高窟第428窟四壁上层保存了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影塑千佛,有1485身,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制作而成。该影塑千佛与西壁五塔图中央大塔上层的白衣佛构成三世三千佛,其在第428窟中的造作与北朝时期僧尼坐禅观像和僧俗信众礼拜供养三世三千佛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28窟 影塑千佛 三世三千佛 禅观与礼拜
下载PDF
宋代千佛阁建筑源流与形制考略
9
作者 李德华 傅丹侠 项琳斐 《浙江建筑》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千佛阁是宋代佛教寺院的常见楼阁,其出现与大乘佛教的贤劫千佛信仰有关。千佛阁始出现于北宋仁宗时的漳州崇福禅院,南宋时广泛分布于江浙等沿海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佛教建筑类型。在此,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入手,探讨宋代千... 千佛阁是宋代佛教寺院的常见楼阁,其出现与大乘佛教的贤劫千佛信仰有关。千佛阁始出现于北宋仁宗时的漳州崇福禅院,南宋时广泛分布于江浙等沿海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佛教建筑类型。在此,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入手,探讨宋代千佛阁的发展源流、地域分布及其寺院中之格局,以及典型的建筑形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佛阁 地域分布 寺院格局 建筑形制
下载PDF
陕西韩城千佛洞石窟调查与初步研究
10
作者 王龙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陕西省韩城市千佛洞石窟,是典型的四壁设坛式佛殿窟,主要造像有一佛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弟子、罗汉、涅槃、千佛等,大约开凿于明代中晚期,是当地著名寺院开化寺下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关中东部地区明清石窟寺和地方佛教史均具有重... 陕西省韩城市千佛洞石窟,是典型的四壁设坛式佛殿窟,主要造像有一佛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弟子、罗汉、涅槃、千佛等,大约开凿于明代中晚期,是当地著名寺院开化寺下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关中东部地区明清石窟寺和地方佛教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城千佛洞 明代石窟 开化寺 五池菩萨
下载PDF
“龙尾之要”——北京宏恩观历史文化考辨
11
作者 顾军 柏雨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7,共9页
宏恩观为北京内城城北一处清代道观。地址在今钟楼以北的安定门街道豆腐池胡同和张旺胡同之间。因其位置正在钟楼以北,是北京明清中轴线北沿线第一座压线建筑,给南起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故素被称为“龙尾之要”。... 宏恩观为北京内城城北一处清代道观。地址在今钟楼以北的安定门街道豆腐池胡同和张旺胡同之间。因其位置正在钟楼以北,是北京明清中轴线北沿线第一座压线建筑,给南起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故素被称为“龙尾之要”。考据其历史沿革,其址元代为千佛寺,明代为吉祥寺,清代改为清净寺,直至清末光绪十三年至十九年(1887—1893年),始改扩建为宏恩观。扩建后的宏恩观,其独特的神像体系是清末道教龙门派借宫廷势力崛起的典型例证。作为中轴线北部的重要建筑,宏恩观现今中路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经过腾退和整修后,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向民众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恩观 吉祥寺 千佛寺 中轴线 北京 清净寺
下载PDF
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分析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胡东波 薛铁宁 +1 位作者 王金华 张红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3期44-51,共8页
为研究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及其保存状况,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X荧光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千手观音造像的贴金、金胶样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现存的0层及其以上贴... 为研究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及其保存状况,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X荧光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千手观音造像的贴金、金胶样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现存的0层及其以上贴金层均为清代以后所妆贴;金胶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但腐蚀劣变情况并不严重,但吸水后会发生膨胀;千手观音表面贴金采用了在金胶中加入HgS以衬托金色的传统工艺。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造像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手观音 成分分析 贴金 金胶
下载PDF
莫高窟第98窟是一忏法道场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永增 陈菊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9-40,共12页
莫高窟第98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该窟窟顶四披绘制了约700身千佛,每身千佛都有对应的榜题。通过抄录和核查这些千佛榜题,笔者发现,第98窟窟顶四披的千佛名应出自敦煌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其底稿应与S.6485《佛说贤劫千... 莫高窟第98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该窟窟顶四披绘制了约700身千佛,每身千佛都有对应的榜题。通过抄录和核查这些千佛榜题,笔者发现,第98窟窟顶四披的千佛名应出自敦煌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其底稿应与S.6485《佛说贤劫千佛名经》类同。窟顶四披上方画十方诸佛赴会图,并有"奉请(十方佛)……来居此窟"之题记;窟顶四角绘有四天王像,也有"谨请(天王)……来降此窟"之题记,参照传世佛教忏法典籍和一些敦煌礼忏文的"启请"仪式,笔者认为,第98窟应该是一个忏法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98窟 窟顶四披 《佛说贤劫千佛名经》 道场
下载PDF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分析及保护修复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韬 张亚旭 +4 位作者 杨志强 赵林毅 水碧纹 赵鸿亮 王旭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4,91,共7页
为了对甘肃敦煌瓜州东千佛洞壁画实现现场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修复,本研究利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千佛洞壁画制作工艺分为单层泥质地仗和双层泥质地仗两种... 为了对甘肃敦煌瓜州东千佛洞壁画实现现场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修复,本研究利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千佛洞壁画制作工艺分为单层泥质地仗和双层泥质地仗两种。壁画颜料为朱砂、氯铜矿、雌黄、铅丹等无机矿物颜料。地仗层沙土比为4:1,属于高含沙量泥质地仗,地仗层中所加纤维分别为麦草和麻,含量约为1.5~3.8%。针对早期缺失区域不当修复所产生的眩光现象,在机械法去除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研究采用土沙比为2:1、外加3%有机纤维组成的修复材料可实现对缺失部位的有效修复。最后借鉴第2窟壁画制作时为防止壁画脱落现象采用铆钉的方式,提出对空鼓壁画进行点状灌浆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颜料 保护 铆钉
下载PDF
壁画音乐图像与社会文化变迁——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的拉弦乐器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炳林 朱晓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绘制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是目前敦煌石窟壁画仅有的拉弦乐器类图像,也是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它的出现对拉弦类乐器历史和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弦乐器历史的梳理和壁画乐... 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绘制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是目前敦煌石窟壁画仅有的拉弦乐器类图像,也是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它的出现对拉弦类乐器历史和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弦乐器历史的梳理和壁画乐器定名的问题上,但其仅在莫高窟之外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出现的原因同样值得研究。如果以拉弦乐器作为研究视角,来探究其所在壁画的时代和风格,不仅能够梳理乐器本身的历史,而且可以对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史以及壁画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有一个全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东千佛洞 拉弦乐器 嵇琴 西夏
下载PDF
黑水城与东千佛洞石窟同类佛教造像题材浅析艺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8,F0002,F0003,共10页
黑水城所出艺术品与东千佛洞石窟壁画及塑像是西夏佛教艺术的两处重要遗存。这两处有不少相同题材及形式的造像作品,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西夏艺术 黑水城 东千佛洞 石窟 瑞像
下载PDF
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考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鹏辉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2,共7页
新疆吉木萨尔县现存一座千佛洞,形制比较特殊,本文辨明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千佛洞被发现之史实,复原了千佛洞被发现时的基本形制,肯定了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吉木萨尔 千佛洞 文化遗产
下载PDF
宏佛塔出土《千佛像》及其塔龛样式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20-26,共7页
《千佛像》的绘制年代大致在公元12世纪中后期,其题材是忏悔图画《三十五佛》,这一图像在西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它藏风很盛,但仍有较为明显的中原佛画的一些风格元素。《千佛图》中的塔龛组合结构与莫高窟76窟存在密切联系,塔身的... 《千佛像》的绘制年代大致在公元12世纪中后期,其题材是忏悔图画《三十五佛》,这一图像在西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它藏风很盛,但仍有较为明显的中原佛画的一些风格元素。《千佛图》中的塔龛组合结构与莫高窟76窟存在密切联系,塔身的造型来自汉地的传统,塔刹部分则反映出西夏艺术接受了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这种塔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夏艺术家处理各种文化因素、风格来源和艺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千佛图》 三十五佛 塔龛样式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殊山石窟群现存窟龛计有百余,损毁严重,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自上世纪50年代史岩先生第一次实地考察之后,才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如张宝玺、杨益民、唐晓军、... 文殊山石窟群现存窟龛计有百余,损毁严重,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自上世纪50年代史岩先生第一次实地考察之后,才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如张宝玺、杨益民、唐晓军、井上豪、杨富学、施爱民、张小刚、郭俊叶等学者对文殊山石窟创建的年代、分期、洞窟形制等方面作过研究,成就不菲,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的相近,有的截然相反。对这些学术成就进行总结,以观目前研究之得失,有助于文殊山石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 万佛洞 藏传佛教 西夏 裕固族
下载PDF
成县大云寺石窟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百岁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寺石窟 题壁 石刻 开窟年代 “千佛”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 儒、释、道三教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