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ngth optimization of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turnout on main line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1
作者 YIN Guo-dong SHI Jin +1 位作者 WEI Qing-chao LAI 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11-1120,共10页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as background, and referring to the dynamic theory and wheel-rail contact mod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setting position of straigh...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as background, and referring to the dynamic theory and wheel-rail contact mod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setting position of straight lines and running conditions of train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choosing vehicle lateral acceleration and wheel suspension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vehicle traveling in turnout and adjacent area on main line was analyzed, and effects on travell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rain aroused by length variation of straight lin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amping rules of vib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ertain length of straight lines can alleviate the vibration aroused in turnout and curve(turnout), length of straight lines connecting turnouts in different sections on main line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raveling stability, and shortening or cancelation of straight line for the scale limitation of station yard has less influence on operation safety of 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STRAIGHT line turnout dynamic theory LENGTH OPTIMIZATION
下载PDF
Multi-point Contact of the High-speed Vehicle-turnout System Dynamics 被引量:5
2
作者 REN Zunso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18-525,共8页
The wheel-rail contact problems, such as the number, location and the track of contact patch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ails and lowering the vehicle-turnout system dynamics. Ho... The wheel-rail contact problems, such as the number, location and the track of contact patch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ails and lowering the vehicle-turnout system dynamics. However, the above problems are not well solved currently because of having the difficulties in how to determine the multi-contact, to preciously present the changeable profiles of the rails and to establish an accurate spatial turnout system dynamics model. Based on a high-speed vehicle-turnout coupled model in which the track is modeled as flexible with rails and sleepers represented by beams, the line tracing extreme point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investigate the wheel-rail multiple contact conditions and the key sections of the blade rail, longer nose rail, shorter rail in the switch and nose rail area are discretized to represent the varying profiles of rails in the turnout.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ehicle and turnout is simulated for cases of the vehicle divergently passing the turnout and the multi-point contact is obtained. The tracks of the contact patches on the top of the rails are presented and the wheel-rail impact forces are offer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act patches transference on the rail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ength of two-point contact occurrence of a worn wheel profile and rails i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new wheel profile and rails; The two-point contact definitely occurs in the switch and crossing area. Generally, three-point contact doesn’t occur for the new rail profile, which is testified by the wheel-rails interpolation distance and the first order derivative function of the tracing line extreme points. The presented research is not only helpful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urnout, but also useful to lower the dynamics of the high speed vehicle-turnou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 tracing extreme point method multi-point contact high-speed vehicle-turnout system track of contact point on rails wheel-rail force transference
下载PDF
轴箱内置式转向架高速线路适应性评估
3
作者 周春阳 孙丽霞 +1 位作者 成棣 胡晓依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5,共8页
基于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实测参数及边界条件,建立动车组拖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新车轮型面、大锥度车轮型面与60D、60N及其正负偏差钢轨型面匹配并高速通过实测线路时,车辆运行稳定性及平稳性;研究轴箱内置式转向架高速通过不同曲线线路... 基于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实测参数及边界条件,建立动车组拖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新车轮型面、大锥度车轮型面与60D、60N及其正负偏差钢轨型面匹配并高速通过实测线路时,车辆运行稳定性及平稳性;研究轴箱内置式转向架高速通过不同曲线线路,以及正、侧向通过18#道岔时的车辆运行安全性,并评估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对高速线路适应性。结果表明: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动车组以300~450km/h运行速度通过直线线路时,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构架横向加速度等稳定性指标,随运行速度提升呈增大趋势,但均未超出相应标准限值,车辆平稳性指标属于优级;当动车组以不同运行速度通过不同半径曲线时,稳定性指标未超出相应标准限值,车辆平稳性指标属于优级,且轮对冲角很小;动车组以450km/h运行速度正向通过18#道岔、以90km/h运行速度侧向通过18#道岔时,稳定性指标未超出相应标准限值;动车组通过实测三级轨道水平不平顺时,稳定性指标未超出相应标准限值,车辆的垂、横向平稳性指标属于优级。因此,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动车组在400km/h运行速度范围内,能够适应京沪高铁线路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线路 动车组 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曲线通过 道岔通过
下载PDF
LKJ控制车站多个高速道岔限速隐患分析及对策
4
作者 王树新 《铁道通信信号》 2024年第6期80-84,共5页
因早期设计的局限性,LKJ在车站区域只能调用预先编制的唯一高速道岔股道数据(126股道数据)控制列车运行。当存在多条径路有高速道岔接车时,会出现LKJ调用的高速道岔股道数据限制速度、进出岔距离与列车实际运行状况不一致的问题,存在安... 因早期设计的局限性,LKJ在车站区域只能调用预先编制的唯一高速道岔股道数据(126股道数据)控制列车运行。当存在多条径路有高速道岔接车时,会出现LKJ调用的高速道岔股道数据限制速度、进出岔距离与列车实际运行状况不一致的问题,存在安全风险。为此,结合LKJ程序控制及LKJ基础数据源文件编制原则,在排查沈阳局管内所有接入高速道岔车站走行径路的基础上,归纳出5种典型场景,结合图例针对性地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统一高速道岔限速值、提供特殊地点说明等解决措施,并提出改变行车方式和高速股道可输入股道号的可行性方案。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解决现有车站具备多条径路接入高速道岔的安全隐患,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 高速道岔 股道数据 支线号 分歧径路
下载PDF
交流转辙机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邓新江 秦汉泽 +3 位作者 康宏玲 杜瑜 王友香 杨云国 《铁道通信信号》 2024年第5期104-111,共8页
针对既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存在三相交流转辙机的模拟量和开关量监测不完善,监测信息间缺少交叉关联,不能支撑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以及升级改造时存在设备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传感器、计算机在线监测、信号处理等技... 针对既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存在三相交流转辙机的模拟量和开关量监测不完善,监测信息间缺少交叉关联,不能支撑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以及升级改造时存在设备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传感器、计算机在线监测、信号处理等技术的改进方案,实现三相交流转辙机在状态表示时,提前对室外动作电路完整性、道岔动作转换过程中关键继电器状态、转辙机自动开闭器动接点动作时序及位置状态等的在线监测。通过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验证了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该方案不仅设备投资少、运营维护成本低,而且适用于各版本监测系统升级,可为同类型工程改造提供参考,同时也可推广应用于地铁、轻轨、铁路等轨道交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转辙机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道岔电路 提速道岔 在线监测 信号继电器
下载PDF
车轮磨耗对高速车辆侧向过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冀 徐井芒 +2 位作者 王平 闫正 陈嘉胤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5,共9页
高速列车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车轮将发生随里程增加而不断增大的磨耗,为探究车轮磨耗对车辆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高速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综合考虑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转辙器区钢轨接触几何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具... 高速列车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车轮将发生随里程增加而不断增大的磨耗,为探究车轮磨耗对车辆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高速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综合考虑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转辙器区钢轨接触几何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不同磨耗程度车轮的高速车辆侧向通过道岔时对高速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车轮磨耗程度增加,高速车辆侧向过岔时的轮对运动姿态和车辆动力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车轮运营里程达到20万km后,轮轨横向力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42%,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16%,脱轨系数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38%;车轮发生磨耗后,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磨耗 高速车辆 侧向过岔 轮轨接触几何 动力学性能
下载PDF
60 kg/m钢轨15号单式同侧道岔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晨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满足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形试验线的运行需求,研究设计了60 kg/m钢轨15号单式同侧道岔。道岔尖轨长度取17 823 mm,基本轨前端距尖轨尖端距离取1 955 mm;选用双曲线型辙叉,采用单肢弹性可弯心轨结构;全部岔枕采用垂直于大环线曲线外股... 为满足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形试验线的运行需求,研究设计了60 kg/m钢轨15号单式同侧道岔。道岔尖轨长度取17 823 mm,基本轨前端距尖轨尖端距离取1 955 mm;选用双曲线型辙叉,采用单肢弹性可弯心轨结构;全部岔枕采用垂直于大环线曲线外股工作边的方式布置。转换设备采用多机多点牵引方式和分动钩型外锁闭装置,转辙器部分设置三个牵引点,辙叉部分设置两个牵引点。为延长曲线道岔的使用寿命,重点进行了尖轨结构和可动心轨辙叉结构设计,尖轨尖端采用藏尖式设计,刨切小环线基本轨,增加尖轨尖端厚度。转辙器部分设计了尖轨防跳措施。翼轨跟端采用间隔铁与长心轨或叉跟尖轨连接为一整体。该单式同侧道岔铺设后使用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结构设计 现场试验 单式同侧道岔 可动心轨辙叉 15号道岔 环形试验线
下载PDF
沪宁合高速铁路短联络线通过速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解峰 《铁道通信信号》 2023年第7期80-85,共6页
根据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发送报文的时机,以及列车收到报文信息后车载监控曲线的变化情况,研究高速铁路短联络线连续设置大号码道岔存在的动车组列车侧向过岔不达速问题,提出延长大号码道岔防护进路的解决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议信... 根据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发送报文的时机,以及列车收到报文信息后车载监控曲线的变化情况,研究高速铁路短联络线连续设置大号码道岔存在的动车组列车侧向过岔不达速问题,提出延长大号码道岔防护进路的解决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议信号专业提前介入新建线路的前期规划、道岔选用、联络线通过速度设置等,以规避短联络线侧向过岔不达速问题,可供其他工程建设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联络线 大号码道岔 监控曲线 仿真研究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线路道岔接口控制方案研究
9
作者 王国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7,共6页
与常规轮轨线路的道岔转换方式有所不同,中低速磁浮线路的道岔转换采用整体移梁方式。中低速磁浮线路具有与道岔自成一体的道岔转换系统,信号联锁与道岔转换系统之间为接口关系。在分析磁浮道岔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磁浮线路道岔启... 与常规轮轨线路的道岔转换方式有所不同,中低速磁浮线路的道岔转换采用整体移梁方式。中低速磁浮线路具有与道岔自成一体的道岔转换系统,信号联锁与道岔转换系统之间为接口关系。在分析磁浮道岔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磁浮线路道岔启动电路的9个技术条件。对我国已开通的中低速磁浮线路道岔接口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由联锁参与控制逻辑的道岔接口控制方案。针对该方案,提出了磁浮道岔控制电路中信号与道岔接口所需设置的继电器类型,并对道岔与信号的接口控制电路(包括道岔启动电路、道岔表示电路、道岔模式控制接口电路及综合后备盘接口电路等)提出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磁浮线路道岔启动电路9个技术条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浮线 道岔转换控制 道岔与信号接口控制电路
下载PDF
列车提速对线路的动力影响研究与对策 被引量:23
10
作者 翟婉明 蔡成标 +2 位作者 王其昌 卢祖文 吴细水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20,共10页
列车提速是我国铁路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由于提速是在既有线上进行的 ,提速后机车车辆对线路结构的动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增强 ,给轨道结构强度和线路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文中运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对提... 列车提速是我国铁路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由于提速是在既有线上进行的 ,提速后机车车辆对线路结构的动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增强 ,给轨道结构强度和线路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文中运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对提速线路上较为突出的几个动力问题——提速道岔、钢轨焊缝、路桥连接处的动力问题 ,以及车轮擦伤对线路的动力影响等 ,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速线路 动力影响 轮轨相互作用 车轮擦伤
下载PDF
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桥上板式无砟无缝道岔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玉泽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0-123,共4页
介绍了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桥上板式无砟无缝道岔的结构组成和结构特点,建立了桥上纵连底座板式无砟无缝道岔的"岔—板—板—梁—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基于开裂后钢筋混凝土刚度折减理念和轴向拉压杆件理论采用极限状... 介绍了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桥上板式无砟无缝道岔的结构组成和结构特点,建立了桥上纵连底座板式无砟无缝道岔的"岔—板—板—梁—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基于开裂后钢筋混凝土刚度折减理念和轴向拉压杆件理论采用极限状态法进行底座板结构设计,提出了京沪高速铁路道岔梁结构设计方法,确定道岔梁的合理结构形式、设计参数、纵横向支座合理布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桥上 无砟轨道 无缝道岔
下载PDF
客运专线铁路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设置方案探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客运专线铁路在设置跨线联络线时,正线道岔选用1/42大号码道岔后,需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的设置原则,同时分析在大号码道岔离去区段设置有小于道岔侧线允许过岔速度的固定限速时,动车组列车存在超速的风险。通过分析研究... 客运专线铁路在设置跨线联络线时,正线道岔选用1/42大号码道岔后,需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的设置原则,同时分析在大号码道岔离去区段设置有小于道岔侧线允许过岔速度的固定限速时,动车组列车存在超速的风险。通过分析研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的设置及报文发送原则,计算进路行车许可长度,理论分析特殊场景下动车组接发车是否存在超速的应用举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备大号码道岔的侧向进路,当侧向接车时进站信号机开放USU,且同时满足进路行车许可长度超过制动距离检查范围,侧向进路范围内无低于大号码道岔侧向允许速度的临时限速条件时,列控中心可发送大号码道岔数据包;同时在离去区段制动距离内有低于大号码道岔侧向允许速度的固定限速时,动车组列车运行无超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运专线铁路 大号码道岔 应答器组 制动距离 固定限速 行车许可
下载PDF
京津线动车组曲线和道岔通过性能分析
13
作者 王树国 曾树谷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95-200,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时速300 km动车组轮对轮背距采用1360 mm的建议。为保证轮对顺利通过查照间隔最小值1391 mm的中国固定辙叉,将其公差带由±3 mm改为±1 mm,而其它轮对尺寸及组装公差执行"车辆不同类型走行部分使用不同直径车轮的规定"标准(UIC510-2);道岔尺寸及维修公差保持中国既有线标准,以避免大规模改建轨道设备。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执行新的标准,保证动车组以力等自由内接顺利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对参数 曲线轨距加宽 固定辙叉 道岔侧线
下载PDF
我国支线航空发展:痛并快乐着
14
作者 罗茜 石洪凡 《价值工程》 2010年第12期127-127,共1页
我国现在规划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要实现这个宏伟蓝图,不仅需要从航空制造业方面讲我国能够实现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核心机型,而且从航空运输业来说需要实现支线航空的长足可持续性发展。发现支线航空也是实现民航强国的一个重要... 我国现在规划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要实现这个宏伟蓝图,不仅需要从航空制造业方面讲我国能够实现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核心机型,而且从航空运输业来说需要实现支线航空的长足可持续性发展。发现支线航空也是实现民航强国的一个重要保障点。我国支线航空目前正在干线航空和高铁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痛并快乐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线航空 支线机型 高铁 空铁联运
下载PDF
直线电机列车侧向通过小号道岔动力学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樊美娟 关庆华 +2 位作者 李伟 马维国 温泽峰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6,共7页
车辆在通过道岔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远大于一般线路,这不但会引起列车部件疲劳伤损,而且还会造成尖轨和心轨严重磨损、结构破坏等问题。基于经典电磁场理论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适用于道岔运行的直线电机列车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 车辆在通过道岔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远大于一般线路,这不但会引起列车部件疲劳伤损,而且还会造成尖轨和心轨严重磨损、结构破坏等问题。基于经典电磁场理论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适用于道岔运行的直线电机列车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合Kik-Piotrowski方法建立了道岔变截面轮轨多点接触模型,以直线电机地铁线路小号单开道岔实测廓形数据作为输入,对列车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车辆运行过程中,直线电机初级与次级间产生的法向电磁力幅值较大,这对轮轨垂向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各车第一、三位轮对的轮轨横向力和垂向力相对较大,辙叉区不平顺引起的轮轨系统动态响应较转辙区大;在通过转辙区和辙叉区时,头车的轮轨力变化波动较大,其他车辆变化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电机地铁车辆 电磁力 动力响应 侧向通过 小号道岔
下载PDF
兰新第二双线门源站增加折返作业能力分析
16
作者 李长淮 《高速铁路技术》 2020年第S01期52-56,共5页
为满足油菜花季旅游客流需求,兰新第二双线门源站需增加列车折返作业功能。文章基于现行规范及作业时间标准,对车站到发线、咽喉的全日与高峰小时能力进行了分析检算。经检算,在不增设立折线情况下,采用正接反发的方式,车站到发线与咽... 为满足油菜花季旅游客流需求,兰新第二双线门源站需增加列车折返作业功能。文章基于现行规范及作业时间标准,对车站到发线、咽喉的全日与高峰小时能力进行了分析检算。经检算,在不增设立折线情况下,采用正接反发的方式,车站到发线与咽喉道岔能力,均能满足列车开行方案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第二双线 车站 到发线 咽喉 道岔 折返作业 通过能力
下载PDF
客运专线道岔的检测和施工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志明 王敬安 《现代交通技术》 2012年第6期86-88,共3页
介绍客运专线高速道岔组装的基本检测项目及偏差要求,并对"时速250km60kg/m钢轨18号高速单开道岔(有砟)"的具体施工步骤及关键尺寸控制进行论述,可供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施工及养护维修时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客运专线 高速道岔 检测 施工
下载PDF
铁路提速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林杰 《山西建筑》 2007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提速道岔的特点,对其铺设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铺设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指出铁路提速道岔的铺设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既有线 提速道岔 铺设 施工技术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与曲线间夹直线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海富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0,共4页
研究目的:世界各国对于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规定各不相同,中国高速铁路的该项标准偏高,具备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进行分析,提出中国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 研究目的:世界各国对于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规定各不相同,中国高速铁路的该项标准偏高,具备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进行分析,提出中国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优化方案,以指导高速铁路设计。研究结论:(1)对于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日本规定为20 m以上,德国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国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项目设计中规定岔前为0. 5Vd(Vd为列车侧向过岔速度),岔后为50 m;(2)中国高速铁路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建议优化为:一般条件下L≥0. 4V(V为道岔允许通过速度),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 m;(3)建议对优化后的正线道岔与相邻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标准进行实车验证;(4)本研究成果对高速铁路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与曲线间夹直线 优化
下载PDF
道岔附带曲线养护整正的方法改进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玉成 《包钢科技》 2007年第4期75-76,84,共3页
文章介绍了道岔附带曲线的概念及头尾的确定,各各点支距的计算和现场测设步骤,并确定了拨道整正方法。说明了附带曲线的方向、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与平稳,得出了道岔与附带曲线一起保养的结论。
关键词 道岔附带曲线 支距计算 整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