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tric three-dimentional rendering to evaluate bronchial arterie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被引量:4
1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2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陶晓峰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6年第3期189-194,共6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nchial arteries (BA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PLC) with multidetector CT (MDCT) angiography. Methods: Thin-section enhanced CT scanning (with an Toshiba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nchial arteries (BA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PLC) with multidetector CT (MDCT) angiography. Methods: Thin-section enhanced CT scanning (with an Toshiba Aquilion 16 scanner) was performed in 164 PLC patients, of whom 123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the remaining 41 were confirmed by typical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 Another 46 patients with normal thoracic CT presentations were served as control.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s of the BAs were processed at workstation (Vitrea 2, Vital Corp, USA). Spatial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the BAs were observed using volume rendering (VR) and 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or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Results: At least one bronchial artery was displayed clearly on VR in 152 (92. 7%) of the 164 PLC patients and 32 (69. 6%) of the 46 controls. There were 48. 92% of the right BAs originating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and 46. 24% from the right intercostal artery. 97. 53% of the left B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and 94. 87% of the common trunk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There were 10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BAs, with one on the right and one on the left predominating (48. 68%). More BA branches were found to reach far from the segmental bronchi or enter into the lesions in the PLC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5. 8% vs 1. 7% ). and also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PLC tha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40% vs 8. 8%). The diameter and the total transaxial areas of the BAs o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PLC le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or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Conclusion:The anatomic character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can be depicted in vivo stereographically and clearly by CTA with volumetric 3D rendering. Dilation of the BAs and increase of tot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PLC can b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which may be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PLC,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safety and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ct检查 容量 支气管动脉 肺癌
下载PD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
2
作者 Dong-Mei Guo and Jie Bian Dalian, Chin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7 ,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BACKGROUN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 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study whether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 could be u... BACKGROUN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 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study whether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 could be used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fo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 tion candidates. METHODS: Eighty consecutiv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evaluated with dual-phase three-di- 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3DCTA). The arterial-phase was used to create vascular maps of the celiac axis (inclu- ding the origin of the hepatic common artery, left gastric artery and splenic artery) and origin of the superior mesen- teric artery. The portal venous-phase was used to analyze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nd collateral vascularization of the portal vein.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made using the chi- square test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hepatic arterial anatomy of 80 patients and Michel's anatomy of 200 patients. Appearance of MSCTA and operative results of 1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ixty-two patients (77.5%) showed conven- tional and 18 (22.5%) nonconventional hepatic arterial anatomy.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natomy of the hepatic artery (P <0.05). Celiac axis stenosis was observed in 6 patients, SA aneu- rysm in 2, small-caliber hepatic arterial vessels in 2,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15. Vascular structures of 16 ope- rative patients were well defined. CONCLUSION: As a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MSCTA ca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reoperative vascular evalua- 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multislice helical ct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模拟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容宇 常浩 赵一帆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6期950-953,968,共5页
目的观察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模拟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术前规划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3例)... 目的观察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模拟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术前规划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3例),其中对照组术前接受常规CT扫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模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宽度、淋巴结清扫数量、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肺功能[最大自主通气量(MVV)、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免疫功能(CD3^(+)、CD4^(+)/CD8^(+))、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2、3 d的VAS得分、术后3 d的CD3^(+)、CD4^(+)/CD8^(+)水平、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切缘宽度、术后1个月的MVV、FEV1/FVC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患者复发转移。结论应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模拟有助于减少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对维持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有利,可有效缩短肺癌患者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肺功能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汪明雪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BA)CT血管成像(CTA)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84例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行CTA检查分为两组,将术前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前未行...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BA)CT血管成像(CTA)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84例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行CTA检查分为两组,将术前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前未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观察组于介入治疗前行CTA检查,对照组介入治疗前未行CTA检查。分析CTA咯血责任BA检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止血效果、再发咯血、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CTA共检出咯血责任BA有78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共检出咯血责任BA有81支,CTA咯血责任BA检出率为96.30%(78/81);观察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发咯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成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脊髓损伤、食管溃疡等并发症。结论BA CTA对咯血责任动脉检出率较高,BA CTA用于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 介入治疗 止血效果 再发咯血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吴昱 王宏辉 +2 位作者 王法 白彬 徐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介入手术中寻找所有的出血动脉,并逐一进行栓塞治疗。68例患者栓塞治疗1周后复查支气管...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介入手术中寻找所有的出血动脉,并逐一进行栓塞治疗。68例患者栓塞治疗1周后复查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对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找到107支病变的出血动脉,介入手术中共找到118支出血动脉并成功栓塞治疗。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90.68%(107/118)。68例患者栓塞后治疗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显示所有已栓塞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效果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可以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寻找出血动脉提供准确的定位作用。栓塞治疗后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有利于对栓塞疗效的准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咯血 ct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4 位作者 罗天友 黄兴涛 李信友 王剑华 刘历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50-1554,共5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被引量:23
7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李成洲 陶晓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结论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洲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动脉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被引量:12
9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沈策 刘士远 李成洲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韩俊 杨晓峰 +1 位作者 吴凡 朱建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08-2011,共4页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查。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CTA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大咯血患者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112支,介入栓塞治疗时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共123支,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1.06%。患者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均行介入栓塞治疗且治疗均成功,介入栓塞治疗后共有76例患者回院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变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良好栓塞效果。结论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够为大咯血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术后再行该检查则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咯血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1 位作者 肖湘生 刘士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14-319,共6页
支气管动脉起始、分布、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正常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疾病状态下支气管动脉发生解剖学重塑,并可与肺循环、肺外体循环等发生交通吻合。16层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16层ct血管造影 支气管动脉 形态学特征 解剖变异 动脉管径 疾病状态 外体循环 病理状态 肺循环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2
作者 魏鼎泰 余燕武 张云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59-42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支气管扩张1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例,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6例。CTA共检出54支咯血相关动脉,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7例伴有肺循环动脉供血,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结论 CTA能够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走行、数目等三维影像特征,不但在介入栓塞术前的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咯血病因的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超 黄显龙 +5 位作者 杨华 李必强 唐茁月 胡源浩 李宗文 陈修燕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肺癌组CT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CT值迅速升高,120s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CT值逐渐升高,90s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s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肿块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期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多层CT血管造影对椎管内、食管及气管等强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伟华 肖湘生 +4 位作者 李惠民 欧阳强 张电波 董生 常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一种比DSA更能显示支气管动脉供应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方法 ,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动脉对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供应概率 ,为临床上减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和 (或 )栓塞术所致的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 19例肺癌或支气... 目的 探讨一种比DSA更能显示支气管动脉供应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方法 ,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动脉对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供应概率 ,为临床上减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和 (或 )栓塞术所致的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 19例肺癌或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DSA(BA DSA)后留置导管于支气管动脉 ,行支气管动脉多层CT血管造影 (BA MSCTA)。经导管以 1~ 2ml s的速度注入4 5 %的对比剂 10ml,注入 5s时自下颈部 (颈 5~ 6椎体水平 )向肺底扫描 ,准值 5mm ,无重叠连续重建。观察椎管内 (特别是脊髓 )、食管以及气管等结构的强化情况。结果 BA DSA上除 1例隐约可见脊髓营养动脉外 ,余未见明显脊髓营养动脉和椎管内染色 ,也无明确的食管或气管的染色。而BA MSCTA上发现 7例椎管内强化 ,其中脊髓强化 5例 (5 19,2 6 .3% ) ,这 7例均为支气管动脉和右肋间动脉共干。另外 ,15例食管强化 ,18例气管强化。结论 BA CTA在显示支气管动脉供应脊髓、食管和气管等方面优于BA DSA。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时脊髓营养动脉出现的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食管 脊髓 椎管内 DSA 营养动脉 血管造影 多层ct 并发症 BA
下载PDF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智勇 伍建林 +5 位作者 黎庶 王淼淼 宁殿秀 王克礼 刘晓峰 韩睿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0期712-71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 ,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 ,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 ,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其中 6例 ( 3 3 .3 3 %)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 (肺内段和纵隔段 )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 ,且明显增粗 ,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 (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 :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 中心型肺癌 血供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青年女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钱智 李淼 周荣林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青年女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肺癌组52例及正常对照组28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青年女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肺癌组52例及正常对照组28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青年女性肺癌组52例中49例可以重建出支气管动脉(BA),显示率为94.2%,平均2.5支/人;正常对照组28例中22例可以重建出BA,显示率为78.6%,平均1.3支/人。青年女性肺癌组BA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女性肺癌组重建BA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青年女性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1)。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是青年女性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ct血管造影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诊治中的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美君 吴宏成 +1 位作者 汤耀东 朱海东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3例咯血患者先后行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及DSA下经股动脉支...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3例咯血患者先后行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及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比较两者图像符合程度。结果 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29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其中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17例,检出率为90.7%(117/129)。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检出117例异常,同时检出4例未见支气管动脉异常,符合率为91.0%(121/133);术前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异常血管的起源情况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血管起源情况基本相同,符合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符合率高,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以提供给血管介入医生做术前评估及准备,可作为咯血患者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 支气管动脉造影
下载PDF
640层CT联合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敏红 陈晓波 +2 位作者 蔡勇 何志江 刘云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BAMH)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BAMH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DSA检查...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BAMH)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BAMH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DSA检查,以临床介入治疗结果或随访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A联合DSA与单纯MSCTA或DSA诊断BAMH的价值。结果(1)45例BAMH患者咯血责任血管72支,MSCTA联合DSA发现70支,检出率为97.22%(70/72),MSCTA单独应用检出61支,检出率为84.72%(61/72),而DSA检出63支咯血责任血管,检出率为87.50%(63/72);有7支咯血责任血管MSCTA检测发现而DSA未检出,有9支咯血责任血管DSA检测发现而MSCTA未检出;MSCTA联合DSA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MSCTA和DSA检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情况进行追踪,MSCTA联合DSA发现在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57支、非支气管动脉源性10支、肺动脉源性3支,符合率分别为98.28%(57/58)、90.91%(10/11)、100.00%(3/3)。结论640层螺旋CTA联合DS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诊断
下载PDF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智勇 杨冬 +2 位作者 伍建林 黎庶 董天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5年第1期40-42,6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兰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像)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中心型肺癌 MSct 血供 三维成像 介入治疗 临床意义 结论 理论依据 理论基础
下载PDF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3 位作者 罗天友 黄兴涛 李信友 刘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间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最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间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4.2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间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