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腔内电图技术在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刘泽群 罗昭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9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心腔内电图技术引导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80例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心腔内电图技术引导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80例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入。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尖端精准定位率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腔内电图技术在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尖端精准定位率,降低心律失常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腔内电图技术 三向瓣膜式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新疆地区老年性心脏瓣膜病行TAVR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凡 段咏梅 马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老年性心脏瓣膜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护理配合。方法通过对3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持续观察,认真梳理了7个行TAVR术病例的基础数据,总结分析护理人员在TAVR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的要点和效果。结...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老年性心脏瓣膜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护理配合。方法通过对3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持续观察,认真梳理了7个行TAVR术病例的基础数据,总结分析护理人员在TAVR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的要点和效果。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并达到了预期手术效果。7例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由心功能Ⅲ级恢复至心功能II级,5例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精细的术后护理,协助有经验的术者行TAVR术可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心脏瓣膜病 TAVR 护理
下载PDF
NOAC对非瓣膜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浩 张娜 +3 位作者 霍明艳 王青松 赵乐 王虹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4期67-68,共2页
目的:分析NOAC对非瓣膜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干预;观察组采用NOAC干预。比较... 目的:分析NOAC对非瓣膜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干预;观察组采用NOAC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房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后,采用NOAC干预可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术 NOAC 并发症
下载PDF
心电图P波检测定位腔内尖端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中的应用
4
作者 詹福儿 黄梨花 +2 位作者 叶婉玲 张纯 刘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究ECGⅡ导联P波检测定位腔内尖端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需要进行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的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探究ECGⅡ导联P波检测定位腔内尖端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需要进行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的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ECGⅡ导联P波检测定位置管,对照组患者运用X线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最佳位置到位率、一次到位成功率,分析采用心电P波检测判断导管位置的准确率。结果随着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P波振幅逐渐升高,在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时到达最高振幅,此后逐渐下降。观察组的最佳位置到位率98.33%、一次到位成功率93.33%,对照组为86.67%和78.33%,两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1.67%)患者在导管尚未进入上腔静脉是即出现P波振幅的升高,有1例(1.67%)患者的P波振幅峰值出现在右心房上1/3处,当P波振幅为QRS波振幅的40%时,59例(98.33%)患者成功定位至最佳位置。结论ECGⅡ导联下的P波检测能够有效定位导管尖端,准确地指导导管置入,不同的P波振幅能够较准确的判断导管的置入位置。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GⅡ导联 P波检测 导管尖端 定位 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置入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白金龙 李洪仕 蔡衡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期30-34,42,共6页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卒中预防策略尚存争议,现有指南大多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制定抗凝策略,建议CHA2DS2-VASc评分≥2分的卒中高风险患者术后长期抗凝。但目前临床实践中,抗凝出血风险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仍待解决,...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卒中预防策略尚存争议,现有指南大多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制定抗凝策略,建议CHA2DS2-VASc评分≥2分的卒中高风险患者术后长期抗凝。但目前临床实践中,抗凝出血风险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仍待解决,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卒中来源的剖析、卒中风险的全面评估以及个体化卒中预防策略的制定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观点对此问题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卒中 抗凝药物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左房肺静脉解剖特点
6
作者 张海洋 苗浩 +6 位作者 鲍伟 胡晓芹 葛力萁 李菲 张超群 谢丽响 李承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左房肺静脉解剖特点。方法回顾性入选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组和PeAF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左房肺静脉计...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左房肺静脉解剖特点。方法回顾性入选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组和PeAF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左房肺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通过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软件分析测量解剖参数包括左右肺静脉开口直径、与水平面所成角度、左房体积、左房球形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左房肺静脉CTA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共入选347例患者,其中PeAF组122例,PAF组225例。与PAF组比较,PeAF组脑梗死比例(18.0%vs8.9%)、饮酒史比例(28.7%vs16.4%)、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819.80(469.00,1829.62)pg/mLvs428.70(207.82,993.93)pg/mL]、胺碘酮应用比例(45.9%vs31.6%)均较高(P均<0.05)。PeAF的左上肺静脉开口前后径[(1.68±0.41)cmvs(1.50±0.34)cm,P<0.01]、左上肺静脉开口上下径[(2.24±0.44)cmvs(2.04±0.37)cm,P<0.01]、右上肺静脉开口前后径[(1.70±0.37)cm vs(1.62±0.34)cm,P=0.041]、左下肺静脉开口上下径[(1.52±0.26)cm vs(1.45±0.30)cm,P=0.034]、左房体积[(94.50±30.93)cm^(3)vs(72.50±28.63)cm^(3),P<0.01]、左房球形度[(80.95±5.51)%vs(78.77±5.97)%,P=0.001]均较PAF高,而左下肺静脉与水平面所成角度[15.00°(0°,25.00°)vs22.00°(0°,10.00°),P=0.034]较PAF低(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饮酒(HR=2.447;95%CI:1.204~4.974;P=0.013)、左下肺静脉与水平面所成角度(HR=1.024;95%CI:1.002~1.046;P=0.029)、左房体积(HR=1.013;95%CI:1.001~1.024;P=0.001)和左房球形度(HR=1.055;95%CI:1.002~1.110;P=0.040)是PeAF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AF组与PAF组比较,临床危险因素较少,左房肺静脉CTA显示了更多的解剖危险因素。饮酒、左下肺静脉与水平面所成角度、左房体积和左房球形度与PeAF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持续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 左房肺静脉CTA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Limited posterior left atrial line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undergoing rheumatic valvular heart surgery
7
作者 王均志 杜日映 +4 位作者 丁会霞 柏本健 王刚 崔国方 钟志欢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58-760,共3页
关键词 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和非复发患者左房心外膜脂肪衰减值和体积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桑传义 张冬冬 +6 位作者 李承宗 邵亚蒙 李菲 胡晓芹 张超群 王志荣 陈明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索左房心外膜脂肪(LA-EAT)是否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可能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226例非瓣膜病AF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左房CTA检查,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4.6,GE,USA)工作... 目的探索左房心外膜脂肪(LA-EAT)是否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可能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226例非瓣膜病AF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左房CTA检查,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4.6,GE,USA)工作站软件分析测量LA-EAT衰减值和体积。在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AF复发定义为射频消融术3个月后心电图记录到AF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30 s。根据随访期间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0.7个月,57例(25.22%)患者发生复发。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基础资料比较为女性占比大(42.1%vs 28.4%,P<0.05),持续性AF的病例多(57.9%vs 36.7%,P<0.01)。复发组的LA-EAT衰减值低于非复发组[(-97.32±7.02)HU vs(-91.07±6.23)HU,P=0.001]、LA-EAT体积高于非复发组[(33.71±12.93)cm^(3) vs(28.15±11.46)cm^(3),P=0.003]。结论LA-EAT衰减值和体积可能与非瓣膜病AF导管消融后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射频导管消融 心外膜脂肪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电解剖机制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薇 卢凤民 +3 位作者 何乐 张帆 吴冬燕 许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解剖基质及射频消融。方法分析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速消融病例,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心房,结合拖带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进行线性及基质消融。结果共入选17例患...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解剖基质及射频消融。方法分析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速消融病例,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心房,结合拖带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进行线性及基质消融。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间隔入路11例,左房入路6例。共诱发25种房速,其中间隔入路组诱发15种房速,大折返机制11例,局灶机制4例。左房入路组诱发10种房速。其中大折返机制6例。局灶机制4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4.1%(16/17)。平均随访(29±12)个月,有3例患者复发。手术成功率82.4%(14/17),2例进行二次消融后成功。结论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速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瓣膜病 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电解剖标测
原文传递
心脏外科术联合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电解剖机制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薇 卢凤民 +4 位作者 何乐 吴冬燕 张帆 樊少博 许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6期555-559,共5页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心脏外科联合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解剖基质及射频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心脏外科联合迷宫术后复发房速消融病例,所有房速应用三维标测于双房电解剖标测,结合拖带标测,明确...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心脏外科联合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解剖基质及射频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心脏外科联合迷宫术后复发房速消融病例,所有房速应用三维标测于双房电解剖标测,结合拖带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进行线性及基质消融。结果共入选27例,诱发出33种心动过速。右房起源房速7例,所有右房起源房速均与切口和/或三尖瓣环大折返相关;左房房速26例,大折返机制15例,微折返机制1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3.9%(31/33)。平均随访(31±18)个月,有5例患者复发。2例进行二次消融,总体手术成功率81.5%(22/27)。结论心脏外科联合迷宫术后房速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迷宫术 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不同消融策略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疗效观察
11
作者 王瑞敏 黄琼 +1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18期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最佳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相关资料,根据消融策略分为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组(A组,17例)及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最佳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相关资料,根据消融策略分为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组(A组,17例)及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组(B组,19例),对比两组消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B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70.6%和78.9%(P<0.05),A、B组均未发生心包压塞.结论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采取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采取行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策略,可获得较理想安全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风湿性心瓣膜病
原文传递
运用超高密度标测方法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及消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希 张劲林 +1 位作者 陈艳红 赵安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运用Rhythmia系统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二尖瓣置换瓣术后出现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发作时运用Rhythmia系统网篮电极... 目的运用Rhythmia系统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二尖瓣置换瓣术后出现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发作时运用Rhythmia系统网篮电极标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左房和/或右房),确定并消融房扑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性心动过速最早激动区域。结果共入选43例患者中,男性22例,年龄(55±9)岁,共标测出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数量为50种,标测时间(13.1±4.2)min,其中三尖瓣峡部相关房扑13例,二尖瓣峡部房扑10例,肺静脉gap相关房扑11例,房间隔切口相关房扑9例,右房游离壁切口1例,左房疤痕相关3例,右房疤痕相关1例,局灶房性心动过速2例。单一心律失常患者28例。围手术期无消融相关并发症,随访(23±11)个月。术中即时成功率100%,术后总成功率88%,5例患者复发,均再次行射频消融(心律失常机制与首次消融心律失常机制不同),术中均成功终止心动过速。结论运用超高密度标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复杂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及消融,并有较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高密度标测 导管消融 心房扑动 心脏瓣膜病 外科迷宫术 房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