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Atrial Septum Morphology by Liv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1
作者 方凌云 谢明星 +4 位作者 王新房 蒲朝霞 杨亚利 贺林 周小燕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6期687-690,共4页
To evaluate the morphology of atrial septum by the liv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L3DE) and its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L3DE was performed in 62 subjects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evaluate the morphology of atrial septum by the liv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L3DE) and its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L3DE was performed in 62 subjects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 of the overall anatomic structure of atrial septum. The study examined 49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including 3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aneurysm, and 10 healthy subjects. ASD in the 35 patients was surgically confirmed. The maximal diameters of ASD were measured and the percentages of area change wer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L3DE were compared with intraoperative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3DE could directly and clearly display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overall anatomic structure of normal atrial septum, repaired and artificially-occluded atrial septum, atrial septal aneurysm. The defect area in ASD patien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during cardiac cycle, which reached a maximum at end-systole and a minimum at end-diastole, with a mean change percentage of 46.6%, ranging from 14.8% to 73.4%. The sizes obtained from L3DE bore an excellent correlation with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r=0.90). It is concluded that L3DE can clearly display the overal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dynamic change of atrial septum and measure the size of ASD area accurately, which is important in the decision to choose therapeutic protoc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atrial septal defects atrial septum
下载PDF
Using"Three-dimensional Space Resources"for Fenlo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Grain Econoloy and Expand Human Living Spaces 被引量:1
2
作者 Benhui WE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年第12期32-38,共7页
Fenlo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increase yield by 20%-50%,improve quality by 5%,and retain water by 100%in 40 kinds of crop cultivated land and saline-alkali land in 26 provinces of China.This paper clarified f... Fenlo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increase yield by 20%-50%,improve quality by 5%,and retain water by 100%in 40 kinds of crop cultivated land and saline-alkali land in 26 provinces of China.This paper clar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of Fenlong Technolog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pace resources"Fenlong Agricultural Nature Theory"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ve"limits"of agricultural growth,which provides a huge power support and natural force for expanding human living spaces.Through inventing and creat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farming tools,farming machinery,farming modes,and magic weapons for cultivation,Fenlong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grain,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greatly expand the living spac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sing Fenlong Technology,China has expanded from the current single"cultivated land agriculture"to the"big pattern agriculture"of Fenlong"cultivated land+saline land+degraded grassland+marginal land+desertified land+river water",flexibly used 147 million ha of"three-dimensional space resources"of land,and the newly increased food,meat,and fish can feed 300 million to 400 million people,increased the water storage by 100 billion m^(3),and reduced the collection of groundwater by 20 million to 60 billion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space resources Fenlong Agricultural Nature Theory Relative"limits" Expanding the living spaces Improving the grain ecology Fenlong farming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当代变迁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春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产生同构,转换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样态嵌入共时空间,从而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价值。这种转化当以“非遗美学观”为研究视角,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出来,形成整合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更大的美学视域,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活态传承 “活历史” 非遗美学观
下载PDF
民俗体育运动文化传承现实困境与传播策略研究——以平南双龙舞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细中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7期115-119,共5页
运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平南村双龙舞运动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起源、传承价值、发展现状等进行梳理,指出双龙舞传承发展存在传承方式单一,缺少创新精神;成员年龄分布不均,缺乏非遗保护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理论支... 运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平南村双龙舞运动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起源、传承价值、发展现状等进行梳理,指出双龙舞传承发展存在传承方式单一,缺少创新精神;成员年龄分布不均,缺乏非遗保护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社会冲击大,缺乏活动经费等问题。推进双龙舞传承发展,一要更新传承方式,重视非遗活态传承;二要加强对外学习和交流,创新双龙舞技术动作;三要扩大宣传途径,重视理论支撑;四要利用国家惠民政策,促进双龙舞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南双龙舞 舞龙 活态传承 扩大宣传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村并居中乡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5
作者 韩秀兰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7期12-16,共5页
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合村并居对村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优化了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村落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或改变,导致村落独特的文化面临消亡。文章探究了... 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合村并居对村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优化了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村落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或改变,导致村落独特的文化面临消亡。文章探究了合村并居对村落空间结构及乡土文脉的影响,分析了青岛莱西市沟东新村在合村并居中乡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由此引发对乡村文脉传承与发展路径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合村并居 乡土文脉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6
作者 赵莹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3-86,共4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国家文化与民众文化生活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现实表征,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是全面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国家文化与民众文化生活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现实表征,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是全面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逐渐从政府干预模式,转变为以社区组织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但依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观念未形成、形式不够新颖、主体未形成合力等困境,需要结合体育非遗保护的内涵、模式及逻辑机理,提出科学的活态传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以“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为例
7
作者 侯实 沈平冰清 +3 位作者 赫永皓 冯健 陈科 马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5期21-31,共11页
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的“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是“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的详细调查与持续跟踪,分析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结合、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持续演进”等典型特征,提炼出“中华民... 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的“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是“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的详细调查与持续跟踪,分析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结合、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持续演进”等典型特征,提炼出“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生活的见证、中国古代酱油酿造技艺的代表、西南山区酿造作坊类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总结了“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在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经验,分析了保护与传承中“变”与“不变”的遗产价值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业类活态遗产 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先市酱油酿造
下载PDF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融合研究
8
作者 刘世奇 潘培志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6期83-85,共3页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区域旅游发展 广西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民歌活态传承现状、意义与路径——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
9
作者 李姗姗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8-32,共5页
安徽大别山民歌植根于皖西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它的传承具有民俗文化学、民族音乐学意义,也有利于激发大别山民歌的内在活力。在时代变迁中,安徽大别山民歌的传承场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实现其活态传承,需要依托多元场域发挥多元主体的作... 安徽大别山民歌植根于皖西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它的传承具有民俗文化学、民族音乐学意义,也有利于激发大别山民歌的内在活力。在时代变迁中,安徽大别山民歌的传承场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实现其活态传承,需要依托多元场域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基于场域理论,提出安徽大别山民歌活态传承的几大路径:固本守源,激发自然场域中的传承活力;教化弘声,发挥学校场域的系统传承力量;网联四方,释放网络社群的传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大别山民歌 活态传承 自然场域 学校场域 网络社群场域
下载PDF
地域文化传承下的综合康养社区规划与适老居住建筑设计教学探讨
10
作者 刘九菊 李国鹏 +1 位作者 李世芬 曲艺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1-12,共2页
建筑学住宅设计及住区规划课程以“适老与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前提下的综合康养社区规划与适老居住建筑设计”为主题,赛教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定性、定量分析等环节,尝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文、环境。课程强化问题导向,并将社区规划... 建筑学住宅设计及住区规划课程以“适老与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前提下的综合康养社区规划与适老居住建筑设计”为主题,赛教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定性、定量分析等环节,尝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文、环境。课程强化问题导向,并将社区规划与居住建筑设计与所属地域文化相融合,以培养学生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适老化设计能力。该探索可以为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尝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养社区 适老居住建筑 地域文化传承 建筑设计教学
下载PDF
基于活态传承模式的陶瓷美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径研究
11
作者 魏媛鹤 徐夏怡 《景德镇陶瓷》 2024年第4期70-73,共4页
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基于活态传承模式,探讨如何将陶瓷美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文分析陶瓷美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需求,提... 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基于活态传承模式,探讨如何将陶瓷美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文分析陶瓷美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需求,提出在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具体融合方案。研究发现,陶瓷美育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陶瓷美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传承 陶瓷文化 高校思政育人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少北拳“活态化”传承与发展路径论绎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晶 王征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5-59,67,共6页
少北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宝石,2021年,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如何精准施策,有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者共同关注的... 少北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宝石,2021年,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如何精准施策,有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由此,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少北拳历史溯源进行梳理,对少北拳“活态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诉求进行审视和考量,深度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少北拳“活态化”传承与发展路径,促进少北拳良性发展。研究得出:其一,建立保护机制,赓续活态载体;其二,活用传承空间,建设“家-校-社”协同共育以及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重塑传承场域;其三,通过创新发展,整合少北拳核心技术、构建少北拳段位制度,强化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化” 少北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玉峰 孔昊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8-104,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由于其现存“活态化传承群体受限”“活态化传承途径束缚”“活态化传承情景欠缺”“活态化传承意蕴不足”等问题,亟须依靠数字孪生技术优势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数字孪生动态交互激活非遗活态化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由于其现存“活态化传承群体受限”“活态化传承途径束缚”“活态化传承情景欠缺”“活态化传承意蕴不足”等问题,亟须依靠数字孪生技术优势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数字孪生动态交互激活非遗活态化传承的感召力、精确映射聚焦非遗活态化传承的表现力、全身沉浸驱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亲和力、深度洞察升华非遗活态化传承的震撼力。因此,要抓住数字孪生赋能之势,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壮大活力性队伍,实现非遗传承人群活态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拓宽可视化领域,实现非遗传承途径活态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实现非遗传承情景活态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挖掘深刻价值,实现非遗传承意蕴活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化传承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阈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14
作者 郅慧 权黎明 《武术研究》 2024年第4期78-80,共3页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武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在当下的发展需要更新颖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手段,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与创新。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进行阐...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武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在当下的发展需要更新颖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手段,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与创新。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进行阐述。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在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传承人的“失位”、武术技术动作的“失真”与“失文”相关,并提出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应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促进传承人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对传承人采用传习补偿机制,借助互联网等媒介更新传承模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以及活态传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传统武术 活态传承发展
下载PDF
湘西泸溪苗族挑花的活态传承路径
15
作者 黄津晴 王妮 +1 位作者 苏薇 滕静蓉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38-4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湘西泸溪挑花传承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对泸溪挑花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湘西泸溪挑花作为泸溪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泸溪厚重的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湘西泸溪挑花传承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对泸溪挑花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湘西泸溪挑花作为泸溪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泸溪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且泸溪挑花的活态传承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文化产业持久性发展。因此,从打通挑花公司产业链、强化挑花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传播渠道、探索挑花数字化技术发展,结合相关案例,为泸溪挑花活态传承提供多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溪挑花 传承现状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人类学视阈下刮克舞文化生态变迁及活态传承研究
16
作者 陶灵 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文章从人类学视阈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泸水市傈僳族刮克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傈僳族传统刮克舞与现代刮克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变迁。研究表明,傈僳族刮克舞的文化变迁实... 文章从人类学视阈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泸水市傈僳族刮克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傈僳族传统刮克舞与现代刮克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变迁。研究表明,傈僳族刮克舞的文化变迁实质上是傈僳族刮克舞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指出:傈僳族刮克舞民俗体育进行活态传承时应固守本源、适度创新,多区域开展文化活动,并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引领开展相关工作,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活态传承实践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刮克舞 文化生态变迁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黎族“龙被”艺术之当代价值与活态传承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立尧 冯莉颖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1,共4页
黎族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的珍品,其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龙被的纹样特征、设计规律、文化融合等极具考究价值。从黎族龙被保护传承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黎族龙被的传承与当代生活相交融的特征,充分挖掘其文... 黎族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的珍品,其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龙被的纹样特征、设计规律、文化融合等极具考究价值。从黎族龙被保护传承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黎族龙被的传承与当代生活相交融的特征,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科技赋能构建新的传承和发展标准,集聚各界优势,构建黎族龙被活态传承路径,为黎族龙被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被艺术 黎族织锦 纺织非遗 活态传承
下载PDF
基于价值共创的彝绣传承服务设计
18
作者 周莲靖 董石羽 《设计》 2024年第11期44-48,共5页
针对云南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宽、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从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整合彝绣产业服务内容,优化彝绣产业服务流程,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服务设计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构建非... 针对云南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宽、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从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整合彝绣产业服务内容,优化彝绣产业服务流程,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服务设计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构建非遗文化产业价值共创研究体系,结合服务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经过物理、数字和人工触点分析,提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绘制服务蓝图,提出彝绣产业服务策略。通过调研与资料梳理,提取彝绣传承现有服务模式,设计彝绣产业服务系统图和线上彝绣App作为实证研究。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中,通过价值共创理论充分调动非遗当地资源,构建彝绣产业服务系统,实现彝绣的产品创新与可持续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彝绣 服务设计 非遗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野下永春纸织画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喻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日渐深入,乡村文化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永春纸织画因传承生态环境消解、保护主体权责不明、地方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市场竞争力弱等造成传承危机。乡村振兴的提出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永春纸织画与乡村文化产业...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日渐深入,乡村文化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永春纸织画因传承生态环境消解、保护主体权责不明、地方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市场竞争力弱等造成传承危机。乡村振兴的提出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永春纸织画与乡村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永春纸织画转化为文化资源能够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生活和乡村文化生态反过来促进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永春纸织画 活态传承 传承路径
下载PDF
L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mitral valve surgery 被引量:6
20
作者 MA Ning LI Zhi-an +1 位作者 MENG Xu YANG Y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2037-2041,共5页
Background L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live-3D-TEE) is a new technique, but its clinical value is unclear at presen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imaging quality and... Background L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live-3D-TEE) is a new technique, but its clinical value is unclear at presen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imaging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live-3D-TEE for assessing mitral valve morphology to determine if live-3D-TEE has important value in mitral valve surgery.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mitral valve disease (mean age (47.1±11.6) years, mean weight (64.7±10.5) kg) underwent live-3D-TEE and two 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 before and after mitral valve surger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total consistency rates of live-3D-TEE for diagnosing ruptured chordae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o surgeon's findings. We also compar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itral valve disease between live-3D-TEE and 2D-TEE.Results Live-3D-TEE allowed visualization of the an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eart online and clearly identified the valvular apparatus and their defects.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detection of ruptured chordae by live-3D-TEE were 87.5% and 100%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consistency rate was 95.8%. Additional defects not diagnosted by 2D-TEE were found in three cases (12.5%) preoperatively by live-3D-TEE. Live-3D-TEE could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prosthetic or native valves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One case was re-repaired (4.2%) using guidance by live-3D-TEE.Conclusion Live-3D-TEE enabled evaluation of mitral valve function and provided adequate valuable in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mitral valve surgery. We conclude that live-3D-TE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ral valv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heart valve disease mitral valve surg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